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初盛唐郊祀乐发展看礼乐观念的新变
1
作者 高学德 刘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2,共9页
郊祀作为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形式,是君权神圣性的体现,更体现着封建王朝文化建设的构想。郊祀活动融汇了儒家礼仪、阴阳五行等诸多观念学说,其用乐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定。初盛唐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进行了一... 郊祀作为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形式,是君权神圣性的体现,更体现着封建王朝文化建设的构想。郊祀活动融汇了儒家礼仪、阴阳五行等诸多观念学说,其用乐也被赋予了神秘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定。初盛唐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也进行了一系列郊祀活动。其在郊祀乐的制定中注意吸收汉代至隋代的乐悬等郊祀成果,很大程度上保持了郊祀的复古特点。但在郊祀乐的创制理念、乐曲厘定、乐器使用等方面又进行了一定的改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郊祀乐 乐悬 礼乐观念
下载PDF
“雅舞”称名考述与中古礼乐观念
2
作者 姚家欣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7,共8页
郭茂倩言“雅舞”为“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但先唐文献所见之“雅舞”其实并未如此明确,而是一种泛称。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礼乐观已成为文化惯性,不为人所察;同时又受杂乐舞流行影响,官方致力于雅化杂乐舞。事... 郭茂倩言“雅舞”为“郊庙、朝飨所奏文武二舞”。但先唐文献所见之“雅舞”其实并未如此明确,而是一种泛称。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礼乐观已成为文化惯性,不为人所察;同时又受杂乐舞流行影响,官方致力于雅化杂乐舞。事实上“雅舞”离不开“雅乐”,中古礼乐制度的建构促进了“雅乐”观念的成熟,也催化了“雅舞”从“雅乐”体系中的分立。宋元及之后的学者进一步完善“雅舞”的文武体系,细致辨析“雅舞”的出现时间和古今舞容,并有意识地提高雅乐舞辞的文学地位。考察“雅舞”在历史文献中的称名演变,具有礼乐观念、舞蹈史料学等方面的多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舞 雅乐 礼乐观念 诗乐舞一体 文学
原文传递
礼乐与俗乐两条主脉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项阳 《文化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93-108,共16页
周公制礼作乐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礼乐与俗乐类分,两条主导脉络由此生发,一以贯之三千载。既往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两条主导脉络的认知不够明确,在某一阶段常常强调某一类音乐形态而忽略另一类音乐形态,把握不住类型的系统性... 周公制礼作乐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礼乐与俗乐类分,两条主导脉络由此生发,一以贯之三千载。既往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两条主导脉络的认知不够明确,在某一阶段常常强调某一类音乐形态而忽略另一类音乐形态,把握不住类型的系统性和两条脉络持续性存在的合理性,造成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整体特征认知的缺失。虽然学界对俗乐一脉认知同样存在问题,但一直以来在音乐艺术与审美为重心的理念下,以俗乐为研讨的重点,对俗乐一脉发展演化形成基本把握。我们重点对礼乐一脉丰富性和系统性内涵进行阐述,梳理礼乐文化系统的研究过程,意在使大家能够对中国传统礼乐一脉的基本特征有深度认知。认同礼乐一脉,可与俗乐一脉共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整体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礼乐观念 乐籍制度 礼乐形态 礼乐文化 俗乐主脉
下载PDF
论南宋典礼、祥瑞赋的新变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立洲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7-90,共4页
南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衰微时期,其中以典礼、祥瑞为主题的辞赋更是鲜见。南宋上承北宋以来的礼乐观念,对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帝王豪奢象征的国家礼乐提出批判。一方面"简礼乐"的观念成为南宋人的通识,另一方面有些典礼赋又成了... 南宋是中国辞赋史上的衰微时期,其中以典礼、祥瑞为主题的辞赋更是鲜见。南宋上承北宋以来的礼乐观念,对汉唐以来日益沦为帝王豪奢象征的国家礼乐提出批判。一方面"简礼乐"的观念成为南宋人的通识,另一方面有些典礼赋又成了文人谄媚权相的工具。宋金对峙的严峻政治形势使南宋君臣摒弃祥瑞之说,倡导实用主义,提出"详人事、略符命"的主张。南宋仅有的两次宫廷祥瑞事件都是统治者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典礼祥瑞之赋 礼乐观念 政治局势
下载PDF
论唐宋教坊定位转变对音乐发展的影响
5
作者 董旭彤 《音乐时空》 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
对于教坊,大多数现有研究认为教坊是管理俗乐的机构。据笔者整理的史料来看,唐宋时教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从"礼制"、"礼制仪式"、"礼制仪式用乐"等方面来分析唐宋各自对于教坊的定位,由此对比教... 对于教坊,大多数现有研究认为教坊是管理俗乐的机构。据笔者整理的史料来看,唐宋时教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从"礼制"、"礼制仪式"、"礼制仪式用乐"等方面来分析唐宋各自对于教坊的定位,由此对比教坊前后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坊 礼乐观念 音乐发展
下载PDF
清代闽台地方志所载“崇(启)圣祠用乐”的考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咏春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6,共7页
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记载不一。本文将结合文献记载与活态传承,澄清史实,即明清时期的崇(启)圣祠祭祀,乐用鼓吹。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的不同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实为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究其缘由,此种矛盾现象是... 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记载不一。本文将结合文献记载与活态传承,澄清史实,即明清时期的崇(启)圣祠祭祀,乐用鼓吹。清代闽台地方志对崇(启)圣祠用乐的不同记载,看似自相矛盾,实为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究其缘由,此种矛盾现象是撰述语境与礼乐观念局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崇(启)圣祠用乐 鼓吹 撰述语境 礼乐观念
原文传递
对中国礼乐认知的几个误区 被引量:8
7
作者 项阳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周公国家制度下的制礼作乐,拉开中华民族礼乐文明序幕。中国礼乐文明是贯穿三千载的动态过程,礼乐观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研究礼乐,首先要界定概念,辨析不同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相须为用之关系,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乐观念进行动... 周公国家制度下的制礼作乐,拉开中华民族礼乐文明序幕。中国礼乐文明是贯穿三千载的动态过程,礼乐观念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研究礼乐,首先要界定概念,辨析不同礼制仪式类型与乐制类型相须为用之关系,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乐观念进行动态把握,以认知礼乐的实质性内涵。本文在对礼乐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着重辨析中国礼乐研究中的几个误区:以雅乐代礼乐;吉礼用乐为礼乐全部;礼乐断层论,漠视中华礼乐文明三千年;雅乐衰落、俗乐与胡乐兴盛论;重形而上的乐德、乐教,谈礼乐不论本体形态;不察礼乐观念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调整与演进;聚焦宫廷谈礼乐,不把握礼乐制度上下相通的体系化;不从当下民间社会礼乐活态把握传统,看不到历史上国家礼乐的民间接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礼乐观念 多种礼制仪式类型 多种乐制类型 相须为用 研究误区
原文传递
《周易》经传与《孔子诗论》的哲学品格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小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53,共7页
《周易》经传是中国先秦文献中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 ,《周易》对先秦《诗》说有深刻的影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最早的有系统的古代《诗》论著作。本文通过阐述《孔子诗论》与《周易》经传之... 《周易》经传是中国先秦文献中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 ,《周易》对先秦《诗》说有深刻的影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最早的有系统的古代《诗》论著作。本文通过阐述《孔子诗论》与《周易》经传之间的关系 ,揭示先秦《诗》学的哲学—美学品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孔子诗论》 哲学思想 美学思想 先秦时期 礼乐观念
原文传递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9
作者 周丹 《戏曲研究》 2020年第2期128-146,共19页
从广义上讲,在清宫各类场合承应的剧目皆可称为"承应戏",而狭义上的承应戏则主要指钦命词臣编写的戏曲作品,本文取其狭义。清宫承应戏的编演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礼乐观念及政治文化思想,这类剧目不仅具备观赏性、娱乐性,还具... 从广义上讲,在清宫各类场合承应的剧目皆可称为"承应戏",而狭义上的承应戏则主要指钦命词臣编写的戏曲作品,本文取其狭义。清宫承应戏的编演充分体现了统治者的礼乐观念及政治文化思想,这类剧目不仅具备观赏性、娱乐性,还具有仪式性及教化导向。清宫承应戏的"特殊受众"决定了作品的编演必须严格遵循一定范式,故其在创作规范方面堪称"典范"。清代前中期,宫廷戏曲以昆腔为主、弋腔(高腔)为辅,承应戏主要以这两种声腔演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应戏 宫廷戏曲 弋腔 清代前中期 创作规范 礼乐观念 戏曲作品 醉花阴
原文传递
陈旸《乐书》与“乐统”的建构
10
作者 程梦稷 《乐府学》 2022年第2期19-39,共21页
北宋陈旸《乐书》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一部集大成的代表著作。本文试对《乐书》的编撰线索、结构安排及资料取舍展开讨论,以此梳理传统音乐认知的整体框架及其范畴。一方面,形而上的乐论观念难以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用乐实践相剥离,... 北宋陈旸《乐书》是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中一部集大成的代表著作。本文试对《乐书》的编撰线索、结构安排及资料取舍展开讨论,以此梳理传统音乐认知的整体框架及其范畴。一方面,形而上的乐论观念难以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用乐实践相剥离,具体的声、音、歌、舞都各有其明确配置;另一方面,礼乐观念是一个上下有序且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系统,不同承祀对象、不同层次的礼俗仪式亦有相应的乐制范畴。正是在认识传统音乐体系化存在的意义上,陈旸《乐书》显现出更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旸 《乐书》 音乐体系 礼乐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