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3篇文章
< 1 2 2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碳源添加量对地表流人工湿地污水脱氮效果影响
1
作者 黄鑫 谭佩阳 +3 位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于晓英 李阳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为强化人工湿地的脱氮效能,本研究以地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对象,试验选取南荻、美人蕉和玉米芯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材料,探讨在相同进水浓度下各碳源材料为1、1.5、2 g/L时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三组脱氮材料实验组去除NO3... 为强化人工湿地的脱氮效能,本研究以地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作为对象,试验选取南荻、美人蕉和玉米芯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材料,探讨在相同进水浓度下各碳源材料为1、1.5、2 g/L时对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三组脱氮材料实验组去除NO3--N的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系统运行前期实验组NO_(3)^(-)-N平均去除率高达99.5%;实验组系统出水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各浓度均低于其进水浓度,并没有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且在平稳期实验组总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见三种植物可以作为外加碳源脱氮材料;1、1、1.5 g/L分别为南荻、美人蕉、玉米芯的最适添加量,污水中TN浓度分别降到(4.50±0.10)、(3.75±0.29)、(2.28±0.27)mg/L,TN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4.0%、70.0%、81.8%,适量添加湿地植物碳源,有利于提高地表流人工湿地脱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流人工湿地 外加碳源 碳源添加量 脱氮
原文传递
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阿斯太肯·居力海提 孙宗玖 +3 位作者 于冰洁 迪达尔·比苏力旦 李美莎 敬一胜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0,共12页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 为探究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对封育的响应规律,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和玛纳斯县蒿类荒漠草地为对象,采取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封育内外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进行测定,并结合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42.53%~250.05%和135.68%~259.84%(P<0.05),0~10 cm、30~5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4.88%~35.33%、10.48%~46.58%和4.48%~21.88%,其中全氮和全磷含量部分变化显著(P<0.05);2)封育后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利用程度均明显增加,且两个土层表现一致(P>0.05);3)封育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除呼图壁样地0~10 cm土层外,其余土层McIntosh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增加14.72%~47.01%和36.29%~74.76%,而Simpson指数降低1.09%~7.53%(P>0.05)。封育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4)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封育下蒿类荒漠草地0~10 cm土层微生物碳源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和凋落物,而30~50 cm土层则为土壤全磷和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封育加强了蒿类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推动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转化(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提高了蒿类荒漠草地微生物多样性,促进了蒿类荒漠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碳源多样性 Biolog-ECO法
下载PDF
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
3
作者 吕宁 国语 +5 位作者 彭琴 尹飞虎 张嘉淇 刘杏认 曾梅 许子函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为探明新疆耕地利用碳效应的长周期时空变化特征,准确评估其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通过收集1991—2021年的新疆农业数据,采用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法,测度分析新疆耕地利用过程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汇量的时序动态,并利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 为探明新疆耕地利用碳效应的长周期时空变化特征,准确评估其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通过收集1991—2021年的新疆农业数据,采用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法,测度分析新疆耕地利用过程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汇量的时序动态,并利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分析耕地碳效应的空间分异、自相关性和演变特征,并揭示了其主要贡献因子。结果表明:(1)新疆耕地的碳吸收量远超碳排放量,总体表现为强的碳汇效应,且随时间推移碳汇能力呈增强态势,由1991年的830×10^(4)t增长至2021年的3429×10^(4)t。(2)强碳汇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面积大且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的生产区。(3)在县域尺度上耕地净碳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过去30 a耕地碳汇的重心总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但仍集中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4)施用化肥、机械作业、灌溉和农膜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中,化肥和农膜投入对耕地碳排放贡献呈增加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适度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南疆棉花和粮油作物种植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麦后复播玉米、大豆、棉花提高复种指数、加大绿色农资物品投入等措施,在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强新疆耕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耕地 碳源/汇效应 莫兰指数 标准差椭圆 重心迁移轨迹模型 时空演变特征
下载PDF
绿色碳源合成多响应碳量子点用于铁离子和L-抗坏血酸的检测
4
作者 钟丽娜 陈晶玲 赵青华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以生物质橙子皮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橙子皮基碳量子点(orange peel-based carbon quantum dots,OP-CQDs),并用荧光分析法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CQDs水溶性好、荧光强、在生理pH范围内性能稳定。OP-CQDs对铁离... 以生物质橙子皮为原料,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橙子皮基碳量子点(orange peel-based carbon quantum dots,OP-CQDs),并用荧光分析法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P-CQDs水溶性好、荧光强、在生理pH范围内性能稳定。OP-CQDs对铁离子(Fe^(3+))有特异性猝灭反应且灵敏度高,同时,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能够使OP-CQDs-Fe^(3+)体系的荧光部分恢复,形成了“开-关-开”的荧光检测体系。Fe^(3+)和L-AA的检出限分别为1.1和31.8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量子点 荧光分析法 绿色碳源 铁离子 L-抗坏血酸
下载PDF
低C/N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碳源的特性及转化分析
5
作者 苏柳 梁志超 李三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5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低C/N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碳源的特性和转化机制直接影响到脱氮效率与系统稳定性。本文系统分析了低C/N污水中有机碳源的组成与类型,探讨了不同碳源在处理过程中的分布与浓度变化,并深入解析了低C/N条件下碳源对微生物活性、代谢路径和... 低C/N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碳源的特性和转化机制直接影响到脱氮效率与系统稳定性。本文系统分析了低C/N污水中有机碳源的组成与类型,探讨了不同碳源在处理过程中的分布与浓度变化,并深入解析了低C/N条件下碳源对微生物活性、代谢路径和氮素去除的促进作用。此外,从外加碳源的选择、投加量的优化等角度提出了提升策略,以期在低C/N环境中有效增强处理效果和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N污水 有机碳源 微生物活性 碳源转化 脱氮效率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鹏岩 杨丹 +4 位作者 刘宇 张金炳 刘振岳 唐振过 单子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8-2073,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 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具有自然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交织、结构复杂、空间差异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景观格局、资源开发、双重属性、空间效应等多种视角切入展开研究。为全面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效应特征及其对减碳增汇目标的贡献,通过对多项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源/汇效应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的逻辑关系,系统梳理了典型景观中碳源/汇的响应特征、空间效应、作用机制以及评估方法,进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梳理发现,研究学者普遍认同建设用地为碳源,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则既可能是碳源,也可能是碳汇,使用的评估方法分为统计模型、遥感模型、通量观测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等,各有优劣和适用条件。未来研究趋向于多元化,仍需加强对湿地等生态敏感区的碳源/汇、均衡不同气候区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效应、完善各类遥感监测与碳排放监测数据库、综合考虑土地承载的社会经济过程和自然过程导致的碳效应以及在复合生态系统框架下将提升固碳效率纳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丰富了精准评估复合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与碳循环研究,也可以为“碳中和”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 土地利用变化 复合生态系统 效应
下载PDF
微生物利用性不同的有机碳源阻控尿素诱导红壤酸化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官鹏 王如海 +2 位作者 时仁勇 李九玉 徐仁扣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1,共11页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 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单施尿素会发生强烈的硝化作用,培养结束时土壤pH降低1.17个单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有机碳源与尿素配施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土壤无机氮和NO_(3)^(–)-N分别减少了17.1%~99.4%和46.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相有机氮共增加了3.0%~14.8%,土壤pH提高0.67~3.11个单位。有机碳源与氮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同化作用和土壤固持,显著降低硝化作用及其诱导的土壤酸化。其中微生物易利用的葡萄糖有利于促进前期肥料氮被微生物快速同化和后期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肥料氮可起暂存和缓释作用;较难利用的纤维素促进肥料氮微生物同化的作用较葡萄糖滞后,但同化作用强、效率高,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固持;难利用的木质素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弱,但直接抑制了硝化作用,以上有机碳源调控氮素转化过程可提升土壤pH约0.6个单位。而苯甲酸钠作为易利用有机酸盐,虽然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显著低于葡萄糖和纤维素,但其具有直接抑制硝化作用的能力,而且苯甲酸钠的脱羧作用可以快速消耗H^(+),可大幅提升土壤pH约3.0个单位。综上,有机碳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机物本身的毒性效应等是影响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耦合的土壤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养分和酸度调控的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的可利用性 微生物氮同化 硝化作用 碳氮矿化 土壤酸化
下载PDF
惰性碳源对两步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潘鑫龙 张明君 +1 位作者 王波 杨建锋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9-1183,1192,共6页
两步反应烧结可以降低反应烧结碳化硅中的残余硅含量,采用纳米炭黑为活性碳源,过量碳微球和金刚石分别为惰性碳源,通过两步反应烧结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分析比较了两种惰性碳源的反应率,以及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 两步反应烧结可以降低反应烧结碳化硅中的残余硅含量,采用纳米炭黑为活性碳源,过量碳微球和金刚石分别为惰性碳源,通过两步反应烧结制备了碳化硅陶瓷,分析比较了两种惰性碳源的反应率,以及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碳密度和烧结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金刚石的反应率低于碳微球,制备的烧结体中残余硅较多。在1550℃保温6 h条件下,使用高硬度的金刚石为惰性碳源制备的碳化硅的显微硬度达(2488±133)HV,高于使用碳微球制备的碳化硅。但是由于使用金刚石为惰性碳源制备的烧结体中低导热的残余硅较多,导致使用金刚石制备碳化硅的导热系数较低,在1550℃保温6 h条件下为115 W·m-1·K-1,低于碳微球使用的碳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烧结碳化硅 碳源 两步反应烧结 残余硅
下载PDF
基于PHBV固态碳源的反硝化性能和生物群落结构
9
作者 王玉明 杨旸 +4 位作者 尹淑燕 江心白 王艺碹 刘晓东 沈锦优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1,132,共7页
以固态碳源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为填料搭建反硝化生物滤池,探究其在高浓度NO_(3)^(-)-N条件下的反硝化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当初始NO_(3)^(-)-N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反应器可在4 d内快速启动,且在NO_(3)^... 以固态碳源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为填料搭建反硝化生物滤池,探究其在高浓度NO_(3)^(-)-N条件下的反硝化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当初始NO_(3)^(-)-N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反应器可在4 d内快速启动,且在NO_(3)^(-)-N质量浓度提升阶段(50~200 mg/L),系统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NO_(3)^(-)-N提升至较高质量浓度(250 mg/L)时,系统相对稳定阶段NO_(3)^(-)-N和总氮去除率均大于93.0%,平均氮去除速率达到0.476 kg/(m^(3)·d)。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反硝化菌Thauera和固碳降解功能菌Acidovorax等的富集,保证了高浓度NO_(3)^(-)-N条件下系统高效稳定的脱氮性能。同时由PICRUSt 2功能预测分析得,经过高浓度NO_(3)^(-)-N的驯化,反硝化相关基因高度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碳源 高浓度硝酸盐 反硝化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大肠杆菌利用不同碳源生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研究
10
作者 伊进行 宗媛 +8 位作者 孙超 张晓雨 耿自豪 孙文超 张春月 刘政凯 熊雯雯 唐宇琳 马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5,共8页
N-乙酰神经氨酸是最常见的一种唾液酸,通常位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生化性质,N-乙酰神经氨酸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不断增加。N-乙酰神经氨酸在大肠杆菌中... N-乙酰神经氨酸是最常见的一种唾液酸,通常位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和糖脂的末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生化性质,N-乙酰神经氨酸在制药、化妆品和食品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需求量不断增加。N-乙酰神经氨酸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生物合成需要与中心碳代谢过程竞争前体物,因此,碳源利用效率,以及碳代谢流在细胞生长与N-乙酰神经氨酸合成中的分配,直接影响N-乙酰神经氨酸的合成效率。该研究从碳源利用调控角度,比较了葡萄糖、甘油,以及两者混合利用对N-乙酰神经氨酸合成的影响。在单一葡萄糖碳源条件下,菌株NEU5AC-2中pfkA的敲除减弱了中心碳代谢的强度,减少了副产物乙酸的积累,协调了前体物N-乙酰甘露糖胺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供应,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38 h产生23.8 g/L N-乙酰神经氨酸,获得了较高的发酵生产水平,具有较强的工业应用潜力。该研究可以为其他以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代谢物为前体物的异源产物合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N-乙酰神经氨酸 混合碳源 代谢工程
下载PDF
不同碳源对磷酸铁锂加工性能的影响探究
11
作者 王鹏 普志华 +2 位作者 王天祥 林静宜 万远鑫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6,共7页
磷酸铁锂浆料的黏度、固含量和稳定性是电池制作工艺中的重要参数,将直接影响涂布后电极极片的质量,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由不同碳源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LFP/C),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加工... 磷酸铁锂浆料的黏度、固含量和稳定性是电池制作工艺中的重要参数,将直接影响涂布后电极极片的质量,最终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使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由不同碳源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LFP/C),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及加工性能。XRD结果显示,以3种有机物为碳源制备的LFP/C样品均呈现较高的结晶度,且都没有发现明显杂相;Raman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FP/C-3样品的碳层石墨化程度最高;SEM和TEM结果证明,LFP/C-3样品的一次粒径最小,且颗粒分散性较好,其碳层厚度约为5 nm,且包覆均匀性良好。电化学表征结果显示,LFP/C-3样品在0.1C和1.0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能够达到154.6、130.9 mA·h/g,并且具备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C倍率下循环11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8.2%。但以葡萄糖作为碳源包覆改性的LFP/C-1样品具有最优的加工性能表现,在相同固含量条件下,其浆料的出料黏度为10738 mPa·s,三段式触变测试结果显示,其黏度恢复率为97.86%。研究结果对工业界生产磷酸铁锂时的碳源选用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磷酸铁锂 浆料 电化学性能 加工性能
下载PDF
碳源投入对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12
作者 上官龙生 王婷 +5 位作者 梁晨 张晴雯 展晓莹 陈红琳 陈尚洪 刘定辉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5-614,I0006-I0008,共13页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然而不同碳源投入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方面的综合效应尚不明确。为探明西南地区的最佳增碳增产措施,本研究整合了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6篇公开发表的508...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然而不同碳源投入在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方面的综合效应尚不明确。为探明西南地区的最佳增碳增产措施,本研究整合了西南地区三省一市(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6篇公开发表的508条田间试验数据,对不同土壤类型、主粮作物、有机物料、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因素下的增碳增产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单施化肥,配施有机肥后西南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均有所提升,平均提升幅度分别为11.3%和8.4%。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提升效果最佳的分别是生物炭、动物源有机肥,菌渣药渣则具有更好的增碳增产协同效果。此外,在土壤pH值小于7,土壤全氮含量低于2 g·kg^(-1)以及温度高于15℃的地区,化肥配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的增碳效果优于其他区域。本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 西南地区 土壤有机碳 作物产量
下载PDF
市政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外加碳源研究进展
13
作者 高慧东 李贤 +2 位作者 曹双云 曹冠利 张颖 《化学工程师》 2025年第2期73-76,共4页
本文结合近年来生物脱氮外加碳源的研究成果及实际生产经验,综述了多种传统碳源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脱氮效果,并对其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性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文对部分资源化型碳源的研发成果进行... 本文结合近年来生物脱氮外加碳源的研究成果及实际生产经验,综述了多种传统碳源在生物脱氮过程中的脱氮效果,并对其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性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此外,本文对部分资源化型碳源的研发成果进行了汇总,明确了其在反硝化作用中的效能,并对外加碳源的研发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钠 甲醇 葡萄糖 资源化型碳源
下载PDF
农田碳源汇特征及作物固碳能力分析
14
作者 何志斌 王盼 +2 位作者 钱琪所 杨晓娇 邢芳 《环境科学导刊》 2025年第2期6-15,共10页
基于《文山州统计年鉴》农业种植数据,采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公布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值对云南文山州农田生态系统一年间的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进行核算,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农田碳源碳汇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农作物的净生态系... 基于《文山州统计年鉴》农业种植数据,采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公布的温室气体增温潜势值对云南文山州农田生态系统一年间的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进行核算,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区域农田碳源碳汇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农作物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核算结果,分析不同农作物固碳能力并进行层级划分。结果表明:(1)文山州2021年间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为114.74万t,碳吸收量为223.53万t,净碳汇量为108.79万t,文山州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发挥了碳汇功能;(2)文山州农田生态系统除富宁县表现为碳源状态外,其余县市区域均表现为碳汇状态,农田系统碳排放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南北排放量低,自西向东排放量逐步增高的态势,碳吸收的空间布局则呈现自北向南逐步降低的态势;(3)农作物中固碳能力最高的作物为甘蔗,平均固碳能力9.56 t/hm^(2);谷子、水稻和玉米三种农作物固碳能力次之处于第二层级,平均固碳能力分别为5.51 t/hm^(2)、5.41 t/hm^(2)、5.06 t/hm^(2);其余农作物固碳能力较弱处于第三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碳汇 固碳能力
下载PDF
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旅游旺季碳源碳汇的测算与分析
15
作者 李杨梅 李煜辉 +1 位作者 刘尧群 买迪娜·吐勒达西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研究立足旅游6要素,建立景区碳源碳汇测算模型,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的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内2023年旅游旺季期间碳源碳汇的均衡状态。结果表明,景区内碳源量顺序为食物消耗>旅游废弃物>景区内出行>住宿>旅游活动... 研究立足旅游6要素,建立景区碳源碳汇测算模型,探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的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内2023年旅游旺季期间碳源碳汇的均衡状态。结果表明,景区内碳源量顺序为食物消耗>旅游废弃物>景区内出行>住宿>旅游活动,碳汇量顺序为林地总固碳量>草地固碳量>水域固碳量;景区内碳足迹为2506852.42t,呈现盈余状态,属于低碳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 低碳旅游 碳源 碳汇
下载PDF
乡村社区的碳源碳汇分析——以三门县芹溪村为例
16
作者 吴玉星 朱隆斌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200-206,共7页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弥补乡村在碳源碳汇理论方面的不足,亟须形成一套符合我国乡村碳源碳汇体系。本次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与IPCC研究报告分析,对于乡村的碳源碳汇体系进行分类。结...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弥补乡村在碳源碳汇理论方面的不足,亟须形成一套符合我国乡村碳源碳汇体系。本次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通过相关的理论研究与IPCC研究报告分析,对于乡村的碳源碳汇体系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乡村碳源分为乡村经济碳源: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三大类;乡村生活碳源即生活日用、交通出行、乡村基础设施三大类;乡村碳汇分为耕地、林地、湿地和人工建设环境四大类。以浙江省三门县芹溪村作为具体实例,对乡村碳源碳汇体系进行具体论述。本次研究主要着眼于乡村碳源碳汇体系方面,为后续乡村碳源碳汇量化分析奠基,在此基础上,对后续乡村碳源量化分析、增汇减碳策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终实现乡村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碳中和” 碳源碳汇 芹溪村
下载PDF
滨海城市植被碳源/汇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韩宇航 韩震 《中国农业气象》 2025年第4期435-445,共11页
基于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计算2000-2016年上海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用于表征植被的碳汇状况,并使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植被碳源/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 基于多源数据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和土壤异养呼吸模型,计算2000-2016年上海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用于表征植被的碳汇状况,并使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植被碳源/汇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上海植被NEP年均值为96.73gC·m^(-2)·a^(-1),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1.87gC·m^(-2)·a^(-1)(P<0.05)。(2)上海植被碳源区面积占24.20%,碳汇区面积占75.80%,植被空间整体表现为碳汇形势。(3)植被NEP平均趋势斜率为-3.63,变异系数为中、高稳定性等级区域面积占比达到76.41%,总体稳定性较高。(4)植被NEP与温度呈弱负相关性,与土壤异养呼吸呈显著负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48,与降水量和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源/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滨海城市
下载PDF
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梁永睿 胡湛波 +3 位作者 陈秋羽 郑榆凯 白元硕 杨潇凯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0,共11页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 针对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严重的问题,该研究以市政污泥为原料,分别添加菌糠(易降解)、秸秆(较难降解)和树皮(难降解)作为碳源并标记为MS、CS、GS组,以无外加碳源作对照(CK组),探究不同生物降解性碳源对市政污泥好氧发酵中氮素损失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MS、CS、GS组的氮素损失分别降低了15.37%、12.57%、12.39%,氨气累计挥发量分别减少了53.98%、66.54%、39.28%;难降解的树皮通过促进好氧发酵堆体中的铵态氮(NH_(4)^(+)-N)向有机氮组分中难以矿化的酸解未知氮(HUN)转化,使得氮素更好地保存在堆体中;较难降解的秸秆则显著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降低厚壁菌门和尿素芽胞杆菌属的数量、提高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实现保氮;易降解的菌糠既促进了NH_(4)^(+)-N向HUN的转化,又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故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 好氧发酵 碳源 氮素损失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鼻及HS-SPME-GC-MS分析乳酸菌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风味特征
19
作者 王辉 罗婧文 +3 位作者 龙明秀 王梅 陈中爱 陈朝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为探究不同碳源(玉米面粉、蔗糖)对发酵刺梨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电子鼻联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RRT-YM、RRT-ZT)风味特征。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碳源(玉米面粉、蔗糖)对发酵刺梨汁风味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电子鼻联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发酵不同碳源刺梨汁(RRT-YM、RRT-ZT)风味特征。结果表明,RRT-YM中乳酸菌生长速度快于RRT-ZT,当发酵时间为3 d时,乳酸菌活菌数达最高值(8.69 lg CFU/g),其pH、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感官评分分别为2.98、2.93%、24.93分。电子鼻分析表明,与其他组别相比,RRT-YM中硫化物、萜稀类化合物及芳香物质占比较大。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表明,RRT-YM挥发性成分种类为20种,其萜类、醇类及醛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均高于RRT-ZT。其中,角鲨烯、苯甲醇、辛醛是RRT-YM特有且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分别为5.21 mg/L、4.24 mg/L、2.99 mg/L,对RRT-YM甜香、水果香及柑橘风味有贡献。综上,乳酸菌发酵以玉米面粉作为碳源的刺梨汁风味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刺梨汁 碳源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风味
下载PDF
有机碳源投加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20
作者 黄梦真 李卫华 +3 位作者 薛同站 张萍 刘晓吉 孟尧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1,共5页
通过外加碳源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与平行因子分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的荧光组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低浓度有机碳源能够消耗体系中多余的电子供体,有利于增强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随着有... 通过外加碳源试验研究不同种类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与平行因子分析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出水的荧光组分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低浓度有机碳源能够消耗体系中多余的电子供体,有利于增强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随着有机碳源浓度的不断升高,反硝化菌活性逐渐增强。4种有机碳源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为葡萄糖>乙酸钠>淀粉>丙酸钠。平行因子分析表明,类蛋白质和类富里酸为反应器出水中主要荧光组分,后期类蛋白质增加并成为主要荧光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源 厌氧氨氧化 三维荧光光谱法 平行因子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