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经之血便是瘀”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内在关联初探
1
作者 陈蕊 顾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74-377,共4页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 “离经之血”从形态、病因病机、发展过程等方面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有相通及相似之处。气虚失摄是发病的根本,瘀血、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均属于广义的“瘀”的范畴。传承了“金陵医派”理法方药精髓的“宁心痛颗粒”有望从治疗“离经之血”角度发挥稳定易损斑块、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 离经之血 宁心痛颗粒
下载PDF
活血化瘀疗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彭形 罗超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5期845-847,共3页
活血化瘀疗法一直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措施,而在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的病理病机认识不足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属于"离经之血",而在中医理论中,离经之血就是血瘀,可谓是血溢脉道,出... 活血化瘀疗法一直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措施,而在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的病理病机认识不足所致。出血性脑卒中属于"离经之血",而在中医理论中,离经之血就是血瘀,可谓是血溢脉道,出血致瘀,瘀血会进一步阻滞血脉,因此活血化瘀疗法在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也符合中医理论。但是在西医理论中,脑出血发病后血肿压迫脑组织,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进而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和脑微循环障碍。活血化瘀疗法对于脑出血后血肿清除和微循环改善有显著疗效。因此,只需要把握住卒中的病机,合理应用活血化瘀疗法也应成为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化瘀 脑出 离经之血
下载PDF
血瘀证本质研究及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任兰群 王少杰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第12期95-97,共3页
瘀血是指人体内血液流行不畅而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形成病理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瘀证是指由于瘀血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称。血瘀证理论发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代医家发展日臻完善。又经... 瘀血是指人体内血液流行不畅而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形成病理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瘀证是指由于瘀血所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称。血瘀证理论发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代医家发展日臻完善。又经现代医家陈可冀等人的研究,血瘀证理论更加客观化,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血瘀证本质1.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瘀证 骨科疾病 液流变学 现代医家 液运行 绝经后骨质疏松 化瘀法 化瘀中药 离经之血 黏度
下载PDF
《金匮要略》瘀血病证治规律浅探 被引量:3
4
作者 高华 陶汉华(指导)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58-59,共2页
简要论述了《金匮要略》中瘀血病的证治规律,认为仲景在辨治瘀血疾病时,根据瘀血在脉内、脉外的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在治疗脉内瘀血时多采用通经活络的治法,善于运用虫类药物以搜剔瘀血;在治疗离经之血时则采用攻下瘀血的治法,善... 简要论述了《金匮要略》中瘀血病的证治规律,认为仲景在辨治瘀血疾病时,根据瘀血在脉内、脉外的不同而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在治疗脉内瘀血时多采用通经活络的治法,善于运用虫类药物以搜剔瘀血;在治疗离经之血时则采用攻下瘀血的治法,善于运用桃仁、大黄以通下祛瘀。另外,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了不少治疗瘀血的对药,并善于援酒入药,以增加活血化瘀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证治规律 脉内瘀 离经之血 对药
下载PDF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DIC)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要点
5
作者 黄星垣 黄晓苏 黄晓岸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年第4期27-29,共3页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 DIC),是在某些病理因素作用下,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聚,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机能障碍和止凝血机能障碍,临床以广泛出血,微血栓形成,...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 DIC),是在某些病理因素作用下,血液在微小血管内凝聚,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引起严重的微循环机能障碍和止凝血机能障碍,临床以广泛出血,微血栓形成,休克和溶血为特点的内科急症。本病系中医所指由于血运不畅,瘀结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所致的“瘀血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诊治 机能障碍 栓形成 离经之血 内科急症 微小 脉细数无力 三七粉 纤维蛋白溶解
下载PDF
血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被引量:5
6
作者 肖珊 赵莉 +1 位作者 徐莲薇 汤倩珏 《河南中医》 2022年第10期1506-1509,共4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乃离经之血蓄积于下焦所致,血瘀既是其发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情志内伤,可导致气滞血凝,久而化瘀;感受寒邪,血脉收引,气血凝滞而成瘀;感受热邪,邪热灼津,血被煎熬,凝结成瘀;久病正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成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乃离经之血蓄积于下焦所致,血瘀既是其发病因素,也是其病理产物。情志内伤,可导致气滞血凝,久而化瘀;感受寒邪,血脉收引,气血凝滞而成瘀;感受热邪,邪热灼津,血被煎熬,凝结成瘀;久病正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成瘀,血瘀为其核心要素。从中医血瘀的角度能够阐释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发病机制,瘀血的形成与西医所说的血液“浓、稠、黏、聚”的变化一致;“炎症学说”与中医“瘀毒致病”理论相似;《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传-舍-息-积”与西医的“异位-黏附-侵袭-血管生成”的发病机制类似。除此之外,血瘀还与细胞增殖凋亡、性激素表达异常、差异性蛋白以及具体机制不明的相关因子,如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微量元素含量等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离经之血
下载PDF
浅谈瘀血证的成因与辨治 被引量:1
7
作者 鲁森传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89-91,共3页
浅谈瘀血证的成因与辨治鲁森传1瘀血的含义《说文》指出:“瘀,积瘀也”。《血证论》说:“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说:“坚硬成块皆瘀血”和“久病入络即瘀血”等。根据瘀血成因和病变... 浅谈瘀血证的成因与辨治鲁森传1瘀血的含义《说文》指出:“瘀,积瘀也”。《血证论》说:“离经之血为瘀血”。《证治准绳》说:“污秽之血为瘀血”。《医林改错》说:“坚硬成块皆瘀血”和“久病入络即瘀血”等。根据瘀血成因和病变特点,历代医家提到的有恶血、蓄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经之血 《证治准绳》 《医林改错》 病变特点 证论》 王清任 瘀阻 久病入络
下载PDF
扶正化瘀法治疗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海霞 黄欲晓 +5 位作者 王晓甜 杨文文 崔楠 梁洮萍 韩芳芳 邓楹君 《环球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500-502,共3页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症状与检测指标缺乏特异性,组织学证据难获取,临床误诊率高,常延误治疗。中医认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据其症状属经行吐衄,常由肝经郁热或肺肾阴虚导致血热而冲气上逆,破血妄行所致。本文通过分享扶正化瘀法治疗肺...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症状与检测指标缺乏特异性,组织学证据难获取,临床误诊率高,常延误治疗。中医认为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据其症状属经行吐衄,常由肝经郁热或肺肾阴虚导致血热而冲气上逆,破血妄行所致。本文通过分享扶正化瘀法治疗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子宫腺肌病1例,分析辨证思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本病为子宫内膜异位到肺部所致,笔者认为其病机应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同,血瘀贯穿发病始终,亦属中医癥瘕范畴。结合本病特点,提出了正气虚弱、阴阳失衡为该病发病的基础,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的观点。通过补元气和肺气、养肺阴调节阴阳平衡,扶正治本,同时活血化瘀治标,治疗获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行吐衄 肺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养正积自除 离经之血 扶正化瘀
下载PDF
送服跌打药,黄酒是好引子
9
《江苏卫生保健》 2020年第8期53-53,共1页
在跌打损伤早期,受创部位脉络受损,离经之血外溢,阻塞脉道,此期中医治疗以活血散瘀、消肿镇痛为主。活血化瘀药主要具有消散和攻逐瘀血结聚的作用,但大多要配合温热类药物或药引才能奏效。温热类药物或药引是“先行兵”,在发挥了温经通... 在跌打损伤早期,受创部位脉络受损,离经之血外溢,阻塞脉道,此期中医治疗以活血散瘀、消肿镇痛为主。活血化瘀药主要具有消散和攻逐瘀血结聚的作用,但大多要配合温热类药物或药引才能奏效。温热类药物或药引是“先行兵”,在发挥了温经通络、散寒逐痹的“暖场”作用后,再“引导”活血化瘀药进入“主战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药 温经通络 送服 药引 离经之血 跌打损伤 中医治疗 散瘀
下载PDF
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10
作者 王豪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4年第1期52-52,共1页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中医“咳嗽”“咯血”“肺痛”“肺胀”等范畴。本病的形成与幼年或体虚之时肺部感受外邪侵袭(如患麻疹、百日咳等)有关,正气受损,致使痰湿之邪深伏于肺。若再遇外邪侵人,或肝火犯肺,引动内伏之痰湿之邪,导致肺气上逆,... 支气管扩张症属于中医“咳嗽”“咯血”“肺痛”“肺胀”等范畴。本病的形成与幼年或体虚之时肺部感受外邪侵袭(如患麻疹、百日咳等)有关,正气受损,致使痰湿之邪深伏于肺。若再遇外邪侵人,或肝火犯肺,引动内伏之痰湿之邪,导致肺气上逆,每见咳嗽、咳吐脓痰等证;热伤肺络,血溢脉外则见咯血或痰中带血;久病人络,或离经之血留滞不散,形成瘀血,亦可成为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症 中医辨证论治 外邪侵袭 肺气上逆 肝火犯肺 离经之血 肺胀 体虚
原文传递
“输血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防治探讨
11
作者 何青峰 赵致镛 《四川中医》 2009年第2期28-29,共2页
本文试图通过"离经之血"的特点讨论所输之血的一般特点,进而再探讨输血并发症发生的中医认识,并提出相关防治办法,而且设计了实验来验证这种认识和防治办法。
关键词 并发症 离经之血 中医防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