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性社会政策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走向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永强 高鉴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2-57,共6页
生产性社会政策的内涵演进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两个社会基本层面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生产性"的理念深入到欧洲多样化的社会福利模式中,使得这种多样性能够在某种程度... 生产性社会政策的内涵演进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它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和"经济"两个社会基本层面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生产性"的理念深入到欧洲多样化的社会福利模式中,使得这种多样性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以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这一理念在操作层面的影响在于它强调生产性参与前提下的积极福利与社会融合,这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政策 生产社会政策 生产
下载PDF
老年群体生产性社会参与的概念辨析与现实意义
2
作者 张菡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30期240-242,共3页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其中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生产性社会参与"的概念进行辨析,深入分析和探讨老年群体生产性社会参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双重...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其中老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通过对"生产性社会参与"的概念进行辨析,深入分析和探讨老年群体生产性社会参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双重现实意义,将有助于有效解决中国当下的养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生产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 意义
下载PDF
时尚与模仿的互动机制——大众消费社会何以可能 被引量:6
3
作者 魏淑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使现代社会从生产性社会转为消费性社会成为可能,批量化的创新产品经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宣扬,在大众消费社会在时尚的求异和模仿的互动机制中,在时尚的生产厂商、时尚消费的引领者以及大众传媒的共谋下,消费社会的奇... 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使现代社会从生产性社会转为消费性社会成为可能,批量化的创新产品经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宣扬,在大众消费社会在时尚的求异和模仿的互动机制中,在时尚的生产厂商、时尚消费的引领者以及大众传媒的共谋下,消费社会的奇迹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社会 消费社会 时尚 求异 模仿 互动
下载PDF
重新发现东亚社会保障——对发展主义话语中东亚国家发展能力的回应及新解 被引量:8
4
作者 贾玉娇 《社会保障评论》 CSSCI 2020年第4期3-18,共16页
埃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福利体制”分析范式,成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学研究成果。随着东亚国家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者们将该理论范式与东亚国家社会保障发展进行比对,发现这一理论体... 埃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福利体制”分析范式,成为福利国家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学研究成果。随着东亚国家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学者们将该理论范式与东亚国家社会保障发展进行比对,发现这一理论体系具有西方“知识-权力”话语色彩,其中隐含着西方优越的价值立场,以及东方沿着西方引领的发展轴线进化的理论预设,其对分析东亚社会保障体制的诸多不适用性已经得到东亚学者们的一致认同。发现东亚社会保障制度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显学,但是就是否有统一的东亚社会保障模式尚无共识。在梳理各个观点的基础上,本文将东亚社会保障制度置于东亚国家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中,参照经济政策,提出依附-托底、依附-中心、融合-中心三种东亚社会保障体制类型,将生产性福利与发展型福利中关于社会保障与经济政策二者是依附抑或融合的观点统合到对东亚国家治理体系的分析中,并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发现上述序列实现的时间轨迹为东亚国家社会保障体制演进的时间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国家发展能力 发展型国家 生产社会福利 发展型社会福利
下载PDF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新使命 被引量:1
5
作者 裴跃丽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2年第2期86-87,共2页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既面临机遇 ,又面临挑战 ,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新的使命 ,图书馆将展示自己的新特点。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必须不辱使命 ,迎接挑战 ,把握时机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图书馆 开放型 终身教育机构 社会生产性
下载PDF
基于《里山倡议》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初探——以台湾桃园地区对乡村旅游转型的需求为例 被引量:27
6
作者 廖慧怡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6期76-86,共11页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地区发展的途径之一,必须面对当代乡村景观中传统农业主体性破坏对游憩资源运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乡村地区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乡村旅游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建立适宜的乡村环境管理与旅游模... 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地区发展的途径之一,必须面对当代乡村景观中传统农业主体性破坏对游憩资源运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乡村地区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乡村旅游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建立适宜的乡村环境管理与旅游模式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该研究主要结合《里山倡议(Satoyama Initiative)》的环境管理概念,探讨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我国台湾桃园地区乡村景观为案例,通过对桃园地区乡村景观变迁的研究访谈、空间分析及乡村旅游发展课题的探讨,初步提出三种基于里山倡议概念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途径,为未来乡村旅游规划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山倡议 社会生态生产景观 乡村旅游 景观变迁
下载PDF
日本里山环境管理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2
7
作者 姚忠 辛在军 +1 位作者 吴永明 游海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 由日本发起的"里山倡议",强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主张通过对农村这类社会-生态-生产性景观的有效管理,实现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愿景的农村发展。日本通过因地制宜地实践"里山倡议",各地农村在实现传统农业复兴的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农村次生自然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各国农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针对我国国情,提出通过适度干扰农村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农村自然和文化双重保护,构建农村生态文明体系;同时,通过推动社会参与和城乡一体化,构建新的共同体,共同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山倡议 社会-生态-生产景观 农业多功能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高职院校要拓展“三大功能”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维津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年第10期3-7,共5页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生产性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功能拓展。学历教育要搭建两路"直通车",社会大培训要服务"条""块"两类人群;生产性社会服务要形... 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生产性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功能拓展。学历教育要搭建两路"直通车",社会大培训要服务"条""块"两类人群;生产性社会服务要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机制。要用大职业教育观给"三大功能"融入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学历教育 社会大培训 生产社会服务 功能 内涵 新机遇
下载PDF
亚审美形态论纲 被引量:8
9
作者 郑苏淮 陈敏 +2 位作者 林彬 秦红梅 韩晓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0,共5页
“亚审美形态”是指人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和对象的特征。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的社会特征一是尚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二是“亚审美”从形态上看,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三是... “亚审美形态”是指人的一种愉悦的观照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和对象的特征。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的社会特征一是尚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二是“亚审美”从形态上看,总是处在流动变化之中;三是它的社会作用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亚审美形态的本质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况和存在形态。它背后潜藏着改变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倾向。因此,亚审美形态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注重形象性、突出调侃性和社会化生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审美形态 社会心理 形象 调侃 社会生产
下载PDF
"Mass Production" in the Mass Consumption Societies The Case of Male Bodybuilding
10
作者 Guillaume Vallet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3期208-218,共11页
Nowadays, the body seems to be the perfect object of consumption. People use it to define themselves but also as a vehicle that can send signs to others in the hope that their body will be a factor of social integrati... Nowadays, the body seems to be the perfect object of consumption. People use it to define themselves but also as a vehicle that can send signs to others in the hope that their body will be a factor of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ocial recognition. Hence we can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s of body transformations which go along with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everything seems possible for everybody, with no limit whatsoever. Indeed, if you want your body to be seen, you have to "produce" it before. The practice of bodybuilding sustains efforts in that direction: historically born and developed along with the consumption society, it came to embody its values.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hat is observations in three bodybuilding Gyms and 30 interviews with bodybuilders in Fr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dybuilding reflects the consumption society's norms, that is a practice in which the body is in tension between imitation and distinction, hence showing the will to be "like others but in better" thanks to the production of a nice and "massive" body. Such a dimension could sometimes be dialectical, when the body becomes a source of alie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BUILDING CAPITALISM consumption societies
下载PDF
The Reconcilability Between Islamic and the Conventional Banking
11
作者 Issam Tlemsani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3年第3期433-446,共14页
Tensions between Western and Islamic traditions are very fierce in evidence currently. Many see the two systems as irreconcilabl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as inevitable (Huntingdon & Berger, 2002). This pap... Tensions between Western and Islamic traditions are very fierce in evidence currently. Many see the two systems as irreconcilable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as inevitable (Huntingdon & Berger, 2002). This paper argues if reconcilability between Islam and the West exists 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if the two systems can co-evolve in a mutually productive way, then, the author can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ability of the two systems to co-exist. Clearly, they involve different attitudes, but this paper argues on the basis of significant compatibility issues that these are resolvable under the tradition of tolerance that has existed in Western and Islamic societies. The context chosen for this analysis is finance which is central to global capitalism and is an area in which key differences of principle and practice exist between Islam and the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mic finance SHARIA CAPITALISM conventional and Islamic bank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