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神经纤维瘤病1型颅内肿瘤性病变的治疗进展
1
作者 刘美伶 周亚兵 王晓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06,共8页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1,NF1)好发于儿童,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NF1的外显率几乎是100%,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1,NF1)好发于儿童,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是基因缺陷使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的多系统损害。NF1的外显率几乎是100%,主要临床特征为皮肤牛奶咖啡斑和周围神经多发神经纤维瘤。NF1在颅内能引起肿瘤性病变,后者按照病理学依据可分为低级别肿瘤、高级别肿瘤和类似肿瘤病变。合并NF1的颅内肿瘤多为低级别肿瘤,视路胶质瘤最为多见,其次是脑干胶质瘤,其余部位和类型的肿瘤也有所发生;高级别肿瘤并不常见。而类似肿瘤病变即不明明亮物体虽不是肿瘤,但却是NF1儿童最常见的具有部分肿瘤性质的颅内异常病变。这些肿瘤性病变可通过观察、手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等方式处理,不同病变的最佳处理方式不同,其预后也有所不同。目前针对儿童NF1颅内肿瘤性病变的治疗方式还有所争议。该文就此种病变的特点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大众对NF1肿瘤性病变的认知水平,提供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推进NF1患者完善神经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颅内肿瘤性病变 儿童 治疗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信号通路及微环境组分异常
2
作者 路媛芳 王建华 赵丽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17,共8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多发皮肤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为主要特征,国际上针对NF1尚无规范治疗策略。NF 1基因庞大,其编码的神经纤维蛋白(neurofibromin,NF)参与...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多发皮肤咖啡斑和神经纤维瘤为主要特征,国际上针对NF1尚无规范治疗策略。NF 1基因庞大,其编码的神经纤维蛋白(neurofibromin,NF)参与细胞增殖调控,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为药物研发带来较大挑战。在NF1信号通路方面,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的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RAF/MEK/ER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PI3K/AKT/mTOR)、无翅蛋白/β联蛋白通路(WNT/β-catenin)、河马蛋白/转录共激活子/YES相关蛋白通路(HIPPO/TAZ/YAP)等均有研究,其中针对RAF/MEK/ERK通路的MEK1/2抑制剂药物已上市,即司美替尼(selumetinib),用于治疗NF1和不能手术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患者。近年研究发现,NF1肿瘤微环境包括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及其前体、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周围血管等,对NF1的发生发展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现今NF1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这些方法均有缺陷,迫切需要从NF1信号通路及肿瘤微环境等方面继续深入探索新的治疗药物。本文主要综述了NF1相关信号通路及肿瘤微环境的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NF1基因突变引起的信号通路改变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组分异常,并剖析了NF1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为临床NF1早期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信号通路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一家系基因检测
3
作者 余佳琳 梁嘉莉 +5 位作者 刘翌菲 蔡妍 张辰希 张晓颖 刘成 李荣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目的:明确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本研究招募了一例NF1患儿,具有典型的皮肤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及神经纤维瘤。切除眼眶、上颚肿物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提取患儿及其家庭成员... 目的:明确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本研究招募了一例NF1患儿,具有典型的皮肤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及神经纤维瘤。切除眼眶、上颚肿物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提取患儿及其家庭成员的外周血DNA,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Exome sequencing, WES)和Sanger测序。结果:结果显示眼眶、上颚肿物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提示神经纤维瘤,在该NF1患儿中发现了一种新发致病性杂合突变NF1 c.204+2T>G,该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剪接突变。其父母无致病基因,该患儿为自发突变。结论:本研究鉴定一例NF1患儿的致病基因NF1 c.204+2T>G突变,丰富了NF1基因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突变
下载PDF
儿童2型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许锦平 陈先睿 +1 位作者 姚拥华 白海涛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1例2型儿童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分析2型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结果患儿,男,5岁11个月龄,因不自主左眼睑下垂4天就诊,既往有眼球震颤、左侧内斜和视力下降... 目的探讨1例2型儿童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分析2型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结果。结果患儿,男,5岁11个月龄,因不自主左眼睑下垂4天就诊,既往有眼球震颤、左侧内斜和视力下降。DNA测序显示ATP7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该变异为已知致病突变,其中16号外显子上的c.3443T>C错义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母亲;12号外显子上的c.2804C>T错义突变,遗传自表型正常父亲。NF2基因存在c.1009C>T(p.Gln337*)无义突变,该变异未见文献报道。结论确诊了1例2型神经纤维瘤并肝豆状核变性儿童,丰富了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同时临床医生需提高对基因报告解读的重视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神经纤维 NF2 基因肝豆状核变性 ATP7B基因
下载PDF
生物学潜能未定的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样肿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5
作者 王坤 朱旭友 +5 位作者 伍彩霞 薄佳琪 刘玉婷 孙和国 曾郁 陶琨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4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分析生物学潜能未定的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样肿瘤(ANNUB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1例ANNUB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析手术标本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患... 目的 分析生物学潜能未定的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样肿瘤(ANNUBP)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观察1例ANNUBP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分析手术标本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为中年女性,发现右臀部肿块1年余;MRI检查可见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低信号,T2WI抑脂呈高信号,病灶范围约10.2 cm×7.8 cm×7.2 cm;镜下瘤细胞有异型性,细胞密度明显增加,失去神经纤维瘤结构特点,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S-100、SOX10、H3K27me阳性染色,P16少量阳性。结论 ANNUBP是一种恶性前驱病变或恶性病变的早期改变,进展为恶性的风险明显增加;有些部位不易被手术彻底切除,可发生局部复发,但不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潜能未定的非典型性神经纤维瘤样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OCTA检测青少年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微观结构改变
6
作者 王继文 邓锐东 陈子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测定青少年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及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微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5~15岁青少年(共计180只眼睛...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CTA)测定青少年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及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微结构改变。方法回顾性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5~15岁青少年(共计180只眼睛)作为研究对象,按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正视组(n=30),轻度近视组(n=44),中度近视组(n=56),高度近视组(n=50)。用OCTA测定各组的RNFL、视盘旁萎缩弧β区(PPA-β)及视盘旁萎缩弧α区(PPA-α)面积、PPA-β及PPA-α区微血管丢失(MVD)面积、PPA-β及PPA-α区血流密度值,同时收集各组的SE和眼轴长度(AL)进行比较,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PA-β区MVD面积与SE、AL、RNFL及PPA-β区面积的相关性。结果4组的SD、AL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近视程度越重SD、AL值越高。4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RNFLT、平均RNF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与正视组的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RNFLT、平均RNF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的上方、下方、颞侧和平均RNFLT均显著低于中度近视组和轻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只近视眼中有141只(94.00%)的PPA-β区存在MvD。高度近视组PPA-β区的MvD面积、PPA-β面积分别为(0.239±0.106)、(1.104±0.270)mm^(2),均显著高于中度近视组[(0.095±0.041)、(0.612±0.264)mm^(2)]和轻度近视组[(0.071±0.030)、(0.507±0.241)mm^(2)],而PPA-β区血流密度为198.24±95.89,低于中度近视组(349.07±126.32)和轻度近视组(402.63±13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PPA-α区存在MvD占比为56.00%,显著高于中度近视组(26.79%)和轻度近视组(1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PPA-α区的MvD面积、PPA-α面积及PPA-α区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PA-β区MvD面积与与SE、RNFLT呈负相关(r=-0.492、-0.574,P<0.05),与AL、PPA-β区面积呈正相关(r=0.480、0.798,P<0.05)。结论PPA-β区MvD是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微血管改变的重要指标,且与SE、AL、RNFLT和PPA-β区面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 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 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毛细血管
下载PDF
OCTA观察眼底不同分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盘及盘周微血管密度和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
7
作者 谢书萍 高自清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视神经乳头及盘周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VD)及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44例为无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8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NDR)患者。同...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视神经乳头及盘周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VD)及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入组44例为无临床可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48例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NDR)患者。同时选取45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使用OCTA对所有受试者应用OCTA视盘区4.5 mm×4.5 mm血流模式进行检查,软件自动计算各断面的视乳头周毛细血管密度和视乳头周为RNFL厚度。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44例NDR组RPCVD在整体(47.88±1.59)、视盘内(47.56±1.86)及上颞(ST)(51.80±1.94)3个区域血管密度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DR组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相比,48例NPDR组整体(45.77±2.28)、视盘内(44.03±1.58)、视盘旁(47.26±1.48)、鼻上(NS)(45.90±2.78)、鼻下(NI)(45.90±2.78)、下鼻(IN)(47.44±2.17)、下颞(IT)(51.75±5.27)、颞下(TI)(49.38±3.74)、颞上(TS)(53.48±3.32)、上颞(ST)(54.27±3.17)以及上鼻(SN)(45.47±2.24),所有区域观察到视乳头周毛细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NFL厚度在下鼻(IN)(118.79±12.23)μm、下颞(IT)(134.81±13.55)μm,2个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视神经乳头区域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可能为早期DR中神经损伤前微血管已经改变提供了证据。视盘内血流灌注的减少可能是早期DR检测的重要标志之一。在ONH血流模式下,OCTA可能是DR筛查中更有前途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神经纤维层厚度
下载PDF
1型神经纤维瘤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8
作者 梁嘉莉 蔡妍 李常兴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病率为1/3500,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骨骼等多个系统的肿瘤形成。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功能丧失,受神经纤维蛋白负调控的Ras信号失去抑制,导... 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发病率为1/3500,主要表现为皮肤、神经、骨骼等多个系统的肿瘤形成。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功能丧失,受神经纤维蛋白负调控的Ras信号失去抑制,导致MAPK信号通路组成型激活,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微环境等机制促使NF1肿瘤发生。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包括针对Raf/MEK/ERK通路和/或mTOR通路的靶向抑制剂。近年来,对NF1的遗传学、临床特征、肿瘤起源、异常信号通路以及相关靶向抑制剂的疗效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深入了解NF1的病理生物学和分子机制将为开发更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MAPK抑制剂 MEK抑制剂 施万细胞 肿瘤微环境
原文传递
单发性神经纤维瘤
9
作者 龙声志 贾敏 +4 位作者 文昌晖 曾维 胡森 陈晨 毛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0,共2页
患者女,25岁,主诉:胸部左侧结节25年。现病史:25年前患者出生时胸部左侧一丘疹样大肤色丘疹,随患者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病程中无不适,未诊治。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 患者女,25岁,主诉:胸部左侧结节25年。现病史:25年前患者出生时胸部左侧一丘疹样大肤色丘疹,随患者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病程中无不适,未诊治。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检查:胸部左侧腋前线与乳头平齐交界处见一2.2 cm×2.2 cm×0.3 cm圆形结节,蘑菇头状(图1),边界清楚,质地较硬,重压有疼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性神经纤维 肿瘤 S-100蛋白
原文传递
二例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位点确定及产前诊断
10
作者 白倩倩 林志淼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 目的:明确2例临床疑诊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其产前诊断提供基础。方法:切取患者两块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瘤体组织,分离表真皮,提取真皮DNA进行二代测序,检测到可疑变异位点后行一代测序验证,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孕期在胎儿绒毛膜DNA中筛查该突变,明确胎儿是否遗传。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为单侧分布为主的多发咖啡斑、雀斑以及皮肤多发瘤体,临床疑诊为1型神经纤维瘤病,节段型。基因测序后明确二者分别携带NF1基因胚胎期镶嵌突变c.1007G>A(p.Trp336*)及c.1885G>A(p.Gly629Arg)。根据其为患者提供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未遗传该变异。结论:节段型神经纤维瘤病可以通过检测瘤体DNA明确胚胎期镶嵌突变,从而为患者提供精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NF1基因 产前诊断 镶嵌突变
下载PDF
消瘰丸加减治疗皮肤神经纤维瘤1例
11
作者 龙文婷 戴娟 +1 位作者 卓德斌 龙丹 《山西中医》 2024年第3期37-37,49,共2页
戴娟教授为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系统疑难杂症。现将戴教授采用消瘰丸治疗神经纤维瘤1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李某,女,17岁,2023年8月28日初诊。躯干、四肢发现散... 戴娟教授为湖南省直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内科、妇科系统疑难杂症。现将戴教授采用消瘰丸治疗神经纤维瘤1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李某,女,17岁,2023年8月28日初诊。躯干、四肢发现散在纤维瘤数月。患者数月前出现四肢散在微小包块,初期以上肢病变为主,逐渐累及下肢,不痛不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神经纤维 气瘤 消瘰丸 验案
下载PDF
萝卜硫素预防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恶性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孙亚敏 朱香熹 +1 位作者 陈毓锴 朱泽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05-109,151,共6页
目的:研究萝卜硫素(SFN)预防Ⅰ型神经纤维瘤(NF-1)进展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作用及有关机制。方法:使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尼罗红(Nile Red)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肪含量;CellTiter-Glo 2.0 Assay试剂盒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萝卜硫素(SFN)预防Ⅰ型神经纤维瘤(NF-1)进展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的作用及有关机制。方法:使用CCK-8、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尼罗红(Nile Red)染色法检测细胞内脂肪含量;CellTiter-Glo 2.0 Assay试剂盒检测细胞内ATP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脂肪酸合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的mRNA水平,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β-catenin、Axin 2、C-Myc、Cyclin D1的蛋白水平。结果:SFN抑制STS26T、ST88-14细胞增殖活性(t=18.70、11.20,均P<0.05),减少细胞克隆数量(t=7.28、3.148,均P<0.05),并减少细胞内脂质积累(t=3.411、5.75,均P<0.05)和ATP的含量(t=14.75、13.53,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SFN降低STS26T和ST88-14细胞中FASN和CPT1A的mRNA水平(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15μmol/L SFN可下调STS26T和ST88-14细胞内β-catenin及下游靶基因Axin 2、C-Myc、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SFN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脂肪酸合成及β-氧化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MPNST细胞增殖,具有预防NF-1恶性转化为MPNST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硫素 Ⅰ型神经纤维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增殖
下载PDF
一例大面积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病案分析
13
作者 陈洪静 王瑶 秦学维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分析了一则孕妇左眼大面积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病例,并运用眼科视力、OCT、眼底彩超检查等提供的数据,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进行佐证。左眼大面积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诊断明确,相关论文对视网膜... 分析了一则孕妇左眼大面积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病例,并运用眼科视力、OCT、眼底彩超检查等提供的数据,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检索相关论文进行佐证。左眼大面积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诊断明确,相关论文对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治疗报道多为其他眼病术中偶然发现,未进行针对治疗,术后相关眼部症状得到改善。研究发现,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病例罕有报道,两者相关性及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 黄斑裂孔
下载PDF
巨鼻症伴咽喉黏膜弥漫性增生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
14
作者 伍希 郭仁彬 +2 位作者 周恩 陈义 马丽娟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50-52,56,共4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 type I,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3000。神经纤维瘤为NF1的一种典型临床表现,根据神经纤维瘤的病理特点不同可分为结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神经纤维瘤...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 type I,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神经系统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3000。神经纤维瘤为NF1的一种典型临床表现,根据神经纤维瘤的病理特点不同可分为结节型、丛状型和弥漫型神经纤维瘤,其中弥漫型神经纤维瘤最少见。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以外鼻部弥漫性神经纤维瘤伴咽喉部弥漫性增生的NF1患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弥漫性增生 弥漫型 结节型 NF1 咽喉部 病理特点
下载PDF
超声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
15
作者 齐清华 王俊魁 +2 位作者 吴志彬 王娇娇 董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6-278,28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5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超声表现,观察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以及与周边的毗邻关... 目的探讨超声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21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75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超声表现,观察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信号以及与周边的毗邻关系。结果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超声表现呈现多样化和多变性,超声声像图分为结节型、弥漫型、丛状型、混合型,其中多发结节型22例,超声表现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尚清晰,大多数表现为实性低回声结节;丛状型12例,超声表现为受累神经干扭曲扩张,呈串珠样排列;弥漫型32例,超声表现为皮肤层和皮下脂肪层不均质增厚,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片状高回声区,其间见条索样低回声;混合型9例,表现为弥漫型和结节型共存,超声图像兼有此两型超声表现。结论超声能够显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典型声像图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超声检查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下载PDF
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参数的变化
16
作者 周旌 李炜 +1 位作者 郭疆 孔庆慧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5-1408,共4页
目的:比较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非青光眼受试者通过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12/2022-11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近视受试者400例400眼参与本研... 目的:比较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非青光眼受试者通过光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SD-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9-12/2022-11期间在我院就诊的近视受试者400例400眼参与本研究,根据受试者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142例142眼,35.5%)、中度近视组(139例139眼,34.8%)和高度近视组(119例119眼,29.8%)。测量RNFL厚度,包括均值、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测量GCC参数,包括均值、上方、颞上方、下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评估OCT测量的RNFL厚度、GCC参数均值与眼轴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的上方、下方、鼻侧、平均RNFL厚度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颞侧RNFL厚度明显低于高度近视组(均P<0.05);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的上方、颞上方、下方、颞下方、鼻上方、鼻下方、平均GCC厚度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均P<0.05);在中度近视组中,RNFL和GCC厚度均值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387、-0.309,均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RNFL和GCC厚度均值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499、-0.503,均P<0.01)。结论:高度近视受试者的RNFL和GCC厚度往往比低度和中度近视受试者更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 眼轴长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下载PDF
丛状神经纤维瘤压迫泌尿系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
17
作者 许家宁 郭雅欣 +6 位作者 王珊珊 殷磊 朱甲明 程文 姜红堃 高兴华 徐学刚 《罕见病研究》 2023年第2期186-190,共5页
一例3岁男性患儿,确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两年。患者腹膜后、腰尾椎旁、腰骶部椎管、椎间孔等处多发神经纤维瘤。因腹膜后肿物压迫,导致患儿患有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神经源性膀胱等泌尿系统并发症,排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曾多次进... 一例3岁男性患儿,确诊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两年。患者腹膜后、腰尾椎旁、腰骶部椎管、椎间孔等处多发神经纤维瘤。因腹膜后肿物压迫,导致患儿患有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神经源性膀胱等泌尿系统并发症,排尿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曾多次进行手术治疗。目前患者使用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控激酶(MEK)抑制剂司美替尼靶向治疗,已有自主排尿,一般状态较用药前好转。该病例的诊治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罕见病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丛状神经纤维 肾盂积水 司美替尼
原文传递
儿童神经纤维瘤病1型伴血管病变的影像学随访并文献复习
18
作者 陈静 闫喆 王春祥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伴血管病变的类型和影像学特点,明确影像学检查用于儿童NF1全面评估和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血管病变为首发表现的NF1儿童随访5年间的历次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5月龄时主因“...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伴血管病变的类型和影像学特点,明确影像学检查用于儿童NF1全面评估和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以血管病变为首发表现的NF1儿童随访5年间的历次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5月龄时主因“血压升高9天”入院,首次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发现右肾动脉瘤、右髂内动脉瘤,此后5年间进行3次CTA检查,显示右肾动脉及右髂内动脉瘤逐渐血栓化、机化、体积缩小。期间病人3次头颅MRI平扫示脑实质多发病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增大,头颅MR血管成像(MRA)示Willis环右侧部分血管管腔变细,右侧大脑中动脉分支明显减少。结论儿童NF1以血管病变为首发表现者少见,血管病变是导致NF1儿童高血压的最常见原因,影像学检查需重视多部位受累血管的全面评估及长程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纤维瘤病1型 动脉瘤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水平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王习哲 刘大川 +4 位作者 王叶楠 张璐 李臻 杨惠青 方薇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4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水平与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2月... 目的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的厚度水平与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DM患者110例145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DR分为DR组(51例,69眼)和非DR组(59例,76眼),依据DR不同严重程度分期将DR组分为非增殖性DR组(NPDR组,38例,47眼)和增殖性DR组(PDR组,13例,22眼)。两组患者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比较不同分组DM患者黄斑部GCC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化及与DR分期的关系。结果DR组GCC总体厚度(total GCC thickness,tGCC)、GCC上方厚度(superior GCC thickness,sGCC)和GCC下方厚度(inferior GCC thickness,iGCC)均低于非DR组(P<0.05);PDR组tGCC、sGCC和iGCC均低于轻中度NPDR组(mNPDR)和重度NPDR组(sNPDR),且sNPDR组tGCC、sGCC和iGCC均低于mNPDR(P<0.05);NPDR组视盘周围RNFL上方和下方以及平均厚度均低于非DR组和PDR组(P<0.05),PDR组视盘周围RNFL各部位厚度均高于非DR组和NPDR组(P<0.05);sNPDR组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颞侧、鼻侧及平均厚度均低于mNPDR组(P<0.05),PDR轻中度组和重度组视盘周围各部位RNFL厚度均高于mNPDR组和sNPDR组,且PDR重度组各部位RNFL厚度均高于轻中度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R患者黄斑tGCC、sGCC和iGCC厚度与DR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5、-0.496、-0.501,P<0.05),DR患者视盘周围各部位RNFL厚度与NPDR分期呈负相关(r分别为-0.519、-0.527、-0.498、-0.507、-0.511,P<0.05),与P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1、0.514、0.501、0.512、0.499,P<0.05)。结论DR患者早期已经出现视网膜神经的损伤,黄斑GCC厚度随着DR进展明显下降;NPDR患者视盘周围RNFL厚度呈现下降趋势,随着DR进展至PDR,视盘周围RNFL厚度有所增加,黄斑GCC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动态变化能够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结构的损伤和DR的进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 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胃肠道间质瘤伴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
20
作者 朱慧娣 江月红 +5 位作者 李贝贝 徐巧英 王梦霞 李丹丹 范利美 赵雪红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721-724,共4页
总结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消化道合并大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患者术前多发消化道间质瘤大出血后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及全身皮肤纤维瘤等问题,采取如下护理措施:基于Blatchford评分系统的再出血风险评估指导出血预警护理... 总结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消化道合并大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患者术前多发消化道间质瘤大出血后止血困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及全身皮肤纤维瘤等问题,采取如下护理措施:基于Blatchford评分系统的再出血风险评估指导出血预警护理;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纤维瘤瘤体破损;术后落实十二指肠瘘的风险管理;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联合中医疗法促进术后胃瘫康复;出院后做好延续性护理。患者术后第32天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体重增加,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1型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出血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