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6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冬小麦磷素利用和磷素下渗流失风险的影响
1
作者 庞耀悦 胡笑涛 +3 位作者 王芳 查晴 范晓懂 王文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 [目的]汛前储水灌溉是陕西关中地区雨洪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研究不同深蓄储水灌溉量对农田土壤磷素利用、累积与流失状况的影响,以实现农田的“高”磷吸收和“低”磷淋溶。[方法]在陕西宝鸡峡灌区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供试小麦品种为‘小偃22’。设置储水灌溉量分别为0、80、120、140、160和180 cm,分别记为CK、D80、D120、D140、D160、D180,共6个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冬小麦植株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磷素含量及农田0—20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磷素盈亏。[结果]与CK处理相比,D80、D120、D140、D160、D180处理冬小麦产量分别提高了8.85%、24.71%、30.99%、17.91%、9.90%,成熟期籽粒磷素累积量分别提高了37.55%、46.34%、38.09%、28.23%、22.11%,小麦植株磷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10.10%、12.47%、10.25%、7.59%、5.95%,有效磷表观盈余量分别降低了13.82%、17.05%、14.02%、10.39%、8.13%。随着储水灌溉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磷素累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D120处理磷素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D160和D180处理,因此其磷素表观盈余量最低(78.83 kg/hm^(2)),显著低于D160、D180处理。D120处理相较D160和D180有助于小麦花前磷素转运和花后磷素累积;D80处理相较D120处理小麦花前磷素转运有所降低,但在花后磷素累积上表现出补偿作用;D140处理虽然降低了花后的磷素累积,但通过提高花前磷素转运实现了平衡。值得注意的是,D80、D120和D140处理之间的成熟期植株磷素累积量与籽粒磷素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另外,由于土壤中20-10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远低于该地磷素淋溶的环境阈值(39.9 mg/kg),尽管存在高水平的磷盈余,在适宜储水灌溉量下也不会引发磷淋失。然而,当储水深度大于160 cm时,对深层土壤中速效磷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土壤磷素发生淋失。[结论]在西北地区,适宜的储水灌溉量为80~140 cm,既可以提高小麦磷素吸收,又可以控制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降低土壤磷素盈余,进而获得较低的土壤磷素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水灌溉深度 磷素利用效率 磷素淋失 磷素盈余
下载PDF
溶磷菌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磷素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万水霞 李帆 +4 位作者 王静 郭志彬 喻颖 蒋光月 武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8,共9页
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 以FD11(普瑞斯特氏菌Priestia sp.)和CH0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两种溶磷菌剂为试验材料,进行菌剂灌根盆栽试验,测定溶磷菌剂施用对玉米生长、根际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溶磷菌剂可改善根际土壤养分特征和微生物学特性,增加根际土壤的活性磷源含量,对玉米幼苗表现出良好的促生作用。与不施菌剂相比,FD11处理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分别增加31.88%、36.39%、104.00%;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21.90%、107.67%、5.77%。施用溶磷菌剂的土壤H_(2)O-Pi(Pi为无机磷)、NaHCO_(3)-P和NaOH-P含量增加,但HCl-Pi和Residual-P含量显著降低。施用溶磷菌剂改变了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在细菌属分类学水平上,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海洋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节杆菌属等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综合以上分析,施用溶磷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改变了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增加了活性磷源的含量,从而改善了土壤肥力,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此项研究可为新型微生物菌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菌 土壤肥力 根系形态 磷素形态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3
作者 朱晓芸 谢文静 +5 位作者 包蔚 余海芬 何锴 吴真善 王络绎 黄明皓 《上海农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9-31,共3页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限制供氧条件下,经300~700℃热解炭化加工而成的结构稳定的富碳产物。生物炭也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有助于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为探明生物炭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现对土壤磷素的形态和有效性以及生物炭的磷素...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限制供氧条件下,经300~700℃热解炭化加工而成的结构稳定的富碳产物。生物炭也是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有助于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为探明生物炭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现对土壤磷素的形态和有效性以及生物炭的磷素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生物炭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3个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施用生物炭活化农田土壤磷素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 磷素有效性 热解温度 PH 磷酸酶
下载PDF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4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徐小林 张九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_(2)O_(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的影响
5
作者 李千雪 李春越 +5 位作者 张文婷 窦祥祥 薛英龙 寇钊阳 王益 党廷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8-377,共10页
为探究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及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无秸秆覆盖(CK)、每年7、8、9月高量秸秆覆盖(St_(90))、全生育... 为探究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对黄土旱塬土壤磷素组分及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的影响,本研究以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的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为研究平台,设置无秸秆覆盖(CK)、每年7、8、9月高量秸秆覆盖(St_(90))、全生育期低量秸秆覆盖(S_(45))、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S_(90))4个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覆盖模式下0~20 cm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磷素、有机磷组分、无机磷组分、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拷贝数量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相同覆盖时间下,全磷(TP)、速效磷(AP)、无机磷、Ca_(2)-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a_(10)-P是主要的无机磷组分,占比66.03%~72.34%,MLOP是主要的有机磷组分,占比70.70%~78.23%;秸秆覆盖使无机磷中的有效磷源Ca_(2)-P在无机磷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其他组分占比以及有机磷各组分占比并无显著变化。播种前后的短期覆盖相比于全年长期覆盖更有利于微生物的代谢,从而加快土壤有机磷的合成。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无机磷含量为985.33~1043.33 mg·kg^(-1),显著大于有机磷。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全碳(TC)、有机碳(SOC)、含水率(SWC)与MLOP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高稳性有机磷(HSOP)呈正相关关系,Ca_(2)-P与SWC、SOC、pH、TP呈正相关关系,Ca_(10)-P与pH、NH_(4)^(+)-N呈正相关关系。秸秆覆盖可以提高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拷贝数,但全生育期覆盖与高量秸秆覆盖的叠加作用,对碱性磷酸酶pho D基因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显著改变有机磷各组分含量,全生育期高量秸秆覆盖显著增加无机磷有效组分Ca_(2)-P含量,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受土壤TC和pH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农田生态系统 秸秆覆盖 磷素组分 磷酸酶基因
下载PDF
低磷对不同基因型谷子生长、磷素积累及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6
作者 梁颖颖 周俊江 +2 位作者 卿桂霞 张富厚 孟超敏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8,共7页
为探究不同基因型谷子适应低磷条件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选取长农35、济谷13、济谷11、晋谷21、豫谷18、豫谷35共6个谷子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施磷(P_(N),100 mg/kg P_(2)O_(5))与不施磷(P0)两个处理,比较两种磷水平对各基因型谷子拔节... 为探究不同基因型谷子适应低磷条件的能力,采用盆栽试验,选取长农35、济谷13、济谷11、晋谷21、豫谷18、豫谷35共6个谷子品种为材料,设置正常施磷(P_(N),100 mg/kg P_(2)O_(5))与不施磷(P0)两个处理,比较两种磷水平对各基因型谷子拔节期植株生物量、磷积累、磷转运、根系形态及根际微生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磷处理下,济谷11植株鲜重和地上部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及正常施磷处理下的所有品种,其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均高于P_(N)处理,且前2个指标值差异显著;长农35、济谷13、晋谷21、豫谷18及豫谷35的生物量及根系形态指标值基本低于各自P_(N)处理;长农35、晋谷21、豫谷18植株磷积累总量较各自P_(N)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2.99%、28.13%、50.27%,济谷13、济谷11、豫谷35植株磷积累总量两种磷水平处理下差异不显著;济谷13地上部磷素分配比例P_(0)较P_(N)处理显著降低4.04%、根部显著增加18.97%,其他品种地上部及根部磷素分配比例较各自P_(N)处理差异不显著;济谷11和豫谷35在P_(0)处理下对叶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大,而对茎的分配比例显著减少。不同基因型谷子在两种磷水平处理下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目存在较大差异,不施磷处理下长农35、晋谷21根际土壤的细菌及真菌数量较高且显著高于各自P_(N)处理,而济谷11的细菌及放线菌数量两种磷水平下均较低。综合而言,济谷11和济谷13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品种 低磷 磷素积累 根系形态 根际微生物
下载PDF
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影响
7
作者 张元元 高建恩 +3 位作者 李文证 高哲 王照润 王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0,39,共10页
[目的]为探明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双竖管流变仪,研究了磷素对不同浓度含沙水流流体类型、流变参数及流体发生变异的临界阈值的影响。[结果](1)磷素浓度、泥沙浓度及泥沙理化性质是影响含沙水流发生流体变... [目的]为探明磷素对含沙水流流体变异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双竖管流变仪,研究了磷素对不同浓度含沙水流流体类型、流变参数及流体发生变异的临界阈值的影响。[结果](1)磷素浓度、泥沙浓度及泥沙理化性质是影响含沙水流发生流体变异的主要因素。在25℃下,过磷酸钙浓度每增加0.1 g/cm^(3),黏滞系数和宾汉极限剪切力分别增加0.48~1.47 mPa·s和3.49~6.84 N/m^(2)。(2)随着磷素和泥沙含量的增大,含磷素的含沙水流由牛顿流体变异为宾汉流体。构建并验证了磷-泥沙水流黏滞系数和宾汉极限剪切力等流变参数的计算模型。(3)给出了磷-泥沙水流流体变异的临界浓度阈值。当磷素浓度从0增加至0.45 g/cm^(3)时,含沙水流的流体变异临界浓度阈值降低49%,说明磷素的存在加速了含沙水流的流体变异。[结论]磷素的增加使得侵蚀水流更容易由牛顿流体变异为宾汉流体,从而影响侵蚀流内部的能量耗散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侵蚀污染水流的输移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变异 流变模型 非牛顿流体 磷素污染 含沙水流
下载PDF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
8
作者 陈真雄 何军 +4 位作者 钟韵 华克骥 廖薇 甘学华 张宏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 为探明不同水肥处理对水稻磷素吸收利用、产量和根干重的影响,于2020年5-9月在湖北省漳河灌区开展水稻测坑种植试验,以水稻品种“Y两优957”为试验材料,设置淹水灌溉(W1)和间歇灌溉(W2)2种灌溉模式,常规肥(N1)和缓释肥(N2)2种施肥类型。采集泡田前和黄熟期收割后土样进行土壤全磷(TP)分析,于黄熟期测产,取植株样进行干物质称重,并化验地上部分植株各器官含磷量。结果表明,W2N2处理下水稻产量、磷素收获指数(PHI)、磷肥偏生产力(PFPP)和植株根干重均达最高,分别为8566.10 kg/hm^(2)、58.25%、214.35 kg/kg、255.47 g/m^(2);W2模式下水稻产量显著高于W1(P<0.05),分别高出10.85%(N1)和11.03%(N2);不同水肥处理下水稻各器官含磷量占比均为:穗>叶、茎,磷素会逐渐在穗部积累;施肥类型相同时,W2模式下植株茎、叶含磷量占比均高于W1,而穗含磷量占比均低于W1;灌溉模式相同时,N2条件下植株籽粒含磷量占比较N1高出4.50%(W1)和1.54%(W2);黄熟期收割后土壤TP含量均高于泡田前,收割后N2条件下稻田土壤TP含量较N1高出3.70%(W1)和6.25%(W2),收割后W2模式下稻田TP含量较W1高出13.33%(N1)和15.63%(N2)。间歇灌溉配施缓释肥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磷素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处理 灌溉模式 施肥类型 磷素吸收利用 产量 土壤总磷 根干重 缓释肥
下载PDF
土壤解磷微生物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陶冬雪 高英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90-4399,共10页
随着全球磷肥需求增加和磷矿资源储量短缺矛盾逐渐加重,土壤解磷微生物在促进磷循环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有必要对其种类和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荟萃分析了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类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重点论述了土... 随着全球磷肥需求增加和磷矿资源储量短缺矛盾逐渐加重,土壤解磷微生物在促进磷循环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因此有必要对其种类和促进植物磷素吸收策略进行全面梳理总结。荟萃分析了土壤解磷微生物种类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重点论述了土壤解磷微生物促进植物磷素吸收主要策略。土壤解磷微生物主要通过矿化和溶解作用直接活化难溶性磷,但其也能与植物根系互作间接活化磷素。其间接途径主要包括解磷微生物与根系分泌物和丛枝菌根真菌互作,它们通过碳磷交换间接活化磷素;其次包括一些解磷微生物可以通过固氮作用使植物生长受到磷的限制,从而调节植物磷酸盐转运系统间接活化土壤磷;解磷微生物也能通过分泌植物激素和生物防治剂促进植物根系生长间接促进植物磷素吸收。解磷微生物还能通过磷素固定减少磷流失,也可以通过加速自身磷素周转促进植物磷素吸收。对完善和发展解磷微生物主导的土壤磷循环和植物磷素吸收利用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磷素活化 磷素固定 丛枝菌根真菌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乙酸对土壤累积态磷活化及棉花磷素吸收的影响
10
作者 李红梅 成志慧 +3 位作者 陈波浪 刘耘华 宋海英 盛建东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45-251,共7页
为探究乙酸对土壤累积态磷活化及棉花磷素吸收的影响,以新农大棉4号为材料,通过施用乙酸的盆栽试验方法,设置土壤中不施磷肥和乙酸溶液(对照)、仅施用磷肥、分次施入150 L/hm^(2)乙酸溶液、分次施入300 L/hm^(2)乙酸溶液、一次性施入150... 为探究乙酸对土壤累积态磷活化及棉花磷素吸收的影响,以新农大棉4号为材料,通过施用乙酸的盆栽试验方法,设置土壤中不施磷肥和乙酸溶液(对照)、仅施用磷肥、分次施入150 L/hm^(2)乙酸溶液、分次施入300 L/hm^(2)乙酸溶液、一次性施入150 L/hm^(2)乙酸溶液和一次性施入300 L/hm^(2)乙酸溶液6个处理。结果表明,4种乙酸施用方式均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和棉花磷素吸收,施用乙酸处理的棉花磷素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与对照比棉花磷素吸收提高了37.3%~101.7%,且一次性施入300 L/hm^(2)乙酸溶液处理的磷素吸收量最高。在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中,乙酸溶液用量为150 L/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较仅施用磷肥处理分别增加了16.3%~35.4%、1.1%~10.4%和0.9%~8.8%,乙酸溶液用量为300 L/hm^(2)时,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中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3%~38.8%、2.4%~20.1%和2.0%~11.6%。乙酸施用可提高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促进棉株磷的积累,从而提高棉花的生物量和产量,并以一次性施入300 L/hm^(2)乙酸溶液处理对棉花的磷素吸收效果最好,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随乙酸的用量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 棉花 磷素活化 有效磷 磷素吸收
下载PDF
坡地磷素迁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裕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共4页
坡地磷素迁移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土壤中磷素的形态转化、降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与地形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坡地磷素迁移的国内外研... 坡地磷素迁移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土壤中磷素的形态转化、降雨特征、土壤理化性状与地形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四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坡地磷素迁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当前坡地磷素迁移研究的三个主要方向:(1)遴选适当的磷素形态指标,使之能同时较敏感地反映坡地磷素流失对水环境和土壤质量的影响;(2)磷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与坡地磷素迁移的相互关系;(3)坡地磷素迁移的动态过程与空间变异。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将会有力促进磷素迁移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规范化,促进土壤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也将为农田养分的科学管理、土壤退化的控制与修复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磷素迁移 磷素流失 磷素形态 磷素转化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模拟降雨条件下肥料类型对坡面磷素流失的影响
12
作者 邱业 曲芝旭 +2 位作者 韩玉国 彭玉璘 吴墩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2,共7页
[目的]明确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磷素流失机理,探讨施用有机肥能否减少磷素流失,为防控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鸡粪作为有机肥,五氧化二磷作为无机肥,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类型下坡面磷素流失的规律。[结果]90 mm/h... [目的]明确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磷素流失机理,探讨施用有机肥能否减少磷素流失,为防控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鸡粪作为有机肥,五氧化二磷作为无机肥,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不同肥料类型下坡面磷素流失的规律。[结果]90 mm/h降雨强度处理下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较60 mm/h降雨强度处理分别高47.40%,64.48%,降雨强度对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影响显著(p<0.05),肥料类型对产流产沙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降雨强度增大,径流中的正磷酸盐及可溶性总磷浓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无机肥处理下分别下降30.43%和26.35%,有机肥处理下为13.56%和33.08%;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无机肥处理下泥沙有效磷浓度、颗粒态总磷浓度分别降低27.78%,19.47%,而在有机肥处理下则分别增加128.11%,36.28%。降雨强度增加会使坡面磷素流失量增加,溶解态总磷、径流正磷酸盐、颗粒态总磷、泥沙有效磷流失量平均增加11.81%,27.82%,68.45%,144.64%。施用有机肥可以减少坡面的磷素流失,相比施用无机肥,溶解态总磷、径流正磷酸盐、颗粒态总磷、泥沙有效磷平均减少了68.11%,85.51%,54.47%,80.69%。[结论]使用有机肥替代无机肥能够减少磷素流失,建议有施用条件的地区选择有机肥,且保证一定施用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肥料类型 磷素流失量 磷素流失浓度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的琯溪蜜柚叶片磷素含量估算模型研究
13
作者 栗方亮 孔庆波 张青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0-108,共9页
蜜柚叶片磷素(phosphorus,P)含量是准确诊断和定量评价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为快速、无损、精确地估测磷素含量,需要建立蜜柚叶片磷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基于蜜柚叶片高光谱数据和磷素含量实测数据,提取原始光谱及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 蜜柚叶片磷素(phosphorus,P)含量是准确诊断和定量评价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为快速、无损、精确地估测磷素含量,需要建立蜜柚叶片磷素含量高光谱估算模型。基于蜜柚叶片高光谱数据和磷素含量实测数据,提取原始光谱及一阶微分光谱特征波段和光谱特征变量,构建单变量估算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回归模型,并确定蜜柚叶片磷素含量最佳估算模型。在350~1 050 nm波段,原始光谱和一阶微分光谱与叶片磷素含量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多波段相关性显著,并出现多个极值。原始光谱敏感波长为549和718 nm,一阶微分的敏感波长为528、703和591 nm。在建立的回归模型中,选择决定系数较高的模型进行精度检验,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R^(2)(0.775 9)最大,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的拟合R^(2)(0.749 9)次之。综合建模精度和模型检验精度,确定BP神经网络模型为蜜柚叶片磷含量的最佳估算模型,建模和验证的R^(2)分别为0.71和0.775 9;其次为偏最小二乘估算模型,建模和验证的R2分别为0.64和0.749 9。上述结果可为大面积的蜜柚叶片营养遥感监测诊断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蜜柚 磷素 光谱指数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作者 王贺正 张冬霞 +3 位作者 张静 马嵩科 柴雪茹 张俊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159,共10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75 kg/hm~2(P1)、112.5 kg/hm~2(P2)、150 kg/hm~2(P3)、187.5 kg/hm~2(P4),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磷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干物质和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在秸秆还田下差异显著,而在不同施磷量下表现不显著。秸秆还田和增施磷量均能提高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和磷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和磷同化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除千粒重外,以上各指标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P3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在S1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3.14%、9.81%和26.87%,在S0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0.82%、14.11%和26.48%。S1处理小麦产量、穗数在P3水平下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3.78%、4.74%;两者互作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为6928.66 kg/hm~2。(2)通过logistic灌浆方程得,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均是S1处理优于S0处理,且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秸秆还田与施磷均能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其中S1P3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优化,进而提高千粒重。(3)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26 kg/kg、2.7 kg/kg及1.74%;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吸收利用效率下降;两者互作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150 kg/hm~2磷肥(S1P3)可在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同时,实现磷素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籽粒灌浆特性 磷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磷素后移对药隔期倒春寒小麦旗叶光合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东岳 许辉 +5 位作者 刘倩倩 许波 吴兆晨 魏凤珍 陈翔 李金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以抗倒春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YN19)和抗倒春寒能力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XM26)为供试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开展盆栽低温模拟实验。实验设置对照(日均气温15℃,夜间最低温度11℃,CK)和低温(-4℃,LT)两个温度处理,设置常规施磷... 以抗倒春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烟农19”(YN19)和抗倒春寒能力弱的小麦品种“新麦26”(XM26)为供试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开展盆栽低温模拟实验。实验设置对照(日均气温15℃,夜间最低温度11℃,CK)和低温(-4℃,LT)两个温度处理,设置常规施磷(基肥:拔节肥为10:0,R1)和磷肥后移(基肥:拔节肥为5:5,R2)两种施磷肥模式,低温处理时长为4h·d-1。测定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光合、抗氧化生理指标及成熟期产量并进行分析,以探明磷素后移对药隔期倒春寒下小麦旗叶生长的缓解机理。结果表明:(1)LT处理较CK处理,供试两品种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显著下降(P<0.05),胞间CO_(2)浓度(Ci)显著上升。(2)LT处理与CK比较,供试两品种旗叶抗氧化酶(SOD、CAT)活性显著下降,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3)本实验条件下,LT处理使供试两品种穗粒数、千粒重及单茎产量较CK显著降低。(4)LTR2与LTR1比较,XM26开花期和YN19灌浆期旗叶SPAD值分别显著提高了7.3%和10.1%;XM26和YN19旗叶开花期的Pn显著提高8.5%和16.2%,灌浆期显著提高8.0%和8.7%,Gs、Tr和Ci影响差异不显著。(5)LTR2与LTR1比较,XM26旗叶开花期和灌浆期SOD活性显著提高9.0%和5.7%,CAT活性显著提高12.4%和30.9%,MDA含量显著降低7.9%和7.3%;YN19旗叶开花期和灌浆期SOD活性显著提高7.7%和8.2%,CAT活性显著提高20.8%和25.5%,MDA含量显著降低6.8%和7.0%。(6)R2较R1显著提高LT处理XM26的穗粒数8.4%,对两品种千粒重无显著影响,XM26和YN19单茎产量挽回率可达8.9%和9.9%。综上所述,磷素后移可有效增强小麦旗叶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小麦旗叶的光合能力。通过抗氧化及光合能力两方面协同缓解药隔期倒春寒下小麦生育中后期旗叶生长状况,增加主茎穗粒数和千粒重,保“源”增“库”,达到无灾稳产增产、有灾减损止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春寒 磷素 小麦 光合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分布、形态与有效性及磷素循环 被引量:28
16
作者 向万胜 童成立 +1 位作者 吴金水 李学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2067-2073,共7页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 对江汉平原四湖地区湿地农田土壤磷素的含量分布、形态、有效性、磷素循环及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农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着地势的降低呈明显降低趋势 ,潜育性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极显著低于非潜育性土壤。水田土壤 Ca-P、Al-P、Fe-P和 O-P分别占无机磷总量的 5 8.1 %、3.7%、1 0 .6 %和 2 7.5 % ,其中 Ca-P和 Al-P与有效磷呈高度正相关 ( r分别为 0 .92 86 * *和 0 .90 38* * ) ,说明 Ca-P和 Al-P是该地区水田土壤有效磷的主要来源之一。潜育性土壤 Ca-P、Al-P和 Fe-P的平均含量分别比非潜育性土壤低 84 .0、1 0 .2和 2 1 .1 mg/ kg,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证明潜育性土壤磷素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Ca-P、Al-P和 Fe-P的损失。五种耕作制度下潜育性稻田土壤磷素输入输出平衡值为盈余 2 .3~ 2 7.9kg/ hm2·a,其输入输出比 ( 1 / 0 )为 1 .0 6~ 1 .88。对于土壤速效磷小于 5 mg/ kg的潜育性稻田 ,早、中、晚稻的最高产量施磷量分别为 4 .83,4 .93和 1 .78P2 O5kg/ 6 6 6 .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潜育性土壤 土壤磷素分布 土壤磷素形态 磷素循环 磷肥效应 农田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和玉米磷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凯婕 栾璐 +4 位作者 郑洁 李静 薛敬荣 孙波 蒋瑀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69-279,共11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80%左右的植物可形成共生结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改善我国南方典型瘠薄红壤加速酸化、磷有效性低和土壤生物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采用高通量测...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80%左右的植物可形成共生结构,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植物—土壤系统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为改善我国南方典型瘠薄红壤加速酸化、磷有效性低和土壤生物功能退化等严重问题,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秸秆还田方式对根际AMF群落、土壤磷酸酶活性和磷素利用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其中秸秆猪粪配施处理显著提升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有效磷(AP)以及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omonoesterase,AC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omonoesterase,ALP)活性。秸秆还田显著影响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是AMF群落的优势属,SOC是影响AMF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秸秆猪粪配施处理对玉米磷素利用率的提升效果最佳,显著高于秸秆还田和秸秆生物质炭处理。AP、TP、ACP活性和AMF群落多样性显著影响了磷肥利用率。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根际AMF群落可能调控了土壤磷素活化过程和玉米磷素利用效率,对于加强土壤健康管护和粮食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多样性 秸秆猪粪配施 玉米 磷素活化 高通量测序技术
下载PDF
施磷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晓霞 张盈盈 +2 位作者 马春晖 李曼 张前兵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84,共14页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 为探讨施磷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苜蓿干物质产量、磷含量以及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析接菌及施磷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速效磷、全磷与干物质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阐明接菌及施磷对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及各指标之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设置4个施菌水平:单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m,T_(1))、幼套球囊霉(Ge,T_(2))、双接菌(Fm×Ge,T_(3))及未接菌处理(CK,T_(0)),在施菌条件下设置4个施磷水平,分别为:施P2O50(P_(0))、50(P_(1))、100(P_(2))、150(P_(3))mg·kg^(-1),菌磷互作共16个处理,每个处理10次重复。结果表明:1)相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土壤pH值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P2处理达到最大值,且施磷处理显著大于未施磷处理(P<0.05)。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苜蓿的磷肥农学效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相同施磷处理,单接菌及双接菌处理苜蓿的干物质产量、植株叶片、茎及根部磷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大于未接菌处理(P<0.05),土壤全磷及速效磷含量均在T3处理达到最大值。双接菌处理下土壤的pH值显著小于未接菌处理(P<0.05),且在T_(3)处理达到最小值。因此,当施磷(P_(2)O_(5))量为100 mg·kg^(-1)时,混合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有效促进苜蓿植株根系对土壤中速效磷的吸收,提高磷素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苜蓿干物质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丛枝菌根真菌 磷素利用效率 磷酸酶活性
下载PDF
4种水生植物根际磷素耗竭效应的比较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震宇 温胜芳 +5 位作者 邢宝山 高冬梅 李锋民 胡洪营 Sakoda Akiyoshi Sagehashi Masaki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75-2480,共6页
利用短期盆栽试验和抖根法研究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香蒲(Typha latifolia)、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4种水生植物的根际磷素耗竭效应,分析了植物根冠比、根系形态、磷素吸收... 利用短期盆栽试验和抖根法研究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香蒲(Typha latifolia)、慈姑(Sagittariasagitt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4种水生植物的根际磷素耗竭效应,分析了植物根冠比、根系形态、磷素吸收有效性和磷素利用有效性等差异,探讨了植物根际磷素耗竭效应的吸收利用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67.53μg.g-1)相比,喜旱莲子草、香蒲、慈姑和芦苇根际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分别减少至80.17、124.37、155.38和161.75μg.g-1,水溶性磷含量分别减少了81%、42%、18%和16%.喜旱莲子草根系较小,但磷素吸收有效性高(1.32 mg.m-1),其磷素利用有效性不高(0.34 g.mg-1);香蒲的磷素吸收有效性虽然比喜旱莲子草低许多(0.52 mg.m-1),但其有强大的根系,且磷素利用有效性高(0.64 g.mg-1)、根冠比大(0.35).喜旱莲子草和香蒲耗竭根际磷素的能力高于慈姑和芦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磷素耗竭 水溶性磷 根系形态 磷素吸收有效性 磷素利用有效性
下载PDF
土壤磷素的化学组分及其植物有效性 被引量:147
20
作者 向万胜 黄敏 李学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3-670,共8页
本文主要论述了土壤磷素分级方法、土壤不同磷素组分的转化与植物有效性的关系及影响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不同分级方法的优缺点给予了评价,并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土壤磷素组分 土壤磷素分级方法 磷素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