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洋县铁河石墨矿区大安沟矿段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分析
1
作者 夏锦胜 孙莉 +2 位作者 陈昌阔 司江福 汪君珠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22年第3期37-39,共3页
陕西铁河石墨矿区大安沟矿段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印支褶皱带,白水江—白河褶皱束的中部。通过野外地质特征调查和矿物特征梳理,结合资料分析和碳同位素测试分析,可知矿床主要产在中—上志留统第五岩性层黑云斜长片麻岩内,矿体形状呈... 陕西铁河石墨矿区大安沟矿段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印支褶皱带,白水江—白河褶皱束的中部。通过野外地质特征调查和矿物特征梳理,结合资料分析和碳同位素测试分析,可知矿床主要产在中—上志留统第五岩性层黑云斜长片麻岩内,矿体形状呈似层状,矿石类型主要为含石墨片麻岩,石墨呈叶片状、鳞片状和板状集合体多延片理方向定向排列。石墨δ^(13)C测试值在-22.69‰~-23.25‰之间,平均为-22.96‰,表明石墨物源为有机碳。综合推测,大安沟石墨矿矿床成因为有机成因的晶质石墨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铁河 晶质石墨矿 碳同位素特征 矿床成因
下载PDF
《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数据修正与补充的声明
2
作者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2-1242,共1页
《古地理学报》2021年第23卷第5期第887~900页发表的《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作者为张世辉、肖良、薛进庄、孟美岑、秦敏、崔莹和王德明,通讯作者为崔莹和王德明。经后期核对,该文需要补充少量数据,并... 《古地理学报》2021年第23卷第5期第887~900页发表的《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作者为张世辉、肖良、薛进庄、孟美岑、秦敏、崔莹和王德明,通讯作者为崔莹和王德明。经后期核对,该文需要补充少量数据,并对部分数据的有效数字进行调整,从两位变为一位。这一修改涉及文中表1、表2和表3及中英文摘要和正文中的个别数据,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修改后,文章学术观点未变,但数据更加充分,文章更加严谨。同时,文章中的个别字(词)也得到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特征 王德明 早泥盆世 有效数字 古气候意义 数据修正 经后期 崔莹
下载PDF
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肖瑶 胡敏 +7 位作者 李梦仁 秦艳红 彭剑飞 张文彬 郑竞 杜卓菲 邓磊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97-4504,4540,共8页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是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应用基于激光的同位素比红外光谱仪(IRIS),对我国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测定结果为(-28.0±0.5)‰。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出现碳同位素分馏现象,其δ^(13)C特征受冷热起动方式影响不大,但与汽油成分、发动机燃烧模式等相关;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δ18O特征变化较大,同位素分馏更为复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_2的δ^(13)C特征对化石燃料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为碳排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二氧化 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同位素分馏 排放
原文传递
随县黄家沟—尖水田钼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4
作者 戴绍杰 向祥辉 +2 位作者 陈志文 冯久林 王家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年第3期340-344,共5页
随县黄家沟—尖水田钼矿床处于东秦岭钼矿聚集区和西大别钼矿聚集区之间的桐柏造山带内,矿体赋存于随县北部桐柏山隆起带的桐柏杂岩中呈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的表壳岩内。通过对钼矿石中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及钼矿石中石英包裹体内... 随县黄家沟—尖水田钼矿床处于东秦岭钼矿聚集区和西大别钼矿聚集区之间的桐柏造山带内,矿体赋存于随县北部桐柏山隆起带的桐柏杂岩中呈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的表壳岩内。通过对钼矿石中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及钼矿石中石英包裹体内的C、H、O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认为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范围在0.6‰~3.2‰,平均值为2.1‰,组成变化范围窄,接近"陨石硫";钼矿石中石英包裹体的δ^(13)C_(V-PDB)介于-25.2‰^-10.4‰,δ^(18)O_(V-SMOW)介于6.6‰~11.4‰,δD值介于-72.7‰^-59.1‰。表明钼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产物,稳定同位素组成范围与东秦岭钼矿带中主要的斑岩型钼矿床、大别山北麓钼矿床来源基本一致,而矿区内出露的花岗岩体则与钼的成矿作用关系不大,推测成矿流体可能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家沟—尖水田钼矿床 同位素特征 、氢、氧同位素特征 成矿物质来源 隐伏花岗岩体
下载PDF
准南霍玛吐背斜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倪倩 刘建 +1 位作者 赵智鹏 关小曲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11期5-8,22,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油源丰富,成藏条件良好,在古近系、新近系均获高产工业油气流。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原油或油砂抽提物饱和烃与芳烃气象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的族组成、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 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油源丰富,成藏条件良好,在古近系、新近系均获高产工业油气流。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背斜带原油或油砂抽提物饱和烃与芳烃气象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的族组成、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以及甾萜烷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且对油源做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霍玛吐背斜带原油可划分为2种类型:A类原油主要分布于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吐谷鲁背斜、安集海背斜、呼图壁背斜,其地球化学特征与白垩系烃源岩相似;B类原油主要分布在独山子背斜,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玛吐背斜带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碳同位素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以志丹-甘泉地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军军 赵靖舟 +2 位作者 李军 曹青 王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10598-10604,共7页
通过对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的测定,综合分析、对比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主要组分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δ13 C 1≤-25‰范围内,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8‰≤δ13 C ... 通过对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的测定,综合分析、对比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主要组分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δ13 C 1≤-25‰范围内,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8‰≤δ13 C 2≤-24‰范围内,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主要分布在-170‰≤δ2D 1≤-160‰内;②研究区碳氢同位素相比北部苏里格气田偏重,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系烃源岩Ⅲ型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同时混有少量液态烃的二次裂解气;该区天然气已发生明显的次生变化,但是扩散运移和外部气源的混入都可以使测试样品发生碳同位素的斜率的倒转;③运移分馏是造成该区天然气产生碳同位素倒转和次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成果认识对研究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类似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气 地球化学特征 碳同位素特征 同位素特征 次生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叶琳琳 吴晓东 赵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17,共5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水样,分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和碳氮比值、以及总溶解性碳水化合... 为了解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水样,分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和碳氮比值、以及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DOC的光谱参数。结果表明,2013年4月、7月、11月和2014年2月,DOC/POC比值<1,其它月份水体有机碳均以DOC为主。δ^(13)C_(DOC)的2个峰值出现在夏季和冬季,表明DOC可能来源于土壤、冰川融水和地下水。此外,DOC碳氮比值较低,表明植物凋落物可能也是DOC的重要来源。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随着有机碳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POC是DOC的重要来源。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在DOC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可能是低温下较弱的生物以及光降解引起。此外,冬季水体较低的紫外吸光度SUVA254(specific UV absorbance)值暗示DOC生物可利用性较其它季节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玛尔河 溶解性有机 颗粒态有机 稳定同位素特征 氮比值
原文传递
川中公山庙地区侏罗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8
作者 陈飞 何小平 梁绍洪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年第2期6-9,77,共4页
根据天然气中基本组分、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对川中公山庙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天然气组分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含量高,主要为湿气;研究区天然气各主要烷烃气含量变化较大,气源关系复杂,天然气主要... 根据天然气中基本组分、碳同位素和轻烃特征,对川中公山庙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天然气组分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甲烷含量低,重烃含量高,主要为湿气;研究区天然气各主要烷烃气含量变化较大,气源关系复杂,天然气主要来自中、下侏罗统烃源岩,部分来自上三叠统烃源岩。研究区天然气表现出正碳同位素分布特征,体现了天然气的有机成因;天然气甲烷、乙烷碳同位素值的差异,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部分为煤型气;碳同位素计算研究区天然气成熟度值为0.6%~1.0%。对天然气轻烃进行分析,结果也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油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山庙地区 碳同位素特征 轻烃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韩国猛 石倩茹 +5 位作者 司维柳 姜福杰 郭燕珩 李建辉 袁雪花 胡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112,共3页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认识仍存在疑问,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为成熟—高成熟的煤型天然气,属于湿气—偏湿气。气源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源自深部的沙...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认识仍存在疑问,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为成熟—高成熟的煤型天然气,属于湿气—偏湿气。气源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源自深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受次级凹陷控制,其中滨深22井区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北次凹沙三段烃源岩,歧深1井区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滨海4井区即滨海斜坡沙一段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口凹陷沙一段烃源岩。研究区滨深22井和歧深1井天然气碳同位素具有倒转序列特征,主要是由于烃源岩在演化生气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时期形成的天然气混合造成。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主要是热成因湿气、以自源为主、多阶段煤型气混合形成的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特征 烃源岩 气源对比 滨海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特征
10
作者 张宇 周妮 +4 位作者 李际 高秀伟 谢再波 马东正 陶辉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4年第32期13695-13707,共13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 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的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及其气体碳同位素参数,分析其生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风城组风二段(P 1 f 2)泥岩在受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在350℃时为排出油、残留油产率的高峰,分别为325.35、239.45 mg/gTOC,在高温阶段(400~500℃)仍然存在生油潜力。气态烃在375℃以后开始逐渐产出,烃类气体的来源主要为油的二次裂解。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序列未出现倒转现象。但在低温阶段出现了翻转现象,350℃为转折点,也是生油高峰的温度点。根据烃类产率特征、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烃类气体异构比特征可将风城组烃源岩的演化生烃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干酪根最初裂解→干酪根裂解→油裂解→油气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半封闭模拟实验 碳同位素特征 生烃演化
下载PDF
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进 《江汉石油科技》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通过气体组分、碳同位素特征研究,应用图版分析、乙烷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详细开展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高达98%以上,页岩气碳同位素... 通过气体组分、碳同位素特征研究,应用图版分析、乙烷碳同位素分析等方法,详细开展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组成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高达98%以上,页岩气碳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倒转特征;涪陵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为高温裂解的油型气,碳同位素“倒转”可能与原油、湿气的裂解有关;焦石坝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天然气,应为该套页岩内自生自储的天然气,为典型的页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石坝 页岩气 碳同位素特征 成因分析
下载PDF
黄陇煤田大佛寺井田煤层气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恺德 姚凯文 +5 位作者 陈能远 范章群 李姝佳 郑涵 岳文萍 李晓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24,共10页
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为典型的黄陇侏罗纪低阶煤煤层气田。井田内煤层气井较多,但有关煤层气成因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厘清井田内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科学评价煤层气资源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 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为典型的黄陇侏罗纪低阶煤煤层气田。井田内煤层气井较多,但有关煤层气成因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厘清井田内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科学评价煤层气资源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煤层气高、低产井产能差异化分析提供重要依据。采集研究区内6口煤层气井井口排采气样品,22块4号煤层煤样及煤层水和地表水样各1件,开展显微煤岩组分、气体化学组分、碳同位素和水样水质检测,并结合部分研究区相关的文献数据,分析大佛寺井田煤层CH_(4)碳同位素特征、成因类型及偏轻机理。结果表明:大佛寺井田主采的4号煤层显微煤岩组分中,有机组分含量明显趋高,平均为93.2%,其中,惰质组最具优势,平均68.2%;镜质组次之,平均22.8%,镜质体反射率R_(max)平均0.65%。煤层气组分以CH_(4)为主,CH_(4)体积分数为73.805%~98.006%,平均83.753%;N_(2)体积分数为1.259%~25.735%;平均15.220%;CO_(2)体积分数为0.040%~2.380%,平均1.023%;C_(2)及以上重烃含量平均不足0.0054%;C_(1)/C_(1—n)>0.999;CH_(4)和N_(2)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煤层气组分在成藏后期受空气影响明显。δ(13)^C_(1)为−80.516‰~−62.400‰,平均−73.000‰;δ(13)^C_(CO_(2))为−41.693‰~−7.065‰,平均−18.660‰。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为次生生物成因气,其显著标志为δ(13)^C_(1)偏轻和重烃含量极少,呈现典型特干气特征,偏轻机理在于其绝大部分由CO_(2)还原而成,少量由乙酸发酵而成,且在这两种途径的生气过程中,最终均会出现生物甲烷富集轻碳同位素的结果,从而导致δ(13)^C_(1)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类型 碳同位素特征 偏轻机理 大佛寺井田 黄陇侏罗纪煤田
下载PDF
索尔库都克铜矿矿床成因浅析
13
作者 卢宝慧 张海磊 李浩 《甘肃冶金》 202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索尔库都克铜矿区具较好的找矿前景,开展索尔库都克铜矿矿床成因分析工作十分必要。硫同位素样品显示以岩浆硫为主;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含矿溶液改造安山质岩石的特征;氢、氧、碳同位素特征推测本矿床具有与辉石闪长岩有关的热液迭加交代... 索尔库都克铜矿区具较好的找矿前景,开展索尔库都克铜矿矿床成因分析工作十分必要。硫同位素样品显示以岩浆硫为主;稀土元素特征反映含矿溶液改造安山质岩石的特征;氢、氧、碳同位素特征推测本矿床具有与辉石闪长岩有关的热液迭加交代的特征;矿物包体测温成果显示符合一般矽卡岩矿床的温度变化规律。综合上述矿床成因的多种信息,分析得索尔库都克铜矿矿床成因类型属次火山热液型层控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特征 稀土元素特征 成矿热液性质 氢氧碳同位素特征 矿物测温特征
下载PDF
Relationship of hydrocarbon and source-rock in Nos.3-5 tectonic belts of the Lenghu area,northern Qaidam Basin 被引量:2
14
作者 WANG Chao-yong ZHANG Ming +2 位作者 YIN Cheng-ming JIANG Bo BAO Yua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6期796-799,共4页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hydrocarbons and carbon isotopes,the content of normal alkane decreased from 49.00% to 20.10% when moving from the No.3 to No.5 tectonic belt of the Lenghu area of the ...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hydrocarbons and carbon isotopes,the content of normal alkane decreased from 49.00% to 20.10% when moving from the No.3 to No.5 tectonic belt of the Lenghu area of the Qaidam Basin,while cycloalkanes increased from 30.00% to 52.20% and aromatic and branch chain alkanes increased gradually as well. The maturity of sterane in crude oi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ts source-rock,which shows that the hydrocarbons were generated from a deep source-rock of high maturity around the tectonic belts of the Lenghu area.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sotopes also shows that these isotopes of hydrocarbon compounds in the No.4 and No.5 tectonic belt are apparently heavier than those in the No.3 belt. The results of our research show that the hydrocarbons in the No.3 tectonic belt are mainly from a relatively rich sapropelic substance,while the hydrocarbons in the No.4 and No.5 tectonic belt originated mainly from organic matter of a relatively rich humic type sub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JURASSIC carbon isotope SAPROPEL HUMUS
下载PDF
The hydrologic record of karst systems: linking soil moisture to the carbon isotope signatures of soils above the Blue Spring cave system
15
作者 Yuchen Liu Jessica L.Oster Jennifer L.Druhan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92-395,共4页
Speleothem carbonates are precipitated continuously from in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in seepage water infiltrating from the land surface,that reflects a mixture of atmospheric CO_2,respired soil carbon,and epikarst sou... Speleothem carbonates are precipitated continuously from inorganic carbon dissolved in seepage water infiltrating from the land surface,that reflects a mixture of atmospheric CO_2,respired soil carbon,and epikarst sources,each with distinct δ^(13)C values.To aid in deconvolving these signatures,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bove the Blue Spring cave system in Sparta,Tennessee,USA and subjected to a series of incubation experiments,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_2respiration rates and soil moisture.This relationship is used to parameterize a simple mixing model which predi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δ^(13)C and soil moisture in fluids infiltrating into the underlying cav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LEOTHEM Δ^13C CO2 respiration Soil moisture
下载PDF
Leaf stabl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in relation to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16
作者 ZHANG Hui-wen WU Zhen XIAO Hong-l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7期1217-1228,共12页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δ13C of alpine trees, we examined leaf δ13C value, LA, SD, LNC, LPC, LK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in one-year-old needles of P...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leaf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n δ13C of alpine trees, we examined leaf δ13C value, LA, SD, LNC, LPC, LK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in one-year-old needles of Picea schrenkiana var. tianschanica at ten points along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from 1420 m to 2300 m a.s.l.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 China.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leaf trait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sampling sites along the altitudinal gradient(P<0.001). LA, SD, LPC, LKC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whereas leaf δ13C, LNC, Chla+b, LDMC, LMA and Narea varied non-linearly with changes in altitude.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four controlled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d the variation of δ13C. Among these four controlled factors, LKC was the most profound physiological factor that affected δ13C values, LA was the secondary morphological factor, SD was the third morphological factor, LNC was the last physiological factor. This suggested that leaf δ13C was directly controlled by physi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adjustments with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e to the ele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trees Lea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titudinal vari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