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8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看郭绍虞先生对神韵论的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温玉林 《阴山学刊》 2012年第5期49-52,共4页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郭绍虞先生对神韵的见解散见于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各个批评家的看法。他对神韵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一、更侧重"神韵"自然天成的风格特点;二、从思维、创作方法、创作主体、风格等方面对"神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析;三、"神韵"作为郭先生梳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个关键概念,具有诗歌的实践性和文学理论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神韵论 理论品格
下载PDF
王夫之诗学“神韵论”述要
2
作者 陶水平 《船山学刊》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船山诗学著作中的“神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既包含诗歌艺术蕴藏、含蓄、意在言外等含义,又侧重于从诗的声韵来立论,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神韵美”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船山把诗歌的“神韵”与传统儒学的乐教精神相... 船山诗学著作中的“神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既包含诗歌艺术蕴藏、含蓄、意在言外等含义,又侧重于从诗的声韵来立论,从而多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神韵美”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船山把诗歌的“神韵”与传统儒学的乐教精神相结合,与诗歌艺术的“通天尽人”的境界相联系,揭橥了诗的音乐美乃至整个诗歌艺术的理想至境。因此,“神韵”论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船山诗学理论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诗学理论 神韵论 "取势" "神理" 诗歌 "神韵" "远韵" "韵外之韵"
下载PDF
论王士禛诗歌神韵论所蕴含的召唤结构
3
作者 陶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5-7,共3页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 王士禛的神韵理论的精髓就是推崇一种主体情态含蓄缥缈的表现,追求味外之味的接受与再造的美学趣味。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创作之前的"伫兴而就"的灵感捕捉的心理结构,以及万取一收的形象凝结的艺术形象结构,创造景外之景、味外之味的意境再造结构。这种美学趣味,极具现代诗学审美意识,对建构现代诗学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神韵论 伫兴而就 尺幅万里 景外之景
下载PDF
神韵论视阈下的明代七子派——以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史小军 潘林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5-129,共5页
朱彝尊对七子派诗文批评是对七子派辩证接受的体现,也是清初诗风转变的侧面反映。《静志居诗话》在评论且肯定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诗文所具有的神韵基础上,接受并提出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对神韵性准确把握的观点。朱氏还指出后七子陷... 朱彝尊对七子派诗文批评是对七子派辩证接受的体现,也是清初诗风转变的侧面反映。《静志居诗话》在评论且肯定前七子模拟汉魏盛唐诗文所具有的神韵基础上,接受并提出诗歌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对神韵性准确把握的观点。朱氏还指出后七子陷入机械模拟的泥潭,致使诗文创作失去了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尊 七子派 神韵 《静志居诗话》 接受
下载PDF
明代格调论唐诗学向神韵论演化的轨迹 被引量:4
5
作者 查清华 《文学与文化》 2019年第3期32-37,共6页
神韵一开始就孕育在格调论诗学本身,随着格调论面临困境的加深,也随着士人精神的走向内敛,而在理论上不断发育成长。明代格调论者在标举“格调”时,也都注意到范型诗歌所具有的风神韵味。但既从体格声调的审美中介入手,难免易忽略更高... 神韵一开始就孕育在格调论诗学本身,随着格调论面临困境的加深,也随着士人精神的走向内敛,而在理论上不断发育成长。明代格调论者在标举“格调”时,也都注意到范型诗歌所具有的风神韵味。但既从体格声调的审美中介入手,难免易忽略更高层次的神情韵味。这已引起“前七子”之何景明、王廷相,“后七子”之谢榛等人强烈关注。此后经晚明格调论者屠隆、胡应麟、许学夷、谢肇淛、邓云霄等人的努力,至陆时雍已完成明代诗学由格调向神韵的转化,从而与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 神韵 诗学 明代
下载PDF
《诗薮》中的神韵论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效柱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0-182,共3页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承庄禅学说之美学精华,中得严羽妙悟理论之精髓,下启王士祯神韵理论之端倪,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应麟 《诗薮》 神韵
下载PDF
论严羽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万里 《邢台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8-90,共3页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沦浪诗话 神韵
下载PDF
明代前后七子的审美意象论及神韵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陈书录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57-65,共9页
作为拟古主义者的明代前后七子,也有自赎与蜕变。其变异性的文论之一,就是以借鉴中有创新的方式建构起多种范畴的意象论及神韵论。王廷相的古典型的意象论,强调反映客观事物的真面貌和心灵的真性情,具有“透莹”的清晰感和“圆融”... 作为拟古主义者的明代前后七子,也有自赎与蜕变。其变异性的文论之一,就是以借鉴中有创新的方式建构起多种范畴的意象论及神韵论。王廷相的古典型的意象论,强调反映客观事物的真面貌和心灵的真性情,具有“透莹”的清晰感和“圆融”的和谐美,可以视为清初王夫之意象体系的雏形。何景明、徐祯卿、王世贞和昊国伦等的浪漫型的意象论,具有“飘然虚无”、雄奇状阔之美。尤其是与这血缘相同的“神韵道上”论,已经成为清代王渔洋神韵论的先驱。谢棒的象征型的意象论,显示出“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多义性与“妙在含糊”的朦胧感,有着某些暗合于近代的理论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后七子 意象论 神韵 明代 审美 拟古主义 客观事物 王廷相
下载PDF
神韵论:民族文化土壤与诗人心理结构
9
作者 吴调公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58-166,共9页
植根于历史沃土的神韵之花 神韵是诗歌的灵魂。诗而没有神韵,就不可悲以极简驭极繁,以形传神,从有限中见无限,从淡泊中见深厚,当然,也就无从发挥诗的优势。
关键词 神韵 心理结构 诗人 文化土壤 民族 以形传神 诗歌
下载PDF
以诗成人:王士禛“神韵说”的美育意蕴
10
作者 卢政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56,共8页
王士禛的“神韵说”旨在以诗成人,蕴含着“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的生命意识、“灭景云栖”的自然审美情怀、“诗可传后世”的人生价值观、“清远为尚”的人格追求。“神韵说”是关于人与艺术、人与审美关系的学说,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王士禛的“神韵说”旨在以诗成人,蕴含着“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的生命意识、“灭景云栖”的自然审美情怀、“诗可传后世”的人生价值观、“清远为尚”的人格追求。“神韵说”是关于人与艺术、人与审美关系的学说,其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始终是围绕“人”展开的,它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与完善,集中反映了王士禛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关于人格修养、人生境界、生命价值等美育问题的独特思想。因此王士禛的“神韵说”是其美育观念在诗歌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本质上是一种意蕴深厚的美育诗学,深刻体现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 美育意蕴 以诗成人 美育诗学
下载PDF
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
11
作者 刘深 楼天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4-51,共8页
王士禛神韵说自有其词学渊源。就填词实践而言,通过前期与后期词学实践的对比,发现王士禛的词学创作正是在早期神韵宗尚和趣味的不断肯定下实现的,且其词学实践与早期的神韵诗论“典、远、谐、则”的要求呈现出一致性。考其词论构建,其... 王士禛神韵说自有其词学渊源。就填词实践而言,通过前期与后期词学实践的对比,发现王士禛的词学创作正是在早期神韵宗尚和趣味的不断肯定下实现的,且其词学实践与早期的神韵诗论“典、远、谐、则”的要求呈现出一致性。考其词论构建,其词学理论著作《花草蒙拾》上承早期的神韵宗尚,又不断建构完善,呈现出早期神韵宗尚从“言”“象”向“意”的转变。从转型需求来看,王士禛神韵说的词学渊源,是在基于词体独特地位及诗词交互的认识下,受家学传统、社会风气、文学群体等因素影响,企图于实践中探寻出文学创作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平衡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词学 神韵 《花草蒙拾》
下载PDF
交响乐《五声神韵》中圆号的民族化创作阐释
12
作者 孙亚豪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4年第5期82-85,共4页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作曲家相继创作了一系列体现中国风格的交响乐音乐作品,使西洋乐器逐步融入我国民族音乐的“大家庭”中,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创作,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其中圆号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关注。本文... 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我国作曲家相继创作了一系列体现中国风格的交响乐音乐作品,使西洋乐器逐步融入我国民族音乐的“大家庭”中,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创作,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其中圆号自进入中国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关注。本文将以交响乐《五声神韵》为载体,通过对圆号的发展概况梳理,深入探讨《五声神韵》中圆号创作的民族化表现,并着重分析民族交响乐作品中圆号声部的创作技法,以及圆号民族化创作的思维路径,从而对圆号在我国当代民族音乐中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把握做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号 《五声神韵 民族化创作
下载PDF
从三对概念比较王士神韵说与康德的判断力演绎
13
作者 潘成玉 黄继刚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在中西比较的领域中,两者对于文艺美学的认知与哲思一直是比较的热点。当前学界对于17-18世纪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较少,该文选取了中西两名代表人物王士禛与康德,对他们的神韵说与审美判断力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兴会与情感、言不尽... 在中西比较的领域中,两者对于文艺美学的认知与哲思一直是比较的热点。当前学界对于17-18世纪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较少,该文选取了中西两名代表人物王士禛与康德,对他们的神韵说与审美判断力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兴会与情感、言不尽意与审美理念、神韵天然与像自然的艺术三对概念,展示了三对概念在艺术与情感、语言的不完善性、自然美学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其在理论基调、审美路径与审美取向三个方向存在的差异,在展现中西文论各自特色的同时,找寻人类艺术普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 审美判断力 中西比较 诗学
下载PDF
诗韵神韵,意象之光——古诗词意象审美的文化探究
14
作者 伍清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4期130-133,共4页
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廊中,古诗词是最明亮的星辰,无数诗词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瑰丽的世界,或婉约豪迈,或浪漫温情,或缠绵悱恻。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中,透过文字看本质,才能领悟古诗词的意象。每句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诗韵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廊中,古诗词是最明亮的星辰,无数诗词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瑰丽的世界,或婉约豪迈,或浪漫温情,或缠绵悱恻。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中,透过文字看本质,才能领悟古诗词的意象。每句古诗词都有其独特的诗韵神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意象审美是深层解读古诗词的关键切入点,文章以此为基础,通过汉字、叙事、人物、愁的角度,对古诗词的意象审美文化进行深层次探究。通过意象审美走入古诗词的世界,领悟古诗词的美学意境,更深入地领悟诗韵神韵,品味诗词带给我们的古风古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意象审美 诗韵神韵 文化探究
下载PDF
论德勒兹影像美学下的神韵表达
15
作者 樊婧雯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3期166-168,共3页
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超现实的、纯粹的美,是在审美静物下的驰神运思,是艺术作品的精华所在。吉尔·德勒兹在其电影著作《电影Ⅰ:运动与影像》和《电影Ⅱ:时间与影像》中,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电... 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超现实的、纯粹的美,是在审美静物下的驰神运思,是艺术作品的精华所在。吉尔·德勒兹在其电影著作《电影Ⅰ:运动与影像》和《电影Ⅱ:时间与影像》中,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电影的运动和时间的关系,为研究影像美学提供了一个形而上的思路。他在继承亨利·柏格森绵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影像的时空关系,在解构西方传统哲学二元论的过程中消除了存在的主导性和确定性。其在影像美学探索中提出的叙事空白和纯视听情境以及影像内在的生命流淌,都与中国传统神韵说中的气、意、灵等题旨产生了异域共振,生发出许多新的影像美学阐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 德勒兹 “时间-影像”
下载PDF
论紫砂艺术作品《过桥扁腹壶》的简约造型和精气神韵
16
作者 陈旭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1期147-147,共1页
在紫砂艺术发展的千百年之间,许多的经典器型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能够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并产生创作的灵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过桥扁腹壶》,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经典器型的工艺特征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悠... 在紫砂艺术发展的千百年之间,许多的经典器型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能够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并产生创作的灵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过桥扁腹壶》,我们能够感受到传统经典器型的工艺特征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在悠悠的古韵之中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和意境,确实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从壶身扁腹的线条处理到壶嘴、壶把的相互搭配,再到壶钮的高矮等等元素都做了相应的比例缩小协调搭配,更加和谐自然地体现出紫砂器的工美俱佳和神思飞舞,令人观之赏心悦目、安闲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紫砂 过桥扁腹壶 简约造型 精气神韵
下载PDF
神韵说与王原祁画论的统一
17
作者 于志强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48-53,共6页
面对清代初期的政治状况,清初的艺术家为适应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维护传统文化的延续,选择了与统治者合流的做法,从而维护了传统文化的正统。王士禛的诗与王原祁的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树为正宗的;王士禛与王原祁的父亲关系甚密,家学渊... 面对清代初期的政治状况,清初的艺术家为适应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维护传统文化的延续,选择了与统治者合流的做法,从而维护了传统文化的正统。王士禛的诗与王原祁的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树为正宗的;王士禛与王原祁的父亲关系甚密,家学渊源相近;神韵说与王原祁画论都源于“逸品”;他们对于诗画章法“龙”的理论描述也颇为一致。神韵说与王原祁画论之统一进一步印证了传统的“诗画统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神韵 王原祁 画论 诗画统一
下载PDF
环境艺术设计中民族神韵的探究
18
作者 陶亮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7期127-129,共3页
就整体角度而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具备地域风貌特点,而民族神韵实际上就属于民族风貌的一种意境表达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现。相关设计师只有真正做到将民族文化作为依据,才可将其中所包含的美充分渗透到作品设计中。本文将... 就整体角度而言,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具备地域风貌特点,而民族神韵实际上就属于民族风貌的一种意境表达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现。相关设计师只有真正做到将民族文化作为依据,才可将其中所包含的美充分渗透到作品设计中。本文将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民族神韵进行探究,促使两者有机融合,这也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满足当代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需求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民族神韵 融合方法
下载PDF
形气神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 被引量:2
19
作者 成杰 杨鑫悦 任新民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9-76,共8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属性和全民一体属性构成“政治硬币的两个面”,规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横向和纵向基本理路。民族—民族横向理路而言,物质层面的民族生计交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形,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共同...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属性和全民一体属性构成“政治硬币的两个面”,规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横向和纵向基本理路。民族—民族横向理路而言,物质层面的民族生计交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形,文化层面的民族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气,精神层面的民族精神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神,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气神。然而,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要附着于每一个个体之上才活泼有韵味,这便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个体—国家纵向理路,强调上下贯通、全民一体、深植于心的“五个认同”。纵横交织勾绘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气神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五个认同 形气神韵
下载PDF
明代“格调说”与清初“神韵说”诗学渊源发覆——以王世贞、王渔洋诗论为中心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国 许建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203-214,共12页
在以格调、性灵、神韵为主流脉络的明清诗论史书写中,王世贞、王渔洋诗论被分别视为明代“格调说”、清代“神韵说”的代表。然而学界对王世贞“格调说”中的体格声调论关注较多,对其“格调说”中富含的“神韵见解”却鲜有论及。在探究... 在以格调、性灵、神韵为主流脉络的明清诗论史书写中,王世贞、王渔洋诗论被分别视为明代“格调说”、清代“神韵说”的代表。然而学界对王世贞“格调说”中的体格声调论关注较多,对其“格调说”中富含的“神韵见解”却鲜有论及。在探究明代“格调说”与清初“神韵说”诗学渊源时,学界多关注胡应麟、陆时雍等人诗论与王渔洋诗论间的关联,而忽略了与王渔洋诗论关联更为密切的王世贞诗论。王世贞有意识地吸收了从刘勰、钟嵘到严羽等历代诗学谱系中的“神韵”内涵,重视诗歌的自然传神与韵外之致,其“神韵见解”直接体现在他对历代诗歌“神韵”的鉴赏论以及重性情、学问、兴会的创作论中,以《艺苑卮言》为代表的王世贞诗论对王渔洋的“神韵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上接《诗品》《沧浪诗话》《谈艺录》,下启清初“神韵说”的“桥梁和过渡”。对王世贞诗论中“神韵见解”的发掘与审视,为重新认识明代“格调说”与清初“神韵说”内在诗学渊源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王渔洋 格调说 神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