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相云 王雨 +6 位作者 殷俊 杨慧婷 陈彤 周培 奚偏偏 吕捷 徐浩 《全科护理》 2024年第2期323-326,共4页
目的:分析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观察组50例... 目的:分析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观察组50例(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采用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成套测评量表(BAC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价量表(BPRS)对比两组干预前后临床康复状态、认知功能情况以及精神分裂程度等。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在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症状行为等评分低于对照组,在工作记忆、执行能力、语言记忆等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阳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阴性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在焦虑抑郁状态、缺乏活力、敌对猜疑、思维障碍以及激活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训练联合软陶制作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明显,可为医务人员针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制订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精神分裂症 人类作业模式 软陶制作 社交训练
下载PDF
角色扮演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盛嘉玲 孔令芳 +1 位作者 沈怡 黄耀华 《中国康复》 2012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提高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名随机分为扮演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扮演组分别在人际交往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医患关系处理技术、扮演残疾人...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认知和情绪,提高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方法: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0名随机分为扮演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扮演组分别在人际交往技术、解决问题技术、医患关系处理技术、扮演残疾人生活、家庭雕塑等5个主题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录像、交流等方法进行10周的角色扮演训练。用SCL-90、SST和SSPI 3种量表,分别于训练前后对每个患者各评定1次。结果:训练10周后,扮演组SST和SSPI评分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SCL-90评分仅抑郁症状因子分明显低于训练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作用于第4周起效,效果随时间继续提升。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角色扮演法在提高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慢性精神分裂症 社交训练
下载PDF
角色扮演法在儿童青年抑郁症患者社交训练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娱菁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4期25-26,共2页
目的:观察角色扮演法在儿童青年抑郁症患者社交训练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服用单一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儿童青少年重度抑郁患儿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单独抗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8周的角色扮演社交训练,... 目的:观察角色扮演法在儿童青年抑郁症患者社交训练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服用单一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儿童青少年重度抑郁患儿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单独抗抑郁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8周的角色扮演社交训练,在0周和第8周用SSPI和SADS、SDS量表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训练后SADS、SSPI、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青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角色扮演法在社交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疗效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积极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儿童青少年 抑郁症 社交训练 应用
下载PDF
团体社交训练在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洁 梁涛 +1 位作者 储文革 姚永霞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SST)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20例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均口服抗精神病药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需参加12周团体SST。两组干预前及治疗12周采...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SST)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120例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方便抽样法分为观察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均口服抗精神病药及常规护理,观察组需参加12周团体SST。两组干预前及治疗12周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进行社会功能、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干预后两组在PANSS、GQOLI及MRSS量表上评分明显进步(P均<0.01);协方差分析及Cohen's d结果显示,在GQOLI的心理功能及PANSS的阴性症状上观察组进步优于对照组,干预前量表评分对各量表减分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联合团体SST对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阴性精神症状康复作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交技能训练 康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社交康复训练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临床研究
5
作者 靖新丽 朱敏 牛雨佳 《康复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社交康复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ADHD儿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社交康复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2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ADHD儿童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1次/d,持续治疗12周。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rTMS联合社交技能教育和提升项目(PEERS)社交康复训练,其中rTMS治疗15 min/次,2次/周,持续治疗12周;PEERS社交康复训练课程包含沟通、信息交互、游戏启动、自我倡议、分歧解决、社会语用学6个部分,共12次课,50 min/次,1次/周,持续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筛查量表(SNAP-Ⅳ)评分评价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及多动/冲动情况;采用Weiss功能性缺陷程度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评价患儿社会功能领域功能缺陷情况;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评价患儿焦虑情绪;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评价患儿抑郁情绪;并分析WFIRS-P家庭评分、社会活动评分与SNAP-Ⅳ评分、SASC评分和DSRS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 SNAP-Ⅳ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NAP-Ⅳ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NAP-Ⅳ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2) WFIRS-P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WFIRS-P家庭、学习/学校、生活技能、自我观念、社会活动和冒险活动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WFIRS-P家庭和社会活动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3) SASC、DSRSC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SASC、DSRS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ASC、DSRSC评分均明显更低(P<0.05)。(4)相关性分析:WFIRS-P家庭评分与SNAP-Ⅳ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抗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57,P=0.005;r=0.284,P=0.028),与SASC评分(r=0.352,P=0.006)和DSRSC评分(r=0.353,P=0.006)均呈正相关关系。WFIRS-P社会活动评分与SNAP-Ⅳ对立违抗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93,P=0.023),与DSRSC评分(r=0.347,P=0.007)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rTMS联合社交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ADHD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家庭及社会活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社交康复训练 社交技能教育与提升项目 社会活动功能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富马酸喹硫平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康复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付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1770-1773,共4页
目的:探讨富马酸喹硫平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康复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片治疗,观察组在碳酸锂片治... 目的:探讨富马酸喹硫平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康复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6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片治疗,观察组在碳酸锂片治疗同时给予富马酸喹硫平联合社交技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的躁狂与抑郁症状评分、精神康复疗效及社会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躁狂、抑郁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治疗后,两组的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富马酸喹硫平联合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更好地控制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抑郁症状,提高其康复疗效,改善其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喹硫平 社交技能训练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康复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日记式心理教育联合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对男性双相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熊红叶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14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究日记式心理教育联合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对男性双相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的78例男性双相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日记式心理... 目的探究日记式心理教育联合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对男性双相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2022年9月江西省精神病院收治的78例男性双相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日记式心理教育联合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均持续干预3个月,比较2组心理状态、病耻感、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2组心理状态、病耻感、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贬低-歧视感知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评分、病耻感应对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社会功能缺陷筛查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记式心理教育联合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减轻男性双相障碍患者的负性情绪、病耻感,提高其社会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可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双相障碍 日记式心理教育 生活与社交技能训练 心理状态 病耻感 社会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及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董海鹏 杨思渊 +1 位作者 李伟栋 余婧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2-258,共7页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康复效果的Nomogram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团体社交训练的ASD儿童及其照护者的信息,共14... 目的探讨团体社交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康复效果的Nomogram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1年9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团体社交训练的ASD儿童及其照护者的信息,共146例ASD儿童纳入研究,利用R软件对原始人群进行随机抽样,按7∶3的比例,将研究对象分为训练集(102例)和验证集(44例);所有儿童在接受训练前后采用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对其开展评价,根据康复效果分成良好组(ATEC评分下降率≥30%)和欠佳组(ATEC评分下降率<30%)。使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线特征;在训练集中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利用R软件中的RMS包绘制康复效果的Nomogram并评价其区分度及预测效果。结果训练集102例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康复良好75例(73.53%),康复欠佳27例(26.47%)。训练集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训练起始年龄(OR=1.708,P=0.013)、儿童病情严重程度为重度(OR=3.040,P=0.034)、照护者无治愈信心(OR=4.265,P=0.013)是团体社交训练后ASD儿童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omogram模型的区分度较好(AUC=0.791,95%CI:0.685~0.896),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基于儿童病情严重程度、儿童训练起始年龄、照护者学历、照护者有无治愈信心等4项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对ASD儿童接受团体社交训练后的康复效果具有较好的区分力和预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社交训练 社交技能教育和促进项目 孤独症谱系障碍 康复效果 Nomogram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燕荣 邹丽莉 吴丽娟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8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1日~2018年6月30日住院临床好转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交技能训...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1日~2018年6月30日住院临床好转的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交技能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水平[采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社会认知功能[采用人际感知任务-15量表(IPT-15)]、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社会功能缺陷[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CD-RISC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PT-15中的亲属关系、亲密关系以及竞争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DL、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可以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提高社会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并减少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社交技能训练 心理弹性 认知功能
下载PDF
鼓圈治疗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及社交技能的影响
10
作者 王静 彭述珊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4期87-91,共5页
目的分析鼓圈治疗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社交技能训练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纳入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目的分析鼓圈治疗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下社交技能训练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认知功能、社交技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法,纳入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行常规康复治疗,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鼓圈治疗,C组在B组的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技术下社交技能训练。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评估工具包括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ocial skills checklist,SSC)、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measurement and treatment research to improve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MATRICS)成套神经认知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PANSS仅计算其中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SC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12周时3组患者的SCC分值均降低,3组分值比较为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MCCB中的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12周时3组患者的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分值均升高,3组分值比较为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至治疗12周,3组患者的PANSS中阳性症状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PANSS中阴性症状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12周时3组患者阴性症状分值均降低,3组分值比较为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圈治疗结合虚拟现实社交技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社会认知功能和社交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鼓圈治疗 虚拟现实技术 社交技能训练 阴性症状
下载PDF
基于“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项目”训练课程的孤独症青少年社交技能干预研究
11
作者 陈杰荣 张一弛 +2 位作者 欧阳茜 钟琴 冯哲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第6期75-80,共6页
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项目是一项基于循证支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旨在帮助高功能孤独症及其他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学习如何交友和维持友谊。30例孤独症青少年在经过该项目训练后,社交技能、友谊质量和参加聚会数量显著性提高,并有效改善... 教育和促进社交技能项目是一项基于循证支持的社交技能训练课程,旨在帮助高功能孤独症及其他有社交障碍的青少年学习如何交友和维持友谊。30例孤独症青少年在经过该项目训练后,社交技能、友谊质量和参加聚会数量显著性提高,并有效改善了其社会交往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交技能训练 青少年 干预研究
下载PDF
探究团体社交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能和自我认同感的干预效果
12
作者 黄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28-0031,共4页
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团体社交康复训练,观察该训练方式的效果,并分析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社交技能、自我认同感。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符合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16例,筛查样本时间为2021年4月-2022年8月,将其随机分组,... 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团体社交康复训练,观察该训练方式的效果,并分析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社交技能、自我认同感。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符合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216例,筛查样本时间为2021年4月-2022年8月,将其随机分组,均分为对照组(n=108,实施常规训练)与研究组(n=108,实施团体社交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的差异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认知能力、幸福感指数、社会技能、康复疗效、自我认同感等评分相比较,研究组各指标评分更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团体社交康复训练对有长期住院需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显著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社交康复训练 精神分裂症 社会技能 自我认同感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联合社交游戏训练在儿童表达性语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和建梅 赵娜 刘方圆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108-109,112,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联合社交游戏训练在儿童表达性语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8月~2022年8月儿科收治的表达性语言障碍患儿纳入研究,共计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早期护理干预。...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联合社交游戏训练在儿童表达性语言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8月~2022年8月儿科收治的表达性语言障碍患儿纳入研究,共计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组行早期护理干预联合社交游戏训练。比较两组孤独情况、发育状况及依从性。结果与对照组完全依从率(56.67%)相比,观察组(83.33%)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CARS、ABC评分均衡,P>0.05,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各评分相比显著降低,与干预后对照组的各评分相比,观察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干预前的发育状况各项评分均衡,P>0.05,两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的发育状况各项评分相比显著升高,与干预后对照组的发育状况各项评分相比,观察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联合社交游戏训练能够提高表达性语言障碍患儿依从性,从而改善孤独行为以及发育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护理干预 社交游戏训练 儿童表达性语言障碍 发育状况
下载PDF
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黄泷平 陈金玲 黎伟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33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 探讨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3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团体社交技能训练,2组均干预4周。对比2组社会功能、病耻感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动性与交往情况评分、社会性活动技能评分、总体评分分别为(10.96±1.84)分、(15.98±3.96)分、(9.98±2.01)分、(36.39±6.3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78±1.72)分、(12.35±3.36)分、(7.69±1.54)分、(27.65±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歧视、病情掩饰、积极效应评分分别为(18.13±4.24)分、(13.42±3.52)分、(9.02±1.4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0.42±5.60)分、(16.63±4.04)分、(11.39±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团体社交技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减轻病耻感,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团体社交技能训练 社会功能 病耻感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集体社交技能训练治疗社交焦虑症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戴王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210-211,共2页
目的 :探讨单纯的集体自信社交技能训练对社交焦虑症的疗效。 方法 :对 2 2 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通过连续 8周的集体社交技能训练 ,训练前后进行面谈和艾森克人格测验 (EPQ)及社交焦虑症自我测验 (SPIN)。 结果 :EPQ中E、N、P分都有显... 目的 :探讨单纯的集体自信社交技能训练对社交焦虑症的疗效。 方法 :对 2 2 6例社交焦虑症患者通过连续 8周的集体社交技能训练 ,训练前后进行面谈和艾森克人格测验 (EPQ)及社交焦虑症自我测验 (SPIN)。 结果 :EPQ中E、N、P分都有显著改变 ,个性由不稳定内向向稳定外向转变 ;SPIN的总分显著减少 ;社交焦虑程度明显减轻 ,人际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结论 :集体自信社交训练对社交焦虑症的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分析 社交焦虑症 自信社交训练 治疗
下载PDF
基于学习理论范型:社交技能训练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中的应用
16
作者 廖琴 鲁维 《品位·经典》 2023年第17期41-43,共3页
“健全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学... “健全人格”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健全人格就是以正面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与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和幸福的进取者。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不同而导致的。某些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个体通过直接的经验和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自我调节获得的。本文基于学习理论范型,论述社交技能训练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和具体应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技能训练 大学生 社交焦虑 健全人格
下载PDF
人类作业模式下的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影响
17
作者 李相云 郗小玲 +9 位作者 宋典雄 王雨 冯晓棠 殷俊 胡肃豫 孙今今 朱燕 王霞兰 程苓苓 冯雨倩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9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人类作业模式下的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佑安医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人类作业模式下的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佑安医院2022年1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技能训练。干预24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精神科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社交技能评定目录(SSC)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IPROS、NOSIE、S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后,观察组的IPRO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SC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人类作业模式的社交技能训练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率,改善精神症状,锻炼患者的社交技能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作业模式 社交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下载PDF
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疗效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娱菁 刘靖 +4 位作者 李雪 杨文 齐军慧 王慧 刘静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7-362,共6页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障碍的改善作用,为建立我国学龄期孤独症儿童的社交技能训练模式奠定基础。方法:共入组49例6~16岁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其中训练组30例,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性别、智商相匹配。对训练组患儿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每周训练1次,每次90 min,家长接受同期团体训练以了解患儿训练的内容。在训练开始前和训练14周结束时,分别对训练组和对照组患儿用异常行为量表评估患儿孤独症症状的变化程度。结果:训练组训练14周后,异常行为量表总分[(53.1±27.6)vs.(37.0±23.4)]和社会退缩[(14.6±8.7)vs.(10.0±6.6)]、不恰当言语[(3.8±2.7)vs.(2.8±2.7)]、情绪不稳[(12.3±8.9)vs.(7.5±6.3)]、刻板行为[(4.9±3.7)vs.(3.8±3.0)]、多动[(17.4±9.4)vs.(12.8±8.2)]等5个因子分均较训练前下降(Ps〈0.05)。训练前两组间异常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0.05),训练14周后训练组异常行为量表总分[(16.1±14.3)vs.(1.1±15.5)]和社会退缩[(4.6±6.2)vs.(-0.9±5.1)]、情绪不稳[(4.8±5.3)vs.(-0.7±4.3)]、多动[(4.6±5.5)vs.(0.8±6.0)]等3个因子的基线-终点减分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s〈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并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不稳和多动症状。对不恰当语言和刻板行为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社交技能训练 疗效 干预研究
下载PDF
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 被引量:21
19
作者 陶庆兰 邓红 +10 位作者 张树森 沈峰 胡咏梅 张倬秋 申文武 邱昌建 耿婷 朱燕 刘善明 吴嘉 孙学礼 《上海精神医学》 2009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情绪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4例)和对照组(66例)。对干预组进行小组式社交技能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后12个月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Montgomery-...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情绪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4例)和对照组(66例)。对干预组进行小组式社交技能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后12个月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评定。结果在训练后12个月时干预组的SANS总分(35.5)低于对照组(39.0)(Z=-2.684,P<0.05),对照组12个月时N4评分大于入组时评分(Z=-3.652,P<0.05);在MADRS评分中,除内心紧张、自杀观念外,干预组的其余评分和总分低于对照组(Z总分=-4.125,Z2=-2.389,Z7=-2.290,Z8=-2.992,Z9=-2.350,P<0.05),对照组的入组时和12个月相比,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系统而规则的社交技能训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延缓或阻止其社交退缩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情绪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技能训练 精神分裂症 阴性症状 情绪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