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1篇文章
< 1 2 1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事乐胶囊调控SHH/Gli1信号通路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
1
作者 骆妍 蔡川 +4 位作者 侯光菡 蔺晓源 杨蕙 吴梅 孟盼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98-104,共7页
目的 观察百事乐胶囊调控SHH/Gli1信号通路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5.4 mg/kg)和百事乐胶囊组(2.88 g/kg),每组8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加单笼饲养法建... 目的 观察百事乐胶囊调控SHH/Gli1信号通路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氟西汀组(5.4 mg/kg)和百事乐胶囊组(2.88 g/kg),每组8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加单笼饲养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于造模同时给药,连续21 d。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ELISA检测大鼠血清和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海马齿状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BrdU/双皮质素(DCX)、BrdU/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SHH、Gli1及跨膜转导蛋白Smo、Ptch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水平和垂直运动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海马组织BDNF含量明显下降(P<0.05),海马齿状回BrdU、BrdU/DCX、BrdU/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组织SHH、Gli1、Smo、Ptch荧光强度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百事乐胶囊组大鼠糖水偏好度明显升高,水平和垂直活动次数显著增加(P<0.05,P<0.01),血清、海马组织BDNF含量明显上升(P<0.05,P<0.01),海马齿状回BrdU、BrdU/DCX、BrdU/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P<0.05),海马组织SHH、Gli1、Smo、Ptch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 百事乐胶囊可通过调控SHH/Gli1信号通路促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再生,进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事乐胶囊 抑郁症 海马 SHH/Gli1信号通路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神经再生:学科热点问题与创新性技术方法
2
作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4)神经组织工程治疗:包括神经组织构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生物工程、神经假体等治疗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多发性硬化 神经变性疾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细胞机制 细胞治疗
下载PDF
神经再生:学科热点问题与创新性技术方法
3
作者 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I0001-I0001,共1页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4)神经组织工程治疗:包括神经组织构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生物工程、神经假体等治疗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5)神经科学创新技术和应用:包括类器官、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神经再生 多发性硬化 神经变性疾病 星形胶质细胞 脊髓损伤 神经调控 脑机接口
下载PDF
神经再生:学科热点与创新性技术方法
4
作者 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I0001-I0001,共1页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多发性硬化 神经变性疾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细胞机制 轴突再生
下载PDF
神经再生:学科热点问题与创新性技术方法
5
作者 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I0001-I0001,共1页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4)神经组织工程治疗:包括神经组织构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生物工程、神经假体等治疗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多发性硬化 神经变性疾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细胞机制 细胞治疗
下载PDF
碳纳米材料在周围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翟耘浩 钱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423-2429,共7页
背景:虽然神经导管为周围神经修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手段,但传统神经导管只能为修复过程提供机械通道支持,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在电化学及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负载碳纳米材料的神经导管,... 背景:虽然神经导管为周围神经修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手段,但传统神经导管只能为修复过程提供机械通道支持,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碳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在电化学及组织工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负载碳纳米材料的神经导管,在经过适宜的功能化修饰后,有望进一步提升神经修复质量。目的:对近年来负载碳纳米材料的神经导管/支架应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在周围神经再生方面应用碳纳米材料导管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carbon nanomaterials,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nerve conduit,nerve guidance conduit,scaffold,nerve regeneration,peripheral nerve repair,peripheral nerve injury”,中文检索词为“碳纳米材料,碳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神经导管,神经支架,神经修复,神经再生,周围神经损伤”,最终纳入69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碳纳米材料主要通过激活钙离子通道及诱导胞内钙活动发生的方式恢复受损神经生物电信号传导,不同神经导管设计策略的应用提高了神经修复的效果。②神经内血管化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前提,碳纳米材料生成的活性氧及活性氮触发了后续相关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内新生血管形成。③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变化会影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碳纳米材料在损伤早期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以发挥抗炎和促神经再生作用。④部分碳纳米材料在胞内诱导过量活性氧生成,可能具有不利于神经修复的细胞毒性,但合适的功能化修饰能够改善碳纳米材料产生的不良作用。⑤碳纳米材料虽然能够恢复周围神经损伤微环境,发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固有的细胞毒性及不明确的体内转归降解途径,碳纳米材料距离临床应用仍有距离。未来研究可以通过如功能化改性等方法提高碳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而经过改良的碳纳米材料在神经组织工程领域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材料 碳材料 石墨烯 碳纳米管 神经导管 神经支架 周围神经损伤 神经修复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神经再生:学科热点与创新性技术方法
7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I0001-I0001,共1页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1神经再生领域学科热点问题(1)神经调节和再生:包括神经细胞的再生、轴突再生和突触重塑等;(2)神经损伤和修复:包括脊髓损伤、中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变性疾病等;(3)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生长因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和细胞机制等;(4)神经组织工程治疗:包括神经组织构建、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治疗、生物工程、神经假体等治疗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多发性硬化 神经变性疾病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损伤 细胞机制 细胞治疗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引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激活RhoA通路抑制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甘红霞 范有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7-40,I0004,I0005,共6页
谷氨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可造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神经元持续性去极化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引起各项神经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受损后会分泌大量神经再生抑制分子激活... 谷氨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信号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引起大量神经递质释放可造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神经元持续性去极化造成细胞骨架破坏,引起各项神经功能障碍。中枢神经受损后会分泌大量神经再生抑制分子激活RhoA蛋白通路,导致生长锥塌陷,抑制神经突起再生。干预生长锥塌陷途径,减轻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造成的神经突起损伤和促进神经突起再生成为当今研究热点。文章对谷氨酸损伤神经突起机制及促进神经突起再生机制展开深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谷氨酸 RHOA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芹菜素通过VEGF通路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大鼠脑缺血半暗带血管神经再生的影响
9
作者 刘婵 胡权 +2 位作者 谢庆凤 朱安奇 陈翔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82-188,共7页
目的:探讨芹菜素促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大鼠脑缺血半暗带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的作用,以及是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将144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7、S14)、模型组(M7、M14)、芹菜素模型组(AM7、AM14)和芹菜素+V... 目的:探讨芹菜素促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大鼠脑缺血半暗带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的作用,以及是否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将144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7、S14)、模型组(M7、M14)、芹菜素模型组(AM7、AM14)和芹菜素+VEGF受体(VEGF-R)抑制剂模型组(AIM7、AIM14)。构建MCAO模型后,采用改良神经行为学评分(mNSS)和TTC染色评估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评估脑缺血半暗带中VEGF表达水平以及血管生成和新生神经元的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M组、AM组和AIM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行为学异常和白色梗死灶,AM组较同期M组的mNSS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P<0.05);缺血半暗带AM组与同期M组比较VEGF表达增加(P<0.01),AM7组较M7组的脑微血管密度增高(P<0.05);AM7组BrdU/Nestin和AM14组BrdU/NeuN的双标阳性细胞数目均较同期M组明显升高(P<0.01);但VEGF-R抑制剂均可下调芹菜素的上述作用。结论:芹菜素可通过上调VEGF信号通路促进脑缺血半暗带血管生成和神经再生,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素 大脑中动脉阻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神经营养素家族与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力 王伟 孙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46-1048,共3页
关键词 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营养素家族 神经再生修复 神经再生微环境 神经损伤再生 神经细胞存活 临床医学 环境因素
下载PDF
法舒地尔促进小鼠皮瓣术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11
作者 徐艺丹 王燕亭 +6 位作者 陈绍锋 荆幸 徐丹 方芳 王海 谢昀 庄跃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7-452,458,共7页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是否能促进皮瓣术后神经再生及其机制。方法选用92只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asudil组、LY294002组、Fasudil+LY294002组,术前3 d开始分别每日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0、5、7、15和3...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是否能促进皮瓣术后神经再生及其机制。方法选用92只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asudil组、LY294002组、Fasudil+LY294002组,术前3 d开始分别每日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在术后0、5、7、15和30 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皮瓣内的轴突生长情况。术后5 d,取皮瓣组织,Western blot检测皮瓣内RhoA、ROCK1+2、p-CPI-17、p-MYPT、p-PTEN、p-PI3K、p-Akt的表达情况。其次,取15 d孕鼠,取出Dorsal root ganglion(DRGs),分为6组:对照组、Fasudil组、Fasudil+LY294002组、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CSPG)组、CSPG+Fasudil组及CSPG+Fasudil+LY294002组,培养5 d后测量DRGs轴突长度。结果术后0 d各组均可观察到丰富的神经纤维;术后7 d,各组皮瓣内神经纤维都完全退变;术后15 d和30 d,只有Fasudil组再次出现神经纤维。术后5 d,Fasudil组的p-CPI-17、p-MYPT的表达下调,p-PI3K、p-Akt的表达上调(P<0.001)。对照组、Fasudil组、Fasudil+LY294002组、CSPG组、CSPG+Fasudil组及CSPG+Fasudil+LY294002组,培养5 d后DRGs的轴突平均长度分别为(1.96±0.24)、(2.73±0.30)、(2.07±0.13)、(1.62±0.20)、(2.35±0.13)及(1.84±0.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法舒地尔通过抑制RhoA/ROCK通路,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皮瓣神经术后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神经再生 法舒地尔 RhoA/ROCK PI3K/AKT
原文传递
MicroRNA和电刺激在周围神经再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高博 于鸿伟 +2 位作者 杨霄 刘庆 王培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405-1408,共4页
1 miRNA参与周围神经再生,miRNAs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分子,其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导致靶基因的降解和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并在多种生理和... 1 miRNA参与周围神经再生,miRNAs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分子,其主要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导致靶基因的降解和翻译抑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并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雪旺细胞是外周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神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被激活并转化为修复表型,经历细胞重编程过程,迁移到神经损伤部位帮助清除髓鞘和轴突碎片,引导轴突定向生长,为周围神经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在神经再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近年来,研究表明,miRNAs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表达失调,参与调控雪旺细胞增殖和迁移等的表型变化,从而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雪旺细胞 MIRNA 电刺激 神经再生
下载PDF
推拿促神经再生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李进阳 商蔚然 +2 位作者 王乙焜 毛泽芳 刘书芹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576-584,共9页
[目的]对2000—2021年推拿促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进行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5.7.R2软件对所收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筛选纳入390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形成以于天源、严隽陶等作者为代表的研究团队,... [目的]对2000—2021年推拿促神经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进行分析。[方法]运用CiteSpace5.7.R2软件对所收录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研究共筛选纳入390篇文献,发文量呈波动上升,形成以于天源、严隽陶等作者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团队间合作较少;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机构合作多以同地域合作为主;关键词分析显示,推拿促神经再生领域研究主要在疾病领域、临床治疗、实验机制方面。[结论]基于可视化结果,目前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若干研究团队,以周围神经系统为主要研究热点,推拿手法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范围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推拿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通过LncRNA MALAT1相关通路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
14
作者 申科律 郭维潇 +3 位作者 徐龙 贲兴磊 马宇航 陆政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87,I0045,共5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通过LncRNA MALAT1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将成年雌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和Rg1治疗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Rg1治疗...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通过LncRNA MALAT1通路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Rg1治疗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将成年雌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和Rg1治疗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Rg1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Rg1溶液(100 mg/kg),脊髓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运动恢复情况。连续治疗28 d后处死老鼠。取脊髓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黏附分子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测LncRNA MALAT1,采用免疫组化分析LAMC1的表达水平。结果BBB评分显示,Rg1治疗组BBB评分显著优于假手术组、脊髓损伤对照(P<0.05)。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显示:Rg1治疗组LN、FN、GDNF、NGF、LAMC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结论Rg1能够上调LncRNA MALAT1表达,进一步调控LAMC1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人参皂苷RG1 神经再生修复 LncRNA MALAT1
原文传递
推拿联合脊髓电刺激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15
作者 伍丹丹 严隽陶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183-186,I0006,I0007,共6页
目的研究推拿联合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electrical stimulation,SCS)干预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学恢复。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SCS组和推拿+SCS组(联合组),每组... 目的研究推拿联合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electrical stimulation,SCS)干预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再生神经形态学恢复。方法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SCS组和推拿+SCS组(联合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均建立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造模后7天开始干预。于造模术前、术后7天、术后14天、术后21天测量各组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检测(paw withdraw lantency,PWL)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术后21天取材做HE和电镜观察。结果术后7天,四组造模大鼠SFI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21天,联合组SFI与假手术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推拿组、SCS组、联合组SFI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推拿组与SCS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术后7天,4组造模大鼠PWL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1天,联合组大鼠PWL与假手术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术后21天各组大鼠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神经轴突排列整齐、形态规则,模型组神经纤维肿胀变形,推拿组和SCS组可见髓鞘空泡样变性,炎性细胞仍较多,联合显示大量新生雪旺细胞核以及毛细血管。各组大鼠神经超微结构显示:髓鞘厚度推拿组和联合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4、P<0.001),联合组大鼠轴突直径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结论推拿和脊髓电刺激干预均可促进神经损伤后运动和感觉动能的恢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再生神经形态学的恢复有一定帮助。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脊髓电刺激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运动干预诱导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再生的机制
16
作者 滕丽丽 张美 +1 位作者 宋文婧 朱路文 《康复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375-382,共8页
缺血性脑卒中(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特点,是当前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难点,也是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健康卫生问题。IS发生后,为了应对缺血、缺氧刺激诱发的脑梗死区神经元的输入丢失,机体会自发地启动自我修复机制,重... 缺血性脑卒中(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特点,是当前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难点,也是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健康卫生问题。IS发生后,为了应对缺血、缺氧刺激诱发的脑梗死区神经元的输入丢失,机体会自发地启动自我修复机制,重组脑内神经元功能连接和神经通路。然而,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仅仅依靠机体所具备的这种自我修复和功能重建是远远不够的,仍然需要通过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最大化激发和强化这种能力。因此,探索一种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元重塑、再生,改善神经元损伤诱导的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是防治IS的核心问题和首要研究方向。目前,运动干预作为临床应用可行性高、患者接受度高的康复治疗技术,已纳入到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计划中,是有效防治脑血管疾病的补充和替代疗法。本研究综述运动干预对IS后神经再生的调控机制,以期为运动防治IS提供理论基础。运动干预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为基础,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多靶向发挥脑神经保护作用,包括调控突触芽生、连接和传递效率,改善再生轴突和靶细胞间的功能联系,促进血管生成,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完整性,调控相关抑制神经再生因素和诱导多种神经再生相关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等,参与调控中枢神经再生环境,改善缺血后受损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运动干预 神经再生 轴突再生 神经血管单元
下载PDF
成年海马神经再生改善模式分离鲁棒性
17
作者 王增宾 孙晓娟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3年第3期77-84,共8页
成年海马神经再生(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AHN)被认为能有效参与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网络来加强模式分离功能.目前虽然神经再生在模式分离中的潜在作用已在理论上得到了研究,但产生的新生颗粒细胞在信息处理和网络调节中... 成年海马神经再生(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AHN)被认为能有效参与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网络来加强模式分离功能.目前虽然神经再生在模式分离中的潜在作用已在理论上得到了研究,但产生的新生颗粒细胞在信息处理和网络调节中的具体作用仍存在争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引入4-6周新生颗粒细胞作为独立的信息处理单元,提出了一种具有神经再生的DG网络计算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输入刺激下新生颗粒细胞对模式分离的贡献.通过模拟实验,本文发现在不同强度的刺激下,新生颗粒细胞在齿状回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低强度刺激下,新生颗粒细胞利用其易激活的神经元特性,可以恢复网络的信息表达能力,避免模式分离失败.在高强度刺激下,新生颗粒细胞作为一种中间神经元,能有效增强局部回路的反馈抑制作用,提高成熟颗粒细胞的稀疏性,最终增强模式分离功能.因此,该模型预测了在更精细和更广泛的输入下,成年海马神经再生在模式分离鲁棒性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再生 新生颗粒细胞 模式分离 稀疏性 齿状回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陈聪(综述) 刘玉苹(综述) 刘昱南(审校)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998-1001,共4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能力的限制,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造成了极大...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脊髓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能力的限制,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对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脊髓损伤后,受伤部位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和死亡,导致传导信号的中断和神经功能的丧失^([3,4])。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完全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本文就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 细胞因子 基因治疗
下载PDF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晓冬 顾晓松 +2 位作者 张沛云 曹涌 马红萍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 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 (NRF)桥接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方法 用壳聚糖套管和聚乙醇酸纤维制成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 ,辅加促神经生长的中药有效组分NRF ,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0mm。术后作足迹试验 ;2 4周时对再... 目的 用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神经再生素 (NRF)桥接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 方法 用壳聚糖套管和聚乙醇酸纤维制成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 ,辅加促神经生长的中药有效组分NRF ,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0mm。术后作足迹试验 ;2 4周时对再生神经进行电生理学测试、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学统计。 结果 术后 2 4周内 ,动物未见炎症及排斥反应。实验组的再生神经在足迹试验、电生理学、形态学及计量学上优于硅胶管桥接组。结论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辅加NRF与周围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组织神经移植物 壳聚糖套管 聚乙醇酸纤维 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再生 周围神经缺损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