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法治之生态环境法治
1
作者 郑忠国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I0013-I0013,共1页
生态环境法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依据和重要保障,受到国家法律的制约和保护。要想实现社会个人整体观念上的改变,可将对社会生命的尊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合理纳入法律体系构建要点上,形... 生态环境法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生态发展的重要依据和重要保障,受到国家法律的制约和保护。要想实现社会个人整体观念上的改变,可将对社会生命的尊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完善合理纳入法律体系构建要点上,形成良好的环境法治秩序,这样才能保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以及计划顺利实施。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文明状态,是工业文明的超越,这对建设美丽家乡以及实现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治 法律体系构建 法治秩序 环境法治 环境友好型社会 持续性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
下载PDF
诚实信用原则和现代社会法治目标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国炎 林喆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诚实信用原则 社会法治 合同义务 合同成立 要约人 契约自由 缔约过失 我国合同法 民法通则 公序良俗
下载PDF
论个体道德力助推社会法治建设的功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胡弼成 欧阳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8,共9页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需要,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个体道德力,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个体道德力助力法治文化弘扬、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促进...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法治,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需要,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个体道德力,则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个体道德力助力法治文化弘扬、推动法治人才培养、促进法治体系建构、保障法治实践深化。但是,个体道德力与社会法治并非总能有效共行、相与为一。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对策、清除掣肘,全面强化个体道德力对于社会法治之功用,是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夯实法律的伦理内涵与价值基础,提升立法的反思和回应能力;构建司法执法与民意的有效沟通机制,考究司法执法实践中"道德话语"的特殊意蕴;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的守法理性,强化公民的守法自律意识,为公民的守法道德确立具体向度;兼顾知识普及、法学研究与价值体认,注重法治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培育;德法双修,法德共进,敦促道德教育与普法教育桴鼓相应,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道德力 社会法治 法治人才 法治实践 守法道德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 被引量:12
4
作者 姚建宗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4-70,共7页
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蓬勃发展的普通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全民普法"为主要形式的面向全民的社会法治教育,这种社会法治教育如今已经从"一五普法"到达"五五普法"阶段。可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国党政... 从1986年开始,我国在蓬勃发展的普通法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全民普法"为主要形式的面向全民的社会法治教育,这种社会法治教育如今已经从"一五普法"到达"五五普法"阶段。可是,20多年过去了,我国党政官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提高在实践中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反思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从教育对象来看,以全体公民为对象而没有特别突出党政官员,忽视对道德和法律"底线意识"的培育,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化等乃是其根本的缺陷。因此,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应该实现以我国党政官员的法治教育为重点,以法律意识的培育为核心,强化党政官员的法律底线意识,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宪政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即"公民"为最终目的追求等几个方面的主题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普法 社会法治教育 底线意识 党政官员
下载PDF
从《水浒传》看传统中国社会法治观念的层次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卜安淳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CSSCI 2001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研究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应该研究其社会各阶层对于法的种种观念。从《水浒传》所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法观念。统治阶层的法观念是法为我用,违我即犯法。执法阶层的法观念与义、权、利等的观念相掺杂:... 研究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应该研究其社会各阶层对于法的种种观念。从《水浒传》所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有着不同的法观念。统治阶层的法观念是法为我用,违我即犯法。执法阶层的法观念与义、权、利等的观念相掺杂:有的以法护义,甚至为义卖法;有的以法弄权,或恃权枉法;还有的执法渔利,为利弃法。民众阶层主要是畏法避法,但有时又会认为义高于法、利重于法。研究《水浒传》中所反映出的传统中国社会的法观念,对于认识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民众的法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法治观念 《水浒传》 统治阶层 社会民众 法观念
下载PDF
社会法治国下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任务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逸越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0期978-982,共5页
社会法治国是法治国原则和社会国原则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主要强调国家对人民的积极给付义务。通过梳理社会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回顾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形象、任务及其不完善之处,从而推导出国家在社会法治国的框架下应当具有的... 社会法治国是法治国原则和社会国原则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主要强调国家对人民的积极给付义务。通过梳理社会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回顾国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形象、任务及其不完善之处,从而推导出国家在社会法治国的框架下应当具有的新任务,即社会分配和社会发展两个面向。参照中国的现实,当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任务的完成两方面进行着手,完成社会法治国对国家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治 国家形象 国家任务
下载PDF
社会法治的理论分析及其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东升 刘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85-92,共8页
社会法治作为基本法治原则,对立法、行政、司法任务的嬗变产生深远影响。社会法治为解决自由经济社会的弊端、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国家保障提供了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合目的性。社会法治作为特别法治原则,可作为宪法原则使用,其目标在于促... 社会法治作为基本法治原则,对立法、行政、司法任务的嬗变产生深远影响。社会法治为解决自由经济社会的弊端、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国家保障提供了理论上的正当性与合目的性。社会法治作为特别法治原则,可作为宪法原则使用,其目标在于促成社会安全、社会公平、分配正义。社会法治的行为范式为给付行政,要求国家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存照顾。社会法治系对自由法治的超越,但不严格适用法律保留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治 社会基本权利 自由法治 给付行政
下载PDF
论社会法治化的动力体系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三秀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文章认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精神共同构成了社会法治化的动力体系。
关键词 社会法治 动力 体系
下载PDF
社会法治的一个维度: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平衡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文成 《天津法学》 2012年第2期89-94,共6页
文章分别对警察权和公民权加以诠释。分析了警察权与公民权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从警察权源自公民权、保障公民权、服从公民权需要、接受公民权监督等,归纳了二者统一的实质;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自由裁量与权益... 文章分别对警察权和公民权加以诠释。分析了警察权与公民权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从警察权源自公民权、保障公民权、服从公民权需要、接受公民权监督等,归纳了二者统一的实质;从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秩序价值与自由价值、自由裁量与权益评判、执法权威与消极对抗等矛盾,归纳了二者冲突的表征。论述了探求并实践警察权与公民权平衡的对策,包括树立执法为民思想和人权保障理念、提高法律意识和完善法律规制、以程序公正原则提升警察权的正当性和公信力、切实维护警察执法权威和执法权益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察权与公民权 平衡 社会法治 维度 既统一又冲突
下载PDF
习近平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理论论纲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占利 陈欣怡 《法治社会》 2021年第6期1-14,共14页
习近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之后相继提出“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建设智慧社会的重大部署,不断谋划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理论立足于数... 习近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之后相继提出“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智慧上海”,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建设智慧社会的重大部署,不断谋划创新推进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理论立足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其融合发展中的法治化治理与法治革新,是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为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向智慧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智慧社会的法治化建设做了科学谋划,为法治现代化做了前瞻部署和理论创新。贯彻落实习近平智慧社会法治建设理论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观念、加强科技创新、加强新型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智慧社会 法治建设 智慧社会法治
下载PDF
国家法治先于社会法治为主导──中国法治化的道路选择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道通 《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关键词 社会法治 国家法治 市民社会 道路选择 中国法治 政治国家 法治建设 法治化建设 法制现代化 政府推进型法治
下载PDF
诚信社会法治行:从“失信人”制度到“拒执罪” 被引量:1
12
作者 崔志敏 王爱辉 《共产党员(河北)》 2016年第10期58-58,共1页
在国内,欠着别人的钱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债务人,即"老赖"广泛存在,针对"老赖"这一痼疾,从最高法院到各省高院,除了已经建立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库,联合金融机构限制其高消费,还通过立法机构对其拒不执行进行刑事打击。
关键词 社会法治 失信 拒执罪 制度 诚信 生效判决 执行法院 最高法院
下载PDF
孟德斯鸠的社会法治学说及其意义
13
作者 朱春珠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4期187-189,共3页
本文从学理的角度 ,探析和阐发了孟德斯鸠关于“法的内涵”、“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六个核心问题 ,提出并加深了问题本身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
关键词 孟德斯鸠 社会法治学说 “三权分立” 法学理论 “地理环境论”
原文传递
市场深化过程与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道路 被引量:5
14
作者 韦森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21,共7页
随着当代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发展,信任短缺、社会腐败以及高速经济增长势头能否持续,已成为困扰着中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三大现实问题。如果不在国家宪政建设上真正有所作为,市场运行的诚信体系建设和腐败普遍化问题将迟早会成为... 随着当代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发展,信任短缺、社会腐败以及高速经济增长势头能否持续,已成为困扰着中国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的三大现实问题。如果不在国家宪政建设上真正有所作为,市场运行的诚信体系建设和腐败普遍化问题将迟早会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羁绊。从“依法而治”和“法治”两个概念的辨析入手,提出如果不在法理学基础上恢复法律是正义的化身这一本来面目,不扬弃与传统中国主流文化中浓郁的实用主义哲学精神密切关联着的功利主义法学观,法律的神圣性和权威就无能被高高树立起来,那么,中国社会的法治化道路,将会永远遥遥无期,当今中国的制度化腐败问题也就无法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治 市场深化 道路 经济高速增长 诚信体系建设 改革进程 当代中国 增长势头 社会腐败 现实问题 中国政府 有所作为 宪政建设 市场运行 法治 本来面目 功利主义 哲学精神 实用主义 主流文化 中国社会 腐败问题
下载PDF
论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国家法的局限
15
作者 李育全 马雁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3-16,23,共5页
国家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 ,而当国家法向农村社会渗透和延伸的时候 ,从制度设计和文化发展的视角和层面看 ,国家法的缺陷更加明显 ,而这种缺陷的存在又为民间法的发展留下了制度空间 ,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互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关键词 农村 社会法治 国家法 国家权力 司法体系 法律监督 法治心理
下载PDF
法律权威理念与社会法治化进程
16
作者 王三秀 《广西社会科学》 2001年第2期85-87,共3页
法律权威理念是社会法治化的基础 ,只有加强群众的法律权威理念 。
关键词 法律权威理念 社会法治 法律体系 中国
下载PDF
卫生立法在社会法治中的作用
17
作者 葛建一 《医学与社会》 2000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卫生立法 社会法治 社会卫生服务 作用
下载PDF
国家的艺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的失范与转型
18
作者 刘健 《时代经贸》 2013年第12期184-185,共2页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权力施行善法,也需要法律约束国家权力。本文着眼于当今社会法治发展存在的内在悖论与难题,界定了法治的...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权力施行善法,也需要法律约束国家权力。本文着眼于当今社会法治发展存在的内在悖论与难题,界定了法治的边界,重申了法治的价值,分析了法治失范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善治思想、明确宪法地位以加强权力控制、发展市场经济来达到市场整合的方法促进法治的进一步转型,以期对法治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法治 法治边界 法治悖论 法治转型
下载PDF
民生法治的三维路径考量:政策、权利与社会法治国
19
作者 朱军 《行政与法》 2016年第8期38-44,共7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的关系是实施民生政策的重点。民生政策主要依赖政治化和法律化两种实施方式。改善民生的权利话语转向在宪法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而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的关系是实施民生政策的重点。民生政策主要依赖政治化和法律化两种实施方式。改善民生的权利话语转向在宪法层面表现为社会权保障,其内在的权利基因和外在的权利内容都要求国家履行相应的义务。德国的社会法治国模式融合社会国和法治国两大原则,给予民生以全方位的保障。在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社会法治国的理念可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保障 民生政策 民生法治 社会 社会法治
下载PDF
社会法治化的关键是司法公正
20
作者 宋才发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23-25,共3页
关键词 司法公正 社会法治 程序公正 人民陪审员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