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内磁铁石榴角闪岩的形成条件、年代学及构造归属的探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聂峰 石永红 +2 位作者 王娟 康涛 曹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8-1730,共13页
通过对肥东群南缘特征性岩石——磁铁石榴角闪岩的构造地质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磁铁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以构造透镜体形式产出,该变质岩具有两个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热力学评价显示①阶段的温压范围为:T=616~700℃和P=0.66~0.85GP... 通过对肥东群南缘特征性岩石——磁铁石榴角闪岩的构造地质学和岩相学研究表明,磁铁石榴角闪岩及其围岩以构造透镜体形式产出,该变质岩具有两个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热力学评价显示①阶段的温压范围为:T=616~700℃和P=0.66~0.85GPa,平均温压为T=653±35℃和P=0.75±0.09GPa。②阶段的温压范围为:T=597~643℃和P=0.51—0.94GPa,平均温压为T=6204-150C和P=0.734-0.15GPa,并表现出一个快速等压降温P—T演化特征。锆石u—Ph定年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该磁铁石榴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2469.4-49Ma。结合地质背景和前人的研究,可以判定该类岩石可能源于华北板块。由于郯庐断裂的左旋走滑作用被构造并置与扬子板块中。从而进一步推测,郯庐断裂(安徽段)横向宽度可达到10—15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石榴角闪岩 等压降温 锆石U-PB年龄 郯庐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安徽段)两侧肥东群与霍邱群特征性岩石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聂峰 张忠宝 +3 位作者 石永红 王娟 唐盼 任光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87-1100,共14页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内部物质组成十分复杂,现有研究认为郯庐内部以扬子板块为主体,对于是否存在西侧华北板块物质混入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选取了3个特征性样品展开了细致的岩相学研究、温压估算以及锆石U-Pb定年分析,分别为:霍邱群样...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内部物质组成十分复杂,现有研究认为郯庐内部以扬子板块为主体,对于是否存在西侧华北板块物质混入尚不清楚。为此本文选取了3个特征性样品展开了细致的岩相学研究、温压估算以及锆石U-Pb定年分析,分别为:霍邱群样品WS069-1(磁铁石榴角闪岩)以及样品WS070-1(石榴黑云母片岩);肥东群样品TF003-1(石榴黑云母片岩)。研究发现,霍邱群磁铁石榴角闪岩与肥东群磁铁石榴角闪岩的矿物组合及矿物主量元素特征基本一致。针对霍邱群石榴黑云母片岩与肥东群石榴黑云母片岩的峰期变质条件评价也相互匹配。本文在霍邱群仅发现了-3.2Ga、3.0Ga、2.80Ga、2.74Ga等四组反映源区结晶时代的碎屑锆石年龄,但结合前人对霍邱群和五河群的研究可以认为霍邱群的峰期变质年龄应为2.44Ga,这与肥东群磁铁石榴角闪岩和石榴黑云母片岩的峰期变质年龄2.47-2.41Ga吻合。因此肥东群和霍邱群相同特征性岩石磁铁石榴角闪岩从岩相学、变质P-T条件及变质时代等方面皆具可比性,从而推测肥东群磁铁石榴角闪岩和石榴黑云母片岩构造透镜体应为因郯庐断裂左旋走滑作用而卷入肥东群中的霍邱群岩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铁石榴角闪岩 肥东群 霍邱群 郯庐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