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滚动直线导轨副摩擦磨损对比分析
1
作者 林道杰 《数控机床市场》 2025年第1期66-70,共5页
滚动直线导轨副作为承载件,其磨损会造成精度和刚度等下降,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基于摩擦力检测与磨损形貌观测试验,将导轨副滚道摩擦力与磨损机理联系起来,对比分析不同厂家A和B的导轨副摩擦磨损形貌和性能。两家导轨副的摩擦... 滚动直线导轨副作为承载件,其磨损会造成精度和刚度等下降,直接影响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基于摩擦力检测与磨损形貌观测试验,将导轨副滚道摩擦力与磨损机理联系起来,对比分析不同厂家A和B的导轨副摩擦磨损形貌和性能。两家导轨副的摩擦力在波动和峭度值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二者的磨损机理没有显著差别。滑块滚道磨损以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为主,导轨滚道磨损以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滑块滚道反向过渡区的剧烈磨损是造成某些导轨副摩擦力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精度 滚动直线导轨副 磨粒磨损 磨损机理 磨损形貌 粘着磨损 摩擦磨损 疲劳磨损
下载PDF
正多边形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2
作者 刘磊 穆塔里夫·阿赫迈德 樊智超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1,共5页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 针对机械密封磨损严重、使用寿命低的问题,以摩擦副密封环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在表面加工正多边形织构,研究了其在干磨条件下的磨损性能,探讨了正五边形织构的耐磨性原因。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得到了织构化密封端面的摩擦系数、磨损系数、磨损量以及磨损形貌图,验证了基于Archard磨损公式的数值模型的正确性,研究了织构形状以及旋转角度对磨损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五边形织构试件与无织构试件相比,磨损量减少了44.322%,摩擦系数减少了18.803%;当正五边形织构旋转角度在48°左右时,正五边形织构的磨损量和磨损深度最小;在干磨条件下,不同织构的形状、结构参数对机械密封使用寿命的影响不同,选取合适的织构形状、结构参数有利于提高机械密封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密封 干磨条件 织构化端面 磨损形貌 摩擦磨损特性
下载PDF
海南沿海油气管道多相流磨损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琼瑶 王业玲 冯中远 《能源化工》 2025年第1期51-54,共4页
流体中固体颗粒与管道内壁碰撞摩擦会造成管壁损伤,研究多相流磨损规律对技术人员制定管道运行策略具有指导意义。采用OLGA软件建立了油气管道多相流磨损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管道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弯头冲蚀磨... 流体中固体颗粒与管道内壁碰撞摩擦会造成管壁损伤,研究多相流磨损规律对技术人员制定管道运行策略具有指导意义。采用OLGA软件建立了油气管道多相流磨损模型,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管道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弯头冲蚀磨损速率先快速升高后趋于平缓,曲线变化转折点为温度55℃位置。随着原油流量的增大,弯头冲蚀磨损速率先平缓上升后快速升高,应将原油流量控制在4 m^(3)/h至5.5 m^(3)/h的冲蚀磨损速率平缓上升阶段。随着气液比的增大,弯头冲蚀磨损速率先升高后略有降低,在管道运行过程中,应注意中气液比工况下的弯头磨损与防护。随着固体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大,原油黏度的降低,弯头冲蚀磨损速率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相流 管道磨损 颗粒 流态 磨损速率
下载PDF
超深井套管磨损试验研究
4
作者 肖世国 张建兵 王静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针对油田超深井钻采过程中出现的套管磨损问题,使用全尺寸套管磨损实验机,进行TP140V高钢级套管在油基、高性能水基、饱和盐水和有机盐4种钻井液下的套管磨损试验,研究其磨损机理和磨损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同密度的4种钻井液分别... 针对油田超深井钻采过程中出现的套管磨损问题,使用全尺寸套管磨损实验机,进行TP140V高钢级套管在油基、高性能水基、饱和盐水和有机盐4种钻井液下的套管磨损试验,研究其磨损机理和磨损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同密度的4种钻井液分别加入高重粉试验后,磨损深度0.076~0.090 cm、磨损率6.42%~7.55%、磨损系数(1.32~1.71)×10^(-6)cm^(3)/(N·m),磨损参数相近。加入高重粉和铁矿粉,有机盐的磨损深度0.188 cm、磨损率15.76%、磨损系数4.9×10^(-6)cm^(3)/(N·m)、摩擦系数0.339,4项参数急剧上升,磨损深度和磨损率是单一加入高重粉的两倍。减少铁矿粉对有机盐钻井液有明显地减磨效果,有效缓解了磨损速率。扫描电镜发现:有机盐钻井液的套管磨损面比饱和盐水更加光滑平坦,二者的套管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高重粉添加后,饱和盐水中出现三体磨粒磨损,因此在工程中对钻井液加重时应降低高重粉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磨损 磨损试验 钻井液 磨损
下载PDF
不同几何尺寸SiC微粒对机床导轨材料GCr15的磨损机制
5
作者 王奔 史忠澳 +1 位作者 祝天龙 张棋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4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几何尺寸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对机床精密部件磨损性能的影响机制及磨损机理,为机床防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机床精密部件——导轨运动副为例,利用SiC磨粒代替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采用机床导轨运动副材料GC... 目的探究不同几何尺寸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对机床精密部件磨损性能的影响机制及磨损机理,为机床防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机床精密部件——导轨运动副为例,利用SiC磨粒代替Si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切屑,采用机床导轨运动副材料GCr15轴承钢,在不同几何尺寸磨粒条件下进行销盘摩擦磨损试验,采用宏观摩擦因数和微观磨损形貌对磨损表面进行表征,探究磨损机制。结果相较于无磨粒条件下,在加入磨粒后其摩擦因数更高、更不稳定。在磨粒条件下,GCr15轴承钢的磨损表面存在大量的平行凹槽和不规则压痕,并伴随着少量的剥落坑。随着磨粒尺寸的增加,损伤加重,平行凹槽磨损更深、更宽,表面材料的剥落坑更密集,同时,磨粒几何尺寸的增加导致更深的磨痕深度及更高的磨损量。结论磨粒在摩擦界面存在游离和结合等2种运动形式,磨损机制为滚动挤压磨损与滑动开槽磨损的结合,且随着磨粒几何尺寸的增大,磨损机制由磨粒滚动挤压过渡为滑动开槽主导;1μm和5μm磨粒对摩擦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剧烈磨损阶段,而10μm和20μm磨粒对整个进程都有明显影响,且大尺寸磨粒的加入会使摩擦副提前进入剧烈阶段;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磨损形貌、摩擦因数及磨损量可知,1μm和5μm的磨粒对摩擦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床导轨 销盘试验 三体磨粒磨损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下载PDF
高频淬火加热时间对35CrMo钢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6
作者 何闯 刘德涛 孔德军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1,共10页
利用高频淬火技术对35CrMo钢进行了表面处理,分析了加热时间对其物相、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通过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淬硬层中的奥氏体发生晶界过烧和晶粒粗化现象,而在加热时间为7 s时,淬... 利用高频淬火技术对35CrMo钢进行了表面处理,分析了加热时间对其物相、微观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通过磨损试验机考察了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淬硬层中的奥氏体发生晶界过烧和晶粒粗化现象,而在加热时间为7 s时,淬硬层表面的显微硬度最高、磨损率最低,表明适当的加热时间有利于提高35CrMo钢摩擦性能。在加热时间为6 s时,淬火的35CrMo钢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氧化磨损为主,伴随着黏着磨损;在加热时间为7 s时,淬火的35CrMo钢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并伴随着氧化磨损;而当淬火时间为8和9 s时,淬火的35CrMo钢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淬火 35CRMO钢 硬度 磨损 磨损机理
下载PDF
大位移井套管外壁磨损剩余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刘剑 李忠慧 +3 位作者 黄熠 胡棚杰 曹天宝 孟凡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8,共7页
目前针对套管磨损的研究集中在内壁磨损,但在大位移井下套管过程中,套管外壁磨损不可忽略,研究套管外壁磨损后剩余强度变化规律对套管柱强度校核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套管外壁磨损有限元分析模型;... 目前针对套管磨损的研究集中在内壁磨损,但在大位移井下套管过程中,套管外壁磨损不可忽略,研究套管外壁磨损后剩余强度变化规律对套管柱强度校核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套管外壁磨损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第四强度理论,研究了不同外壁磨损深度、套管钢级、外壁磨损半径和套管轴向载荷对套管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挤载荷作用下,套管外壁磨损后von Mises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磨损最深处的外壁上,且受应力集中效应影响,随着磨损深度增加,套管磨损区内、外壁应力不均匀分布明显加剧;随着磨损深度的增加,套管剩余强度逐渐下降,当磨损深度大于2.19 mm时,N80钢级生产套管均有损坏风险;在相同磨损深度下,磨损半径越大,套管剩余强度越小;轴向压应力可以增大套管剩余强度,轴向拉应力会减小套管剩余强度。所得结果可为套管磨损后的损坏提出预警,为套管柱全寿命周期强度校核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磨损 剩余强度 轴向载荷 大位移井 磨损半径 von Mises应力
下载PDF
空心玻璃微珠/石墨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8
作者 于淼 沈剑 +2 位作者 王秀娟 杨乐庭 凤仪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 以表面改性后的石墨和空心玻璃微珠(HGB)为填料,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珠/石墨/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石墨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2种填料的协同效应以及在不同负载下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响应,并探讨相关机制。结果表明:添加HGB和石墨可以促进PP的结晶过程,也均能有效提高PP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HGB和石墨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PP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当HGB含量一定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随石墨含量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石墨质量分数为4%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最低,磨损质量损失最少;其他工况条件一定时,复合材料在200 N负载下的耐磨损效果较好;添加HGB和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复合材料 空心玻璃微珠 石墨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下载PDF
Ti3Al2.5V钛合金切削加工刀具磨损及其影响仿真分析
9
作者 周兆锋 周晚林 +1 位作者 董小飞 宋树权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69,176,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目标。随着加工的进行,刀具磨损会不断改变其几何形态,这一变化进而影响加工力、温度和应力等关键参数。为了定量分析刀具磨损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刀具磨损对加工效率和质量的潜在影响,还为刀具的及时更换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通过优化加工参数,研究有望提高钛合金加工过程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2.5V 刀具 磨损 有限元 切削温度
下载PDF
基于岩渣形貌及岩石磨蚀性的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
10
作者 程桦 谢鲍 +2 位作者 姚直书 荣传新 林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31,共17页
针对西部地区侏罗系地层钻井法施工深大立井滚刀磨损严重问题,以西部某煤矿北一回风井钻井法凿井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地层滚刀磨损程度及磨损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关量化指标;其... 针对西部地区侏罗系地层钻井法施工深大立井滚刀磨损严重问题,以西部某煤矿北一回风井钻井法凿井工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评估方法。首先,基于现场调研分析不同地层滚刀磨损程度及磨损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关量化指标;其次,对竖井钻机岩渣开展现场预处理,采用图像识别方法进行后处理,统计分析了岩渣几何形貌,并使用类指数分布函数描述其累积分布规律;此后,以皮尔逊系数为相关性评价指标探究了岩渣颗粒分布及矿物成分对滚刀磨损指标的影响,阐明了西部地区钻井法凿井滚刀易磨损致因;最后,基于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若干主要影响参数,使用非线性拟合工具给出了针对不同岩层的滚刀磨损指标预测公式,并提出现场更换滚刀的评估方法。结果表明:钻井法凿井滚刀磨损与岩层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不同地层单位进尺消耗滚刀数量依次为:泥质胶结泥性地层>钙质胶结泥、砂互层地层≈钙质、铁质胶结砂性地层>极弱胶结砂性地层,西部钻井法凿井刀盘深磨区易集中于b、c、d刀圈,而中心刀及其附近区域多为浅磨区;岩渣几何形貌统计特征可间接反映不同地层单位进尺滚刀磨损程度,西部地区砂系、泥系地层岩渣粒径分布符合类指数函数,相关系数R 2为0.976~0.997,根据拟合函数得到的岩渣均匀系数与磨损均匀性指标相关性最高,泥性地层及泥、砂互层地层滚刀磨损加剧的原因可归结为岩渣泥化、砂化;以岩渣圆度分布的箱宽、大颗粒占比、均匀系数、岩石磨蚀性指数为滚刀磨损主要表征参数,得到适用于不同地层的滚刀磨损预测模型,与现场实测对比,模型预测成功率达90.9%;提出的滚刀磨损评估方法可为现场提钻换刀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法凿井 岩渣颗粒分布 矿物成分 滚刀磨损 评估方法
下载PDF
不同构型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11
作者 滕杰 邹文广 +4 位作者 张艳 梁哲宇 蒋福林 傅定发 杨光剑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5,共9页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 采用喷雾造粒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纳米SiC颗粒/晶须混杂增强8009Al/6061Al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ith dual network structure,AMC-DNC),并同时制备SiC增强相在8009Al/6061Al基体中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with uniform structure,AMC-US).本研究对两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深入探讨.测定了AMC-DNC和AMC-US在不同载荷和转速下的摩擦系数与磨损率,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形貌,深入分析了双重网络结构对复合材料磨损机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的AMC-DNC和AMC-US的致密度分别高达98.1%和99.2%.在低载荷、低转速条件下,AMC-DNC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其中颗粒的脱离导致氧化膜破裂,进而造成材料表面损伤.而在较高载荷和较高转速条件下,磨损机制转变为剥层磨损.在相同的摩擦磨损实验条件下,AMC-DNC展现出优于AMC-US的摩擦磨损性能,表明双重网络构型的设计在提升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方面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复合材料 双重网络结构 放电等离子烧结 摩擦磨损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法的强制搅拌机叶片磨损数值研究
12
作者 滕云来 武祥林 +1 位作者 杨绍普 李韶华 《机电工程技术》 2025年第4期118-122,共5页
强制搅拌机叶片在复杂工况下的磨损失效将直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揭示沥青混合料搅拌过程中搅拌叶片的磨损特征,保障搅拌机安全高效生产,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建立了沥青混合料搅拌运动过程中的耦合模型,考虑了沥青混合... 强制搅拌机叶片在复杂工况下的磨损失效将直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揭示沥青混合料搅拌过程中搅拌叶片的磨损特征,保障搅拌机安全高效生产,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建立了沥青混合料搅拌运动过程中的耦合模型,考虑了沥青混合料温度,基于Archerd磨损模型和离散元法对搅拌筒和拌叶片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搅拌叶的磨损程度远大于搅拌筒,其中搅拌叶片4磨损深度最大,最容易发生失效,磨损程度最大处为搅拌叶外侧边缘,且切向磨损大于法向磨损,可以通过增大安装角来降低切向力导致的磨损,搅拌叶4安装角由0°优化为30°,安装角优化后使用寿命可以提升15.5%,优化后搅拌叶片最大工况下预计工作415 d需要更换,为提升搅拌叶片使用寿命和更换时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机 磨损 离散元法 Archard磨损模型
下载PDF
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下高速轮轨瞬态滚动接触及磨损行为分析
13
作者 丁旺才 马帅 +3 位作者 靳忠渊 李得洋 吴少培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79,共13页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 以典型钢轨波磨病害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考虑轨下结构及轮轨弹塑性接触的三维轮轨瞬态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模型的三维磨损分布计算方法,研究了匀速和牵引状态下轮轨接触特性及钢轨磨损行为的差异,以及牵引状态下不同病害参数钢轨波磨对轮轨接触特性及磨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牵引状态下轮轨纵向力受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更显著,波磨对相对滑移的影响与纵向力有关,且需在固有刚度不平顺影响基础上叠加,叠加效果与波磨波长和谷深有关。在波磨谷深限值内,当波磨波长较短或谷深较大时,纵向力会出现与波磨几何相似的振型,导致相对滑移分布与波磨几何相关,接触压力变化进一步影响磨损深度,使波峰附近磨损增加,波谷附近磨损减少,波磨进一步发展。由于磨损增量相位与波磨几何相位差较小,钢轨波磨有减缓趋势,波磨在较大波长及谷深下减缓较快。研究结论以期为高速轮轨波磨区段钢轨维护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波磨 瞬态动力学 有限元分析 磨损分析 轮轨接触特性
下载PDF
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散射及其对呼吸健康的风险研究
14
作者 黄海波 杜龙飞 +3 位作者 任睿 王巍嵩 贺华波 施恒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3-731,共9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以及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轮胎磨损颗粒物(Tire Wear Particles, TWPs)的排放已经超过尾气排放,成为道路交通“非尾气”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建立了大客车-花纹轮胎-轮胎磨损颗粒物的气固两相流模型,并探究了不同车速下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结果显示:TWPs的散射轨迹受车辆外部流场和车尾涡旋的影响,不同粒径的磨损颗粒物在散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分层现象;在纵向上,磨损颗粒物扩散高度呈先升高后保持稳定的现象,且扩散高度随车速差异逐渐稳定在3.45~3.76 m;在横向上,最大扩散宽度稳定在6.0 m左右;颗粒物质量浓度沿车侧方向遵循近似的正态分布,在车速为20 km/h,距车辆左右对称面宽度为4.3 m、距地面高度为0.4 m处,达到峰值85.1μg/m^(3),在距离对称面宽度为4.0~5.0 m,高度为0~1.0 m范围是呼吸健康的潜在危险区域。研究获取了大客车轮胎磨损颗粒物的空间扩散分布特性和质量浓度分布规律及对生物体呼吸健康的影响,为大客车颗粒物造成的环境问题研究及其捕集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非尾气”排放 气固两相流模型 轮胎磨损颗粒物 质量浓度分布 呼吸健康
原文传递
利格列汀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破骨细胞形成缓解磨损颗粒诱导的骨质溶解
15
作者 杨鹏 张巍 +4 位作者 李文明 李文豪 吴泽彬 周军 耿德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21-2428,共8页
背景:研究发现,在利格列汀的干预下,巨噬细胞更多的由M1转向M2极化,降低了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了局部炎症。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巨噬细胞极化、破骨细胞活化及磨损颗粒诱导炎性骨溶解的影响。方法:(1)细胞实验:①巨噬细胞极化:将RAW... 背景:研究发现,在利格列汀的干预下,巨噬细胞更多的由M1转向M2极化,降低了相关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了局部炎症。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巨噬细胞极化、破骨细胞活化及磨损颗粒诱导炎性骨溶解的影响。方法:(1)细胞实验:①巨噬细胞极化:将RAW264.7细胞分4组培养,对照组细胞加入高糖培养基;M1诱导组加入M1诱导培养基(含脂多糖100 ng/mL和干扰素γ20 ng/mL的高糖培养基)模拟炎症环境;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分别加入50,200 nmol/L利格列汀处理4 h后加入M1诱导培养基。巨噬细胞极化诱导24 h后,分别进行巨噬细胞极化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②破骨细胞活化:将RAW264.7细胞分为4组培养,对照组使用高糖培养基培养,破骨细胞诱导组、利格列汀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进行破骨细胞诱导,待微小破骨细胞成形后,用利格列汀(50,200 nmol/L)分别干预细胞3 d,进行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和RT-PCR检测。(2)动物实验: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利格列汀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后3组通过将钛颗粒悬浊液注射至颅骨表面建立颅骨骨溶解模型,从造模后第2天开始,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分别灌胃利格列汀(2,10 mg/kg),每天1次,造模3周后,检测血清巨噬细胞极化标志蛋白及炎性因子水平,收集颅骨进行micro-CT扫描、骨参数分析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骨溶解及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细胞实验:与M1诱导组比较,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可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的M1极化、促进M2极化(P<0.01),且以高剂量组效果更显著(P<0.01)。与破骨诱导组比较,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化及骨质吸收,且以高剂量组抑制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M1诱导组炎性因子mRNA表达升高(P<0.01),而与M1诱导组相比较,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炎性因子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破骨诱导组破骨功能标志物的mRNA表达升高(P<0.01);与破骨诱导组比较,利格列汀低、高剂量组破骨功能标志物的mRNA表达降低(P<0.01),且以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②动物实验:钛颗粒植入导致小鼠颅骨骨溶解破坏,利格列汀可抑制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其中以高剂量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果表明利格列汀具有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及对骨骼系统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格列汀 巨噬细胞极化 破骨细胞活化 磨损颗粒 无菌性假体松动 假体周围骨溶解
下载PDF
涂层与钝化非对称刃口几何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16
作者 杨勇 赵雪峰 +1 位作者 秦浩 游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38,143,共5页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磨损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形状、涂层性能以及刀具与工件的材料特性等。刀具经过钝化处理从而获得合适的切削刃微几何能够有效地提升刀具性能。最... 刀具磨损和刀具寿命在切削加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磨损机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艺参数、刀具几何形状、涂层性能以及刀具与工件的材料特性等。刀具经过钝化处理从而获得合适的切削刃微几何能够有效地提升刀具性能。最佳的切削刃微几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刀具涂层特性。然而,刀具涂层、微观几何形状和由此产生的刀具磨损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尚未完全了解。这里通过系统地改变涂层类型及切削刃微观几何形状,并在相同切削工艺参数下探究刀具磨损情况,识别刀具磨损的重要影响变量。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取决于刃口微几何形状和涂层性能,根据涂层特性选择合适的刃口几何能够有效地提高刀具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具钝化 刃口几何 刀具涂层 刀具磨损
下载PDF
激光抛光TC4钛合金高粗糙度表面及表面耐磨损行为
17
作者 戴峰泽 安春桥 +2 位作者 霍坤 何娟 陈希章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8,共8页
针对离心泵薄壁钛合金叶轮叶片表面粗糙度控制困难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砂石对叶片表面的磨损问题,分别在氩气和空气氛围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铣削后具有高粗糙度的TC4钛合金表面进行抛光,发现在氩气氛围下能获得更好的抛光效果,能使工件... 针对离心泵薄壁钛合金叶轮叶片表面粗糙度控制困难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砂石对叶片表面的磨损问题,分别在氩气和空气氛围下采用纳秒脉冲激光器对铣削后具有高粗糙度的TC4钛合金表面进行抛光,发现在氩气氛围下能获得更好的抛光效果,能使工件表面算术平均高度下降56.12%、表面硬度提高21.94%;而在空气环境下,工件表面获得了高硬度的氮化钛,表面算术平均高度下降了51.89%,硬度比原始表面提高了176.79%.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原始的工件表面和氩气氛围下抛光的工件表面均以磨粒磨损为主,其中在氩气氛围下抛光的工件由于抛光过程中获得了硬度较高的α′-Ti马氏体,因此表面的磨痕宽度更窄;而在空气氛围下则由于重熔层获得了高硬度氮化钛使得工件表面平均动摩擦系数从0.46降至0.16,显著提高了工件表面的耐磨性,磨痕宽度大幅降低,在与GCr15陶瓷球对磨过程中工件表面则主要表现为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激光抛光 激光氮化 硬度 摩擦磨损
下载PDF
不同温度和湿度下激光熔覆304L不锈钢局部修复车轮的摩擦磨损性能
18
作者 叶榕伟 王欣纪 +4 位作者 邹港 徐逸勋 何成刚 李尚桂 刘吉华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6,共8页
采用激光熔覆304不锈钢对CL60钢车轮试样进行局部修复,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25℃,60%;50℃,60%;50℃,90%)下修复车轮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稳定摩擦因数越小,在温度50℃下相对湿度对稳定摩擦因数几乎无影响;... 采用激光熔覆304不锈钢对CL60钢车轮试样进行局部修复,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25℃,60%;50℃,60%;50℃,90%)下修复车轮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温度越高,稳定摩擦因数越小,在温度50℃下相对湿度对稳定摩擦因数几乎无影响;温度越高或相对湿度越小,局部修复车轮的磨损质量损失和裂纹长度角度越大,耐磨性能越差。在温度25℃、相对湿度60%条件下,车轮表面熔覆层与基体结合区靠近基体一侧存在大块材料剥落和小角度多层裂纹,裂纹向材料内部扩展,损伤较严重;相对湿度保持60%不变、温度提高至50℃,熔覆层损伤程度减轻,结合区出现明显的分界线且无明显裂纹;温度升高至50℃、相对湿度增加至90%,熔覆层内无明显损伤,结合区有少量剥落坑,依然存在明显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 U75钢轨 激光熔覆修复 温度 湿度 磨损性能
下载PDF
滑动方向对编织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裴晓园 孙晴 +2 位作者 贾志坤 刘思琦 徐志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横向截面中的碳纤维面积占比低于纵向;其横向的硬度和导热系数高于纵向;纤维体积分数由0增加至57.5%时,复合材料横向的平均摩擦因数降低了34.37%,磨损率降低了99.36%,纵向的摩擦因数降低了31.29%,磨损率降低了98.95%;复合材料横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7.5%时最高,而纵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0.5%时最高;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磨损表面的损伤程度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润滑膜的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碳纤维 摩擦滑动方向 摩擦磨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