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0篇文章
< 1 2 1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MVD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婧 宋启民 +1 位作者 程彦昊 车峰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9-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HFS)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MVD治疗的8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应用异常肌电反应(AMR)、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MEP)及自由肌电图(EMG)监测指导手术。结果术后1周治愈55例,明显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3例;术后半年治愈57例,明显缓解10例,部分缓解9例,无效4例。术后1周治疗有效率为96.3%,术后半年治疗有效率为95.0%。术中AMR消失70例,存在10例;术中AMR消失病人术后1周(74.3%)、术后半年(78.6%)治愈率明显高于术中AMR存在的病人(分别为30.0%、20.0%;P<0.05)。80例术中均稳定引出FMEP,其中72例FMEP无变化;6例出现一过性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暂停手术操作后恢复;2例出现波幅降低且暂停手术操作无改善,术后出现面瘫。80例在分离和探查面神经REZ时均出现EMG不同程度的反应,其中一过性反应71例;持续出现的面神经爆发肌电图反应9例,暂停手术操作后缓解。结论术中AMR+FMEP+EMG多模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MVD判断责任血管、提高治愈率、保护面神经功能及避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疗效
下载PDF
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腕管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2
作者 叶新燕 陈德松 刘剑飞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 目的观察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治作用,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台州章氏骨伤医院收治的45例53侧CTS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12例,女33例;年龄39~55岁,平均(45.13±5.59)岁。均行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相结合的优势。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阴性6侧;阳性47侧,阳性率为88.68%,其中轻度者14侧,中度者22侧,重度者11侧。高频超声检查:阴性2侧;阳性51侧,阳性率为96.23%,其中轻度者21侧,中度者12侧,重度者18侧。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CTS的诊断符合率更高,可作为对CTS诊断的重要补充。高频超声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使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显著提高,可为临床治疗CTS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以便选择更佳的治疗方案。临床查体、神经电生理、高频超声检查三结合是诊断CTS的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神经电生理检查 腕管综合征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电生理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家慧 傅松年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192-197,共6页
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症状存在重叠交叉,诊断容易混淆。患者发病后都可能出现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且二者都有着一定的自伤自残风险,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和... 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都是精神科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症状存在重叠交叉,诊断容易混淆。患者发病后都可能出现认知,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且二者都有着一定的自伤自残风险,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也具有严重影响。因此对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极为重要的。而目前对于电子计算机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使对于脑科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磁共振成像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成为了针对各类神经精神疾病识别的重要课题。本片综述围绕探讨上述两种疾病的电生理学研究进展,进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病情评估策略,对未来精神障碍的诊断的客观化的依据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分裂症 病因机制 事件相关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一期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梁玉红 张文芳 +3 位作者 陈锋 周毅 彭鹏 胡克琦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NPM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的30例MIA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平扫、CTA和/或DSA检查确诊,术中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NPM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的30例MIA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平扫、CTA和/或DSA检查确诊,术中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电图(EEG)。结果30例共发现69个动脉瘤,其中23例有2个动脉瘤,5例有3个动脉瘤,2例有4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0.5 cm有11个,0.5~1.5 cm有28个,1.5~2.5 cm有25个,≥2.5 cm有5个。术后复查CTA示69个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25例术中NPM指标正常;5例在临时阻断时指标异常,采取干预措施后,3例监测波形恢复正常,术后肢体功能无异常;2例下肢SEP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下肢肌力4级。术后随访3个月,2例术中NPM指标正常者术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GOS评分3分;另1例左侧上、下肢肌力均为3级,GOS评分4分;其余28例中,GOS评分3分4例,4分6例,5分18例。结论一期手术治疗MIA时,术中NPM技术对相关缺血事件具有预警作用,及时处理能够避免和降低手术操作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多发动脉瘤 神经电生理监测 显微手术 一期手术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的运用价值
5
作者 范圣雅 孟俊峰 赵国兵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2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男性34例,女性31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中的运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男性34例,女性31例,年龄(50.66±6.81)岁;患病节段:L3-48例,L4-536例,L5-S121例;所有患者接受PELD术治疗并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即采用自发性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监测神经根功能,记录手术完成情况、术中SEMG变化以及相应的疼痛感受,记录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1年时评价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6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手术用时(80.17±9.78)min,住院时间(4.12±0.65)d;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显著的神经电位变化,放置手术通道期间均出现肌电反应,60例患者出现肌电反应成串、波幅较大,调整后异常肌电反应逐渐变为正常;剥离、牵拉粘连神经根时所有患者均出现明显的肌电改变,暂停后肌电恢复正常,髓核摘除期间无明显肌电变化;其中6例患者出现明显肌电反应时无腿痛感受。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ODI指数、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PELD术治疗LDH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保证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减少神经根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经皮脊柱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损伤
下载PDF
疏血通配合艾地苯醌治疗对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认知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梅思静 王善广 《系统医学》 2024年第2期35-38,共4页
目的分析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VC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42,艾... 目的分析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VC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42,艾地苯醌治疗)和(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对比两组认知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神经功能、不良反应、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δ+θ)/(α+β)为(0.96±0.13)、P300潜伏期为(275.92±24.18)ms低于对照组,P300波幅(5.35±0.84)μ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33、8.242、2.548,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为(22.43±1.55)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3.24±3.38)分,高于对照组的(17.97±2.66)分、(19.18±3.27)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2.31±2.54)分,低于对照组(17.52±3.31)分,Barthel指数(70.49±4.18)分,高于对照组(63.2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89、5.595、8.093、7.910,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高于对照组的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4,P>0.05)。结论在脑梗死伴VCI中,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其神经功能改善,提高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调节神经电生理指标,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地苯醌 疏血通 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 神经电生理指标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柱手术中并发唇咬伤一例
7
作者 陈健 甘川 曹阳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141-1146,共6页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作为保护神经功能的常规手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国内关于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却几乎没有,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暂缺明确的统一标准,现我们报道一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导致患...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作为保护神经功能的常规手段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目前国内关于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报道却几乎没有,如何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暂缺明确的统一标准,现我们报道一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导致患者口唇损伤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神经电生理监测并发症的重视及预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唇咬伤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与结果分析
8
作者 钟菊 关海天 《糖尿病新世界》 202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目的 观察4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有症状组(n=59)与无症状组(n=41)... 目的 观察4种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梧州市工人医院脑电图室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确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症状表现分为有症状组(n=59)与无症状组(n=41),再根据症状的程度将有症状组患者分为轻度(临床症状较轻)、中度(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和重度(临床症状明显且功能受累严重)分别为21例、25例和13例。对两组患者均予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交感皮肤反应检查(Skin Sympathetic Response, SSR),统计两组患者的3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 有症状组患者MCV(47.20±12.36)m/s、SCV(42.30±8.58)m/s、SSR(0.77±0.59)m V低于无症状组患者MCV(69.14±14.26)m/s、SCV(53.22±7.36)m/s、SSR(1.34±0.46)m 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病变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MCV、SCV和SSR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随着周围神经病变病变程度的加重,其神经电生理各指标的越低,可知MCV、SCV、SSR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严重程度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速度
下载PDF
难治性顶叶癫痫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9
作者 张艳 崔玉真 +5 位作者 李黎娜 商继峰 韩聪聪 陈富勇 肖海兵 李勇杰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顶叶癫痫(PLE)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癫痫中心接受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PLE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症状、脑电图(EEG)、头... 目的探讨难治性顶叶癫痫(PLE)患者的临床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癫痫中心接受术前评估及手术治疗的9例难治性PLE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症状、脑电图(EEG)、头颅核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扫描结果及临床结局等信息,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9例难治性PLE患者的男女比为5∶4,其中6例有失空间感、头晕等先兆症状,其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分别是愣神和单侧肢体运动。发作间期EEG示,4例患者出现2种形式的放电,即局灶性放电和全导联广泛性尖/棘波/棘慢复合波。尖棘波放电最显著的部位最常出现在双颞区或单侧颞区电极有6例,其次是全导联广泛性棘慢波放电有4例,其后依次是单侧顶枕区、一侧半球等。发作期EEG示,8例为单侧颞叶或单侧顶叶起源,1例患者起源不明。5例MRI为阴性,2例为软化灶,1例为顶叶占位,1例为左侧缘上回皮层增厚。PET-CT结果显示7例为双侧或单侧顶区低代谢。8例行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植入,1例行硬膜下电极植入。9例中有8例患者接受了热凝毁损术,其中3例患者接受了致痫灶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分别为中心性血管性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及致痫灶。9例患者术后疗效均为EngelⅠ级。结论难治性PLE的症状学致痫灶定位特征弱,单纯依靠头皮EEG易误诊,需要结合头颅MRI、PET-CT、颅内EEG及MDT讨论来综合定位致痫灶。经过多学科合作、应用多项技术手段综合定位后,对难治性PLE患者实施手术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叶癫痫 发作症状 影像学 头皮脑 立体定向脑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曾铖 罗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2期0049-0052,共4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神经外科手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评分分布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神经外科手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及评分分布情况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了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显微手术,研究组接受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的传统显微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肿瘤全切除情况、神经功能保留情况、术后GOS评分和分布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肿瘤全切除率和神经功能保留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术后GOS评分较高,评分分布情况更为优越。此外,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它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实现肿瘤全切除,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因此,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 GOS评分
原文传递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稿约(2024)
11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4-65,共2页
一、本刊由贵州医科大学主办,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是我国癫痫与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为我国癫痫学、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及神经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园地,为及时和充分地反映我国此... 一、本刊由贵州医科大学主办,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承办,是我国癫痫与临床神经电生理专业经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本刊的宗旨是为我国癫痫学、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及神经科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园地,为及时和充分地反映我国此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此学科专业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健康发展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科临床 神经电生理 学术刊物 癫痫学 学术园地 贵州医科大学 研究成果 积极贡献
下载PDF
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脊髓内肿瘤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乐剑 叶震 +2 位作者 夏学巍 丁乙夫 廖红展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2期230-233,253,共5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脊髓内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脊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采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周和1年的McCormick分级... 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脊髓内肿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采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的脊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采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周和1年的McCormick分级。通过复查MRI了解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情况。结果11例患者行肿瘤全切除术7例、次全切除术3例、部分切除术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出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或运动诱发电位报警,其中7例经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后恢复,4例未能恢复,给予充分止血后终止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提示室管膜瘤6例、星型细胞瘤3例、网织状血管母细胞瘤1例、脂肪瘤1例。术后1年,10例患者的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患者病情加重,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复查脊髓MRI均未见复发。结论在颈髓内肿瘤显微镜下切除术中采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避免或减轻脊髓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髓内肿瘤 神经电生理监测 显微手术 躯体感觉诱发 运动感觉诱发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对DPN大鼠多元醇代谢通路及尾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丽敏 何红丽 +1 位作者 白玲茹 赵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4-418,共5页
目的 探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多元醇代谢通路及尾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复制DPN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GM1低剂量(1.0 mg/kg)组、GM1中剂量(2.5 mg/kg)组、GM1高剂量(5.0 mg/kg)组、... 目的 探索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多元醇代谢通路及尾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复制DPN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GM1低剂量(1.0 mg/kg)组、GM1中剂量(2.5 mg/kg)组、GM1高剂量(5.0 mg/kg)组、甲钴胺(0.25 mg/kg)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SD大鼠作为对照组。给药结束后,以机械性疼痛刺激和热敏试验检测各组大鼠疼痛情况;测定大鼠尾神经电生理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大鼠坐骨神经病理变化情况;以试剂盒检测大鼠坐骨神经醛糖还原酶活性、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神经纤维结构混乱,排列松散分离,出现明显的病理损伤,坐骨神经醛糖还原酶活性、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及血清TNF-α、IL-6水平显著升高,缩爪阈值、热敏潜伏期、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显著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GM1低、中、高剂量组及甲钴胺组坐骨神经病理损伤减轻,坐骨神经醛糖还原酶活性、多元醇(山梨醇、果糖)含量及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大鼠缩爪阈值、热敏潜伏期、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明显升高(P<0.05),且GM1各组呈剂量依赖性(P<0.05),GM1高剂量组与甲钴胺组相比,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1可抑制DPN大鼠炎症反应,减弱多元醇代谢过程,改善其尾神经电生理异常,减轻坐骨神经病理损伤,缓解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多元醇代谢通路 神经电生理变化
下载PDF
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毅 蒋云 +3 位作者 何婧 于会艳 王湘 刘银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7-812,共6页
目的总结分析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演变过程,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北京医院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男性HNPP患者,发病年龄(确诊年龄)分别为13(25)、57(57)和2... 目的总结分析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NPP)临床特征和神经电生理演变过程,以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北京医院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男性HNPP患者,发病年龄(确诊年龄)分别为13(25)、57(57)和20(71)岁,至2020年12月随访时病程18、6和56年。致病基因均为PMP22,呈全基因杂合缺失突变。首发症状为腓总神经麻痹,早期发作后可自行恢复至正常状态;神经电生理改变以易嵌压部位的周围神经传导阻滞为核心特征,同时伴有多发性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电位波幅降低、远端潜伏期延长,受累神经数量超过临床症状范围;至疾病晚期,发作后症状可持续存在。结论HNPP患者病程早期呈现的神经电生理异常范围超过临床表现的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病程中出现易嵌压部位的周围神经传导阻滞有助于与吉兰-巴雷综合征、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和腓骨肌萎缩症1A型等疾病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疾病 神经传导阻滞 神经电生理监测
下载PDF
8例散发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15
作者 彭琴玲 王平 胡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6-94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例肉毒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有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和四肢弛缓性麻痹,... 目的探讨儿童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神经电生理结果,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10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8例肉毒中毒儿童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均有对称性颅神经麻痹和四肢弛缓性麻痹,呈下行性;7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5例;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超过40.0%6例;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及多位相4例。结论儿童肉毒中毒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从颅神经开始的对称性、下行性弛缓性麻痹,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其电生理异常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高频重复神经电刺激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递增,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呈短时程、低波幅、多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中毒 临床特征 神经电生理 儿童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预后相关因素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陈钫 谢薇 +7 位作者 魏攀 刘兴智 李天贵 曾梦非 肖明 江春 赵柏皓 陈虹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恢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方法,92例STBI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后患者的预后结局将其分为良好组57例、不良组35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48 ...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重症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恢复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采取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方法,92例STBI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治疗后患者的预后结局将其分为良好组57例、不良组35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与STBI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EEG中重度异常患者占比74.29%、体感诱发电位阳性患者占比71.43%、运动诱发电位阳性患者占比71.43%,预后良好组患者EEG中重度异常患者占比24.56%、体感诱发电位阳性患者占比33.33%、运动诱发电位阳性患者占比35.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GCS评分<6分、休克、脑疝、EEG中重度异常、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运动诱发电位阳性是STBI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EG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灵敏度为74.29%、特异度为75.44%、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59;体感诱发电位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66.67%、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90;运动诱发电位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64.91%、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682。结论:EEG中重度异常、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运动诱发电位阳性与STBI患者预后恢复不佳关系密切,且EEG预测患者预后恢复不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重症颅脑损伤 预后 体感诱发 运动诱发
下载PDF
平山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影像特征分析(附1例报道)
17
作者 孙青 刘桐希 +5 位作者 陈园园 孙少杰 郝慧 吕金霞 邵自强 汪仁斌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11-113,F0002,共4页
患者男性,17岁,山西人,高中学生,主因“右手无力1年”于2021年7月21日就诊于我院神经科门诊。现病史:1年前患者逐渐出现右手无力,主要表现为右手持筷子、端盘子无力,上肢抬举正常,右手掌心向上持物时无力明显,中指、无名指分指困难,尚... 患者男性,17岁,山西人,高中学生,主因“右手无力1年”于2021年7月21日就诊于我院神经科门诊。现病史:1年前患者逐渐出现右手无力,主要表现为右手持筷子、端盘子无力,上肢抬举正常,右手掌心向上持物时无力明显,中指、无名指分指困难,尚可写字,偶尔持物时手指抽筋,室外天冷时症状加重,右手手指屈曲状,手指伸直困难,系扣子困难,室内温暖后右手无力好转,右手手指可伸直,可自行系扣子。无麻木、疼痛,无肉跳,偶尔颈部僵硬感,晨起低头时颈部疼痛,无左上肢、下肢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人 颈部疼痛 神经电生理 现病史 高中学生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切除术对听神经瘤患者的影响
18
作者 张辉 邓明亮 +1 位作者 李磊 娄飞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1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切除术对听神经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显微切除术治疗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切除术对听神经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显微切除术治疗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对照组常规行显微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于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切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面神经功能保护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低于对照组的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面神经功能Ⅰ级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面部神经功能保留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切除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升肿瘤全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显微切除术 神经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针刺调节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记忆功能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作用机制研究
19
作者 刘义 余正和 +3 位作者 陈秋红 冯慧 陈广烈 韦又丹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8期735-739,共5页
失眠障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睡眠疾病,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0%~36%,其中10%~25%成为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患者,约6%~10%达到了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的诊断标准[1-2]。而CID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 失眠障碍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睡眠疾病,失眠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30%~36%,其中10%~25%成为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患者,约6%~10%达到了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的诊断标准[1-2]。而CID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调节、神经免疫等方面造成多维度损害[3],其中,认知记忆与睡眠功能成为近年研究热点[4]。中医针刺调节失眠障碍具有疗效确切、无依赖性、副作用小等优势[5],而CID的中医辨证分型中心肾不交型占比最多[6-7]。本研究探索泻南补北针刺法对心肾不交型CID患者睡眠质量、记忆功能的调节作用,并通过监测睡眠结构分析其相关神经电生理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南补北 针刺 心肾不交 失眠障碍 记忆功能 睡眠结构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硬脊膜切开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脊髓的功能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九杰 李治 +2 位作者 王树杰 田野 赵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2-1236,共5页
背景:急性脊髓损伤行传统的椎管扩大减压术只能解除骨性压迫(即硬膜外的压力),而对于降低硬膜内的压力无明显的效果,故有学者提出了硬脊膜切开减压,但是对于该术式的治疗效果褒贬不一。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预估硬脊膜切开减压... 背景:急性脊髓损伤行传统的椎管扩大减压术只能解除骨性压迫(即硬膜外的压力),而对于降低硬膜内的压力无明显的效果,故有学者提出了硬脊膜切开减压,但是对于该术式的治疗效果褒贬不一。目的:利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预估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急性脊髓损伤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ASIA分级A、B级行手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2组,单纯骨性减压组32例行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硬脊膜切开组19例在后路椎管扩大骨性减压基础上行硬脊膜内减压,所有患者在术中使用KEY PONIT多功能监测仪对脊髓功能进行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各个时间点的神经电生理数据、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脊髓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①硬脊膜切开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SIA评分(236.47±31.29)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组(205.48±26.28,P<0.05);②硬脊膜切开组患者在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术后,其运动诱发电位波幅较基线增加(82.30±30.01)μV,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减压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6.1±25.6)μV,P<0.0001];③所有患者减压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变化与术后神经功能的转归基本一致。提示:急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B级的患者在骨性减压的基础上行硬脊膜切开减压手术,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急性脊髓损伤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反映脊髓的功能变化,且术中电生理指标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转归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急性脊髓损伤 手术治疗 神经电生理监测 硬脊膜切开减压 髓内减压 运动诱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