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1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建构——兼评贺雪峰著《什么农村,什么问题》
2
作者 刘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第1期91-94,共4页
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构建的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至今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贺雪峰的近著《什么农村,什么问题》给当前争论以很好的启示,著作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中国农村研究的进路、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态度等问题,表明农... 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构建的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至今在很多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贺雪峰的近著《什么农村,什么问题》给当前争论以很好的启示,著作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中国农村研究的进路、研究范式以及研究态度等问题,表明农村研究的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理论对话,要以农村政策研究为切入点,并在中国语境中去理解这些经验,进而归纳、提升并最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实现社会科学主体性构建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研究 中国经验 社会科学主体性
下载PDF
构建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饱和经验训练的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贺雪峰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43,共7页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缺少“大循环”所形成的理论性认识的前提下,过早地将研究重点集中于以对话和规范化为主要表现的“小循环”中,甚至变成主要与西方社会科学的对话,以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被削弱,既无法深刻理解中国经验,又难以有效回应中国现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应从当代中国丰富的经验和伟大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运用一切理论和方法作为理解经验与实践的工具,形成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的概念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研究 饱和经验训练 社会科学主体性 学术对话
下载PDF
理论资源与经验研究——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社会科学博士论文 被引量:8
4
作者 贺雪峰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5-11,157,共7页
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观点获得经验研究的支撑,经验材料为理论观点提供强有力论证。当前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主要目标应当是用古今中外尤其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现时代正在发生... 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经验研究基础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观点获得经验研究的支撑,经验材料为理论观点提供强有力论证。当前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主要目标应当是用古今中外尤其是用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现时代正在发生的伟大实践,理解丰富复杂的中国经验,通过理解中国经验,就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验的一般性抽象概括提炼,也就形成了若干社会科学理论,再将这些理论放置到更广泛的中国经验乃至世界经验中检验,从经验中来,到经验中去。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要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当作资源和工具而不是拐杖。只有真正懂得了实践和经验,才能真正懂得理论。经验贯通才有想事的能力,经验没有贯通,理论就是认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 经验研究 社会科学主体性 博士论文
下载PDF
贺雪峰教授学术思想关键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德福 《关东学刊》 2019年第2期126-144,共19页
贺雪峰教授在长期学术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解和解释中国农村的学术思想,以及有关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考和方法探索。他对乡村社会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区域差异”和“半熟人社会”构成的具有时空维度的学理概括中,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结... 贺雪峰教授在长期学术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解和解释中国农村的学术思想,以及有关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考和方法探索。他对乡村社会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区域差异”和“半熟人社会”构成的具有时空维度的学理概括中,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维度的“南北中”三大区域类型,和社会分化维度的“东部与中西”两大区域类型。他揭示了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微观基础上,中国式小农经济所支撑的稳健的中国式城市化道路,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的保护功能,阐述了农村作为稳定器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功能,提出以“低消费高福利”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来对农村进行保底性的政策设计。他系统总结了乡村治理及其背后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演变逻辑,提出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框架,强调乡村治理现代化要实现国家与农民的简约高效对接,乡村治理体系要同乡村社会适配。他致力于建设大国学术,强调通过“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逐步形成能够解释中国经验、服务中国实践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总结出以“饱和经验法”为核心的经验训练方法,为建设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半熟人社会 半工半耕 中国式城市化道路 国家与农民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