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1
作者 单中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058-061,共4页
评估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比组和试验组,每组25人。对比组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试验组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对比组和试验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00%和96.00%,漏诊率分别为24.00%和... 评估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比组和试验组,每组25人。对比组采用传统的诊断方法,试验组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对比组和试验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00%和96.00%,漏诊率分别为24.00%和0.00%,误诊率分别为36.00%和4.00%。在微腺瘤诊断符合率的比较中,试验组达到了100%,而对比组仅为33.33%,并且对大腺瘤诊断的符合率,试验组也显著高于对比组,分别为92.86%和46.15%。所有检验结果均在统计学意义上显示出了显著差异(P<0.01)。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肿瘤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并且在微腺瘤和大腺瘤的诊断符合率上也展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可以提高肿瘤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肿瘤疾病诊断 阳性检出率 漏诊率 误诊率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顾海将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5年第1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以期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响水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10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实施C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 目的:探讨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以期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响水县人民医院影像科收治的10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均实施C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不同措施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中金标准显示阳性42例,阴性58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显示阳性41例,阴性59例;CT诊断显示阳性32例,阴性68例。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阴性预测值、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均高于CT检查,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不同时间点磁共振信号强度均低于良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同分化程度恶性病灶的检出符合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均较高,漏诊率、误诊率低,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进而帮助患者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效能 信号强度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
3
作者 肖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085-088,共4页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图像质量保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收集了80名女性患者的动态磁共振成像数据,使用0.TMR+DWI、T2-tirm-tra、T1-fl3d-tra-nonfs-radial等多种扫描序列...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乳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图像质量保证因素,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研究收集了80名女性患者的动态磁共振成像数据,使用0.TMR+DWI、T2-tirm-tra、T1-fl3d-tra-nonfs-radial等多种扫描序列,以及3D-FSPGR-FS-CET1WI增强的动态扫描方法。通过对这些扫描序列和成像技术的分析,研究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80名患者的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T1WI和T2WI脂肪抑制技术在扫描平面和DWI中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形状、轮廓和大小。3D-FSPGR-FS-CET1WI动态增强扫描则能清楚地展示病变的内部血液供应情况,以及相关的症状如皮肤增厚、肿胀、淋巴结和受影响的胸部肌肉。结论 选择正确的扫描序列,结合脂肪抑制技术和适当的b值选择,可以显著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减少运动伪影,从而保证图像质量,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乳腺 诊断
原文传递
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张卓仙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贵州航天医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各33例。对比2组患者的扫描效...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贵州航天医院接受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各33例。对比2组患者的扫描效果、心理状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干预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适合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护理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心理状态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联合血清SCCA、HE4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5
作者 高鹏 郭小强 +1 位作者 梁春杰 陈友智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2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联合血清SCCA、HE4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00例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依次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 目的研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联合血清SCCA、HE4对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00例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依次对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以及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人附睾蛋白4(HE4)检测,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检测结果,以此为依据将患者分为参比组(未转移者,n=54)与分析组(已转移者,n=37)。再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定DCE-MRI、血清SCCA和HE4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DCE-MRI参数中的Ve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血清SCCA、HE4及Ktrans、Kep对比存在明显差异,且研究组各项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CE-MRI检查可见转移31例、未转移59例;血清SCCA、HE4检测可见转移33例、57例;联合检测可见转移35例、未转移55例;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更高,其次为血清标志物检测,最后为DCE-MRI检测。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9.19%、特异度为98.11%、阳性预测值为94.29%、阴性预测值为94.55%;对比曲线下面积后可见DCE-MRI参数<血清SCCA、HE4<联合检测,其中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6、标准错误a为0.028、渐近95%置信区间为0.871~0.980。结论采用DCE-MRI与血清SCCA、HE4联合检测的方式,对于检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血清SCCA HE4 宫颈癌 盆腔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钼靶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6
作者 邓晓 刘晓伟 张晓琦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MG)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均接受MG、 DCE-MRI扫描检查,分析MG、 DCE-MRI...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MG)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按照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两组均接受MG、 DCE-MRI扫描检查,分析MG、 DCE-MRI扫描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MG检查显示,良性组的病灶直径小于恶性组,病灶个数少于恶性组(P <0.05)。DCE-MRI扫描显示,良性组的形状、边缘类型、强化方式和信号强度曲线评分均低于恶性组(P <0.05)。MG联合DCE-MRI扫描诊断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均高于MG、 DCE-MRI扫描检查(P <0.05)。结论 MG联合DCE-MRI扫描对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灶 致密型乳腺病变 乳腺钼靶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定性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3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均进行DCE-MRI、多层螺旋CT (MSCT)检查,以病理组织检查为诊断标准,比... 目的:探讨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均进行DCE-MRI、多层螺旋CT (MSCT)检查,以病理组织检查为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过病理组织检查,120例患者中有87例恶性,33例良性;MSCT检出93例恶性,27例良性;DCEMRI检出85例恶性,35例良性;DCE-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MSCT检查,其中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检查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准确率明显高于MSCT (P<0.05),两者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的准确率差异不显著(P> 0.05);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最大上升斜率(MSI)、最大下降斜率(MSD)、正性增强积分(PEI)以及峰值(PV)均低于肝转移瘤和原发性肝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使用DCE-MRI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诊断
下载PDF
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8
作者 朱广彬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0期0134-0137,共4页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进行诊断,并分析该方式的价值。方法 搜集病例的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以330例怀疑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主要关注对象,应用MSCT、DCE-MRI明确病变性质,并依... 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进行诊断,并分析该方式的价值。方法 搜集病例的时间段介于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以330例怀疑存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主要关注对象,应用MSCT、DCE-MRI明确病变性质,并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治疗效果、影像学表现等信息判断上述两种方式的检出情况,明确诊断效能相关信息。结果 33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病理检查后,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93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37例;行MSCT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5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5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5.85%;行DCE-MRI检查的基础上,结果 显示性质为恶性者共计189例,性质为良性者共计141例,恶性符合率总计为97.93%。DCE-MRI特异度、准确度高于MSCT(P<0.05);DCE-MRI敏感度虽高于MSCT,但两者差距较小(P>0.05)。总检出呈现更高水平的检查方式为DCE-MRI(P<0.05)。结论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明确病变性质的过程中,可应用DCE-MRI方式展开诊断,其实施能够全面扫描病变区域,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信息,进而实现针对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占位性病变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 MSCT
原文传递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参数K_(ep)、K_(trans)、V_(e)联合ADC值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
9
作者 康乐 廖文伟 +1 位作者 郭浩轶 刘中波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57-59,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血管渗透性速率常数(K_(ep))、容量转移常数(K_(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血管渗透性速率常数(K_(ep))、容量转移常数(K_(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_(e))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86例前列腺癌患者,按照前列腺癌格里森分级系统(GS)分为I级组(26例)、Ⅱ级组(38例)和Ⅲ级组(22例)。比较3组K_(ep)、K_(trans)、V_(e)、ADC值,分析其单一及联合对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Ⅲ级组K_(ep)、K_(trans)高于Ⅱ级组、I级组,ADC值低于Ⅱ级、Ⅰ级组,且Ⅱ级组K_(ep)、K_(trans)高于Ⅰ级组,ADC值低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K_(ep)、K_(trans)、ADC值及联合诊断Ⅲ级前列腺癌AUC均>0.7,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DCE-MRI定量参数K_(ep)、K_(trans)、V_(e)联合ADC值诊断Ⅲ级高分化前列腺癌灵敏度较高,可为早期前列腺癌病理分级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病理分级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表观弥散系数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0
作者 刘玖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0期41-43,47,共4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乳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CE-MRI、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联...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鉴别乳腺病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蒙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8例乳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CE-MRI、DW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DCEMRI联合DWI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效能,对比良恶性乳腺病变影像学参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18例乳腺病变患者恶性61例、良性57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CE-MRI检出恶性51例,DWI检出恶性52例,DCE-MRI联合DWI检出恶性60例。DCE-MRI联合DWI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高于两者单独诊断(P<0.05);DCE-MRI联合DWI同病理检查诊断乳腺病变良恶性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0.949);恶性乳腺病变速率常数(Kep)、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高于良性病变,表观弥散系数(ADC)低于良性病变;恶性乳腺病变患者边界模糊、形状不规则、内部强化不均匀、早期强化>100%占比高于良性病变患者(P<0.05)。结论:DCE-MRI联合DWI能够诊断出乳腺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良性 恶性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乳腺X射线摄影、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11
作者 贾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3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乳腺X射线摄影(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乳腺X射线摄... 目的:探讨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乳腺X射线摄影(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9月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乳腺X射线摄影与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并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7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35例(良性组),恶性病变40例(恶性组),两组病变直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位置、体质量指数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患者的磁共振增强扫描分型多为Ⅲ型、Ⅳ型,良性组多为Ⅱ型、Ⅲ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值为500与1 000 s/mm^(2)条件下,恶性组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显著低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MG征象-毛刺征、漏斗征、粗大血管影等占比分别为80.00%、87.50%、90.00%,均显著高于良性组的37.14%、40.00%、40.00%(P<0.05)。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诊断判断为恶性病变41例,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100.00%(40/40)、97.14%(34/35)、98.67%(74/75)。结论:含钙化灶的致密型乳腺病变应用MG、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鉴别良恶性具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灶 致密型乳腺病变 乳腺X射线摄影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表观弥散系数 毛刺征
下载PDF
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及对免疫特征的诊断效能的研究
12
作者 辛志业 谭键彬 吴嘉勇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ICC)对免疫特征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ICC和40例肝细胞癌(HCC)的资料,对这些病例进行MRI检查,并对ICC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 目的探讨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型肝癌(ICC)对免疫特征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ICC和40例肝细胞癌(HCC)的资料,对这些病例进行MRI检查,并对ICC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对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像特征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点/带状内部强化、血管侵入是ICC的主要影响因素,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渐进性强化、肝细胞期的靶征为ICC的保护因素。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ICC,其中动脉期环形强化影像特征的诊断灵敏度最高(88.14%),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点/带状内部强化影像特征的准确度最高(89.26%)。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点/带状内部强化与Hepatocyte、Glypican3、CD117呈负相关,动脉期环形强化与Hepatocyte、Glypican3、CK7、CD117呈负相关,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的渐进性强化与Glypican3、CD117呈负相关,肝细胞期的靶征与Hepatocyte、Glypican3、CK19、CK7、CD117呈负相关,血管侵入与Hepatocyte、Glypican3、CK7、CD117呈负相关。结论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ICC中具有重要价值,影像特征与免疫组化标志物的负相关性验证了其在IC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型肝癌 肝细胞癌 普美显-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免疫特征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刘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并根据不同序列检查方式的应用分为T2WI组、DW... 目的:观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海安市中医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并根据不同序列检查方式的应用分为T2WI组、DWI组以及联合组。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T2WI组、DWI组以及联合组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效能,总结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联合组诊断前列腺病变的准确率高于T2WI组与DW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图像质量优良率96.30%高于T2WI组的81.48%以及DWI组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T2WI或DWI序列成像检查,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T2WI及DWI序列对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最高,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病变 前列腺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曲晓峰 杨海山 +3 位作者 刘书峰 刘亚洁 王乃玉 李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845-284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DCE-MR...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DCE-MRI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的准确率为83%,敏感度为76%,明显高于MRIT1WI/T2WI平扫(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斑块的强化与斑块内CD31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临床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早期检测 斑块易损性
下载PDF
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在肝脏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云霞 郭茜 +1 位作者 郭香荣 吴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10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在肝脏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0月来本院行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共2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实验一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的认知干预护理和环境干预护...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在肝脏3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0月来本院行肝脏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患者共2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实验一组采用常规护理,给予常规的认知干预护理和环境干预护理;实验二组采用心理干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护理;实验三组采用音乐疗法,在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音乐疗法干预。观察检查前后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症状与心理变化以及三组完成检查所需的时间。结果:三组患者行MRI检查后,常规护理组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均有明显增加,且心理护理组与音乐疗法组相比,心率、血压和呼吸也有不同程度的轻度增高。常规护理组完成MRI检查的时间是(25.5±6.7)min,明显长于心理护理组(20.5±4.1)min与音乐疗法组(18.3±2.1)min的完成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科学适当的心理干预联合音乐疗法可减轻患者检查前后生命体征以及心理变化,缩短患者检查时间,帮助患者顺利完成MRI检查,为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心理干预 音乐疗法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石瑞 王艺婷 +2 位作者 王阳 张立超 张进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4期110-115,共6页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医...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医学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b Central-NLM期刊全文库、Cochrane图书馆、Ovid循证医学数据库、Science Direct外文数据库等数据库中2007年1月~2016年10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指定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信息,采用Meta分析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纳入病灶910个,文献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出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88%,汇总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CI(0.94,0.97)。结论DCE-MRI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可广泛用于乳腺影像学检查的精确的、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扩散加权成像 META分析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兴利 马先锋 +1 位作者 赵丛海 秦志刚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平扫有 5例可见异常信号 ,占 16 % ;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19例 ,占 6 0 % ;而...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平扫有 5例可见异常信号 ,占 16 % ;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19例 ,占 6 0 % ;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 ,检出 2 8例 ,占90 3%。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下载PDF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宫颈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俊 吴彬彬 徐泉鸿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2期2691-2695,共5页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7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同期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并排除宫颈癌变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MRI平扫、DWI扫描与DCE-MRI扫描...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宫颈癌病理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7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50例同期进行妇科常规检查并排除宫颈癌变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MRI平扫、DWI扫描与DCE-MRI扫描,获取表观弥散系数(ADC)、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病理分期宫颈癌患者之间的Kep、Ktrans、Ve及ADC。以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3.0T DCE-MRI联合DWI在宫颈癌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ADC低于对照组,Kep、Ktrans、Ve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宫颈癌病理分期严重程度的增加,ADC逐渐降低,Kep、Ktrans、Ve逐渐升高(P<0.05)。3.0T DCE-MRI联合DWI诊断宫颈癌病理分期结果与宫颈癌术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871,P=0.043,95%CI:0.787,0.955)。结论 3.0T DCE-MRI联合DWI在宫颈癌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较高,临床可根据其诊断结果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控制患者病情,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病理分期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相关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曲晓峰 杨海山 +2 位作者 刘亚洁 刘书峰 李笋 《医学与哲学(B)》 2010年第2期45-46,57,共3页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进行半定量测定,评价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为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微血管 相关性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价值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曲晓峰 杨海山 +2 位作者 刘书峰 刘亚洁 王乃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过时相斜率S及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s信号强度下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过时相斜率S及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CD31免疫组化表达)和巨噬细胞计数(CD68免疫组化表达)相关性。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和Soutflow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和巨噬细胞呈正相关(R=0.479,P<0.01、R=0.452,P<0.05R=0.415,P<0.05、R=0.469,P<0.01)。结论通过测定MR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量和炎症反应水平,MR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一项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