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通过沉积物柱孔隙水中甲烷,SO42-,Cl-,δc(34S-SO42-)、δc(13C-CH4)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了硫酸盐还原和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简称AOM)过程在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的分布规律。测定结果显示两个站位(J-A和J-E)间隙水中SO42-浓度随深度增加快速减小,分别在55和130 cm深度附近消耗殆尽,而惰性的Cl-浓度随深度没有减小的趋势;孔隙水中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随着深度增加明显偏重。这些结果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上部(55和130 cm)存在明显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孔隙水中甲烷浓度在硫酸盐-甲烷过渡带(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简称SMT)随着深度减小急剧增大,与此同时甲烷碳同位素组成也相应偏重,表明两个站位沉积物下部产生的大量甲烷在SMT附近被AOM消耗。沉积物中SMT分布深度与上覆水盐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反映了研究区上覆水盐度变化所导致的硫酸盐浓度改变是控制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SMT深度的关键因素。展开更多
通过145天连续流试验,考察厌氧复合床处理对位酯生产废水的可行性。逐步提高进水COD,考察有机负荷(OLR)从0.167 g COD/(L·d)提高到6.68 g COD/(L·d)过程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优的OLR 5.0 g COD/(L·d)的条件下(COD ...通过145天连续流试验,考察厌氧复合床处理对位酯生产废水的可行性。逐步提高进水COD,考察有机负荷(OLR)从0.167 g COD/(L·d)提高到6.68 g COD/(L·d)过程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优的OLR 5.0 g COD/(L·d)的条件下(COD 15000 mg/L),COD去除率达到60%,产甲烷率达到1.23 d-1。增加硫酸盐达到10000 mg/L(COD/SO2-4=1.5),发现硫酸盐还原菌没有受到抑制,产甲烷菌却受到抑制。恢复COD/SO42-至3.58,厌氧系统在1周后完全恢复。有机硫化合物的特性使出水中虽然有硫化物的产生,出水硫酸盐却一直高于进水硫酸盐。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145天连续流试验,考察厌氧复合床处理对位酯生产废水的可行性。逐步提高进水COD,考察有机负荷(OLR)从0.167 g COD/(L·d)提高到6.68 g COD/(L·d)过程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最优的OLR 5.0 g COD/(L·d)的条件下(COD 15000 mg/L),COD去除率达到60%,产甲烷率达到1.23 d-1。增加硫酸盐达到10000 mg/L(COD/SO2-4=1.5),发现硫酸盐还原菌没有受到抑制,产甲烷菌却受到抑制。恢复COD/SO42-至3.58,厌氧系统在1周后完全恢复。有机硫化合物的特性使出水中虽然有硫化物的产生,出水硫酸盐却一直高于进水硫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