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在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解剖关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
作者 李虹 韩奕勃 +4 位作者 呼虹宇 李婷 王帅 王义宝 仇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5-1129,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探讨其对手术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MRI)系统,对79例颅内幕上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扫描,应用DSI-Studio软件进行后处理成像,分析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间的解剖关系。分别获取肿瘤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周围的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的各向异性(FA)分数值。结果所有患者的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移位;肿瘤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呈浸润或破坏者,肿瘤病理结果恶性程度高;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破坏范围及程度与肿瘤的良恶性程度有关。在肿瘤脑白质纤维区,高级别胶质瘤FA值与低级别胶质瘤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肿瘤周围水肿区、肿瘤周围脑白质纤维区、肿瘤对侧正常脑白质纤维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TI能在活体无创、直观地显示颅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对神经外科医生为颅内肿瘤患者术前制定手术方案、预测手术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神经纤维束 颅内肿瘤 胶质瘤 神经影像学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诊断脑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朱建国 杨亚芳 +1 位作者 鲁翔 田俊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季鹏 袁晓毅 朱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9期64-68,共5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患者需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共21例。重建FA图及...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的状况,分析运动功能与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的关系。方法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经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证实为单侧脑梗死患者需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共21例。重建FA图及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图,测定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部位脑组织的各项异性FA值、DCavg值,同时测量双侧大脑脚的FA、DCavg值。运用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18±0.08)、(0.36±0.14),DCavg值分别为(4.95±1.14)×10-3mm2/s、(8.41±1.21)×10-3mm2/s,急性期锥体束受累患者双侧大脑脚水平锥体束FA值、DCav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移位、变形和中断,DT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受累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相关。结论 FA值与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可无创显示脑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有助于判断运动功能受损情况及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
下载PDF
丽春红2R-亮绿法在中枢神经纤维束髓鞘染色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栗卓 吕广明 +3 位作者 刘苏 吴辉群 韩笑 季达峰 《交通医学》 2006年第5期494-495,F0004,共3页
目的:探索一种中枢神经纤维束髓鞘的染色方法。方法:应用丽春红2R-亮绿双重染色法,对正常SD大鼠脊髓组织进行染色。结果:丽春红2R-亮绿染色后,脊髓白质中神经纤维束轴索、髓鞘呈橙红色,灰质背景呈淡绿色,其中神经元呈绿色。结论:丽春红... 目的:探索一种中枢神经纤维束髓鞘的染色方法。方法:应用丽春红2R-亮绿双重染色法,对正常SD大鼠脊髓组织进行染色。结果:丽春红2R-亮绿染色后,脊髓白质中神经纤维束轴索、髓鞘呈橙红色,灰质背景呈淡绿色,其中神经元呈绿色。结论:丽春红2R-亮绿法是显示中枢神经纤维束的一种简便、迅速、可靠染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髓鞘 神经纤维束 丽春红2R-亮绿染色法 脊髓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万朝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8期43-45,170,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所有患者均先进行常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其后进行DTI检查,测量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A)及梗死病灶对侧FA值,并采用DTT技术显示病灶区神经纤维素特征。结果 116例脑梗死患者中,常规MRI仅检出93例(80.17%),DTI联合DTT检出112例(96.55%),检出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FA值存在差异,且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显著相关。结论 DTI联合DTT可提高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确诊率,实现对脑梗死区域的准确定位及病情的准确分级,通过显示病灶区与周围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位置及累及关系,可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 脑梗死 各向异性
下载PDF
脑梗死后不同时期神经纤维束与肢体肌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磊 何超明 +4 位作者 林康 庞明武 秦将均 万象新 李志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1233-1236,共4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不同时期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随访期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简化福米勒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一元线性回... 目的:分析脑梗死不同时期磁共振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急性期、恢复期及随访期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及简化福米勒运动量表(Fugl-Meyer)评分,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患者脑梗死各时期、各感兴趣区FA、ADC与简化Fugl-Meyer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患者脑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的FA值、ADC值显著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恢复期又显著高于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患者梗死侧内囊后肢的FA值显著高于恢复期及随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脑梗死侧大脑脚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时期梗死侧内囊后肢、梗死侧大脑脚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患者脑梗死各感兴趣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正相关(r=0.830、0.020、0.119、0.007),ADC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负相关(r=-0.330、-0.133、-0.036),但仅梗死灶中央区FA值与简化Fugl-Meyer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30,P<0.01)。结论:DTI检查对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功能受损及恢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肌力 简化福米勒运动功能评分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在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天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 目的:探究脑梗死诊治过程中采取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联合检查的效果及价值。方法:研究于2017年7月—2018年4月期间在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集128例脑梗死患者参与,分别为本组患者行常规颅脑磁共振(MRI)检查,以及DTI与DTT联合检查,对比MRI、DTI联合DTT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结果:DTI联合DTT对脑梗死诊出率显著高于MRI,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梗死行DTI联合DTT诊断效果显著,与金标准诊断率无显著差异,因此该种诊断方法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技术 脑梗死 诊断效果
下载PDF
DTI技术对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研究
9
作者 姜洪新 居艳梅 《解剖学杂志》 CAS 2021年第S01期69-69,共1页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连接架构。对患者常规DTI扫描,工作站处理显示中央沟附近相关纤维束。结果发现中央沟附近纤维束分布较多,结构复杂,包括胼胝体、前联合、穹隆、上纵束、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小脑...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观察中央沟附近神经纤维束连接架构。对患者常规DTI扫描,工作站处理显示中央沟附近相关纤维束。结果发现中央沟附近纤维束分布较多,结构复杂,包括胼胝体、前联合、穹隆、上纵束、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皮质小脑束、弓状纤维、视觉传导路、皮质齿状核束、交叉的皮质小脑束、桥连纤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束 中央沟 皮质脊髓 齿状核 弓状纤维 DTI 胼胝体 视觉传导路
下载PDF
脑血管畸形术前评估与神经纤维束保护
10
作者 曹勇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指导致动静脉分流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s)可发生于大脑的多个部位,也是青少年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可以...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指导致动静脉分流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s)可发生于大脑的多个部位,也是青少年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可以引起出血、癫痫等,且出血引起的并发症致残致死率很高。手术切除cAVMs的复发再出血率低,癫痫控制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束 动静脉分流 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畸形 再出血率 ARTERIOVENOUS 致残致死率 弓状 手术入路 皮质脊髓
原文传递
磁共振DTI技术和锰离子示踪方法活体定位鼠脑神经纤维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艳梅 姚振威 冯晓源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9-385,共7页
本文应用磁共振(MR)DTI的方法清晰准确描绘出鼠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的位置、方向和形态,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内囊、外囊、视束、大脑脚、锥体束等。皮质内注射MnCl2后MR成像,可见皮质脊髓束、皮质丘脑束、皮质纹状体束和纹状体黑质通... 本文应用磁共振(MR)DTI的方法清晰准确描绘出鼠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的位置、方向和形态,包括胼胝体、前联合、内囊、外囊、视束、大脑脚、锥体束等。皮质内注射MnCl2后MR成像,可见皮质脊髓束、皮质丘脑束、皮质纹状体束和纹状体黑质通路被示踪,可重复性地表现为特定部位的MR3D-FSPGR图像和T1W像高信号改变,相应区域T2WI为低信号。LFB染色各纤维束位置、形态与DTI-DEC张量图和MnCl2示踪MR图像结果相一致。因此,磁共振DTI技术和锰离子示踪的方法都能够对鼠脑主要神经纤维和投射通路进行定位,能够作为活体示踪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锰离子 神经纤维束
原文传递
神经纤维电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广浩 霍小林 殷正刚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7年第6期663-666,共4页
神经纤维电学模型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研究动作电位传导的时空特性,从而更加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活动,并指导神经假体的设计。本文总结了单个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的电学模型和刺激源的特点,指出了各个模型的特点以... 神经纤维电学模型的建立,可以使人们从工程技术的角度研究动作电位传导的时空特性,从而更加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电生理活动,并指导神经假体的设计。本文总结了单个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束的电学模型和刺激源的特点,指出了各个模型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展望了神经纤维电学模型在未来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模型 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束 刺激源
下载PDF
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
13
作者 董皓玚 朱丹 +1 位作者 秦文 于春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664,共8页
目的对比单变量与多变量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的效能。方法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4041名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和遗传学资料,以多变量综合统计检验分析软件对48个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表型进行... 目的对比单变量与多变量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GWAS)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完整性遗传关联的效能。方法纳入英国生物样本库中34041名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和遗传学资料,以多变量综合统计检验分析软件对48个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表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GWAS分析,比较其检出独立关联信号及基因座的能力,并对新关联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多变量GWAS检出462个独立关联信号和331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5.0×10^(-8)),明显超过单变量GWAS(130个独立关联信号和100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1.04×10^(-9))。单变量GWAS(P<1.04×10^(-9))检出的95个独立关联信号和68个独立关联基因座(P<5.0×10^(-8))均经多变量GWAS验证,其中23个独立关联信号和22个独立关联基因座为单变量GWAS所独有。多变量GWAS比单变量GWAS多检出331个特有的独立关联信号和254个特有的独立关联基因座。单变量与多变量GWAS共发现233个新独立关联信号和174个新独立关联基因座;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新关联位点与神经发育及神经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结论多变量GWAS检出遗传-影像学关联的能力明显优于单变量GWAS;联合应用二者可检出更多与神经影像表型相关的遗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束 各向异性分数 全基因组广度关联研究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14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束
下载PDF
《神经形态学图谱》出版
15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图谱。本图谱...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图谱。本图谱采用理论说明与实践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传统神经形态学染色技术、神经纤维束路示踪技术、化学神经解剖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4个主题,系统、全面地展示了神经形态学研究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所显示的神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显微镜技术 神经纤维束 神经形态学 中国解剖学会 基金资助 神经结构 军医大学 示踪技术
下载PDF
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邓剑锋 李广章 +2 位作者 谷振光 彭海娜 张凌燕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在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常规MRI、DTI检查,并运用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测定FA值、ADC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受压腰骶神经FA值低于正常侧,ADC值高于正常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ADC值与正常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高于术前,ADC值低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技术可有效反映出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评价价值较高,可用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 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
下载PDF
基于解剖图谱DTI定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白质纤维束损伤 被引量:3
17
作者 戎景玉 何来昌 +2 位作者 谭永明 姚子文 曹小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7-452,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慢性颈髓压迫后白质纤维束的微结构变化。方法:将2019年7月-2019年12月在本院经临床及影像确诊的32例CSM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行颈髓3D T_(1)WI、T_(2)*WI和DTI扫描。采用脊髓专用后处理软件(SCT)计算脊髓内不同白质纤维束的FA值。对照组内比较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以及同一节段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比较对照组和患者组之间同一节段的相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结果:患者组中椎管狭窄程度:轻度44节,中度31节。对照组:颈髓内部分白质纤维束的不同节段之间F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C7水平同一节段的不同纤维束之间F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应部位纤维束的FA值比较,CSM患者组显示有显著差异的纤维束:C3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腹外侧网状脊髓束(t=-2.572,P=0.016)、左侧皮质脊髓前束(t=-2.592,P=0.016)、左侧顶盖脊髓束(t=-2.333,P=0.028)、左侧前庭脊髓外束(t=-2.542,P=0.018);C5节段-轻度狭窄组的左侧红核脊髓束(t=-2.251,P=0.034)、左侧网状脊髓外束(t=-2.202,P=0.040);C6节段-轻度狭窄组,左侧脊髓橄榄(t=2.460,P=0.029);C4节段-中度狭窄组的左侧前庭外侧束(t=-2.150,P=0.043)、右侧网状脊髓前束(t=-3.170,P=0.005)、双侧皮质脊髓前束(左侧t=-2.490,P=0.021;右侧t=-2.713,P=0.013)、双侧网状脊髓外束(左侧:t=-2.842,P=0.010;右侧:t=-2.640,P=0.015)、左侧顶盖脊髓束(t=-2.618,P=0.016)。结论:CSM患者脊髓内纤维束损伤区域主要集中在腹侧的细小纤维束,MRI可对CSM患者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纤维束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神经束膜细胞的发育及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冷傲 刘鹏 +2 位作者 董明慧 杨向群 刘芳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8-90,共3页
周围神经的膜性结构包括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其中,神经束膜包裹着神经内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神经束膜又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结缔组织,内层由多层扁平上皮样细胞构成,称神经束膜细胞。束膜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每层上... 周围神经的膜性结构包括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其中,神经束膜包裹着神经内大小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神经束膜又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结缔组织,内层由多层扁平上皮样细胞构成,称神经束膜细胞。束膜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每层上皮样细胞都有基膜。传统观点认为神经束膜上皮仅仅对进出神经的物质起屏障作用,而事实上,神经束膜上皮样细胞不是简单的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损伤修复 神经 周围神经 膜细胞 上皮样细胞 发育 神经纤维束 神经外膜
下载PDF
《神经形态学图谱》
19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20-320,共1页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于2023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谱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 《神经形态学图谱》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于2023年3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图谱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专著。本图谱采用理论说明与实践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传统神经形态学染色技术、神经纤维束路示踪技术、化学神经解剖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4个主题,系统、全面展示了神经形态学研究技术的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发行 电子显微镜技术 神经纤维束 中国解剖学会 神经形态学 基金资助 军医大学 示踪技术
原文传递
《神经形态学图谱》出版
20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神经形态学图》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图谱。本图谱采... 《神经形态学图》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空军军医大学李云庆教授历时8年多,收集整理国内外62位学者提供的330幅精美图片编撰而成,是国内首部主要借助图片系统介绍神经形态学结构的图谱。本图谱采用理论说明与实践结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传统神经形态学染色技术、神经纤维束路示踪技术、化学神经解剖学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4个主题,系统、全面地展示了神经形态学研究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其所显示的神经结构。文字介绍与实验结果相互映衬、相互辅佐,使相关技术的科学内涵更加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直观 电子显微镜技术 神经纤维束 神经形态学 中国解剖学会 基金资助 神经结构 军医大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