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碳库组分演变特征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1 位作者 薛萐 余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23,30,共5页
采取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坡耕地改造梯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坡耕地改造梯田后,土壤碳库组分变化显著,并随改造年限呈线性增加,30年后,土壤有机碳(TOC)、重铬酸钾易氧化态... 采取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年限坡耕地改造梯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土壤碳库组分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坡耕地改造梯田后,土壤碳库组分变化显著,并随改造年限呈线性增加,30年后,土壤有机碳(TOC)、重铬酸钾易氧化态碳(EOC1)、高锰酸钾易氧化态碳(EOC2)、水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OC)、K2SO4浸提有机碳(CK2SO4)、碳水化合物(CHO)以及微生物量碳(MBC)较坡耕地增幅分别达146%、213%、196%、97%、246%、240%、234%和134%。相关性分析表明:TOC、EOC1、EOC2、DOC、HWOC、CHO和MBC与土壤主要肥力因子相关性显著,可以作为坡耕地改造梯田中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研究表明,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碳库含量较低,而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可以提高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库组分 坡耕地 梯田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文杰 张祯皎 +7 位作者 赵雅萍 许淼平 任成杰 杨改河 冯永忠 任广鑫 王晓娇 韩新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0-1058,共9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与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库组分、碳降解酶活性、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 为揭示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与碳组分的响应关系,研究该区域不同恢复年限刺槐林土壤碳库组分、碳降解酶活性、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的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碳降解酶的变化及与碳库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微生物呼吸(MR)随刺槐林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微生物代谢熵(qCO_(2))随刺槐林龄增加而显著下降,微生物熵(qMB)则相反;土壤碳降解酶在恢复初期显著增加,但在恢复后期氧化酶(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ER)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含量随刺槐林龄增加显著增加,活性有机碳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表明,土壤碳降解酶、碳库组分同微生物呼吸及其熵值(qCO_(2)和qMB)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水解酶(BG+CBH)与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熵、惰性和活性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氧化酶(PO+PER)与黏粒和微生物呼吸显著正相关;惰性有机碳是植被恢复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关键环节.综上所述,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会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稳定,并对土壤的碳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脆弱生境区域土壤碳库转化规律及调控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刺槐林 降解酶 碳库组分 微生物呼吸 微生物熵值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
原文传递
外源碳输入对烤烟光合特性及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云菲 任天宝 +6 位作者 金磊 王新发 殷全玉 袁晓丽 董昆乐 刘国顺 杨喜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012-1020,共9页
以烤烟品种‘K 326’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种类生物炭及高碳基修复肥对烤烟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碳处理的烟株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以烤烟品种‘K 326’为供试材料,采用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添加不同种类生物炭及高碳基修复肥对烤烟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碳处理的烟株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其中以高碳基土壤修复肥(T4)增加比例最高,达到35.84%。3种外源碳处理的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1倍(T4)、1.00倍(T2)和56.92%(T3)。不同种类外源碳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外源碳处理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4.18%(T4),53.69%(T2),29.16%(T3);易氧化态碳(RO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5%(T2),26.52%(T3),56.82%(T4);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以T4处理增加比例最高,达到45.44%,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最大值也出现在T4处理。综合而言,施用外源碳增加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提高了烟株的光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光合产物积累,并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进而达到固碳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外源 光合特性 碳库组分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乔磊磊 李袁泽 +2 位作者 翟珈莹 宋亚辉 刘国彬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0,共7页
为认识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规律,寻找可以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库质量因子,以纸坊沟流域蟠龙山上6种恢复30年的植被恢复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区域顶级群落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ilis L.)为对照... 为认识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规律,寻找可以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库质量因子,以纸坊沟流域蟠龙山上6种恢复30年的植被恢复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区域顶级群落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ilis L.)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重铬酸钾易氧化态碳(ROC)、高锰酸钾易氧化态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盐浸提有机碳(S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EC)、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HW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含量较低,不同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碳组分,TOC,ROC,LOC,NLOC,MBC,SEOC,DOC,HWEC和HWC的含量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109%~228%,153%~338%,94%~212%,102%~271%,109%~142%,117%~288%,66%~149%,166%~279%和128%~217%,但是和天然侧柏林相比分别低了55.4%~72.4%,57.2%~75.3%,50.1%~69.0%,59.9%~78.2%,60.2%~65.9%,6.7%~48.6%,2.2%~35.1%,40.1%~58.3%和55.6%~67.8%,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碳组分含量,表明混交林恢复模式效果相对好于草地和纯林。不同恢复模式各碳组分和同一恢复模式中不同碳组分敏感性差异较大,并非所有碳组分的敏感性均高于TOC,在采用土壤碳组分作为土壤质量指标时应根据不同恢复模式选择相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恢复 土壤碳库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