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段鹏 韦鎔宜 +6 位作者 王芳萍 姚步青 赵之重 胡碧霞 宋词 杨萍 王婷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53,共16页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是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评判指标,但在高寒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河源区退...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是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评判指标,但在高寒退化湿地修复过程中,养分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究不同养分添加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对黄河源区退化高寒湿地进行了氮、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处理,采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法,分析了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对湿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中度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磷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后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不同养分添加处理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可以提高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脂类和醇类碳源的利用占比,降低酸类碳源的利用占比。不同养分添加下退化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总体碳源利用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微生物对酯类、醇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退化高寒湿地氮添加和有机掺混肥添加都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地上生物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但有机掺混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提升作用受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的限制。该结果可为高寒退化湿地修复技术研发和退化高寒湿地修复效果评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高寒湿地 养分添加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大理河沉积物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方康 徐国策 +5 位作者 李鹏 王斌 陈新 马天文 魏全 马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571-5580,共10页
沉积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氮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场所,而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和功能多样性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基于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阐明... 沉积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氮磷等物质循环的重要场所,而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特征和功能多样性对于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基于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阐明了大理河流域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强度和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流域上游到流域下游,沉积物中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逐渐降低,与上游相比,支流、中游、下游沉积物中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分别降低了13.4%、30.5%、30.7%。(2)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存在差异,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上游>支流>中游>下游,常见物种优势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则表现为下游>支流>中游>上游。(3)与微生物代谢活动相关性较高碳源为糖类,其次是氨基酸类,聚合物类、羧酸类、胺类、酚酸类与微生物代谢活动相关性较低。(4)沉积物中全氮、氨氮、硝氮、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特征差异的主要因素。流域沉积物中合适的碳、氮水平对维持河流水生态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Biolog Eco 碳源利用
下载PDF
荒漠草原不同间距灌丛引入对土壤细菌碳源利用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苏荣霞 马彦平 +2 位作者 王红梅 赵亚楠 李志丽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105,共13页
为探究不同间距柠条锦鸡儿人工灌丛引入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Biolog-ECO法对封育草地(17 a)和不同间距(40、6和2 m)灌丛地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间距灌... 为探究不同间距柠条锦鸡儿人工灌丛引入对宁夏东部荒漠草原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Biolog-ECO法对封育草地(17 a)和不同间距(40、6和2 m)灌丛地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草原不同间距灌丛引入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较封育草地无显著增加,而土壤全碳显著增加26.65%~43.47%;除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外的其他土壤胞外酶活性均在灌丛地低于封育草地,灌丛间无显著差异。各样地土壤微生物细菌平均颜色变化率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出近30年不同间距灌丛地土壤细菌群落代谢功能明显变化,灌丛密度增加,碳源的相对利用率下降了49.2%,但灌丛地碳源利用率仍显著大于封育草地,特别是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优势度指数随密度增加而增大,碳源利用类型也从草原以氨基酸类、聚合物类和其他类碳源为主利用转向随灌丛以聚合物类和氨基酸类稳定优先利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灌丛引入 不同密度 土壤细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4
作者 闫芳彬 郑景明 +2 位作者 宫殷婷 赵一臣 张家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5-1053,共9页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spumila‘Jinye’人工林下开展试验,设置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等3种园林废弃物资源化物料和1、2、4 kg·m-23个基于碳当量的施用量,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代谢强度,分析了不同物料和施用量对土壤pH、养分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源利用程度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①3种物料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质量分数,粉碎物和堆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弱碱性土壤的pH,对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影响不大;生物质炭处理则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②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③在6类碳源中,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是区分碳源微生物对3种物料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3种物料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碳源的利用,降低了对氨基酸碳源的利用,粉碎物和堆肥处理下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等碳源利用强于生物质炭处理,且生物质炭处理下微生物对糖类利用最强;④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施用量增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结论】园林废弃物粉碎物、堆肥及生物质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工林土壤质量,其中,粉碎物和堆肥处理对降低弱碱性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及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果优于生物质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粉碎物 堆肥 生物质炭 Biolog-ECO 微生物碳源利用
下载PDF
铁还原菌株P4的碳源利用特征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关舒元 朱超 +3 位作者 王保莉 曲东 王伟民 孙丽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目的】从水稻土中分离铁还原微生物,研究不同碳源对其铁还原特征的影响,对分离的铁还原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采自四川的水稻土进行厌氧恢复培养,通过PTYG选择性夹层培养基分离纯化及LB液体培养基扩繁后,接种到Fe(OH... 【目的】从水稻土中分离铁还原微生物,研究不同碳源对其铁还原特征的影响,对分离的铁还原微生物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对采自四川的水稻土进行厌氧恢复培养,通过PTYG选择性夹层培养基分离纯化及LB液体培养基扩繁后,接种到Fe(OH)3培养基中进行铁还原能力鉴定,筛选出具有铁还原功能的铁还原菌株。通过对6种碳源利用的纯培养比较,确定分离菌株利用不同碳源时的铁还原特征。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建立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分离得到1株具有铁还原功能的革兰氏阳性杆状厌氧菌株P4,其在培养的10-30 h达到对数生长期。菌株P4利用不同碳源时,铁还原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大小顺序为:葡萄糖〉丙酮酸盐〉乳酸盐〉琥珀酸盐〉丙酸盐〉乙酸盐。菌株P4利用葡萄糖和丙酮酸盐的Fe(Ⅲ)还原率分别为63.79%和22.19%,而其他几种碳源的铁还原率均在10%以下。采用PCR技术获得了1 325 bp的铁还原菌株P4的部分16S rDNA序列。菌株P4与多种不可培养的厌氧菌株及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具有98%的同源性。【结论】从四川水稻土中分离得到了G^+、杆状、圆末端的铁还原菌P4,其在培养10-30 h能够达到对数生长期。葡萄糖和丙酮酸盐可作为菌株P4的优势碳源。菌株P4可归属为厌氧丁酸梭状芽胞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铁还原菌 Fe(Ⅲ)还原 碳源利用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不同植被下红壤性质对细菌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世朋 蔡祖聪 杨浩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3-797,共5页
选取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的8种植被,用BIOLOG法检测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并分析了16种土壤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性质对细菌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7项土壤性质解释了细菌碳源利用总变异的54.9%... 选取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的8种植被,用BIOLOG法检测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碳源利用,并分析了16种土壤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性质对细菌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7项土壤性质解释了细菌碳源利用总变异的54.9%,其中,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碳氮比解释了14.3%,砂粘比、微生物碳氮比和溶解性有机碳解释了22.6%,水解氮和微生物氮解释了12.3%,速效钾解释了5.7%,表明红壤不同植被下细菌群落碳源利用受土壤性质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 红壤 土壤性质 细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对湘东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杰 张海燕 +4 位作者 赵姣 金晓芳 龚磊 李凤 金志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33-339,345,共8页
通过对湘东红壤丘陵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林下与林间土壤进行配对采样与分析,研究樟树人工林对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林间土壤相比,林下土壤的pH增加0.95个单位,全磷、全钾和含水量分别提高14.8... 通过对湘东红壤丘陵区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林下与林间土壤进行配对采样与分析,研究樟树人工林对退化红壤性质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林间土壤相比,林下土壤的pH增加0.95个单位,全磷、全钾和含水量分别提高14.8%,16.8%和45.6%,容重降低8.1%,均达到显著水平。樟树人工林显著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林间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聚合物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强度依次仅相当于林下土壤微生物的27.6%,19.2%,23.4%,47.1%和3.5%,但二者对胺类碳源的利用没有明显变化。樟树人工林显著增加林下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主成分分析发现,樟树人工林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相关性分析表明,樟林恢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是造成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指数提升的主要原因,而土壤pH是其中的首要驱动因素。综上,樟树人工林有助于提高湘东退化红壤的微生物生态功能,樟树是进行退化红壤生态修复和重建的适宜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植被恢复 退化红壤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松嫩草地豆类草群落土壤细菌碳源利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曲同宝 于淼 +2 位作者 朱悦 杨智明 王德利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6-362,共7页
利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探讨松嫩草地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和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两种豆类草群落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兴安胡枝子群落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 利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探讨松嫩草地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和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两种豆类草群落与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兴安胡枝子群落土壤细菌对碳源的利用程度最好,草木犀群落和羊草群落土壤细菌对碳源利用情况较低且接近。糖类和氨基酸在不同植物群落土壤中均得到较好利用,但胺类均较差,兴安胡枝子群落土壤细菌利用碳源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兴安胡枝子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Gini多样性指数最高,羊草次之,草木犀群落最低。对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的RDA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3种植物群落土壤细菌的代谢功能及活性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松嫩草地 豆类草群落 土壤细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放牧对松嫩草地羊草群落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建峰 庞思娜 曲同宝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30-1436,共7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短期放牧时3种放牧强度(不放牧、轻牧和重牧)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特征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羊草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变化。结果表明,轻牧有利于牧草繁殖;不同放牧强度会改变土壤...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研究了短期放牧时3种放牧强度(不放牧、轻牧和重牧)下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特征变化、土壤理化性质和羊草群落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变化。结果表明,轻牧有利于牧草繁殖;不同放牧强度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情况,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为轻牧最高,不放牧最低;该羊草样地中利用多聚物的微生物群落占优势;多样性指数方面,不放牧最高,轻牧和重牧相近;主成分分析表明,轻度放牧土壤中主要为利用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微生物,重度放牧土壤中主要为利用氨基酸和多聚物类的微生物,不放牧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碳源较少;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法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磷供应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唐宏亮 郭秋换 +1 位作者 张春潮 段霄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12-1319,共8页
磷有效性能够改变根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磷添加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盆栽土培试验,设置2个磷处理[低磷5.7 mg(P)?kg?1和高磷200 mg(P)?kg?1],以生长35 d的... 磷有效性能够改变根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但磷添加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功能多样性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盆栽土培试验,设置2个磷处理[低磷5.7 mg(P)?kg?1和高磷200 mg(P)?kg?1],以生长35 d的玉米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分别在培养后240 h内每隔24 h检测具有31种不同碳源的微孔溶液颜色变化,揭示磷供应对玉米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碳源的利用呈现增加的趋势,直至碳源消耗殆尽;高磷供应显著增加了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提高了对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和代谢产物的利用,但没有显著提高对脂肪酸和脂类的利用;在培养前72 h内,高磷供应显著增加了玉米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培养72 h后,磷供应对其没有显著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解释了75.15%的碳源利用,高磷和低磷处理具有显著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模式。总之,糖类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和代谢产物是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短期磷添加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际土壤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火炬树根水浸提液对黑心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同宝 马文育 +1 位作者 杨塍希 王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0,共5页
为研究火炬树根对黑心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探讨黑心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对不同质量浓度火炬树根水浸提液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火炬树根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3 g·mL^(-1))的土壤有机碳质... 为研究火炬树根对黑心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技术,探讨黑心菊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对不同质量浓度火炬树根水浸提液的响应。结果表明:C处理(火炬树根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3 g·mL^(-1))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总氮质量分数、土壤p H及电导率最高,但土壤含水率无显著差异;在不同质量浓度火炬树根水浸提液处理下,单孔颜色平均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处理156 h时均达到最大值;C处理碳源利用最大,D处理(火炬树根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4 g·mL^(-1))碳源利用最小。不同质量浓度的火炬树根水浸提液均促进了黑心菊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的利用,抑制了对多聚物、氨基酸和胺类物质的利用,其中C处理对酚酸类利用率最大。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Gini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主要因素,C处理碳源利用最强,A处理(火炬树根水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1 g·mL^(-1))碳源利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火炬树 黑心菊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激素在猴头菌丝体碳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喜文 王金胜 +3 位作者 田明 王文生 卢耀环 董雍年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269-271,共3页
在猴头(HericiumerinaceusBull:Frpers)菌丝体发菌后,作者采用最适浓度和剂量的GA和2.4—D喷施于猴头菌丝体上,经对猴头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和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表明;GA和2.4-... 在猴头(HericiumerinaceusBull:Frpers)菌丝体发菌后,作者采用最适浓度和剂量的GA和2.4—D喷施于猴头菌丝体上,经对猴头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和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表明;GA和2.4-D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猴头生长周期缩短,生物效率提高,纤维素酶和多酚氧体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证明了激素能通过提高菌丝体酶的活性而促进碳供应和糖的吸收利用。同时证明了,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碳源是以先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为主。后利用木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 猴头菌丝体 碳源利用
下载PDF
松嫩草地不同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的碳源利用
13
作者 曲同宝 于淼 +2 位作者 朱悦 杨欣 杨智明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98-2406,共9页
基于Biolog-Eco技术,研究了长期受放牧干扰的松嫩草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禾草、豆科植物和杂类草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规律。结果表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杂类草功能群土壤细菌代谢活性最... 基于Biolog-Eco技术,研究了长期受放牧干扰的松嫩草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禾草、豆科植物和杂类草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规律。结果表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杂类草功能群土壤细菌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禾草功能群、羊草功能群,豆科植物功能群最低。4类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均对糖类和氨基酸这两类碳源利用较好,对酚酸和胺类这两类碳源利用情况较差。杂类草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Gini多样性指数最高,而豆科的最低。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中全氮和有机质对杂类草及豆科植物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电导率、pH以及含水量则对羊草和禾草功能群土壤细菌碳源利用情况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技术 植物功能群 土壤细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褚海燕 卜元卿 +4 位作者 林先贵 朱建国 谢祖彬 曹志洪 张华勇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7-49,共3页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 用14 C标记葡萄糖法研究了外源镧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镧在低浓度下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 ,而高浓度下则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最大抑制率为 3 3 %。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14 CO2 主要是培养初期释放的 ,培养 14d后14 CO2 释放已非常少。外源镧可增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合成自身的生物量 ,最大增幅为 2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葡萄糖 碳源利用 微生物生物量 呼吸作用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碳源利用的探讨
15
作者 宋阳 蒋忠军 +1 位作者 佟世德 莫卓寿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4,共3页
为探讨我国类鼻疽杆菌阿拉伯糖生物型问题 ,我们应用常规技术对该菌利用碳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类鼻疽杆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高于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 P<0 .0 5) ,而绝对不利用山梨糖和鼠李糖 ;该菌利用双糖中的α-... 为探讨我国类鼻疽杆菌阿拉伯糖生物型问题 ,我们应用常规技术对该菌利用碳源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类鼻疽杆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高于果糖、甘露糖和半乳糖 ( P<0 .0 5) ,而绝对不利用山梨糖和鼠李糖 ;该菌利用双糖中的α-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的能力比较一致 ( P>0 .0 5) ,利用蔗糖的能力较低 ( P<0 .0 1 ) ,绝对不利用蕈糖和木密糖 ;几乎所有的类鼻疽杆菌可利用多糖中的糊精 ,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 ,无菌株利用棉子糖和菊糖 ;类鼻疽杆菌绝对不利用醇类 ,如甘露醇、山梨醇、卫矛醇、肌醇和糖苷如七叶苷、水杨苷等 ,但是可以利用所有氨基酸。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 ,类鼻疽杆菌似乎只具备 α-1 ,4糖苷键和 β-1 ,4 -糖苷键酶 ,而不具备 α-1 ,6糖苷键酶或少有 α-1 ,2糖苷键酶。对戊糖的利用总体比较弱 ,在 L-阿拉伯糖的利用中未发现我国菌株存在 Ara+ 和 Ara- 生物型现象 ( P>0 .0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碳水化合物 α-1 4糖苷键 β-1 4-糖苷键 L-阿拉伸糖 碳源利用
下载PDF
火烧和施氮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么中元 张乃莉 崔喜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3-721,共9页
火烧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氮素通常被认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中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相对干旱、长期处于氮素限制条件下,对火干扰和氮沉降非常敏感。通过在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草原地区进行火烧和施... 火烧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氮素通常被认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中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相对干旱、长期处于氮素限制条件下,对火干扰和氮沉降非常敏感。通过在内蒙古多伦县半干旱草原地区进行火烧和施氮的野外控制试验,采用BIOLOG微孔板技术探讨火烧与施氮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和施氮处理显著降低生长季初期土壤微生物量;但是施氮显著促进了土壤细菌类群对多聚物、糖类、酚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及真菌类群对胺类碳源的利用;而且火烧与施氮处理在影响土壤细菌碳源利用上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效应,火烧削弱了施氮对细菌碳源利用的促进作用。火烧与施氮对生长季初期土壤微生物的这些影响,可能通过影响有效养分的释放而影响后期植物生长,但由于火烧与施氮处理在影响土壤微生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性,这种对植物后期生长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氮沉降 细菌 真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麦稻茬口期内施氮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青霞 李美霖 +4 位作者 陈喜靖 苏瑶 王强 喻曼 沈阿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0-1138,共9页
为解决麦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苗期水稻争氮的生产问题,采用模拟土柱试验,通过设置四种处理(无麦秆无氮肥(CK)、麦秆还田+无氮肥(CM)、麦秆还田+尿素(SN)、麦秆还田+沼液(SZ)),分析了在麦秆还田后1 d和21 d的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碳源... 为解决麦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与苗期水稻争氮的生产问题,采用模拟土柱试验,通过设置四种处理(无麦秆无氮肥(CK)、麦秆还田+无氮肥(CM)、麦秆还田+尿素(SN)、麦秆还田+沼液(SZ)),分析了在麦秆还田后1 d和21 d的土壤有效养分和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CM处理的有效氮含量较CK处理下降20.58%,表明麦秆还田后无氮肥施入造成土壤有效氮含量下降;麦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速效钾(AK)和有效磷(AP)的含量,其中,SZ处理的AK和AP含量增幅最大,分别达22.07%和23.20%。所有麦秆还田处理的AWCD值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CK,麦秆还田整体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相较于CM,添氮处理更有利于微生物群落分布均匀性。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的磷钾养分会促进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和聚合物的利用和转化,而SN处理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功能在21 d时可能受到抑制。综上,麦稻茬口期麦秆还田添加沼液更有利于改善后茬水稻苗期营养供应和土壤生态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麦稻茬口期 土壤养分 碳源利用
下载PDF
东北天然次生林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垚城 覃林 +3 位作者 王雅菲 邹慧 谭玲 何友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77,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东北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哈尔滨市丹青河林场的传统森林经营(FM1)、目标树森林经营(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 【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东北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哈尔滨市丹青河林场的传统森林经营(FM1)、目标树森林经营(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FM3)和无干扰森林经营(FM4)4种经营模式的东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经营模式林分中设置3块(上、中、下坡各1块)50 m×50 m样地,并将每块样地划分为25个10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中心采集0~20 cm土层样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4种经营模式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碳源种类利用的影响,以及4种经营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FM1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弱且与其他3种经营模式差异显著,FM4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强,FM2和FM3 2种经营模式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处于FM1和FM4之间,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经营模式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有重要影响,其中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碳和碳氮比是主要影响因子;4种经营模式林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FM1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小,FM2和FM3次之,FM4最大,这可能与4种经营模式不同的采伐抚育措施有关。【结论】从仅考虑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角度出发时,无干扰经营是东北天然次生林最佳的经营模式;但综合考虑森林经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林地的更新状况,调整育林法是东北天然次生林最优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新鲜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碳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彦祺 郭全友 +1 位作者 姜朝军 李保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76-185,共10页
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25℃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再使用16S RNA分子鉴定... 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25℃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再使用16S RNA分子鉴定对优势腐败菌定种。利用Biolog系统测定其碳源利用的差异性,通过Gompertz方程对其碳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求解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新鲜大黄鱼在5、25℃时的货架期分别为(9.0±1.0)、(1.0±0.11)d;分离的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5℃时腐败菌总体碳源利用率低于25℃;5℃时腐败希瓦氏菌颜色平均变化率大于河流弧菌;25℃时小于河流弧菌。在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糖、多糖、羧酸、酯类;河流弧菌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在2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结论:温度影响腐败菌的碳源利用率,不同腐败菌的碳源利用存在差异性,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底物碳源等环境因子可以达到抑菌目的,从而延长新鲜大黄鱼的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鲜大黄鱼 优势腐败菌 碳源利用
下载PDF
围栏禁牧对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敬洁 张梦瑶 高永恒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3期25-32,共8页
为解析围栏禁牧与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关系,以藏北高寒草原为对象,对比研究了5年围栏禁牧和连续自由放牧条件下高寒草原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围栏禁牧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6.60%和28.1... 为解析围栏禁牧与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关系,以藏北高寒草原为对象,对比研究了5年围栏禁牧和连续自由放牧条件下高寒草原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围栏禁牧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6.60%和28.13%,但有机碳和全氮无明显变化;2)围栏禁牧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但对微生物群落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无明显影响;3)围栏禁牧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多聚物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由此可见,围栏禁牧最初是通过改变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来重塑土壤生态功能,进而促进受损或退化高寒草原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围栏禁牧 土壤碳氮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