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1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西南侧小岛河河口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结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左涛 张贝叶 +2 位作者 王俊 左明 王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86-3097,共12页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 牡蛎礁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退化最严重及受关注度最高的海洋生境之一,牡蛎礁修复亦成为国际海洋生态修复的热点。掌握牡蛎自然种群状况及动态变化是评估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基础。目前,我国天然牡蛎礁的牡蛎种群状况相关的背景资料较为缺乏。在黄河口西南侧的小岛河河口新发现天然活体牡蛎礁,但该牡蛎礁曾被大规模的商业采捕,亟需推进针对性的保护和修复研究工作。基于2021年11月对该牡蛎礁开展的牡蛎种群生态调查,分析其种类组成、年龄结构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该牡蛎礁分布有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牡蛎礁上以活体牡蛎为主,死亡牡蛎壳体数仅占6.1%—6.7%。活体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11±778)个/m^(2)和(21.97±30.43)kg/m^(2),近江牡蛎较多,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占比55.7%和76.4%。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年龄分别介于0+—4+龄和0+—2+龄,它们都以壳高介于30—40 mm及壳质量<5 g的0+龄个体数量居多(>80%)。近江牡蛎的壳体形态参数均值都高于同龄组长牡蛎的相应值。两种牡蛎壳体均呈负异速增长,不同龄级的壳体延展方向不同。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到,近江牡蛎和长牡蛎的渐近壳高分别为286 mm和173 mm,估算的拐点年龄分别为5.47龄和2.56龄,两种牡蛎的生长曲线分布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以上结果表明,小岛河河口的天然牡蛎礁的牡蛎自然种群资源较丰富,具有高密度、低龄和低死亡率等特点,有较好的活力和扩张潜力,有利于被采捕后的礁体的恢复。两种牡蛎中,近江牡蛎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较长的生长年龄,对礁体形成和扩繁可能更为重要。建议对该天然牡蛎礁及牡蛎种群开展周期>3年的原位保护、修复和连续监测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长牡蛎 种群结构 牡蛎礁 黄河口
下载PDF
江苏宝华山宝华玉兰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分析
2
作者 李乃伟 吴宝成 +3 位作者 庄维兵 袁帅 王奇 王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5,共8页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 为了揭示极危(CR)植物宝华玉兰〔Yulania zenii(W.C.Cheng)D.L.Fu〕野生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特征,对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宝华玉兰野生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宝华玉兰种群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宝华山全境现存宝华玉兰野生开花植株115株,主要分布于宝华山北坡中部。宝华玉兰种群以中树和大树〔10 cm≤胸径(DBH)<25 cm〕为主,占比达66.1%,属于衰退型种群。从静态生命表看,宝华玉兰种群的生命期望随着径级的增加逐渐下降,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宝华玉兰种群趋势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种群动态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宝华玉兰种群动态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极为缓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人工播种、补植实生苗等方式加强对宝华玉兰种群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其种群的更新和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华玉兰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
3
作者 邓铁军 杨丽婷 +3 位作者 雷薇 刘丽辉 刘吉敏 陈琦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00-2107,共8页
【目的】研究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为制定柑橘木虱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分析来自我国广东、贵州、云南、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太平和柬埔寨暹粒等地区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确定并设计针对多态性... 【目的】研究广西柑橘木虱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为制定柑橘木虱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分析来自我国广东、贵州、云南、海南、广西以及越南太平和柬埔寨暹粒等地区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确定并设计针对多态性位点的引物。利用获得的引物对采集自广西合浦、环江、富川、西林、永福和右江6个柑橘产区的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DnaSP 6.12对测序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和单倍型多样性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使用PopART绘制单倍型网络图以展示种群进化结构和关系。【结果】对来自我国和越南太平、柬埔寨暹粒的9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共获得22个多态性位点,针对多态性位点区域序列设计引物并筛选获得5对有效引物,其中包括8个多态性位点。利用5对引物对采集自广西6个柑橘产区的18个柑橘木虱线粒体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总长度2272 bp的线粒体基因序列,经分析发现广西柑橘木虱共包含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82、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81。最大似然进化树、贝叶斯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分析发现,广西西林柑橘木虱种群与云贵川等我国西南地区高海拔的柑橘木虱种群在遗传距离上较近,其他地区的柑橘木虱种群与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种群更接近。【结论】广西柑橘木虱种群展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表现明显的种群结构分化和多样性;广西柑橘木虱种群遗传分化受地理距离影响明显,二者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遗传多样性 种群结构 单倍型 柑橘 广西
下载PDF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明彬 韦小丽 +3 位作者 韦忆 王嫚 余大龙 袁刚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2,共14页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该文以川黔4个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该文以川黔4个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每个种群分别设置2个面积为20 m×20 m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利用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川黔山区不同红豆树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河株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型结构,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不规则“哑铃”型结构,红豆树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但中龄级个体容易缺失。(2)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Ⅱ型,其中河株村、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呈“多峰型”,种群在生长中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成熟龄级个体数量动态稳定的特点,其形成原因与山区地形特点和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有关。(4)RDA排序结果显示,海拔和坡度是影响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导因子,干扰强度是影响种群中高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综上表明,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形成受制于山区地形特点、红豆树自身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压力;通过对种群幼龄个体密度控制和中龄个体生长空间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种群幼苗存活率,促进中龄个体健壮生长,维持红豆树天然种群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树 濒危植物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函数
下载PDF
基于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裕年 张俊年 +2 位作者 许明 赵鹏 段晓峰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1期19-21,共3页
本文旨在探讨位于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梭梭的数量、生长状况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立地类型,人工梭梭种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固定沙地梭... 本文旨在探讨位于民勤荒漠区人工梭梭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文章通过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梭梭的数量、生长状况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不同立地类型,人工梭梭种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固定沙地梭梭种群密度较高,树高和地径较大,呈现集中分布格局;半固定沙地梭梭种群相对均匀分布,而流沙梭梭则表现出较低的种群密度和分散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种群 种群结构 动态特征
下载PDF
茫荡山杉木天然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特征
6
作者 朱嘉宁 张云鹏 +3 位作者 周柏屹 刘爱琴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482,共9页
【目的】了解杉木在天然林中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为杉木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杉木分布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3200 m^(2)的样地,进行样地内乔木、灌木及草本种类和数量的全面调查,绘制杉木... 【目的】了解杉木在天然林中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为杉木近自然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茫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杉木分布的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立3200 m^(2)的样地,进行样地内乔木、灌木及草本种类和数量的全面调查,绘制杉木种群径级结构,计算种群结构动态变化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对2、4、6、8个龄级时间后的杉木种群进行时间序列预测,计算生态位宽度及杉木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杉木天然种群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Ⅱ、Ⅲ龄级个体数量较少。随着龄级的增加,杉木种群的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分布,总体呈现衰退趋势。杉木种群中死亡率为负的龄级较多,整体表现出波动趋势。杉木种群的生命期望随龄级增加呈下降趋势。经过2、4、6、8个龄级时间后,杉木种群中小龄级个体数量略微下降,大龄级个体数量略微增加。杉木种群的相对优势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均处于群落前列,属群落建群种。不同杉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也较高,说明其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激烈。【结论】在茫荡山天然林中,杉木幼苗能够正常更新,但存活率较低。杉木对群落环境资源的利用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杉木种群总体呈衰退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时间序列预测 生态位特征
下载PDF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浙江桂生境群落及种群结构特征
7
作者 王兴龙 程建军 +4 位作者 张庆 施皓 方宏明 刘坤 邵剑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844-8853,共10页
浙江桂经济价值高,野生资源有限。基于2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其群落特征,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引入时间序列模型等,研究了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桂生境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特征。结... 浙江桂经济价值高,野生资源有限。基于2hm^(2)固定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其群落特征,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引入时间序列模型等,研究了安徽省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桂生境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样地内共记录物种198种,木本以樟科、壳斗科、杜鹃花科为主;(2)甜槠是建群树种,其龄级组成以老龄级(V级)为主(占总株数的78.92%),其它优势种有香桂、马银花、新木姜子等,以幼龄级(Ⅰ和Ⅱ级)为主(占总株数90%以上);(3)浙江桂种群龄级组成呈倒“J”型,幼龄级个体占总数的85.15%,但幼苗转化成体折损率高;(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浙江桂种群未来个体数量呈增加趋势。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就地封育保护为主,辅以低龄级幼株的精准抚育管理,以促进其种群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桂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模型 保护策略
下载PDF
采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
8
作者 唐国强 陈立新 +2 位作者 王亚飞 段文标 王郅臻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8,共11页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 研究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各演替阶段红松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为林区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分布于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采伐后形成的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次生林为对象,根据全体乔木和红松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存函数和动态指数以及对其时间序列预测,进行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分析。1)在次生演替序列中,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全体乔木和红松第Ⅰ龄级的株数均较多,分别为1 486 plant·hm^(-2)和467 plant·hm^(-2),占总株数的77.032%和94.341%。2)全体乔木在先锋群落第Ⅳ-Ⅴ龄级死亡率(q_x)最高,达到0.934;而在稳定群落第Ⅲ-Ⅳ龄级的死亡率最低,仅有0.032。红松在先锋群落第Ⅱ-Ⅲ龄级死亡率最高,达到了0.911;而在顶极群落第Ⅲ-Ⅳ龄级死亡率最低,仅有0.065%。3)红松和全体乔木的存活曲线均更接近于Deevey-Ⅱ型。4)从反映红松和全体乔木整体年龄结构动态的V_(pi)和V_(pi′)来看,两者都有缓慢增长的趋势。红松在未来6个龄级时间内,先锋群落第Ⅷ龄级株数一直为0株;稳定群落第Ⅵ和Ⅶ龄级株数增长到11株和7株后会稳定;顶极群落第Ⅶ和Ⅷ龄级的株数有一定的起伏,峰值分别为25株和21株。小兴安岭地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阔叶红松林是能够自我更新的生态系统,红松的种群动态表现出低龄级个体成活率较低,高龄级成活率较高的特点。建议在小兴安岭地区进行阔叶红松人工林经营时,可以在先锋群落和中期群落时期采取适宜的抚育措施,来调节种群的生长发育以及自我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红松林 演替阶段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下载PDF
西北盐碱地养虾塘接种微藻后藻类种群结构及水质变化
9
作者 赵治钦 卢军浩 +5 位作者 刘哲 宋国林 权金强 王建福 付廷斌 张建敏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30,共14页
【目的】掌握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究接种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池塘藻相和水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对照组... 【目的】掌握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微藻群落的变化规律,探究接种湖生卵囊藻(Oocystis Lacustris)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池塘藻相和水质的影响。【方法】选取3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对照组不接种藻类,处理A、B组根据池塘水体体积按2 mg/L的质量浓度分别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3口池塘除接种藻外其他管理均一致,每5 d每口池塘取3个水样做微藻定量、多性样分析、群落结构分析以及水质理化因子与微藻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等。【结果】在养殖周期内,对照组蓝藻暴发,蓝藻生物量最高值达到58.77 mg/L,而处理A、B蓝藻生物量均在11.13 mg/L以下,并在后期形成了稳定的绿藻藻相。对照组和处理A、B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依次为:3.89、4.66和4.02,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依次为:0.69、0.83和0.72。结合变化趋势分析:处理组微藻多样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A优于处理B。群落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和一致性分析表明,处理组微藻群落的稳定性优于对照组,且处理B与对照组之间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BIOENV (Biota-Environment)分析结果显示,单因子中,解释微藻群落结构变化最好的环境因子为透明度(r_(m)=0.893);多因子组合中NH_(4)^(+)-N、NO_(2)^(-)-N和透明度组合最佳解释了微藻群落结构的变化(r_(m)=0.893)。养殖末期产量分析显示,对照组蓝藻暴发后,对虾成活率和产量明显下降,蓝藻对养殖造成了不可逆的严重损失。【结论】在西北盐碱地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接种湖生卵囊藻和普通小球藻后避免了蓝藻暴发,降低了养殖风险。相对于湖生卵囊藻,普通小球藻体现出更好地抑制蓝藻的作用且接种后对藻相影响大于接种湖生卵囊藻,而接种湖生卵囊藻后藻相多样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盐碱地 凡纳滨对虾 湖生卵囊藻 普通小球藻 微藻类种群结构 水质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雪豹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
10
作者 周颖娜 李金霖 +1 位作者 马跃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9-708,共10页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雪豹种群有分化为2个种群的趋势,即西北部群和中部群;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Na),中部、西北部2个种群平均每个位点Na分别为4.556和4.6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4和0.591,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517和0.498。雪豹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13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2,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5.24%,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4.76%。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中高程度多态性,与其他雪豹研究相比,2个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对全球雪豹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雪豹未来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豹 种群结构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茂兰喀斯特森林小叶兜兰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分析
11
作者 余成俊 白萍 +4 位作者 柳华富 陈正仁 莫家伟 姚成林 费仕鹏 《亚热带植物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308-314,共7页
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研究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机选定8个小叶兜兰居群进行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与死亡率曲线,以及种群动态量化指标,探究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结果表... 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本研究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机选定8个小叶兜兰居群进行调查,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与死亡率曲线,以及种群动态量化指标,探究种群结构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小叶兜兰主要生长在海拔680~800 m区域,坡向选择上分布于东北、东南、西南方向的斜坡,小生境的岩石裸露比例超过70%。种群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态,呈现出增长型趋势。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说明不同年龄级的死亡率趋于一致,显示出种群发展有持续稳定增长的倾向。从种群结构动态的量化指标来看,个体数量动态指数(V_(x))均为正值;在无外界干扰的条件下,种群整体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_(pi)=0.502>0,显示出种群整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的正增长动态;种群在受干扰时的年龄结构动态指数V_(pi)'=0.024>0,远小于Vpi且趋于零,种群结构趋向于稳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结构动态 静态生命表 茂兰保护区
下载PDF
海南吊罗山濒危植物山铜材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桂慧颖 方发之 +2 位作者 黎肇家 麦有专 张晓凤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5,共11页
为探究海南吊罗山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以当地山铜材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将种群集中分布区域设为典型样地并开展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采用动态量化分析、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 为探究海南吊罗山山铜材(Chunia bucklandioides)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以当地山铜材野生种群为研究对象,将种群集中分布区域设为典型样地并开展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采用动态量化分析、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生存函数等方法分析现有种群结构特点和动态特征,并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推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年龄结构接近不规则金字塔型,动态量化分析显示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第Ⅰ~Ⅲ龄级间存在衰退现象,种群增长性弱,稳定性差,受外界干扰敏感度高,有向稳定型种群转变的趋势。(2)随龄级增加,山铜材标准化存活个体数量减少,生命期望降低,死亡率和消失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3)生存分析显示吊罗山山铜材种群具有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4)经过未来2、4、6龄级时间后,Ⅰ~Ⅲ龄级个体数量将逐渐减少,Ⅳ~Ⅶ龄级个体数量少量增加,幼龄苗木自我更新能力不足,种群存在规模收缩和衰退的风险。研究表明,生境碎片化、分布范围小、植株结实量少和幼龄个体不足是导致吊罗山山铜材濒危的主要因素,建议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小区、辅助种子入土萌发、加快人工培育技术研究、人工扩大种群规模与数量和加强基础研究等方式,促进山铜材种群复壮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山铜材 种群结构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不同生境濒危植物龙棕种群结构及其动态特征
13
作者 包崇寅 孙永玉 +2 位作者 李敏敏 邢洪铭 戚建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9-490,共12页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 【目的】分析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龙棕种群的保护、恢复和更新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楚雄州大尖山自然保护区内3种不同生境(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龙棕种群调查,编制龙棕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和绘制其存活曲线和生存分析函数曲线,并利用时间序列模型对种群的数量动态做出相应的预测,以深入了解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结构及动态特征。【结果】(1)在3种生境中龙棕种群均处于衰退状态,对外界干扰较为灵敏,存活曲线呈现Deevey-Ⅲ型,龙棕个体在幼苗阶段出现大量死亡。(2)3种不同生境下龙棕种群都分布不均,呈聚集分布,说明龙棕种子传播以母株为中心扩散。【结论】从种群密度大小上来看,阔叶林中的龙棕种群密度最大,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最小的是灌丛。结合对种群年龄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明水分条件较好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龙棕种群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棕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生存分析 时间序列预测
下载PDF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银杉种群结构和动态分析
14
作者 王林津 杨瑞 +3 位作者 韩继怀 勾伟 赵洋洋 高旭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1-578,共8页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也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和旗舰种。该研究基于2022年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银杉的调查数据,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编制静态生...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是我国特有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之一,也是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和旗舰种。该研究基于2022年对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银杉的调查数据,计算数量动态指数、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并引入生存函数和谱分析描绘其结构动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银杉种群年龄结构为倒J型,种群的动态变化指数Vpi为39.43%,大于Vpi′且两值都大于0,可以看出银杉种群为增长型,但增长缓慢,对外部干扰非常敏感。银杉的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生存率、累计死亡率、死亡密度及危险率在Ⅰ~Ⅲ龄级变化较大,后趋于稳定。谱分析表明第Ⅲ龄级是影响银杉种群数量的主要阶段。保护区内银杉幼龄个体数多但死亡率高,是导致种群野外更新困难的主要原因,建议保护区加强银杉幼苗抚育工作,改善生存环境,从而推动银杉种群的自然更新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谱分析
下载PDF
煤化工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与水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子睿 赵计辉 +3 位作者 董圣焜 王奕仁 何国锋 柳金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2,共7页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煤化工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水率高、脱水性差的煤化工污泥,是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典型难处理固废。煤化工污泥的脱水性受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对其解析将有...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煤化工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水率高、脱水性差的煤化工污泥,是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典型难处理固废。煤化工污泥的脱水性受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对其解析将有助于揭示煤化工污泥的束水结构并可为煤化工污泥高效脱水方法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煤制烯烃污泥及煤制油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解析其微生物种群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和低场核磁共振法(LF-NMR,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表征污泥的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煤化工产业选取的污水处理工艺不同,导致煤化工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两种污泥中的主要菌种;LF-NMR法测得水分分布更为准确,根据污泥中水的结合能可将其划分为结合水、机械结合水以及自由水,污泥中大部分水分(90%以上)为机械结合水;采用能够破坏污泥絮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脱水方法,可以进一步实现煤化工污泥的高效、深度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污泥 微生物种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分析 水分分布 低场核磁
下载PDF
潍坊地区灯诱昆虫种群结构及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16
作者 田洪平 卢国彩 +2 位作者 高金鹏 田洪霞 李付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98-102,共5页
为明确山东潍坊地区灯诱昆虫的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于2019—2022年连续4年利用高空诱虫灯监测昆虫,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昆虫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结果表明,2019—2022年高空诱虫灯共诱集到昆虫261 778头,包括... 为明确山东潍坊地区灯诱昆虫的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于2019—2022年连续4年利用高空诱虫灯监测昆虫,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昆虫种群结构和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动态。结果表明,2019—2022年高空诱虫灯共诱集到昆虫261 778头,包括5个目,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包括9科42种,其中夜蛾科和螟蛾科为优势科,棉铃虫为优势种,亚洲玉米螟和桃蛀螟为丰盛种。优势种和丰盛种发生盛期棉铃虫为6—7月份;亚洲玉米螟为6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上旬;桃蛀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根据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可在不同时间对优势种进行重点精准测报和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诱虫灯 种群结构 发生动态 精准测报 棉铃虫 桃蛀螟 亚洲玉米螟
下载PDF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特征
17
作者 蒲发光 王瑞 +4 位作者 谢宛 左睿涛 张贝贝 周美生 刘华 《安徽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 栎类天然次生林是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分布的森林类型。为了解不同类型的群落结构及其在森林生态功能中的作用,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物种重要值采用K-means的方法进行群落划分,并分析其优势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1)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组成丰富,有79科、202属、29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269种,占全部物种的91.5%。(2)天马保护区栎类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群落类型有5类,分别为栓皮栎+青冈栎-红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青冈栎+牛鼻栓-红果山胡椒-沿阶草群落、茅栗-荚蒾-蕨群落、短柄枹+青冈栎-大果山胡椒-野灯心草群落和麻栎+灯台树-红果山胡椒-求米草群落。(3)优势树种的径级结构完整,呈倒“J”型,Ⅱ径级的占比为最大,其数量占总株数的41.01%。树高级呈“单峰型”正态分布,Ⅳ高度级的株数占比最大,达到29.37%;其次为Ⅲ和Ⅴ高度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群落 种群结构 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林木株数与竞争指数的马尾松退化林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分析
18
作者 申鹏 白萍 +1 位作者 朱洲 柴宗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65,共8页
退化林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研究对于探明种群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导种群保护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为研究区域,针对该地典型马尾松退化林进行典型样地调查。基于林木株数与竞争指数,... 退化林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研究对于探明种群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导种群保护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国有浪风关林场为研究区域,针对该地典型马尾松退化林进行典型样地调查。基于林木株数与竞争指数,应用动态指数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法,综合分析研究区马尾松退化林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1297株马尾松林木包括12个龄级,由于Ⅰ龄级个体数过少,种群天然更新能力不足,导致种群呈现衰退趋势;种群内竞争强度总体上随龄级的增大而减小,但在Ⅶ龄级和Ⅸ龄级种群内竞争过于剧烈,导致种群结构不稳定。(2)种群小径级林木个体较多,马尾松种群总体呈增长型种群,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但种群内竞争较激烈,面临较大的衰退风险。(3)随着时间推移,在未来6个龄级以后,种群中老龄级株数逐渐增多,幼龄级株数下降,种群内竞争强度逐渐趋于稳定。结果表明:幼龄级个体数量匮乏和林木间剧烈的竞争是研究区马尾松种群退化的主要原因。尽管通过自疏作用可以调节种群结构以实现稳定,但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建议采取主林层间伐配合林下割灌除草和补植的方式来调整种群结构,尽快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退化林 种群结构 数量动态 林木竞争
下载PDF
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19
作者 申鹏 周雯 柴宗政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2,共8页
以实施近自然经营10余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并基于种群统计方法来探讨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种群对照和经营两种林分中,幼龄(Ⅰ、Ⅱ龄级)个体数量都很少、龄级分布不... 以实施近自然经营10余年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并基于种群统计方法来探讨近自然经营对马尾松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种群对照和经营两种林分中,幼龄(Ⅰ、Ⅱ龄级)个体数量都很少、龄级分布不合理、种群结构不稳定。虽然近自然经营能够提升幼龄个体总体数量,但效果仍不理想。马尾松种群的个体数量优势可能会减弱,种群呈现衰退趋势。种群经过6个龄级的发展后,其结构逐渐呈稳定增长态势。马尾松种群总体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且对照林分中马尾松种群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经营林分。随着龄级增大,种群分布格局呈现聚集—均匀—随机分布的趋势;近自然经营能够加快种群分布格局向更为稳定的随机分布状态演替的进程。因此,研究区马尾松种群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幼龄个体数量不足,近自然经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建议在近自然经营的基础上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提高幼龄个体数量,加快实现种群稳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近自然经营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下载PDF
辽东地区北方须鳅种群结构分析
20
作者 段友健 骆小年 +4 位作者 康漪 李姣 吴晨 张志明 孙述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7-821,共5页
为探明辽宁东部地区北方须鳅的种群结构,2018—2019年在鸭绿江支流和太子河上游用网目1.5cm地笼网采集到161尾北方须鳅,以脊椎骨为鉴定材料,分析年龄组成。调查结果显示:渔获物中雌性全长62~124mm,体质量1.7~13.6g;雄性全长71~130mm,体... 为探明辽宁东部地区北方须鳅的种群结构,2018—2019年在鸭绿江支流和太子河上游用网目1.5cm地笼网采集到161尾北方须鳅,以脊椎骨为鉴定材料,分析年龄组成。调查结果显示:渔获物中雌性全长62~124mm,体质量1.7~13.6g;雄性全长71~130mm,体质量2.1~14.6g;年龄组成均为1~3龄,雌雄比为0.916∶1。全长50%方法估算结果显示,北方须鳅种群雌鱼初次性成熟全长79.3 mm,雄鱼初次性成熟全长98.9mm,对应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为0.69龄和1.19龄。调查结果表明,北方须鳅是一种个体小、年龄组成简单、初次性成熟较早的鱼类,种群的生态对策偏向r选择类型。虽然r选择类型鱼类在遭受资源开发时种群恢复力较快,但过度捕捞可导致北方须鳅的种群恢复力不足,种群资源衰退。必须加强渔业管理措施,如设立最小捕捞规格、开展驯化繁育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加以养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地区 北方须鳅 种群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