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连接蛋白1、2对少突胶质细胞分化与髓鞘形成的促进作用
1
作者 张小娇 朱明媚 +1 位作者 王家彦 汤欣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连接蛋白1、2(NLGN-1、-2)对少突胶质细胞(OLs)分化和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OLs,用不同浓度(80μg/L、200μg/L、500μg/L)的NLGN-1、-2处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OLs的分化,利用Real-time PCR检测... 目的探讨神经连接蛋白1、2(NLGN-1、-2)对少突胶质细胞(OLs)分化和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OLs,用不同浓度(80μg/L、200μg/L、500μg/L)的NLGN-1、-2处理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OLs的分化,利用Real-time PCR检测髓鞘相关基因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NLGN-1、-2能够促进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分化为成熟的OLs,提高OLs髓鞘形成的能力,且在体外条件下500μg/L促进效果最优,NLGN-2的促进效果优于NLGN-1。同时,Real-time PCR检测到最佳浓度处理后髓鞘相关基因髓磷脂P0蛋白(MPZ)、髓磷脂碱性蛋白(MBP)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500μg/L NLGN-1和NLGN-2处理OLs 12 h后MBP和MPZ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NLGN-1、-2能够促进OLs分化进而提高OLs髓鞘形成的能力,且NLGN-2的促进效果优于NLGN-1,提示加入抑制性突触的细胞因子有利于提高中枢胶质细胞的髓鞘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连接蛋白 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形成 免疫荧光 大鼠
原文传递
NMDA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大鼠神经元中神经连接蛋白3表达
2
作者 雷伟 王诗邈 +1 位作者 谢奥坦 朴浩哲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大鼠神经元来源的细胞系H19-7细胞中神经连接蛋白3(NLGN3)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利用NMDA、NMDA受体(NMDAR)特异性拮抗剂D-AP5和β-catenin特异性siRNA处理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19-7细胞...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大鼠神经元来源的细胞系H19-7细胞中神经连接蛋白3(NLGN3)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利用NMDA、NMDA受体(NMDAR)特异性拮抗剂D-AP5和β-catenin特异性siRNA处理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19-7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 time RT-PCR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NLGN3及c-Myc的表达变化。结果:NMDA刺激后H19-7细胞中β-catenin蛋白上调,与此同时NLGN3和c-Myc表达增加;使用D-AP5阻断NMDAR以及特异性siRNA沉默β-catenin均能抑制NLGN3的表达。结论:NMDA能够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大鼠神经元中NLGN3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神经连接蛋白-3 H19-7细胞
原文传递
神经连接与功能恢复 被引量:2
3
作者 朱镛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1年第1期89-91,共3页
1连接的意义单个神经细胞不能起作用,它必须有连接,连接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在损伤后。新的,也就是在改变后的连接在临床上的作用,即神经的可塑性。因而,它是脑自身的功能重组和形成新连接的能力。许多这样的改变是适当的,
关键词 神经连接 功能 恢复
下载PDF
神经连接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莹 李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6年第4期364-366,共3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10^(11)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形成10^(15)突触,构成功能环路,从而调控生理活动[1]。突触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传递信息的能力,而此能力依赖于突触结构的完整性,突触前膜的囊泡聚集在递质释放位点,突触后膜包含各类...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10^(11)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形成10^(15)突触,构成功能环路,从而调控生理活动[1]。突触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传递信息的能力,而此能力依赖于突触结构的完整性,突触前膜的囊泡聚集在递质释放位点,突触后膜包含各类递质受体[2]。突触重塑包括三个相互依赖的过程。首先,轴突与目标神经元建立联系,在生长锥的作用下,轴突生长与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连接蛋白 突触 神经环路 神经疾病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连接蛋白1的表达
5
作者 郭永强 赵鑫 +7 位作者 陈铁戈 张东亮 王明 汪静 李森 王海燕 伍亚民 张海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究神经连接蛋白1(NL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实验组(n=30),每组再等分为3 d、7 d、14d、21 d和28 d亚组。假手术组行T9-11椎板切除术,实验组用Allen... 目的探究神经连接蛋白1(NL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表达的变化。方法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和实验组(n=30),每组再等分为3 d、7 d、14d、21 d和28 d亚组。假手术组行T9-11椎板切除术,实验组用Allen打击仪(10 g×25 mm)制造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相应时间点行BBB评分,Golgi-Cox染色观察损伤中心上端脊髓白质树突及树突棘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L1在损伤中心上端脊髓白质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脊髓白质树突逐渐减少,树突棘密度逐渐降低(P<0.001);NL1于损伤后3 d开始升高,至14 d时达到峰值(P<0.05)。结论 NL1在脊髓损伤后自发性升高,但不足以诱导突触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连接蛋白1 突触再生 大鼠
下载PDF
氯胺酮下调神经连接蛋白-1在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罗丹 廖燕凌 +2 位作者 邱丽丽 纪木火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观察氯胺酮是否可改善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对照+氯胺酮组(CK组)、PTSD+生理盐水组(PN组)、PTSD... 目的观察氯胺酮是否可改善创伤后应激功能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对照+氯胺酮组(CK组)、PTSD+生理盐水组(PN组)、PTSD+氯胺酮组(PK组),每组15只。采用幽闭+足底电击法(IFS)建立PTSD模型。建模30 min后腹腔注射氯胺酮2.5mg/kg,连续注射14d。在建模后第14天,每组取12只大鼠开始行条件性恐惧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另外3只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GN-1)含量。结果条件性恐惧实验中,PN组僵直反应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CN组和PK组(P<0.01)。水迷宫实验中,训练第2、3、4、5天PN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CN组(P<0.05);训练第2、4、5天PK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PN组(P<0.05)。PN组海马内NLGN-1含量明显高于CN组和PK组(P<0.05)。结论 PTSD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恐惧记忆增强及海马相关的空间学习障碍,可能与海马中NLGN-1含量明显增加有关,氯胺酮可能通过降低海马中NLGN-1表达而减弱PTSD大鼠的恐惧记忆及提高海马相关的空间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SD 氯胺酮 认知功能 神经连接蛋白-1
下载PDF
神经连接蛋白1与神经突触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罗丹 唐会 +1 位作者 邱丽丽 杨建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97-1100,共4页
大脑信息处理及传输过程需要神经突触的参与,而突触间的特殊细胞黏附分子对神经突触的形成、成熟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细胞黏附分子。NL1通过与神经轴突蛋白1(neurexin1,N... 大脑信息处理及传输过程需要神经突触的参与,而突触间的特殊细胞黏附分子对神经突触的形成、成熟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的细胞黏附分子。NL1通过与神经轴突蛋白1(neurexin1,NRXN1)等分子相互作用,参与突触的发生发展,与突触的可塑性及功能相关。NL1敲除或过表达均可损伤学习记忆功能,提示NL1参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一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因此,研究NL1的作用可进一步完善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为认知障碍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突触 神经连接蛋白1 神经轴突蛋白1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姚滔涛 陈卓铭 张书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2-478,共7页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 目的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技术分析孤独症患儿大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探讨孤独症患儿神经连接异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9岁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n=14)和健康儿童(对照组,n=8)分别进行DTI和MRS检测,以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及压部、海马、小脑白质为感兴趣区,利用GEAW 4.2工作站的Functool2.6软件分别对DTI及MRS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分别记录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弥散系数(ADC),MRS的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酐(Cr)绝对浓度以及NAA/Cr、Cho/Cr比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组左海马FA降低(F=5.922, P=0.033),左右海马Cr降低(F> 4.715, P <0.05)。孤独症组左侧胼胝体膝部FA低于右侧(F=-2.335, P=0.042),左侧胼胝体压部ADC明显高于右侧(F=3.520, P <0.01);左侧额叶NAA、Cho、Cr绝对浓度(|t|> 2.648, P <0.05),胼胝体压部NAA绝对浓度(t=-3.076, P=0.009),小脑Cho/Cr均低于右侧(t=-2.225, P=0.044)。对照组左右半球相对脑区DTI和MRS检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孤独症患儿额叶、海马、小脑、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存在局部代谢或功能的异常,提示孤独症患儿可能存在半球内尤其左侧大脑半球内神经连接不足,半球间神经连接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神经连接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神经连接蛋白-1与突触可塑性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陆晓妹 张明 吕诚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5期75-78,共4页
神经连接蛋白-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参与了突触可塑性的调控和学习记忆的形成。NL1在阿尔茨海默病(AD)脑内出现异常的表达和功能障碍,提示NL1可能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L1与突触可塑性、AD关系的具体... 神经连接蛋白-1(NL1)是位于兴奋性突触后膜上的一种神经黏附分子,参与了突触可塑性的调控和学习记忆的形成。NL1在阿尔茨海默病(AD)脑内出现异常的表达和功能障碍,提示NL1可能在AD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L1与突触可塑性、AD关系的具体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连接蛋白-1 突触可塑性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人心脏神经节丛的定位和定量及神经连接 被引量:3
10
作者 袁秉祥 黄庆恒 +3 位作者 齐民权 霍海如 杨银京 康军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52-55,共4页
为了研究人心脏神经元的构筑,观察了人心脏神经节的分布数量和神经连接。光镜下发现大量神经节(550±149)或神经元分布在人的心房和心室表面。神经节和神经纤维束形成神经节丛。在左右心房表面,心房神经节丛靠神经纤维束... 为了研究人心脏神经元的构筑,观察了人心脏神经节的分布数量和神经连接。光镜下发现大量神经节(550±149)或神经元分布在人的心房和心室表面。神经节和神经纤维束形成神经节丛。在左右心房表面,心房神经节丛靠神经纤维束彼此相连;在心室顶侧面心室神经节丛也彼此相连。但是在光镜下未发现心房神经节丛和心室神经节丛之间有神经纤维束相连。这个形态学发现支持把心房神经节丛和心室神经节丛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神经 定位 定量 神经连接
下载PDF
防止大脑衰退的神经连接
11
作者 林霞 《国外医学情报》 2002年第10期13-13,15,共2页
美国波土顿Harvard医学院的Jeffrey Macklis认为,重建复杂神经通路的神经替代疗法将得以实现。他预测也许用不了10~30年,依靠复杂的神经通路,神经替代疗法治疗神经变性和脊髓损伤就将变为现实。
关键词 防止大脑衰退的神经连接 神经变性 脊髓损伤 神经母细胞 神经替代治疗
下载PDF
研究证实电磁脉冲或可减少异常神经连接提升大脑
12
《工业设计》 2014年第6期42-42,共1页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大脑以及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效果。西澳大利亚和法国研究人员证实,对老鼠施加连续微弱的电磁脉冲,即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将大脑中异常地神经连接转移到更为正常的区域.这项发现对于治疗与脑组织异... 据媒体报道,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类大脑以及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效果。西澳大利亚和法国研究人员证实,对老鼠施加连续微弱的电磁脉冲,即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将大脑中异常地神经连接转移到更为正常的区域.这项发现对于治疗与脑组织异常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大脑 神经连接 电磁脉冲 异常 神经系统疾病 西澳大利亚 经颅磁刺激 研究人员
下载PDF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研究
13
作者 廖成旺 庞聪 +1 位作者 江勇 吴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1-335,435,共6页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 利用机器学习原理,提出一种基于多层全连接(multi-layer fully connected, MFC)神经网络的六分量(six-component, 6C)地震波极化向量识别方法。首先利用6C地震波各波型极化向量数学模型和一系列仿真参数得到5种波型和噪声波型各5 000个极化向量数据集,然后随机选取其中5 000个作为测试集,其余划分为训练集,进行MFC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的综合辨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MFC神经网络模型识别5种极化向量类型(SH波和Love波视为一类)和6种极化向量类型的效果均显著优于SVM模型,平均识别率分别达到99.786%和87.9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向量识别 六分量地震波 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地铁车站响应分析与地震强度指标优选
14
作者 钟紫蓝 倪博 +3 位作者 史跃波 张成明 申家旭 杜修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7-577,共11页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 为了降低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的计算成本,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构建概率地震需求模型(PSDM),以预测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并对适用于地铁车站结构响应预测的地震强度指标(IM)进行了优选。首先选取了200条实测地震动,计算IM,并对典型的三层三跨地铁车站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将IM与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输入与输出训练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FCNN),得到了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预测模型。最后基于训练后FCNN输入层到隐含层中的权重矩阵与传统方法对IM进行优选,得出了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影响最大的IM。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FCNN能以0.95的精度预测地铁车站最大层间位移角,且计算耗时仅为数值模拟的1/5;针对矩形地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速度型和速度反应谱型指标的影响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指标,其中速度谱强度(VSI)对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神经网络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地铁车站结构 地震强度指标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网络全连接的5G重点区域流量预测
15
作者 胡琳欣 饶新益 +1 位作者 邓金荣 纪纯妹 《广东通信技术》 2024年第4期55-58,62,共5页
着重探讨了5G热点区域流量预测中时空因素如节假日、天气、事件等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5G热点区域流量预测模型。该模型融合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人工神经网络(ANN),使其能够自动学习并处理复杂的... 着重探讨了5G热点区域流量预测中时空因素如节假日、天气、事件等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5G热点区域流量预测模型。该模型融合了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与人工神经网络(ANN),使其能够自动学习并处理复杂的时空数据。实验验证表明,该模型在预测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均表现出色,其区域R Squared准确率高达96%以上。这项研究为5G网络的规划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区域流量 ANN LSTM 神经网络全连接
下载PDF
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小麦自动识别研究
16
作者 郭雪星 陆国政 +1 位作者 王强 申乾荣 《中国种业》 2024年第3期69-75,81,共8页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幅宽广等特点,对于实现河南省冬小麦自动识别具有很大优势。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物候特征,基于冬小麦物候特征的植被指数时序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冬小麦分类样本和时序指数特征。...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时效性强、幅宽广等特点,对于实现河南省冬小麦自动识别具有很大优势。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物候特征,基于冬小麦物候特征的植被指数时序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冬小麦分类样本和时序指数特征。根据上述冬小麦分类样本和时序指数特征,考虑分类方法的高效性、精确性和自适应性,提出了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小麦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河南省大面积冬小麦的分类。识别结果显示河南省2019年到2022年冬小麦的空间分布情况,采用质量检验指标对识别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得出冬小麦识别准确率为85.1%,非冬小麦识别准确率为84.5%。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物候特征和全连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小麦自动识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稳定的识别性能。该方法对于冬小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 冬小麦 物候特征 连接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下载PDF
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神经连接蛋白1和神经丝蛋白200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亚莉 姚海江 +3 位作者 李志刚 曹祖懋 高效铭 胡煜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06-913,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中A2型星形胶质细胞(A2s)、A1型星形胶质细胞(A1s)和轴突再生标记物神经丝蛋白200(NF-200)、突触再生标记物神经连接蛋白1(NL1)表达及尼氏体生成情况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治疗SCI的可能机... 目的:通过观察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中A2型星形胶质细胞(A2s)、A1型星形胶质细胞(A1s)和轴突再生标记物神经丝蛋白200(NF-200)、突触再生标记物神经连接蛋白1(NL1)表达及尼氏体生成情况的影响,探讨督脉电针治疗SCI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和抗体组、电针组、电针+中和抗体组,每组15只。采用无限视野撞击法建立SCI大鼠模型。中和抗体组与电针+中和抗体组在大鼠造模损伤后即刻注射白细胞介素(IL)-1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1q 3种中和抗体。电针组与电针+中和抗体组电针“大椎”“命门”,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8 d。分别于第1、7、14、21、28天进行BBB评分;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A2s特异性标记物S100a10与GFAP共表达情况,A1s特异性标记物C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NF-200及NL1表达情况;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元再生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点模型组大鼠BBB评分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第7、14、21、28天,中和抗体组、电针组、电针+中和抗体组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抗体组、电针组、电针+中和抗体组脊髓组织中GFAP与A2s标记物S100a10双标荧光表达强度升高(P<0.05,P<0.01);电针组A1s标记物C3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NF-200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与电针+中和抗体组脊髓组织中NL1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电针+中和抗体组中NF-200蛋白表达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NL1、NF-200阳性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和抗体组、电针组、电针+中和抗体组NL1、NF-200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中和抗体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中和抗体组中NF-200阳性表达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尼氏体数目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中和抗体组、电针组、电针+中和抗体组尼氏体数目增加。结论:督脉电针能够促进A2s激活,这可能是其促进SCI后大鼠轴突、突触的再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电针 A2型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丝蛋白200 神经连接蛋白1 神经再生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非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站点客流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御尧 石明全 +3 位作者 秦渝 陈建平 周喜 张鹏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3-51,共9页
在地面公交运输中,站点客流量数据是公交线网规划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站点周边兴趣点(POI)的类型、数量以及距离会导致站点客流量出现不同的趋势。神经网络是研究客流预测的常用方案,然而由于POI对客流的影响存在相互独立性,这一重... 在地面公交运输中,站点客流量数据是公交线网规划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之一。站点周边兴趣点(POI)的类型、数量以及距离会导致站点客流量出现不同的趋势。神经网络是研究客流预测的常用方案,然而由于POI对客流的影响存在相互独立性,这一重要特征并未在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结构中得以体现,易使预测效果不尽人意。基于POI与客流量关系的特殊性,改进全连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构建一种特定的非全连接神经网络,利用所有公交站点客流量的历史数据及各类POI分布,实现对站点各时间段的客流量的模拟及预测。模型设定一种连接矩阵实现特定的连接方式,并根据客流量的性质额外赋予部分隐藏层实际意义,构造组合误差传递函数,增强神经网络的可解释性。该模型可以快速收敛至全局最优解,改进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的收敛速度慢、拟合效果差、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单位时间内的客流量预测偏差在50人以内的概率达到88%以上,对比其他常见预测模型均有优质表现,并且能准确模拟每日客流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客流量预测 非全连接神经网络 兴趣点 公交站点
下载PDF
基于稠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与混合注意力的烟叶图像分级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浩 罗瑞林 +2 位作者 金雪松 陈载清 云利军 《软件导刊》 2023年第5期184-189,共6页
针对烟叶实际收购过程中受环境与个人状态影响而导致分级准确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稠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与混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改进残差注意力网络,在原网络注意力模块的主分支残差模块与网络输出阶段的多个... 针对烟叶实际收购过程中受环境与个人状态影响而导致分级准确率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稠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与混合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通过改进残差注意力网络,在原网络注意力模块的主分支残差模块与网络输出阶段的多个残差模块上,使用稠密连接卷积模块进行替换,以增强分支特征学习性能并降低参数量,缓解梯度消失问题。同时,使用两个残差注意力网络的注意力机制模块,并添加空间注意力模块加权提取烟叶特征图在空间、通道维度的信息,以获取更全面的特征信息。通过10个等级共5 000张烟叶图像的实验表明,该网络在降低网络深度的同时,提升了检测速度与识别精度,分级正确率相较于原网络与VGGNet19分别提升8.19%、7.72%,网络参数量相较于ResNet34减少45%,训练速度提升38.11%,可证明该方法对不同等级烟叶均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和较快的识别速度,能较好地对生产中的烟叶进行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分级 图像分类 混合注意力 稠密连接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基于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直升机主减速器故障分类
20
作者 刘振 张小军 +2 位作者 韩磊 周高明 苗扬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1-66,共6页
主减速器是直升机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其进行故障分析及健康检测十分重要。首先,构建了齿轮故障实验,通过时频域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对正常、点蚀、断齿3种齿轮故障模式进行讨论。... 主减速器是直升机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对其进行故障分析及健康检测十分重要。首先,构建了齿轮故障实验,通过时频域分析、功率谱分析以及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对正常、点蚀、断齿3种齿轮故障模式进行讨论。然后,搭建全连接神经网络,并将VMD分解后的8个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分量的能量组成特征向量,作为网络的输入。实验诊断结果表明,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相比,全连接神经网络在诊断多类故障时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主减速器 连接神经网络 变分模态分解 故障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