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度成像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IDH基因型的应用
1
作者 张驰 吴琼 +5 位作者 何金龙 谢生辉 王鹏 王少彧 张华鹏 高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目的运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定量参数评估不同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状态肿瘤的差异性及探讨NODDI在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adult-type di... 目的运用神经突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orientation dispersion and density imaging,NODDI)定量参数评估不同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状态肿瘤的差异性及探讨NODDI在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adult-type diffuse glioma,ADG)基因分型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IDH突变型21例,IDH野生型30例)ADG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扫描以及多壳扩散扫描,经图像预处理和后处理后得到四个定量参数图。使用3D-Slicer软件对肿瘤实性区域、瘤周水肿区域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进行感兴趣区勾画,比较不同IDH状态的组间差异。使用FeAture Explorer(FAE)软件构建预测模型,在模型的开发过程中考虑了多条流水线组合,包括1种数据降维方法(皮尔森相关系数),4种特征选择方法(多变量方差分析、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递归特征消除和Relief算法)和4种线性分类器(支持向量机、线性判别分析、逻辑回归和引入LASSO正则项的逻辑回归),共16个流水线。模型之间的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综合判别改变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et recl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和留一法交叉验证进行评估。结果IDH野生型组年龄高于IDH突变型组(P=0.001)。只有IDH野生型组的瘤周水肿区方向离散指数(orientation dispersion index,ODI)值低于IDH突变型组(P=0.019),其余参数组间未见差异。对侧白质区和水肿区分别具有最高和最低的ICVF(in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ICVF)值(P<0.05)。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构建的综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703~0.941);高于单独使用年龄[0.773(95%CI:0.624~0.894)]和ODI[0.695(95%CI:0.538~0.845)]。IDI以及NRI证明了最终模型最高的诊断性能(所有P值均小于0.001)。决策曲线分析和校准曲线证明了最终模型的临床净收益和最接近真实数据的分布(Brier分数为0.163)。结论NODDI定量参数可以用来描述ADG的微观环境差异。建立的最终模型可以有效预测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不同IDH基因状态,且复合模型比单一模型的诊断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基因分型 异柠檬酸脱氢酶 神经突方向离散度和密成像 磁共振成像 生物标记物
下载PDF
左室压力-应变环结合峰值应变离散度评价HFpEF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
2
作者 郑丹 谭静 +2 位作者 周海燕 谢青 李伟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43-449,共7页
目的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结合峰值应变离散度,结合左室心肌做功参数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改变。方法选择符合HFpEF诊断的患者73例作为HFpEF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 目的应用左室压力-应变环结合峰值应变离散度,结合左室心肌做功参数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改变。方法选择符合HFpEF诊断的患者73例作为HFpEF组,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心尖四腔心、心尖长轴及心尖两腔心连续3个心动周期动态图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得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Avg GLS)、峰值应变离散度(PSD),输入患者实时血压获得心肌做功指标,包括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做功效率(GWE)、整体有效功(GCW)以及整体无效功(GWW);分析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探讨GWE、GLS、PSD对HFpEF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HFpEF组患者的Avg GLS、GWI、GCW及GWE较对照组减低,PSD和GWW较对照组增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FpEF组PSD与Avg GLS、GWE呈负相关(r=-0.366,-0.417,P<0.05),GWE与Avg GLS呈正相关(r=0.329,P<0.05);GWE、GWW及Avg GLS在预测HFpEF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方面呈现出较好的诊断性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0.840、0.861;3种参数(GLS+GWE+PSD)联合诊断HFpEF的AUC较大,为0.937,敏感性94.52%,特异性82.35%。结论心肌做功参数及峰值应变离散度能早期、敏感地检出HFpEF患者的收缩功能及同步性改变,Avg GLS、GWE及PSD的联合应用可提升对HFpEF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 压力-应变环 心肌做功 峰值应变离散度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中P波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的变化及诊断价值研究
3
作者 古丽尼格尔·吾布力 夏木西娅·哈德尔 +1 位作者 印纹源 郭永忠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620-623,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中P波离散度(Pd)、T波峰-末(Tp-Te)间期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HD患者20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心肌缺血95例作为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108例作为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另取同...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中P波离散度(Pd)、T波峰-末(Tp-Te)间期的变化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CHD患者20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心肌缺血95例作为心肌缺血组,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108例作为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记录Pd、Tp-Te间期情况。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以及心肌缺血组和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Pd、Tp-Te间期。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d、Tp-Te间期对CHD及CHD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Pd、Tp-Te间期大于对照组(均P<0.05)。Pd、Tp-Te间期联合诊断CHD的AUC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AUC(均P<0.05)。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组Pd、Tp-Te间期大于心肌缺血组(均P<0.05)。Pd、Tp-Te间期联合诊断CHD患者心律失常的AUC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的AUC(均P<0.05)。结论:CHD患者动态心电图Pd增加及Tp-Te间期延长,且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患者Pd增加及Tp-Te间期延长较心肌缺血患者更为明显,两者联合对CHD及CHD心律失常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P波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Python的二维弯折地震测线共中心点离散度符合率的计算
4
作者 姚洪亮 张伟 +1 位作者 任丽莹 黄凯 《石油管材与仪器》 2024年第2期97-100,共4页
在二维地震测线施工时,若遇到村镇、水库等大型障碍区,通常将二维测线进行弯折处理以规避障碍。但是在测线弯折处,资料的共中心点(CMP点)通常会发生离散。利用Python语言编程,对测线弯折段的共中心点点位实现了自动计算,并对CMP离散度... 在二维地震测线施工时,若遇到村镇、水库等大型障碍区,通常将二维测线进行弯折处理以规避障碍。但是在测线弯折处,资料的共中心点(CMP点)通常会发生离散。利用Python语言编程,对测线弯折段的共中心点点位实现了自动计算,并对CMP离散度的符合率实现了自动分析。该程序可以更好地指导二维测线的弯折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弯折测线 共中心点 离散度 PYTHON 自动计算
下载PDF
活血化瘀汤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对QT校正离散度的影响
5
作者 刘宇 刘振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27-30,37,共5页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疗效及对QT校正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3月收治的94例MI伴A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汤辅助常规疗法治疗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的疗效及对QT校正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3月收治的94例MI伴A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对照组(n=47)。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汤辅助常规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心排血量、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QT间期离散度[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NADPH氧化酶(NOX)、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74%,45/47)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36/47)(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内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QTcd、QTd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NOX、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38%(3/47),与对照组的12.77%(6/4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活血化瘀汤辅助常规疗法治疗MI伴AF疗效显著,能有效抑制炎症、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心功能、QT离散度改善,并能保障安全,利于预后病情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汤 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 心功能 QT校正离散度 氧化应激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污染背景下云滴谱离散度对云降水模拟影响的个例研究
6
作者 李丹 徐晓齐 +4 位作者 贾星灿 陆春松 邱玉珺 邵乃夫 邹沁垚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3-1795,共13页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 云滴谱离散度是云雨自动转化过程参数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数,对地面降水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WRF-Chem(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 coupled with Chemistry)模式,对发生在2019年1月3~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清洁和污染的气溶胶背景下,设定不同的云滴谱离散度的数值(0.1、0.2、0.3、0.4、0.5、0.6、0.7、0.8、0.9和1.0),研究云降水微物理的变化。结果表明,该个例降水主要来源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在清洁条件下的地面累计降水量大于在污染条件下的累计降水量,这是因为在清洁条件下云滴数浓度小,有利于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虽然云雨自动转化以及云雨碰并过程占主导,但导致地面累计降水量随云滴谱离散度增大而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云滴谱离散度的增大,冰粒子质量浓度增大,导致融化过程增强,产生更多的雨滴,从而增强地表降水。所得结果将提高我们对云降水对气溶胶和离散度响应过程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模式 云滴谱离散度 气溶胶 云微物理过程
下载PDF
基于离散度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粒度均匀性的研究
7
作者 寇金宝 蔚俊 +2 位作者 龚国腾 袁苗苗 杨传民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24,共5页
为有效获得质量均匀的大豆蛋白膜,采用Spraylink粒度仪的测试机理和离散度,通过二维喷涂雾化平台移动喷嘴,对喷涂雾化场中心轴轴向和径向上的不同位置点进行粒度测量,进而计算离散度以分析雾化粒度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在喷涂气压为0.24 ... 为有效获得质量均匀的大豆蛋白膜,采用Spraylink粒度仪的测试机理和离散度,通过二维喷涂雾化平台移动喷嘴,对喷涂雾化场中心轴轴向和径向上的不同位置点进行粒度测量,进而计算离散度以分析雾化粒度的均匀性。结果表明:在喷涂气压为0.24 MPa时,离散度值的变化范围基本是0.45~0.65,随着距喷嘴距离的增加,其值快速减小,即在喷涂流量和喷涂液压为固定值时,喷涂气压增大,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液滴更均匀、粒径更小。在喷涂流量和喷涂气压为固定值,喷涂液压为0.24 MPa时,离散度值的变化范围基本是0.34~0.63,即喷涂液压增大,有利于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更均匀;同时喷涂流量对大豆蛋白液喷涂雾化场的中心轴线方向雾化均匀性有影响。在喷涂控制参数都为定值时,随着距喷嘴距离的增大,雾化离散度值减小,雾化粒子分布更集中、均匀,喷涂雾化粒子场均匀性更好。研究为大豆蛋白液喷涂覆膜提供有效的喷涂控制参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液 离散度 均匀性 喷涂控制参数
下载PDF
整体纵向应变和机械离散度对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曹君娴 唐晓敏 +3 位作者 王志东 李情 刘畅 郭耀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6期527-53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机械离散度(MD)以及GLS/MD对心力衰竭(HF)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基于二维斑点追踪的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机械离散度(MD)以及GLS/MD对心力衰竭(HF)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99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HF患者,依据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VT组(25例)和无VT组(7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超声心动图参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T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VT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显著低于无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与无VT组相比,VT组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GLS、MD、GLS/MD值较高,而LVEF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OR=1.194,95%CI:1.024~1.468,P=0.045)、GLS/MD(OR=2.695,95%CI:1.709~6.195,P=0.002)是HF患者发生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GLS/MD是HF患者发生VT的独立预测因素,且GLS/MD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纵向应变 机械离散度
下载PDF
心电图P波离散度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关系研究
9
作者 吴敏 吴婧 +3 位作者 张雅玲 毛英 王红艳 曹桂秋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2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SF的10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8例患者纳入正常组,测定两组RDW与心电图Pd变化...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冠状动脉慢血流(CSF)的关系。方法:选取医院收治并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CSF的10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8例患者纳入正常组,测定两组RDW与心电图Pd变化,并分析比较两组生化指标、Pd及RDW与冠状动脉平均血流帧数(TFC)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d、RDW与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的TFC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d、RDW对CSF发生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SF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Pd、RDW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3,t=8.770;P<0.05);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62,t=11.680,t=13.663,t=13.296;P<0.05);Pd与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呈正相关(r=0.620,r=0.541,r=0.452,r=0.515;P<0.05);RDW与LAD、LCX及RCA的TFC值以及平均TFC值均呈正相关(r=0.352,r=0.417,r=0.510,r=0.462;P<0.05);Pd预测CS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9、85.2%和88.9%;RDW预测CSF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83.7%和9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和RDW均为影响CSF发生的危险因素(OR=3.50,OR=3.93;P<0.05)。结论:CSF患者心电图Pd增大,RDW水平升高,并且Pd、RDW与冠状动脉TIMI的TFC值呈正相关,二者可作为预测CSF发生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ECG) P波离散度(Pd) 红细胞分布宽(RDW)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
下载PDF
Q-T间期离散度联合肌钙蛋白Ⅰ检测早期诊断乳腺癌蒽环类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价值
10
作者 常庆龙 崔萍萍 +2 位作者 王会华 韩佩 原阳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联合肌钙蛋白I(cTnI)在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用蒽环类药物完成化疗的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左心射血分数(LVEF)下降幅度及...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联合肌钙蛋白I(cTnI)在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早期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用蒽环类药物完成化疗的9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左心射血分数(LVEF)下降幅度及充血性心衰症状为参考标准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心脏毒性组)与对照组(非心脏毒性组),统计其QTd、cTnI水平,用SPSS 25.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入组的97例患者中18人发生心脏毒性,发生率18.6%。化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QTd、cTnI基线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各化疗周期后QTd、cTnI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相同化疗周期观察组QTd、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Td、cTn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7、0.871,敏感性分别为85.4%、82.6%,特异性分别为96.5%、93.4%,联合应用时AUC为0.876,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4.0%、97.3%。结论:QTd、cTnI检测均可作为无创性评估蒽环类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发生的前瞻性方法之一;QTd、cTnI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间期离散度 乳腺癌 蒽环类药物 化疗 心脏毒性
下载PDF
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陈丽娜 李枚娟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5期344-348,354,共6页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关系,以及Pd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81例,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9.3±2.9)个...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关系,以及Pd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81例,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9.3±2.9)个月,并记录术后复发时间。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个月窦性心律时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时限,计算Pd,并分析Pd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及晚期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早期复发定义为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时发作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晚期复发定义为消融术3个月后发作房颤、房扑。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率为11.6%(21/181),晚期复发率为17.7%(32/181)。早期复发组与早期未复发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复发组与晚期未复发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Pd是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6个月的Pd是房颤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可为预测房颤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离散度 阵发性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复发
下载PDF
云滴谱离散度的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飞 陆春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9-820,共12页
云滴谱离散度(ε)作为衡量云滴粒子尺度分布以及离散程度的参数,在气溶胶-云-降水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ε与云滴(N_(c))或背景气溶胶数浓度(N_(d))的相关关系是描述云内微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量化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重要因子之... 云滴谱离散度(ε)作为衡量云滴粒子尺度分布以及离散程度的参数,在气溶胶-云-降水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ε与云滴(N_(c))或背景气溶胶数浓度(N_(d))的相关关系是描述云内微物理和动力过程,以及量化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气溶胶间接效应的研究中,未考虑云滴谱离散度带来的影响,这使得相关理论研究和模式模拟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云滴谱离散度的概念,从多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理论、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包括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云滴谱离散度对云中微物理参量和动力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由云滴谱离散度引起的气溶胶间接效应的估算及其不确定性等。从过往研究来看,影响ε的因素很多,不仅是云滴数浓度,还包括云中的上升速度、液水含量等,甚至气溶胶的理化特性、云中的凝结、碰并、夹卷和蒸发等过程都会对ε产生不同的影响。背景气溶胶浓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云滴尺度和浓度分布进而影响ε。受地区差异和云条件影响,ε与N_(c)或N_(d)的相关性存在很大差别,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甚至不相关。即使针对同一云团,在云的不同部位甚至云的不同发展阶段,ε可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ε可通过改变暖云的云水-雨水转化效率从而对降水即第二间接效应产生影响;又可通过影响云滴有效半径从而改变云的光学特性来影响第一间接效应。不同的ε-N_(c)参数化关系会导致全球模式中间接效应的估算出现不同程度的抵消或增强,由此可导致地面气象场和降水分布发生改变。总之,ε与云中相关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间接效应产生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对背后的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当前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挑战,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工作方向进行展望,部分结论可为进一步认识云滴谱离散度在气溶胶-云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谱离散度 气溶胶间接效应 参数化方案
下载PDF
基于行波高频分量互相关函数离散度的高压直流线路双端保护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腾跃 韩昆仑 +2 位作者 陈锋元 杨东睿 宋世勇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4-1262,共9页
直流线路边界对故障暂态电流信号高频部分具有衰减作用,对于双极线路而言,健全极感应行波高频分量小于故障极。据此提出一种基于行波高频分量互相关函数离散度的高压直流线路双端保护方法,将线路保护与故障测距结合起来。首先,利用离散... 直流线路边界对故障暂态电流信号高频部分具有衰减作用,对于双极线路而言,健全极感应行波高频分量小于故障极。据此提出一种基于行波高频分量互相关函数离散度的高压直流线路双端保护方法,将线路保护与故障测距结合起来。首先,利用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将双极直流线路故障电流波形进行四层分解,得到高频细节分量。随后,对健全极与故障极的双端高频细节分量分别进行互相关分析。最后,通过互相关函数的离散度判断故障区与故障类型,并可通过互相关函数极大值坐标初步计算故障距离。在PSCAD/EMDTC中搭建仿真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判断故障类型并同时进行故障测距,不受过渡电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输电 互相关性 离散小波变换 线路保护 故障识别 离散度
原文传递
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文文 王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6期2361-2364,2368,共5页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 目的分析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13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比较两组疗效,记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并计算校正QTd(QTc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室舒张功能[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峰值(E)、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峰值(A)、E/A、E峰减速度时间(DT)、等容舒张时间(IVRT)],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痛、胸闷、心悸、面色青白、唇舌紫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各项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Td、QTc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QTd、QTc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E、E/A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上升,A、DT、IVR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E、E/A明显高于对照组,A、DT、IVR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节QTd并改善左室舒张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血府逐瘀汤 QT间期离散度 心室舒张功能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和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郑莉凡 张振玉 王秀芹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538-543,共6页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状况,并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波峰-末(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其预测效能。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与血压变异性检查,记录P波离散度、Tp-e间期值,观察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状况,并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预测效能。结果 12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39例,占30.95%;室性心律失常组右心房横径(RAD)[(47.39±6.25)mm]长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40.37±6.74)mm],P波离散度[(42.82±8.14)ms]、Tp-e间期[(112.96±11.34)ms]、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DPB-SD)[(13.79±5.22)mmHg]、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 h SBP-SD)值[(18.75±5.76)ms]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6.16±7.28)ms、(99.23±12.61)ms、(9.78±4.36)mmHg、(14.03±5.17)mmHg](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血压变异性(24 h DPB-SD、24 h SBP-SD)值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276、0.463、0.207、0.293,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波离散度、高Tp-e间期、高24 h DPB-SD、高24 h SBP-SD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12、1.095、1.199、1.177,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Tp-e间期、24 h DPB-SD、24 h SBP-SD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AUC分别为0.733(95%CI 0.635~0.830)、0.800(95%CI 0.723~0.877)、0.719(95%CI 0.621~0.817)、0.712(95%CI 0.614~0.810)、0.912(95%CI 0.863~0.961)。结论 动态心电图P波离散度、Tp-e间期联合血压变异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室性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P波离散度 T波峰-末间期 血压变异性
下载PDF
QT离散度对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及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孙佳莹 付茜 +2 位作者 辛雨 张嵚垚 马淑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 7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QTd预测冠状动脉损伤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最... 目的 探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 74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QTd预测冠状动脉损伤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最佳截断值分别将患儿分为2组。分析QTd对川崎病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和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QTd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 (95%CI:0.893~0.986,P <0.001),QTd最佳截断值为38.5 ms,敏感度为88.64%,特异度为77.12%。QTd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最佳截断值为39.5 ms (AUC=0.867,95%CI:0.792~0.934,P <0.001),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83.7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QTd≥38.5 ms是冠状动脉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QTd≥39.5组患者心律失常、川崎病复发发生率高于QTd<39.5组。Cox回归分析也证实QTd≥39.5 ms可以独立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结论 QTd对川崎病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对于QTd≥38.5 ms患儿应警惕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对于QTd≥39.5 ms患儿应警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预后
下载PDF
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影响因子的飞机观测研究
17
作者 孙靖析 朱磊 +2 位作者 蔡兆鑫 李培仁 陆春松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9-760,共12页
利用2020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的大陆性浓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积云微物理参量、云滴谱离散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随高度的增... 利用2020年7月30日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在山西省忻州地区开展的大陆性浓积云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积云微物理参量、云滴谱离散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以及云滴谱离散度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该大陆性浓积云云滴谱离散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增后递减,但变化范围较小。云滴谱离散度随数浓度、含水量增大而逐渐收敛,呈弱正相关关系;离散度与体积平均半径的相关性随体积平均半径的增大由正转负,与垂直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云中碰并过程对云滴谱离散度及其影响因子影响较大,建议未来云滴谱离散度的参数化增加对碰并过程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滴谱离散度 微物理 大陆性积云 飞机观测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QT、QTc、JT离散度的影响
18
作者 夏碧涛 王曼萍 刘尤因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s,CABG)对冠心病患者 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 (QTcd)及 JT离散度 (JTd)的影响。方法 测定 33例 CABG术前和术后的 QTd为 CABG组 ,并以 33例确诊为冠心病行冠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s,CABG)对冠心病患者 QT间期离散度(QTd)、QTc离散度 (QTcd)及 JT离散度 (JTd)的影响。方法 测定 33例 CABG术前和术后的 QTd为 CABG组 ,并以 33例确诊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 ,而暂未行 CABG手术和装支架的病人作对照组。结果  1CABG前和对照组比较 QTd无显著增大 (P>0 .0 5 )。 2 CABG组术后病人的 QTd、QTcd及 JTd显著减小 (P<0 .0 5 )。 3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 QTd、QTcd及 JTd与术前比较 ,无明显改变 (P>0 .0 5 )。结论  CABG能使 QTd、QTcd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离散度 QTC离散度 TJd离散度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影响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9
作者 孙志伟 陈晓娟 +1 位作者 崔明慧 王振兴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8期1543-1548,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对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内自建库至2022年7月1日有关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阵发性房... 目的:系统评价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对阵发性房颤P波离散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内自建库至2022年7月1日有关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的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0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实验组的P波离散度<对照组[MD=-7.12,95%CI(-9.21,-5.03),Z=6.69,P<0.00001];实验组的P波最大时限<对照组[MD=-7.88,95%CI(-10.12,-5.65),Z=6.91,P<0.00001];实验组的房颤发作次数<对照组[MD=-2.30,95%CI(-2.71,-1.85),Z=11.08,P<0.00001];实验组的左心房内径<对照组[MD=-2.59,95%CI(-3.83,-1.36),Z=4.11,P<0.00001];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结论: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西药可降低P波离散度,减少房颤复发,延缓左房内径扩大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 阵发性房颤 P波离散度 META分析
下载PDF
1期支架植入和延期支架植入对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与心肌灌注的影响
20
作者 郑晓 陈雪 +2 位作者 杨枫 张楠 苏艳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833-836,共4页
目的 探讨1期支架植入和延期支架植入对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冠脉造影显示为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开通后是否即刻进行支架植入分为1期支架植入组和... 目的 探讨1期支架植入和延期支架植入对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离散度与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冠脉造影显示为高血栓负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管开通后是否即刻进行支架植入分为1期支架植入组和延期支架植入组,每组40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检查的40例胸痛、胸闷但冠状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QTc离散度、心肌灌注情况(TIMI血流分级、血栓评分)、PCI情况以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无论是1期支架植入组还是延期支架植入组,术后均显著降低了AMI患者的QTc离散度,提高了TIMI3级血流占比,降低了血栓积分,且以延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延迟组无论是在置入支架例数、平均支架数量,还是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方面,均显著低于1期支架植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及术后1年内延迟组的MACE发生率远低于1期组(P<0.05)。结论 AMI患者血管开通后延迟支架的植入利于患者QTc离散度的降低、心肌灌注情况的改善,且可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效果优于1期支架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心肌梗死 QTC离散度 心肌灌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