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0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藁本种质创新、栽培繁育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樊勇 李旭 +3 位作者 录亿隆 于春雷 杨正书 孙文松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辽藁本作为我国大宗药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但是辽藁本栽培种较少、栽培技术落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辽藁本在种质创新、栽培技术研究、种苗繁育、药用成分... 辽藁本作为我国大宗药材,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但是辽藁本栽培种较少、栽培技术落后,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严重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辽藁本在种质创新、栽培技术研究、种苗繁育、药用成分分析、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组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辽藁本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辽藁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藁本 种质创新 栽培繁育 药用成分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雯雯 董发明 毕延震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67-3275,共9页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更改基因组DNA序列,近年来在动植物育种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中对农业生物多性状协同改良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对单一基因或位点的改变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所以亟需建立一套多基因同步编辑体系,对多个...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更改基因组DNA序列,近年来在动植物育种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中对农业生物多性状协同改良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对单一基因或位点的改变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所以亟需建立一套多基因同步编辑体系,对多个基因进行协同修饰。多个sgRNA同时表达是多基因同步编辑的关键,常见表达策略包括建立多个单顺反子sgRNA并联表达和多顺反子sgRNA串联表达。常用串联表达工具有核酸酶Csy4、tRNA系统以及自裂核酶等。本文对以上多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 多基因编辑 种质创新
下载PDF
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学科团队
3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I0001-I0001,共1页
“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学科团队”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室、马铃薯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依托国家种质资源渭源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甘肃省马铃薯种质资源... “马铃薯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学科团队”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室、马铃薯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依托国家种质资源渭源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西北旱作马铃薯科学观测实验站、甘肃省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工程实验室、会川马铃薯育种试验站、榆中早熟马铃薯育种试验站等研发平台,围绕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生态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和引进与鉴定、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良种良法集成示范推广等技术服务,为甘肃省马铃薯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研究所 种质创新 马铃薯育种 育种试验 早熟马铃薯 集成示范 工程实验室 科学观测
下载PDF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遗传多样性及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4
作者 马会萍 冀含乐 +3 位作者 韩鲲 王晓晖 杨海静 彭正锋 《特产研究》 2024年第5期142-148,156,共8页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境内,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改良牡丹花色、改变株形、增加花香、延长花期的重要的待开发的种质资源。本文综述了牡丹肉质花盘亚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牡丹...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植物自然分布于我国境内,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改良牡丹花色、改变株形、增加花香、延长花期的重要的待开发的种质资源。本文综述了牡丹肉质花盘亚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牡丹肉质花盘亚组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培育具有独特园艺性状的观赏牡丹新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肉质花盘亚组 遗传多样性 种质创新
下载PDF
浅谈粮饲兼用玉米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旭梅 高旭东 高洪敏 《辽宁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71-72,共2页
随着落实我国玉米生产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的发展要求,粮饲兼用型玉米受到了农户、青贮加工及养殖企业的青睐,成为当前玉米种植的一个新方向。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 随着落实我国玉米生产供给侧改革、因地制宜推行“粮改饲”的发展要求,粮饲兼用型玉米受到了农户、青贮加工及养殖企业的青睐,成为当前玉米种植的一个新方向。高产、优质、多抗粮饲兼用玉米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育种实践,对粮饲兼用玉米的品种特性、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创新及品种选育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中,要重视PN78599和旅大红骨种质的改良与利用;在选系过程中,要注重大群体、高密度选择,异地筛选,抗性鉴定,测用结合等选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粮饲兼用 种质创新 品种选育
下载PDF
食用豆抗豆象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晓明 程须珍 +2 位作者 朱振东 刘昌燕 陈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3-1169,共17页
食用豆在耕地质量提升、优化农业生态体系及人类膳食结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豆象是世界性仓储性害虫,严重影响着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在食用豆抗豆象种质鉴定评价和利用方面,从各种野生资源中鉴定出抗不同豆象的种质材料,... 食用豆在耕地质量提升、优化农业生态体系及人类膳食结构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豆象是世界性仓储性害虫,严重影响着食用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内外在食用豆抗豆象种质鉴定评价和利用方面,从各种野生资源中鉴定出抗不同豆象的种质材料,并在豆象抗性遗传学分析、QTL定位和基因挖掘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豆象发生和危害规律、抗性鉴定方法、抗性机理研究、抗性种质鉴定与评价、抗性遗传和分子标记以及抗豆象育种方法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抗豆象研究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和展望,以期为我国抗豆象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豆 种质创新 豆象 抗性育种 分子标记
下载PDF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贵州大学,于2013年批准建设,201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21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依托生物学国内一流学科,覆盖作物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领域;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 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贵州大学,于2013年批准建设,2017年通过教育部验收,2021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实验室依托生物学国内一流学科,覆盖作物学、园艺学、林学、生态学和草学等学科领域;经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山地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与保育、山地植物优异基因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山地植物逆境生物学与生态修复三个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是贵州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认定)DNA鉴定授权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单位 一流学科 植物资源保护 DNA鉴定 覆盖作物 种质创新 园艺学 贵州大学
下载PDF
“种质创新与良种创制”专栏征稿函
8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7-307,共1页
渔业种质是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物质基础,开展种质创新与良种创制是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展示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水生生物学报》特组织“种质创新与良种创制”专栏,现面向广大学者征稿。
关键词 征稿函 种质创新 最新研究成果 水产养殖业 高质量发展 健康可持续发展 渔业 创制
下载PDF
优质新型旱稻种质创新技术及新品种选育
9
作者 彭国威 《河北农业》 2023年第9期67-68,共2页
结合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在陕西黄土高原上发现的野生旱稻与东北农家品种进行三系远缘杂交,用遗传育种与分子标记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数代的选育,培育出了优质新型旱稻新品种“旱香”系列,该品种具有米粒修长,口感香糯,营养丰富,耐... 结合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通过在陕西黄土高原上发现的野生旱稻与东北农家品种进行三系远缘杂交,用遗传育种与分子标记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过数代的选育,培育出了优质新型旱稻新品种“旱香”系列,该品种具有米粒修长,口感香糯,营养丰富,耐旱能力强的优点,不仅填补了我国旱稻种业的一项空白,其营养价值(富含肌醇、叶酸、呈弱碱性等)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种质创新 新品种
下载PDF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地方鸡种质创新与高效利用技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10
作者 《北方牧业》 2023年第16期12-12,共1页
为促进全国地方优质鸡产业健康高效协同发展,推动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增强地方鸡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综合试验站联合河北省蛋鸡肉鸡(家禽)创新团队,结合河北地域坝上长尾鸡、太行鸡、北京油鸡“三只鸡”种质资源... 为促进全国地方优质鸡产业健康高效协同发展,推动种质创新与开发利用,增强地方鸡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河北综合试验站联合河北省蛋鸡肉鸡(家禽)创新团队,结合河北地域坝上长尾鸡、太行鸡、北京油鸡“三只鸡”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北京油鸡 种质创新 坝上长尾鸡 太行鸡 肉鸡 产业技术研发 创新团队
下载PDF
“多倍体果桑种质创新及利用”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11
作者 林强 《蚕学通讯》 2023年第3期56-56,共1页
2023年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市召开“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抗逆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林强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科... 2023年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南宁市召开“2023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抗逆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林强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科技成果“多倍体果桑种质创新及利用”获2022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项成果针对我国生产应用的果桑品种单一,抗病和抗逆性差等技术难题进行科技攻关,在研究分析桑树多倍体遗传机制及特征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果桑多倍体种质材料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取得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技术体系 科学技术进步奖 科技成果 蚕业技术推广 科技工作者 果桑 种质创新 科技攻关
下载PDF
小麦抗逆基因挖掘及功能型种质创新研究——2021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获奖项目
12
作者 白海波(文/图) 《宁夏农林科技》 2023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该项目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针对宁夏春小麦抗逆和功能型种质缺乏等问题,开展多点(宁、蒙、新、甘)、多年(2015-2020年)、多胁迫(旱、热、旱+热)下春小麦灌浆期抗逆基因定位和功能型种质创新研究。利用宁春4号与... 该项目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完成。针对宁夏春小麦抗逆和功能型种质缺乏等问题,开展多点(宁、蒙、新、甘)、多年(2015-2020年)、多胁迫(旱、热、旱+热)下春小麦灌浆期抗逆基因定位和功能型种质创新研究。利用宁春4号与宁春27号杂交创制重组自交系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农林科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 种质创新 科学技术进步奖 小麦灌浆期 重组自交系群体 获奖项目 抗逆基因
下载PDF
小麦抗纹枯病种质创新及QTL定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5
13
作者 蔡士宾 任丽娟 +4 位作者 颜伟 吴纪中 陈怀谷 吴小有 张仙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8-934,共7页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 目的纹枯病已成为影响中国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创造抗纹枯病小麦种质,并探讨其抗性遗传特点,是启动小麦抗纹枯病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方法以中国育种中很少利用的ARz和Niavt14为纹枯病抗源,以大面积推广品种扬麦158等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组合,聚合抗病基因;用单粒传法构建含137个重组自交系ARz/扬麦158遗传群体为材料,以致病力较强的R-46菌株为纹枯病病原,分别用沟带接菌法和牙签接菌法进行抗纹枯病的接菌鉴定。结果创造出02P12、02P315等兼抗纹枯病、赤霉病或白粉病的新种质;ARz/扬麦158群体在牙签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9.8%~64.4%之间,在沟带接菌法中,病情指数介于25%~75%之间,病情指数均呈正态分布,具数量遗传的特点;单标记分析法对97个在抗感池或亲本间呈多态性的位点进行回归分析,获得Xgdm67等11个与纹枯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的SSR标记,能解释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5.0%~13.0%,其中Xgwm247、Xgdm67、Xwmc94和Xgwm437在牙签接菌法和沟带接菌法的抗性资料中都能检测到;用MapManagerQTXb17建立了14条连锁区段,并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小麦纹枯病抗病相关的2个QTL位点,其中,Xgdm67~Xbarc172之间的QTL在两种接种条件下都能检测到,LOD值分别为4.0和3.63,能够解释表型变异14.36%和12.3%;Xwmc94~Xwmc273.2之间的QTL只能在牙签法中检测到,其LOD值和贡献率分别为2.3和14.68%。结论初步认为在7D上存在抗小麦纹枯病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种质创新 QTL分析 病情指数 数量遗传
下载PDF
P群种质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和种质创新中的作用及展望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元东 段民孝 +5 位作者 邢锦丰 王继东 张春原 郭景伦 赵久然 陈绍江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12,15,共4页
通过分析P群种质选育的品种,结合育种实践,认为P群种质是不同于我国原有4大杂种优势类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优势群。总结出P群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P群×Reid类群、P群×塘四平头类群、P群×旅大红骨类群和P群×... 通过分析P群种质选育的品种,结合育种实践,认为P群种质是不同于我国原有4大杂种优势类群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优势群。总结出P群种质的主要杂种优势模式,即P群×Reid类群、P群×塘四平头类群、P群×旅大红骨类群和P群×其它种质类群。提出了P群种质在今后玉米育种和种质扩增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P群种质 杂种优势利用 种质创新
下载PDF
甘蔗野生种滇蔗茅种质创新利用研究Ⅰ.甘蔗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群体构建与SSR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34
15
作者 陆鑫 毛钧 +4 位作者 刘洪博 刘新龙 马丽 苏火生 蔡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1-324,共4页
利用光周期调控技术诱导甘蔗热带种路打士开花,并与滇蔗茅云南95-19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实生苗76株,大田移栽成活62株,成活率81.6%;选用4对引物对获得的62份杂交后代进行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62份杂交后代全部为真杂种,所选SSR引物... 利用光周期调控技术诱导甘蔗热带种路打士开花,并与滇蔗茅云南95-19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实生苗76株,大田移栽成活62株,成活率81.6%;选用4对引物对获得的62份杂交后代进行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62份杂交后代全部为真杂种,所选SSR引物对滇蔗茅后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鉴定效率。该杂交组合后代杂种真实率为100%,是目前数量最大的滇蔗茅F1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蔗茅 种质创新 杂交后代 SSR标记
原文传递
茶梅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种质创新 被引量:19
16
作者 林田 李天菲 +3 位作者 杨华 李寿国 葛国军 罗利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综述了国内外茶梅品种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及种质创新工作,其中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自2002年起,共收集国内外茶梅品种80余种,建立品种资源基地并对其进行了鉴定评价,筛选出3个适于上海地区的品种,并登录新品种1个。
关键词 种质资源 茶梅 收集保存 鉴定评价 种质创新 基因库
原文传递
我国棉花种质创新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芙蓉 张军 +1 位作者 刘勤红 张传云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3,共4页
简要介绍了我国陆地棉种质创新已经取得的成果,评述了棉花种质创新中利用的各种方法在拓展育种种质基因库中的功效,并对棉花种质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 陆地棉 种质创新 进展 中国
下载PDF
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型种质创新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珊珊 滕卫丽 +7 位作者 姜自芹 张彬彬 葛玉君 刁桂珠 郑天慧 曾蕊 吴帅 李文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09-1413,共5页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人工去雄、授粉,以1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或优良品系)为母本、亚基组成为(α'+α+11S酸性亚基)-缺失型育种材料日B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将F1杂交种南繁,单粒点播、单株收获得到F2代分离群...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人工去雄、授粉,以10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黑龙江省主栽品种(或优良品系)为母本、亚基组成为(α'+α+11S酸性亚基)-缺失型育种材料日B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将F1杂交种南繁,单粒点播、单株收获得到F2代分离群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表明,F1代杂交种子7S球蛋白α'-与α-亚基的表现型全部为正常型。在杂交F2代种子中获得了具有中国大豆遗传背景的α-缺失、(α+A1aA1bA2)-缺失、A3-缺失、(α'+A4)-缺失和(α'+α)-缺失的贮藏蛋白亚基组成新类型种质,为我国大豆蛋白组分育种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7S球蛋白 α-亚基缺失型 种质创新
下载PDF
引进紫心甘薯资源的鉴定及种质创新 被引量:10
19
作者 谢一芝 郭小丁 +2 位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4-58,共5页
紫心甘薯富含花青素,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为了加速紫心甘薯的育种进程,对从日本引进的紫心甘薯资源凌紫进行特性鉴定,并通过配组杂交对其作为亲本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鉴定结果表明:凌紫的薯肉为深紫色,每100 g鲜薯花青素含量93.85 mg,薯块... 紫心甘薯富含花青素,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为了加速紫心甘薯的育种进程,对从日本引进的紫心甘薯资源凌紫进行特性鉴定,并通过配组杂交对其作为亲本利用价值进行评价。鉴定结果表明:凌紫的薯肉为深紫色,每100 g鲜薯花青素含量93.85 mg,薯块干物率36%,中抗黑斑病和茎线虫病,开花性较好。利用凌紫为亲本配制了15个杂交组合。结果表明,15个杂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15.85%,杂交组合后代的平均中选率为4.46%。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从凌紫×川薯69的组合后代中创新出优异的紫心甘薯品种宁紫薯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心甘薯 鉴定 种质创新
下载PDF
我国鲜食葡萄育种的种质基础与种质创新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崇怀 孔庆山 潘兴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6-261,共6页
对我国所育成的48个鲜食葡萄品种(系)的种质基础和种质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园皇后、莎巴珍珠、巨峰、无核白、无核紫等是作为亲本利用较多的葡萄种质;玫瑰香×莎巴珍珠、玫瑰香×京早晶、葡萄园皇后×... 对我国所育成的48个鲜食葡萄品种(系)的种质基础和种质利用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玫瑰香、葡萄园皇后、莎巴珍珠、巨峰、无核白、无核紫等是作为亲本利用较多的葡萄种质;玫瑰香×莎巴珍珠、玫瑰香×京早晶、葡萄园皇后×无核紫、沈阳玫瑰×巨峰等有性杂交组合及巨峰系四倍体品种的实生选种为葡萄种质的主要利用模式。尽管我国自行培育的很多鲜食葡萄品种在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国葡萄育种的遗传基础相对狭窄,葡萄种质利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对葡萄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是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葡萄 种质资源 品种 种质基础 种质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