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6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记·礼运》: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1
作者 赵敏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 《礼记·礼运》是儒家礼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篇,它以孔子与言偃对话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礼的起源、礼的本质和礼的价值。孔子认为礼的产生源自于大同社会的破坏,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法则,它源于最初的食品献祭,来自于自然,是人的生存需要,所依据的是天理和人情,是道与义的统一,故礼与义二者相辅相成,这也是礼之价值所在,是人类社会重新回归“大同世界”的基本途径。它是先秦儒家对“礼”的认识的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以此文为纲,可以深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及其精髓,也为当下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 大同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从《负暄闲语》看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作者 何姗姗 余义兵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 池州市东至县周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家族鼎盛,在这辉煌的背后,先祖周馥功莫大焉。周馥为晚清一代名臣,政绩突出,能诗文,撰有家训著作《负暄闲语》一书,影响尤为深远。对周馥家训《负暄闲语》中体现的修身、齐家、治国这三个方面的礼学思想进行分析,并讨论周馥对孔子礼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有助于坚定文化信仰和传承,对于现代家风建设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馥 《负暄闲语》 孔子 礼学
下载PDF
《礼记》卑己尊人的礼学思想初探
3
作者 闵军 刘梓林 《华夏文化》 2024年第2期4-7,共4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义道德,中国也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华传统经典中有关“礼”的论述是社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论语·季氏》中讲:“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礼在人...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义道德,中国也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华传统经典中有关“礼”的论述是社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论语·季氏》中讲:“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礼在人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礼是人与人交往中文明秩序的具体体现。《荀子·礼论》认为礼是一种能够“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度量分界”。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和限制,人的欲望就无法被满足,就会产生社会纷争、混乱和穷困现象。在古代中国,礼不只是体现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聘礼等各种具体形式,而且还体现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做人品格。《礼记·曲礼上》中讲:“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将礼界定为一种自我谦逊和尊重他人的行为规范,是对礼在实践中精神品格的高度概括。本文将从探究《礼记》中卑己尊人的礼学思想入手,挖掘中华礼文化的谦逊精神和内省品格,以期对我国今日的道德文明建设有所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品格 中国式现代化 礼学思想 记》 道德文明建设 行为规范 尊人
下载PDF
清儒礼学研究中的“礼意”追求
4
作者 林存阳 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4,共9页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 在礼学的发展过程中,“礼意”受到治礼者的重视。“礼意”源自“礼义”,可看作是对“礼”的义理或意蕴的诠释。作为记载礼学内容的“礼文”经层累的构建而愈密,“礼意”经层累的构建而愈精。历代的礼学研究均注重寻求“礼意”,也关注到了“礼文”和“礼意”的关系。清儒在治礼过程中格外关注对“礼意”的寻求,主张“通礼文之穷”以寻求蕴藏在“礼文”背后的“礼意”,并呈现出清初“礼时为大”、清中期“即器明道”、晚清“会通汉宋”的阶段性特征。对“礼意”的寻求与阐发,既是一种治“礼”的方法,也是一种治“礼”的理念,更是一种治“礼”的目的,展现了清儒“通经明道”的立学旨趣及“以礼经世”的礼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儒 礼学 通经明道 经世
下载PDF
从“濮议”看程颐早期礼学思想
5
作者 郭广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随着汉唐经学的日渐衰落,宋代礼学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逐渐由重训诂转向重义理,这一点在“濮议”中得到充分体现。“濮议”是英宗时期围绕濮王封号问题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礼制之争,宰执与台谏官在“情”与“礼”的认识上矛盾激烈。“... 随着汉唐经学的日渐衰落,宋代礼学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逐渐由重训诂转向重义理,这一点在“濮议”中得到充分体现。“濮议”是英宗时期围绕濮王封号问题产生的一场重大的礼制之争,宰执与台谏官在“情”与“礼”的认识上矛盾激烈。“濮议”期间,程颐代彭思永上书反对“称亲”,兼顾“情”和“礼”,将“礼”融入“理”中,从天理的视角来看待“称亲”问题。程颐梳理了礼与理的关系,并将其纳入自身哲学体系中,其思想对宋代礼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议” 程颐 礼学 天理
下载PDF
礼学视域下的《中庸》
6
作者 丁雨秋 《天中学刊》 2024年第4期29-37,共9页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 《中庸》文本中存在着多处礼学痕迹,其本来就是《礼记》中阐述礼学思想的通论性文章。《中庸》从唐代开始背离礼学体系,学术重心转向“心性”。南宋朱熹从向内拓展和强调存养功夫两方面着手,最终完成了《中庸》从“礼”到“理”的转变。作为《礼记》文本的《中庸》是“礼”的总括性描述和哲理性表达,对具体的礼仪规范和伦理等级作了形而上的解释,从人情、政教、天道等维度深刻揭示了“礼”之于人、国家、社会的价值。“中”与“诚”在《中庸》中实是一体两面、似异实同的两个概念,中庸即至诚,是礼乐文化的哲学化表达,代表了由礼乐之道内化而来的终极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记》 礼学
下载PDF
器以藏礼:《王子午鼎》彝铭与礼学思想刍议
7
作者 贺思谦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180-187,共8页
青铜鼎在春秋时代堪称是地位最高且鼎型最为丰富的礼器,铜鼎器铭亦尊称“彝铭”。以《王子午鼎》彝铭思想为主旨,从彝铭文辞性质、句式结构、写作手法与传世文献《三礼》思想结合,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礼义、礼仪、礼治”思想,深... 青铜鼎在春秋时代堪称是地位最高且鼎型最为丰富的礼器,铜鼎器铭亦尊称“彝铭”。以《王子午鼎》彝铭思想为主旨,从彝铭文辞性质、句式结构、写作手法与传世文献《三礼》思想结合,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礼义、礼仪、礼治”思想,深入探究《王子午鼎》彝铭礼学思想,通过彝铭礼学意义,进一步研究春秋时期的社会礼制、社会功能,以及民族地域文化等相关问题。针对《王子午鼎》彝铭考释,以及彝铭的文本思想与礼学思想的剖析与研讨,通过审视《王子午鼎》的礼学意义与鼎礼文化,充分挖掘《王子午鼎》与楚国“礼制文明”的文艺思潮,再现《王子午鼎》的文学意义,以及《王子午鼎》铭文书法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鼎彝 彝铭 礼学思想 文化 鸟虫篆
下载PDF
明代类书的礼学知识及其海外影响:以《三才图会》为中心
8
作者 古宏韬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150-161,共12页
明代类书以图文并茂见长,多种明代类书中收录了礼仪文化相关的内容。由松江学者王圻父子编纂的大型类书《三才图会》,是明代类书的典型代表之一。该书礼文化内容的编写依托于编者王圻的礼学背景,与王氏对经学和明代学风的理解关系密切... 明代类书以图文并茂见长,多种明代类书中收录了礼仪文化相关的内容。由松江学者王圻父子编纂的大型类书《三才图会》,是明代类书的典型代表之一。该书礼文化内容的编写依托于编者王圻的礼学背景,与王氏对经学和明代学风的理解关系密切。书中旁征博引,汇集了大量宋元明时期以来的礼学及礼文化知识,囊括了相关的地理、宫室、礼器、服饰、乐舞、制度、图谱等多种内容,反映出宋明儒家的一部分礼学思想和成果。《三才图会》多样化的图文资料,使其自明代以来广受好评,并传播至海外的东亚各地。仿照《三才图会》编成的《和汉三才图会》等日本类书,从该书中借鉴和接受了中国的礼仪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当地思想文化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图会》 礼学 文化 王圻 《和汉三才图会》
下载PDF
郑玄礼学的体系建构与思想创造
9
作者 张树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4,共7页
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初衷在于回应汉末经学衰微、百家互起的思想史变局,其重整儒家经学的方式是以礼为本,统贯群经。通过对《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与整合,郑玄创立了“三礼学”,其基本构型特征是以《周礼》为中心而三礼并举,礼... 郑玄经学体系建构的初衷在于回应汉末经学衰微、百家互起的思想史变局,其重整儒家经学的方式是以礼为本,统贯群经。通过对《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与整合,郑玄创立了“三礼学”,其基本构型特征是以《周礼》为中心而三礼并举,礼学由此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郑玄统合三礼的基本方案是首先以经礼、曲礼之分确定《周礼》《仪礼》关系,通过将《周礼》解为“统之于心”的“体”,而将《仪礼》释为“践而行之”的“履”,使礼之制度义与仪式义得以协调。其次是将《礼记》作为礼义诠释文献与《周礼》《仪礼》并行。三礼学体系的建立在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礼学
下载PDF
鳌头独占,还是三峰并峙?——对清代周礼学、仪礼学与礼记学的两项文献计量学分析
10
作者 徐到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5-24,共10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学是清代学术中成就最高的分支,而礼学是清代经学中成就最高的分支。一些学者认为仪礼学在清代礼学中独占鳌头,但对此问题的探讨比较粗疏,不够深入。文献计量学方法有助于此问题的探讨。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六...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学是清代学术中成就最高的分支,而礼学是清代经学中成就最高的分支。一些学者认为仪礼学在清代礼学中独占鳌头,但对此问题的探讨比较粗疏,不够深入。文献计量学方法有助于此问题的探讨。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礼类六分法的基础上辨析相关概念,设定成就高低等于影响力大小,可以建立两个影响力指数模型:一、基于《清经解》《清经解续编》的清代周礼学、仪礼学与礼记学影响力指数模型;二、基于《中国古籍总目·经部》的清代周礼学、仪礼学与礼记学影响力指数模型。两项文献计量学分析都显示清代周礼学、仪礼学与礼记学影响力指数很接近,都表明清代周礼学、仪礼学与礼记学并没有呈现出某一分支鳌头独占的局面,而是呈现出三峰并峙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礼学 礼学 文献计量
下载PDF
五禮、異代與尊卑:漢唐禮學體系建構的一些視角
11
作者 王赫 《中国经学》 2023年第1期31-46,共16页
本文討論漢唐禮學中一以貫之的體系建構,關注“五禮”分類體系、“異代禮”體系與“尊卑異等”體系三種重要的觀念與方法。它們並非都發源於漢唐,但是在以“鄭學”學者爲代表的漢唐《禮》學家注解《三禮》的實踐中得到發揚、推廣和固化... 本文討論漢唐禮學中一以貫之的體系建構,關注“五禮”分類體系、“異代禮”體系與“尊卑異等”體系三種重要的觀念與方法。它們並非都發源於漢唐,但是在以“鄭學”學者爲代表的漢唐《禮》學家注解《三禮》的實踐中得到發揚、推廣和固化,最終形成了可以運用於禮之全體的三套體系,它們組成了一個三維坐標系,形成了討論《禮》學文獻和“禮”的概念的底層邏輯。《通典·禮》的言説體系,即可看作漢唐禮學體系建構成果的體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唐禮學 禮學體系 五禮 異代禮 尊卑
下载PDF
传承创新,发扬光大——评丁鼎教授新著《礼学管蠡集》
12
作者 杨洁 《潍坊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8-119,共2页
丁鼎教授撰写的《礼学管蠡集》2022年6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选收丁鼎先生有关礼学研究的学术论文39篇,并附录为其他礼学著作撰写的序言5篇,共计53万字。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周礼》学、《仪礼》学、《礼记》学和“三礼通论... 丁鼎教授撰写的《礼学管蠡集》2022年6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选收丁鼎先生有关礼学研究的学术论文39篇,并附录为其他礼学著作撰写的序言5篇,共计53万字。这些文章内容涉及《周礼》学、《仪礼》学、《礼记》学和“三礼通论”,其中既有依照传统经学研究的理路从文献学、训诂学、文化学对三礼文献文本本身及其所载名物制度和思想内容进行考证、阐释和论述的文章,更有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对三礼文献所载各种礼仪制度和文化现象进行义理分析和理论探讨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鼎 传承创新 传统经 《周 仪制度 术论文 礼学
下载PDF
两汉三国三礼学博士制度考述
13
作者 丁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4-31,共8页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革博士制度,专设五经博士,而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由于三礼中的《周礼》与《礼记》不在五经之列,因而当时只有《仪礼》立于学官,设置博士,而《周礼》与《礼记》均不得立于学... 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改革博士制度,专设五经博士,而罢免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由于三礼中的《周礼》与《礼记》不在五经之列,因而当时只有《仪礼》立于学官,设置博士,而《周礼》与《礼记》均不得立于学官,未曾设置博士。这种状况终两汉之世不曾改变。唯有《周礼》曾在新莽时一度立为博士,但东汉复辟后自然废罢。三国时期,随着政治文化格局的变化和《周礼》《礼记》学术地位的提升,《周礼》与《礼记》两部礼学经典终于取得了与《仪礼》分庭抗礼的地位,也被立于学官,设置了博士。本文对两汉时期《仪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新莽时期《周礼》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和三国时期《周礼》学和《礼记》学博士的设置情况及其他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三国 新莽 礼学 博士制度
下载PDF
以礼变俗:传统礼学推进乡村德治现代化的路径探析——基于北山学派的礼学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慧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0-103,112,共5页
“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礼俗秩序、实现精神富有的文化之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自南宋以来,金华北山学派作为“紫阳之嫡脉”,以敦化导民、醇厚乡俗为目的,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和家族规范构建的... “礼”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规范,是构建现代化乡村礼俗秩序、实现精神富有的文化之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自南宋以来,金华北山学派作为“紫阳之嫡脉”,以敦化导民、醇厚乡俗为目的,在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和家族规范构建的礼仪实践中体现出强烈的仁学追求。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借鉴北山学派“以礼化俗、德业相劝”的礼学实践,从礼法结合、德业相劝、礼乐并举三个维度,构建道德意识和法律精神兼顾、致富理念与关怀精神相结合、乡土情怀与现代思维相衔接的乡村德治现代化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推动形成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乡村礼俗秩序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学实践 乡村德治 变俗 北山
下载PDF
南朝礼学与文论的系统化思维方式
15
作者 程景牧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51-56,共6页
南朝文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系统化的特色,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固然是南朝文论学理发展的逻辑必然,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受到南朝礼学的思维沾溉所致。在思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南朝礼学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运用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建... 南朝文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系统化的特色,这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固然是南朝文论学理发展的逻辑必然,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受到南朝礼学的思维沾溉所致。在思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南朝礼学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运用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建构,而谙熟礼学、服膺礼义的南朝文论家也自觉地汲取了礼学的这一思维方式,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批评理论的推阐,“体大虑周”“思深意远”的文论专著即由此出炉。是故,南朝文论的系统化思维方式带有明晰的礼学思想因子,体现出礼学思维对文论思想的渗透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礼学 文论 思维方式 系统化
下载PDF
情礼之辨——万斯同的丧服丧礼学论析
16
作者 胡游杭 《天府新论》 CSSCI 2023年第4期50-59,共10页
清初学者万斯同除以史学著称外,其经学造诣亦为时人公认。在万斯同的礼学中,“礼由情起”是其逻辑起点,万氏在继承儒家缘情制礼的基本价值的同时将其推展至相当的高度,甚至对于没有先例和经典依据的新礼亦持开放态度;但重视情并不意味... 清初学者万斯同除以史学著称外,其经学造诣亦为时人公认。在万斯同的礼学中,“礼由情起”是其逻辑起点,万氏在继承儒家缘情制礼的基本价值的同时将其推展至相当的高度,甚至对于没有先例和经典依据的新礼亦持开放态度;但重视情并不意味着对其无所节制,对于已然沦为流俗而害于礼教者,万氏则坚决予以反对,并明确提出“秉礼以正俗”的理念;将情作为礼的基础根源必然推导出亲亲优先于尊尊的礼制原则,但当礼要落实应用于具体场景之时,亲亲与尊尊原则亦当根据实际情形而有所考量权衡,是以万斯同提出“情固宜从厚,礼贵乎得中”的理念,以调适平衡亲亲与尊尊的适用范围。透过万斯同丧服学这一切入点,考察其学术特征,亦可为清初礼学的深入研究提供案例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斯同 丧服 《群书疑辨》 礼学
下载PDF
日本江户时代前的礼学萌芽探析
17
作者 吴琼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22-528,共7页
《礼记》是最早输入日本的儒学经典之一,对日本江户时代以前的日本皇族的教育和国家律令的制定都起到指导作用。幕府政权时代,禅僧们将宋学带到日本。从镰仓中期到室町早期,以五经为学问根基的皇族地位陵夷,同时宋学经武家和释家的研习... 《礼记》是最早输入日本的儒学经典之一,对日本江户时代以前的日本皇族的教育和国家律令的制定都起到指导作用。幕府政权时代,禅僧们将宋学带到日本。从镰仓中期到室町早期,以五经为学问根基的皇族地位陵夷,同时宋学经武家和释家的研习传播得以渐兴,共同导致四书地位跻升和五经地位沉滞。通过历史分析和文献调查,讨论日本输入礼经文献著录情况,以及幕府制下日本禅僧、公卿及武士如何学习与运用《礼记》。总结日本江户时代礼学萌芽的原因,由此确定礼学在日本汉学史上的早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典 日本 江户时代 礼学萌芽
下载PDF
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的礼学蕴涵
18
作者 程景牧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3-37,93,共6页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批评法 品第 礼学
下载PDF
论李觏“经世礼学”思想的功利主义内涵
19
作者 葛瑞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6-70,共5页
李觏“经世礼学”思想的突出之处在于其“康国济民”的功利主义和拯救时弊的改革精神。他发挥孔子思想中的功利因素提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思想,托先王“黜陟幽明”之古制论证其“事功理论”的现实意义。他的礼学思想表达了锐意... 李觏“经世礼学”思想的突出之处在于其“康国济民”的功利主义和拯救时弊的改革精神。他发挥孔子思想中的功利因素提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的思想,托先王“黜陟幽明”之古制论证其“事功理论”的现实意义。他的礼学思想表达了锐意改革的现实主义诉求,充分体现了其“敢为天下先”的理论勇气。但是,李觏的礼本论思想过于执着于礼的“止”“节”等维度,对礼之“仁”“通”的论述不甚充分,同时在学理上混淆了道与礼、礼与仁、礼与义等范畴,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微妙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经世礼学 功利主义 富国富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