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秀娟 解占军 +4 位作者 何志刚 韩瑛祚 邹晓锦 娄春荣 隽英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44,共6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的合适用量,在2013—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除秸秆还田初期(2013年)外,其余年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的合适用量,在2013—2016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量施磷对玉米产量、磷素利用率及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除秸秆还田初期(2013年)外,其余年份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玉米产量,且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中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增加8.08%;总体上,2013—2016年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提高了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磷素利用率,其中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在秸秆还田初期降低了对磷的吸收量,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其不再影响植株对磷素的吸收,磷素利用率为28.32%,提高了5.73个百分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3.49%,有效磷含量平均提高了6.76%,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对于上述所有指标,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减量20%处理与秸秆还田磷全量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因此,玉米生产上采用秸秆还田的方式,能够降低磷肥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和产量,即使磷肥减量20%也不影响上述指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磷肥 减量施肥 产量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ABT生根粉提高作物磷素利用率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世亮 骆永明 +2 位作者 介晓磊 李有田 李明雄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ABT生根粉对我国北方石灰性潮土中P素的作物利用效果。结果表明,ABT生根粉浸种能显著增加小麦的根量和植株吸P量,能显著提高作物对P肥的利用率。ABT生根粉提高小麦对P素利用率与其使用方式和P肥种类有关。
关键词 作物 磷素利用率 ABT生根粉 石灰性潮土
下载PDF
烟草磷素营养及提高磷素利用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鹤 朱列书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6期54-57,共4页
烟草生长过程中磷素对烤烟产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磷素营养与烟草的农艺性状、生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密切相关,影响烟草体内磷素积累的因素主要有烟草品种、植烟土壤性质、肥料种类与用量以及栽培措施几类,为了提高磷素在烟草生... 烟草生长过程中磷素对烤烟产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磷素营养与烟草的农艺性状、生理过程、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密切相关,影响烟草体内磷素积累的因素主要有烟草品种、植烟土壤性质、肥料种类与用量以及栽培措施几类,为了提高磷素在烟草生长过程中的利用率,可以在施肥技术、栽培措施和基因工程几个方面开展探索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磷素 烟叶品质 磷素积累 磷素利用率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常绿—半常绿杨树磷素利用率评价
4
作者 钱莲文 郭建宏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15,共5页
采用砂培试验,对常绿杨3个无性系在低磷胁迫下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根冠比、生物量、单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等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7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选取代表常绿杨生长性状78.58%的前2... 采用砂培试验,对常绿杨3个无性系在低磷胁迫下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根冠比、生物量、单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等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7个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选取代表常绿杨生长性状78.58%的前2个主成分作为常绿杨低磷胁迫下的生长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得出3个无性系中磷素利用率最优是A-61/186,其次是A-65/27、A-6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杨树 主成分分析 生长性状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氮磷利用率和稻田氮磷平衡的影响
5
作者 万辰 马瑛骏 +3 位作者 陈思玮 张克强 王风 沈仕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稻田氮磷养分利用特征,为肥料利用率提高和氮磷减排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在云南省洱海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30%有机肥替代(T1)、50%有机肥替代(T2)、70%有机肥替代(T3... 为了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条件下稻田氮磷养分利用特征,为肥料利用率提高和氮磷减排提供理论技术支撑,在云南省洱海流域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30%有机肥替代(T1)、50%有机肥替代(T2)、70%有机肥替代(T3)、100%有机肥(T4)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T1~T4处理水稻总产量与CF相比分别下降9.74%、22.30%、27.26%和36.47%,施用有机肥水稻有效穗数下降趋势明显;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增加,氮素农学利用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单施有机肥处理达到最大值14.63 kg/kg,磷素农学利用率呈持续下降趋势,氮素及磷素生理利用率均呈上升趋势,水稻氮素偏生产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有机肥替代下达到最大值39.24 kg/kg,磷素偏生产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单施化肥水稻氮素及磷素吸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43.63%和24.75%);氮素携出量随着有机肥配比增加而提高,与CF处理相比T1~T4提高16.21%~61.74%,而磷素携出量降低19.84%~23.80%,氮表观损失呈下降趋势,而磷表观损失呈上升趋势,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氮素盈余达到最大值93.74 kg/hm^(2),单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磷素盈余达到最大值167.63 kg/hm^(2)。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施肥均导致水稻减产和土壤氮素磷素养分盈余,水稻氮素利用率上升,磷素利用率下降;推荐施肥量下,30%有机肥替代化肥为最佳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磷素利用率 氮磷平衡
下载PDF
短时暴雨条件下秸秆和生物炭还田对水稻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6
作者 苗欢 乔云发 +4 位作者 唐煜杰 冯茜 岳娅 薛海清 苗淑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究短时暴雨对水稻磷素流失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下水稻磷素的利用效果,为稻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暴雨强度为4 mm/h(20 h)和80 mm/h(1 h),选取秸秆(NPK+S)和生物炭(N... [目的]探究短时暴雨对水稻磷素流失的影响,阐明秸秆和生物炭还田下水稻磷素的利用效果,为稻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设置暴雨强度为4 mm/h(20 h)和80 mm/h(1 h),选取秸秆(NPK+S)和生物炭(NPK+B)两种还田物料,分析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短时暴雨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能提高水稻磷素含量、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与NPK处理相比,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41.84%,秸秆TP含量增加了38.43%,NPK+S和NPK+B处理水稻磷素积累量增加了21.95%,60.14%,NPK+S和NPK+B处理水稻表观利用率增加了21.96%,60.10%,均达到显著水平。长时暴雨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B处理根TP含量增加了28.67%,33.59%,NPK+B处理秸秆TP含量增加了48.52%,NPK+S和NPK+B处理籽粒TP含量增加了17.15%,39.28%,NPK+S和NPK+B处理水稻体内磷素积累量增加了35.70%,74.71%,NPK+S和NPK+B处理水稻表观利用率增加了35.66%,74.70%,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不同暴雨强度条件下,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均能够有效固持水稻磷素养分,提高磷素表观利用率,降低养分流失风险,施加生物炭的效果优于秸秆。而且,在相同降雨量前提下,长时暴雨的固持效果要好于短时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暴雨 水稻 磷素表观利用率 秸秆还田 生物炭
下载PDF
磷肥分次滴灌施用提高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及磷利用率的作用 被引量:29
7
作者 邢海峰 石晓华 +1 位作者 杨海鹰 樊明寿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7-992,共6页
【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 【目的】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北麓的马铃薯产量,45000 kg/hm^2以上已屡见不鲜,但由于高产马铃薯磷素吸收规律的研究缺乏,磷肥使用不合理导致高产不能持续,磷肥利用率偏低。因此深入研究高产马铃薯群体的磷素营养规律,配合滴灌可为马铃薯持续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滴灌试验,以克新1号原种为试材,设置当地农户栽培模式与高产创建田生产模式,对2年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滴灌条件下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结果】与农户模式相比,高产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8.2 No./plant)提高了9.3%,商品薯率(96.0%)提高了2.3%;从块茎形成期到块茎膨大期,高产马铃薯群体磷素日积累量达到0.67-0.78 kg/hm^2,较农户模式提高了37%,整个生育期马铃薯群体磷素的积累量达到44.3-55.3 kg/hm^2,较农户模式高10.0-12.1kg/hm^2,磷素转运率达85%-87%,也显著高于农户模式。高产马铃薯1000 kg块茎需磷量为1.95-2.10 kg,磷肥利用率21.6%-23.6%。【结论】在磷肥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滴灌分6次施用,与农户模式相比,显著提高结薯数量及单薯重,在块茎形成至膨大的关键时期以较快速率持续吸收磷素保证了植株在减量供磷条件下吸收磷素的高效性,分期供磷使磷肥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条件 马铃薯 高产群体 磷素吸收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对菜地磷素径流流失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智 刘红江 +3 位作者 陈留根 王子臣 邱丹 堵燕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1-186,共6页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1—2012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磷素径流流失、蔬菜产量及磷素表观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种植季内菜地径流水量可达1 800~3 528m^3/hm^2,且与降雨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单施化肥(T1)处理条件下,菜地磷素(TP)径流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别达3.45kg/hm^2和1.08%,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TP径流流失量达14.79%和115.36%,而流失系数却降低39.63%(P<0.05)和9.11%(P>0.05)。从冬瓜产量角度考量,较T1处理而言,有机肥施用(T2、T3)条件下,虽然经济产量和废弃物产量分别提高1.41%~2.88%和4.17%~6.20%,但冬瓜经济系数却稍有下降,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虽然有机肥施用(T2、T3)显著增加冬瓜磷素吸收量达27.27%和46.18%,但磷素表观利用率却显著降低36.79%和61.22%(P<0.05)。有机肥施用显著增加菜地磷素盈余,T2、T3处理条件下,盈余量高达238.44~496.28kg/hm^2,分别达T1处理的2.60倍和5.4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施用 冬瓜 地表径流 磷素表观利用率
下载PDF
施磷量与施磷深度对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利用率及磷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伟 宋春 +5 位作者 周攀 王嘉雨 徐锋 叶芳 王小春 杨文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05-1214,共10页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 为充分发挥间套作种植体系磷素高效利用优势、降低土壤磷素流失,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了3种施磷(P_2O_5)水平(CP:168 kg·hm^(-2);RP_1:135 kg·hm^(-2);RP_2:101 kg·hm^(-2))与3个施磷深度(D_1:集中施在距离地面5 cm处;D_2:集中施在距离地面15 cm处;D_3:于距离地面5、15 cm处各施一半)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与速效磷含量、磷吸附-解吸特征,以期为优化西南玉米-大豆套作系统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磷处理(P_0)相比,各施磷处理显著增加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相同施肥深度下,处理RP_1与CP相比,作物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吸磷量,因此RP_1处理的磷素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CP处理.相同施磷量下,不同施磷深度间比较,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以D_2处理最高.依据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征参数可知,当施磷深度为D_2、施磷量为RP_1时,土壤对磷的固持能力最强,在降低磷素流失上表现出较强优势.因此,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适当减少磷肥施用量和加大磷肥施用深度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率,减少土壤磷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施磷深度 玉米-大豆套作 磷素利用率 吸附-解吸
原文传递
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10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8-8,共1页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21亿hm^2.人均耕地0.08hm^2.占世界人均耕地的1/4.而现有耕地中的74%缺磷.土壤中95%以上的磷素为无效磷,无法被植物吸收利用。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
关键词 磷素利用率 土壤 人均耕地 耕地面积 吸收利用 营养元素 生长过程 植物
原文传递
施磷水平对晋南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2
11
作者 李廷亮 谢英荷 +3 位作者 洪坚平 冯倩 孙丞鸿 王志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58-665,共8页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部分抗性指标、产量、磷素利用率以及1 m土壤磷素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以提高旱地冬小麦抗逆性、穗数,进而提高产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在0-120...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磷量对晋南旱地冬小麦部分抗性指标、产量、磷素利用率以及1 m土壤磷素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可以提高旱地冬小麦抗逆性、穗数,进而提高产量,但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明显。在0-120 kg(P2O5).hm 2施磷范围内,小麦生育期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穗数和产量随施磷量增加显著增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随施磷量增加显著降低。当施磷量达到180 kg(P2O5).hm 2时,旗叶中MDA、Pro含量降低幅度较小,甚至会升高;NR活性除抽穗期外不再有显著变化,穗数和产量变化亦不显著。磷素施入土壤后易固定,导致磷肥利用率偏低,当季回收率仅为9%~13%,以施磷60-120 kg(P2O5).hm 2为最高。1 m土壤各土层Hedley形态磷分布特征表现为:HCl-Pi〉Residual-P〉HCl-Po〉NaOH-Pi〉NaHCO3-Pi〉NaOH-Po〉H2O-Pi〉NaHCO3-Po〉H2O-Po,其中以HCl-P和Residual-P为主,分别占全磷的75%和20%左右,H2O-P、NaHCO3-P和NaOH-P含量共占全磷的5%左右。施入土壤中的磷素当季主要被固定在0-20 cm土层,不同Hedley形态磷增加量总体在0-39.11 mg.kg 1之间,且施磷越多,被固定磷素就越多。综合考虑冬小麦抗逆性、产量及磷素利用率,当地旱作冬小麦施磷量(P2O5)以120 kg.hm 2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施磷水平 抗逆性 产量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增氧提高蔬菜磷素吸收利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瑞 施卫明 +1 位作者 李奕林 仲月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9-424,共6页
磷素的吸收利用率低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蔬菜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适应性变化是高效利用土壤磷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当前磷肥的过量施用导致蔬菜根际环境的恶化,而根际环境对蔬菜的根系形态结构、根系活力和植株生理反应也... 磷素的吸收利用率低是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因子之一,蔬菜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适应性变化是高效利用土壤磷的主要生物学机制。当前磷肥的过量施用导致蔬菜根际环境的恶化,而根际环境对蔬菜的根系形态结构、根系活力和植株生理反应也都会产生反馈影响。本文从氧营养的角度,以根系为核心,综述了国内外提高蔬菜磷素利用率的途径,根系与根际环境互作对蔬菜磷素利用率的响应,并剖析了增氧促进根系生长及改善根际环境提高蔬菜对磷的吸收及利用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提高蔬菜磷肥利用效率、减少蔬菜地磷肥投入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增氧 磷肥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渭北旱地磷肥减施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13
作者 闫蓉 朱利 +3 位作者 冉瑾怡 杨文杰 宫欢 刘金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65-1279,共15页
【目的】黄土高原渭北旱地麦区连续多年施用磷肥,小麦磷肥利用率和土壤磷有效性较低。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磷肥减量及改变施肥方法对冬小麦产量、磷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磷素盈余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渭北旱地麦区磷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 【目的】黄土高原渭北旱地麦区连续多年施用磷肥,小麦磷肥利用率和土壤磷有效性较低。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磷肥减量及改变施肥方法对冬小麦产量、磷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磷素盈余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渭北旱地麦区磷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渭北旱区陕西永寿县连续进行3年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CK,不施磷肥),农户处理(FP,撒施P2O5120 kg/hm2),减磷处理(RP,撒施P2O570 kg/hm2),条施处理(BF,条施P2O570 kg/hm2),硫酸铵处理(SA,硫酸铵替代尿素,撒施P2O570 kg/hm2)。在冬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分别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小麦根系形态、磷含量及土壤pH、速效磷含量等,分析小麦生长、产量及构成因素、磷素吸收与积累、水分及磷肥利用率、土壤磷素盈亏的变化规律。【结果】与CK相比,各施磷处理(FP、RP、BF、SA)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及成熟期磷吸收量,3年平均增产640.8 kg/hm2(11.4%),磷吸收量平均增加3.95 kg/hm2(28.2%),而籽粒产量和成熟期磷吸收量在各施磷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FP和RP处理提高了小麦根系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与FP处理相比,磷肥减量处理(RP、BF、SA)均显著提高了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降低了土壤表观磷盈余量,其中RP处理显著提高磷肥偏生产力70.2%、农学效率72.6%和磷肥当季回收率4.4个百分点;RP处理土壤表观磷年盈余量为12.7 kg/hm2,较FP处理显著降低了62.5%,而表观累积磷盈余降低了63.3 kg/hm2,进而降低土壤磷残余率21.8个百分点。等磷肥用量投入下,与RP处理相比,SA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土壤pH 0.07个单位,土壤磷残余率显著降低1.4个百分点。【结论】在黄土高原渭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施磷量由P2O5120 kg/hm2减少至70 kg/hm2仍能够保证土壤磷素供应和小麦生长,实现稳产,并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土壤中磷素残留。在磷肥减施的基础上,采用硫酸铵替代尿素和条施措施虽未显著提升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但硫酸铵替代尿素能有效降低小麦拔节和抽穗期土壤pH和土壤磷残留率。因此,基于磷素收支平衡与环境条件,配合施用硫酸铵的磷肥减量管理是实现渭北旱地冬小麦高产与磷肥增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减施 磷肥施用方法 磷素利用率 水分利用率 小麦产量 磷素表观平衡
下载PDF
磷肥减量对春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罗园园 鲍举文 +6 位作者 贺萌萌 陈萍 王娟 谷传申 谢静波 张芳红 杨宏波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23期65-68,共4页
针对小麦生产中磷肥施用不合理现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设计,探讨不同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常规施磷肥(T1)、磷肥减量10%(T2)、20%(T3)、30%(T4)和不施磷肥(CK)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相比,各减磷施肥处... 针对小麦生产中磷肥施用不合理现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设计,探讨不同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常规施磷肥(T1)、磷肥减量10%(T2)、20%(T3)、30%(T4)和不施磷肥(CK)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T1相比,各减磷施肥处理对小麦基本苗和最高总茎数影响不显著;对于收获穗数、茎粗、基部节长、穗长、小穗数和土壤全磷而言,T2与T1处理无显著性差异;T1、T2处理小麦产量比CK高出66.26%、64.92%,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T2处理有助于提高小麦磷素利用效率,与T1处理相比,提高磷素偏生产力10.21%,磷素农学效率8.88%,磷素吸收利用率8.35%。可见,磷肥减量10%(T2)不仅能够维持小麦产量稳定,还可以促进磷素累积转化,有利于提高磷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磷肥减量 产量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瑜 宁堂原 +2 位作者 迟淑筠 田慎重 李增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237,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设灌水和施磷2个因素,其中灌水设W0(不灌水)、W1(拔节水60mm)、W2(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60mm)、W3(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60mm)共4个水平;磷肥设P1(90kg/hm2)和P2(180kg/hm2)2个水平,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 采用大田试验,设灌水和施磷2个因素,其中灌水设W0(不灌水)、W1(拔节水60mm)、W2(拔节水+开花水,每次灌水60mm)、W3(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60mm)共4个水平;磷肥设P1(90kg/hm2)和P2(180kg/hm2)2个水平,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耗水特征、旗叶水分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增大,而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所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下降,且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幅度增大。与P1相比,P2处理的0-100cm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大于P1处理,并且P2处理提高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说明增施磷肥可提高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2和W3处理灌浆中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高于W0和W1处理;灌浆后期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水势为P2W0和P2W1处理显著分别高于P1W0和P1W1处理,说明增加灌水和磷肥能显著提高旗叶水势和相对含水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90kg/hm2、拔节水和开花水分别灌60mm的W2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和磷素利用效率高,农田耗水量较低;增加灌水量后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农田耗水量增高,土壤贮水消耗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磷水平 灌水量 水分利用特征 磷素利用率
下载PDF
植酸酶和复合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易中华 王晓霞 +2 位作者 计成 马秋刚 陈旭东 《家畜生态学报》 2005年第1期43-48,共6页
 选用288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试验日粮分别为:(1)低磷、低蛋白日粮(双低对照组);(2)低磷、低蛋白日粮+500PTU/kg植酸酶;(3)低磷、低蛋白日粮+500PTU/kg植酸酶+0.5g/kg复合消化酶(折...  选用288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试验日粮分别为:(1)低磷、低蛋白日粮(双低对照组);(2)低磷、低蛋白日粮+500PTU/kg植酸酶;(3)低磷、低蛋白日粮+500PTU/kg植酸酶+0.5g/kg复合消化酶(折合纤维素酶1500U/kg、木聚糖酶11500U/kg、α-半乳糖苷酶1000U/kg、酸性蛋白酶1000U/kg);(4)正常营养水平日粮(普通对照组)。结果表明:植酸酶或植酸酶+复合酶的添加显著(P<0.05)提高了肉鸡日增重和日采食量,达到、甚至趋向于超过普通对照组(P>0.05);显著(P<0.05)提高了肉鸡氮、磷利用率,进而大幅度降低氮、磷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植酸酶 复合酶 生产性能 氮素利用率 磷素利用率 饲料添加剂
下载PDF
紫色土减磷配施有机肥的磷肥效应与磷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韩晓飞 谢德体 +3 位作者 高明 王子芳 陈晨 祁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7-213,238,共8页
为探索长江上游稻油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采用长期田间定点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化肥配施猪粪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紫色土磷肥效应及磷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 为探索长江上游稻油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采用长期田间定点试验并结合室内试验分析,研究了化肥配施猪粪和水稻秸秆还田对紫色土磷肥效应及磷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作物施肥基础上配合施用有机肥,适当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没有显著的减产效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磷素损失,提高磷肥利用率。水稻磷肥利用率总体表现为常规施磷量减20%+猪粪有机肥(MDP)〉常规施磷量减20%+秸秆还田(SDP)〉常规施肥+猪粪有机肥(MP)〉常规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P),各处理利用率在20%-25%之间。油菜磷肥利用率总体表现为SDP〉MDP〉MP〉SP〉P,各处理利用率在17%-29%之间。在水稻生长前一个月内,田面水总磷含量随着施磷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常规施肥(P)比不施磷肥(P0)处理总磷含量高4倍左右。各处理中磷含量大小表现为P〉MP〉SP〉MDP〉SDP〉P0,配施有机肥可以提高稻田土壤对磷的吸附,降低前期土壤磷向水体中释放,配施秸秆比配施猪粪对减少土壤磷素流失效果更好,磷肥施用后的7-10天内是控制稻田磷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油菜蕾苔期的土壤有效磷含量较苗期明显降低,但在油菜开花期和收获后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上升,油菜生长花期以后是土壤有效磷淋失的主要时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化学磷肥减量并配施有机肥是应对农业面源污染"控源节流"的较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磷配施有机肥 磷素利用率 磷素流失 控源节流
下载PDF
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4影响水稻氮磷积累与利用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雅菲 宋科 +2 位作者 秦秦 孙丽娟 薛永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5-572,共8页
【目的】磷酸盐(Pi)转运蛋白Os PT4是水稻Pht1家族成员之一,负责Pi吸收以及向地上部的转运。探究OsPT4超表达对不同Pi条件下水稻氮(N)和磷(P)积累与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日本晴背景的OsPT4超表达株系为研究材料,... 【目的】磷酸盐(Pi)转运蛋白Os PT4是水稻Pht1家族成员之一,负责Pi吸收以及向地上部的转运。探究OsPT4超表达对不同Pi条件下水稻氮(N)和磷(P)积累与利用的影响及其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日本晴背景的OsPT4超表达株系为研究材料,通过设置正常供Pi与缺Pi的水培与桶培实验,检测生殖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OsPT4的相对表达量,探究不同Pi处理条件下不同组织(叶片、叶鞘、茎秆、稻壳、穗柄和糙米)中的N和P浓度,并计算Pi吸收率及N和P利用效率,同时分析株高、单株产量、千粒重和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素。【结果】Os PT4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的根系中相对表达丰度较高,Os PT4超表达使水稻剑叶、叶鞘、茎秆、稻壳、穗柄和糙米中的总P浓度不同程度提高,并显著提高了不同Pi处理条件下的Pi吸收与利用效率。同时,Os PT4的超表达可显著提高正常供Pi与缺Pi土壤条件下的单株产量与千粒重,以及缺Pi土壤中生长的结实率。除此之外,Os PT4的超表达使缺Pi条件下瘪壳与糙米中总N浓度平均升高16.8%和19.8%,N利用效率平均升高6.6%。【结论】Os PT4超表达不仅显著提高Pi吸收与利用效率,同时对不同Pi条件下的生理氮素利用率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PT4 磷素利用率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东晖 张世昌 +2 位作者 杨静 黄梦元 吴良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19-1431,共13页
【目的】探明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农牧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理福建省1985—2015年统计年鉴中农牧业产品活动数据和补充文献中农牧业产品养分参数,结... 【目的】探明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流动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施农牧系统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理福建省1985—2015年统计年鉴中农牧业产品活动数据和补充文献中农牧业产品养分参数,结合实地调研,使用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定量估算1985—2015年福建省种植业和养殖业磷素流动账户平衡、利用率与损失变化特征,明确影响农牧生产系统磷素流动的主要因素。【结果】1985—2015年,福建省农牧生产系统磷素输入总量由63.1 Gg升至196.2 Gg,主要输入项为化肥投入及饲料进口,其中种植业单位面积化肥磷投入量由27.8 kg·hm^-2逐渐上升并稳定于60.4 kg·hm^-2,受福建省种植业及养殖业规模和结构变化影响,本地饲料磷供应量由3.33 Gg降至1.65 Gg,饲料磷进口数量由20.7 Gg增至70.2 Gg;农牧系统输出端,磷素输出总量由45.0 Gg增至90.9 Gg,主要输出项为作物主产品和粪尿损失,其中作物主产品变化较小,由24.3 Gg增至26.7 Gg,粪尿损失磷增加较多,由1.44 Gg增至25.8 Gg;在农牧系统内部,磷素的主要去向为土壤累积,且逐年上升,由18.1 Gg升至106 Gg,种植业磷素利用率(PUEc)由36.1%降至16.6%,农牧系统的磷素利用率(PUEc+a)变化趋势与PUEc相仿,逐渐下降并最终维持于15.0%,同时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由0.3 kg P·kg^-1逐渐上升并稳定于1.3 kg P·kg^-1。在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方面,当人均生产总值(GDP)<1.1万元时,GDP与化肥磷投入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GDP<1.5万元时,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均GDP<1.3万元时,与PUEc呈显著负相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与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化肥磷投入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UE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当前福建省种植业结构特征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高,同时单位面积化肥磷投入量较大,养殖业畜禽粪尿循环不充分,导致单位农牧产品磷损失较多,同时磷素利用率偏低。因此,控制磷肥的施用量、增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将是提高福建省农牧系统磷素利用率,促进农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素 NUFER模型 磷素利用率 农牧系统 经济作物占比
下载PDF
紫色土旱坡地减磷配施有机肥的磷肥效应及磷素迁移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杰 王帅 +2 位作者 韩晓飞 谢德体 左志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97-2302,共6页
【目的】本文探索了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以期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方法】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 【目的】本文探索了长江上游紫色土旱坡地麦玉轮作系统减少农田磷素流失和有效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最佳施肥模式,以期降低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方法】2011-2015年,以紫色土旱坡地典型农作冬小麦和夏玉米为材料,在西南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定点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7个田间小区试验,依次为不施用磷肥(P0)、优化施肥(P)、倍量施磷肥(2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量磷肥减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磷肥减量20%+秸秆还田(SDP)。测定了各处理土壤基础性质,以及0~20、20~40、40~6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调查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和夏玉米各主要生长指标和产量。【结果】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都以2P处理作物磷吸收量为最高,但是磷素表观利用率却不高。小麦季SDP和MDP处理分别比P处理磷肥表观利用率高5.9%和4.2%。玉米季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磷肥表观利用率也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P<0.05)。坡上除了P0和P处理全磷含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各处理全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坡中、坡下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坡上。除了P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外,其他处理坡上、坡中、坡下土壤中有效磷含量都呈增加趋势。【结论】紫色土旱坡地冬小麦和夏玉米适当减磷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提高磷肥的利用率,秸秆和猪粪有机肥还田对土壤磷素有活化效果,可以促进磷素在土壤中的迁移,猪粪有机肥促进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磷配施有机肥 磷素利用率 磷素迁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