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8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菌剂偶联有机肥强化秸秆还田
1
作者 李明星 江慧 +3 位作者 李锐定 陶逸倩 李星 邱忠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0-881,共12页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 设置添加秸秆降解菌剂(MC)、有机肥(OF)、菌肥联用(MC+OF)和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进行了为期120d的还田实验,分析不同处理对还田秸秆降解速度、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MC+OF处理的秸秆降解和腐殖化效果最佳.还田120d时,MC+OF组半纤维、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和秸秆失重率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87%~11.78%、3.20%~10.59%、6.00%~32.97%和9.49%~26.77%(P<0.05),腐殖质含量最高,达70.39g/kg;土壤总有机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分别较初始增加33.39%和62.00%,土壤总养分(氮磷钾)相对初始增加134.21mg/kg.此外,秸秆降解菌剂接种后其中的Aspergillus能够在秸秆还田过程中成为优势菌属,并诱导了Alcaligenes、Ensifer和Brevundimonas等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的土著微生物显著富集;菌肥联用还提高土壤中蔗糖酶、脲酶和中性磷酸酶等碳、氮和磷转化的关键酶活力,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总量,提升了土壤品质.综上所述,MC+OF是解决还田秸秆降解难、资源循环受阻的有效手段,对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菌剂 有机肥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态
下载PDF
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若干规定
2
作者 《湖南农业》 2025年第3期6-7,共2页
第一条为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规范露天焚烧秸秆,防治大气污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对水稻、油菜、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秸秆按照下列方式予以利用:(一)肥料化,将秸秆还... 第一条为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规范露天焚烧秸秆,防治大气污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湖南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秸秆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对水稻、油菜、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秸秆按照下列方式予以利用:(一)肥料化,将秸秆还田以及用于有机肥生产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综合利用 秸秆还田 焚烧秸秆 有机肥生产 农作物 肥料化 湖南省 棉花
下载PDF
烧与禁烧的秸秆机械化选择
3
作者 胡伟 《农机市场》 2025年第3期12-12,共1页
秸秆处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材,从保护性耕作要求秸秆还田,到环保风暴要求禁烧秸秆,再到一些人说秸秆还田引发病虫害而要求焚烧秸秆,个顶个都是焦点话题。近期焚烧秸秆现象在一些区域重新抬头,网络上也有人为了吸引眼球,蹭流量,炒作秸... 秸秆处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材,从保护性耕作要求秸秆还田,到环保风暴要求禁烧秸秆,再到一些人说秸秆还田引发病虫害而要求焚烧秸秆,个顶个都是焦点话题。近期焚烧秸秆现象在一些区域重新抬头,网络上也有人为了吸引眼球,蹭流量,炒作秸秆还田引发病虫害,鼓吹焚烧秸秆。我一贯的观点是:秸秆还田,包括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应该是农业领域的一个基本国策,不仅仅是环保的要求,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风暴 焚烧秸秆 秸秆还田 秸秆处理 保护性耕作 禁烧 过腹还田 可持续发展的
下载PDF
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张鑫 赵伟 +6 位作者 叶彤 兰海涛 聂美玲 常建国 刘兴博 杨金砖 李志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近年来,鲜食玉米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相应的鲜食玉米秸秆产量也不断增加。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秸秆粉碎长度较大、还田效果较差、田间分解速度较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装置由刀... 近年来,鲜食玉米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相应的鲜食玉米秸秆产量也不断增加。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秸秆粉碎长度较大、还田效果较差、田间分解速度较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装置由刀轴、刀盘和刀片组成。通过刀片对秸秆粉碎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影响其作业效果的因素。对主要因素参数进行设计,并建立粉碎装置-秸秆离散元模型,将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与现有的秸秆粉碎装置进行不同转速下的离散元仿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的破碎效果均优于现有的秸秆粉碎装置。将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以800、950、1 100 r/min的转速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转速下,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在0~100 mm之间的占比分别为94.6%、95.4%和95.9%,秸秆主要长度区间均为50~70 mm,满足秸秆还田作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收获机 秸秆粉碎装置 离散元 秸秆含水率
下载PDF
1株水稻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效果研究
5
作者 郭琪 刘瑞 +3 位作者 徐刚 曹颖 胡尚连 赵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2,共11页
【目的】筛选能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细菌,为水稻秸秆降解提供菌种资源,进而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采自四川绵阳水稻田中的腐烂秸秆与土壤混合物以及羌王竹海中的腐烂竹节与土壤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 【目的】筛选能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细菌,为水稻秸秆降解提供菌种资源,进而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采自四川绵阳水稻田中的腐烂秸秆与土壤混合物以及羌王竹海中的腐烂竹节与土壤混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细菌,经刚果红和苯胺蓝染色法以及滤纸条崩解试验筛选水稻秸秆降解菌,并检测其酶活性,综合水稻秸秆降解率和降解产物表征分析对其降解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腐烂水稻秸秆与土壤混合物及腐烂竹节与土壤混合物中分离得到63株细菌,且有4株细菌出现刚果红和苯胺蓝脱色圈,其中菌株QZ67脱色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最大,且滤纸崩解最彻底。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Z67为台中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aichungensis)。在30℃、pH 8条件下发酵8 d,菌株QZ67的滤纸酶、木聚糖酶、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4455.87,2742.53,1239.60和10824.18 U/L,漆酶活性在发酵第10天达到最高,为2160.49 U/L。菌株QZ67在30℃、pH 8、160 r/min条件下处理水稻秸秆30 d,相对降解率可达28.95%。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在菌株QZ67作用下,水稻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被降解。X光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与未接菌处理相比,菌株QZ67处理30 d后水稻秸秆的结晶度明显降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QZ67处理30 d后,水稻秸秆受到严重破坏,原本成束的维管束组织破裂成蜂窝状,基本组织变得松散细碎,水稻秸秆表面的蜡质-硅化层基本脱落。【结论】筛选获得1株具有较强纤维素、木质素降解能力的台中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taichungensis)QZ67,该菌株能有效降解水稻秸秆,有利于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促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降解 纤维素酶 木质素降解酶 秸秆利用
下载PDF
添加不同类型水稻秸秆对植烟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6
作者 熊橙梁 张庆富 +6 位作者 姚未远 夏滔 许庆平 周喜新 张毅 陈丽鹃 杨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0,共8页
为研究添加不同类型水稻秸秆对烤烟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无添加土壤为对照(CK),分别添加新鲜水稻秸秆(FS)和腐熟水稻秸秆(RS),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3种处理下不同时间(0、7、30、60、90 d)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 为研究添加不同类型水稻秸秆对烤烟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无添加土壤为对照(CK),分别添加新鲜水稻秸秆(FS)和腐熟水稻秸秆(RS),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3种处理下不同时间(0、7、30、60、90 d)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新鲜水稻秸秆和腐熟水稻秸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FS和RS处理90 d后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及真菌的Chao1指数。群落结构组成分析表明,FS和RS处理提高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的相对丰度;其中FS处理还增加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的相对丰度;RS处理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结合菌门(Zyg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综上所述,添加新鲜水稻秸秆和腐熟水稻秸秆均能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构成,改善植烟连作土壤的健康状态。相较于添加腐熟水稻秸秆处理,添加新鲜水稻秸秆处理会导致致病性真菌丰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秸秆还田 微生物群落 植烟连作土壤 Illumina MiSeq测序
下载PDF
可降解秸秆基地膜增韧改性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恩惠 陈玲 +3 位作者 范肖东 彭鵾 GUEGUIM KANA E B 翟胜丞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1,共9页
以秸秆纤维为原料,经氯化胆碱/尿素-微生物联合预处理之后,依次通过填充不同添加量的杨木纤维、调控湿强剂组合种类以及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木质素聚合物作表面涂层,制备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分析改性处理对可降解秸秆纤维基地膜力... 以秸秆纤维为原料,经氯化胆碱/尿素-微生物联合预处理之后,依次通过填充不同添加量的杨木纤维、调控湿强剂组合种类以及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木质素聚合物作表面涂层,制备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分析改性处理对可降解秸秆纤维基地膜力学性能、韧性、疏水性、降解性及水稻生长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杨木纤维的填充可有效降低细小秸秆纤维流失率;优选杨木纤维与秸秆纤维质量比为4∶6,湿强剂硫酸铝(AS)添加量1.5%、阳离子分散松香胶(CDR)1.5%,纳米木质素聚合物表层涂布量2~2.5 g/m^(2)时,获得的改性秸秆纤维基地膜(MSFM)抗张指数为30.33 N·m/g、湿抗张指数9.23 N·m/g、撕裂指数5.16 mN·m^(2)/g、耐破指数2.36 kPa·m^(2)/g,应变由0.48%提高到1.13%,增幅达135.42%,且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和湿稳定性。地膜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第9周时MSFM失重率达62%,同时盆栽试验期杂草抑制率达81.20%,且具有良好的土壤保温及水稻促生作用。生物可降解秸秆纤维地膜能够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和化石资源投入,在农田土壤覆盖应用领域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纤维 可降解地膜 增韧改性 力学性能 杂草防控 增温促生
下载PDF
玉米秸秆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郭思佳 刘新柱 +6 位作者 刘春山 刘向东 邢蕾 栾积毅 韩平 王海祥 李剑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材料,同时为设计和优化秸秆收获、打捆、切割等装置结构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对寒地玉米秸秆进行了压缩试验。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万能试验机、数显鼓风干燥箱等设备... 为了更好地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材料,同时为设计和优化秸秆收获、打捆、切割等装置结构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对寒地玉米秸秆进行了压缩试验。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万能试验机、数显鼓风干燥箱等设备对玉米秸秆进行了有节段的径向和轴向压缩试验,测得了基于不同部位、不同速度、不同含水率三因素在不同水平组合下的破坏力的大小,获得因素的显著性影响程度及最优水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轴向压缩破坏力为0.726~3.271 kN,R值为0.586~1.527,F值为7.093~38.742;玉米秸秆径向压缩破坏力为0.370~2.297 kN,R值为0.382~0.921,F值为9.096~22.183。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极显著的是秸秆部位,加载速度和含水率次之;最优水平组合为秸秆部位为上、加载速度为10 mm/min、含水率为最低,且径向压缩所需破坏力小于轴向压缩所需破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压缩 含水率
下载PDF
尿素氨化水稻秸秆对湖羊育肥效果的研究
9
作者 韩大勇 刘海霞 +2 位作者 周明夏 朱爱文 张耀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0,共6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尿素添加量对水稻秸秆氨化的效果及氨化水稻秸秆不同添加量对湖羊育肥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不添加尿素的水稻秸秆为对照,用4种不同尿素添加量(3%,4%,5%,6%)氨化处理水稻秸秆,每个组设3个重复,40 ...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尿素添加量对水稻秸秆氨化的效果及氨化水稻秸秆不同添加量对湖羊育肥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以不添加尿素的水稻秸秆为对照,用4种不同尿素添加量(3%,4%,5%,6%)氨化处理水稻秸秆,每个组设3个重复,40 d后进行秸秆感官鉴定和营养成分含量测定。根据氨化试验结果,选取氨化效果最优的尿素添加量进行后续试验。选择90只体重20 kg左右的湖羊公羊进行育肥试验,试验羊只随机分为3组,每个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羊。试验Ⅰ组为对照组,粗饲料为未氨化水稻秸秆,试验Ⅱ组的粗饲料为50%未氨化水稻秸秆+50%氨化水稻秸秆,试验Ⅲ组的粗饲料全部为氨化水稻秸秆。秸秆氨化试验结果表明,尿素不同添加量条件下氨化水稻秸秆的色泽、气味、质地均可达到正常水平;各氨化处理组水稻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尿素添加量组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3%和4%尿素添加量组(P<0.05)。5%和6%尿素添加量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4%、5%和6%尿素添加量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湖羊育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Ⅱ、Ⅲ组羊只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Ⅲ组羊只的料重比极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Ⅲ组羊只的单位增重成本低于试验Ⅰ组,增重收益和最终盈利高于试验Ⅰ组。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氨化水稻秸秆的最适宜尿素添加量为5%;使用氨化水稻秸秆作为湖羊育肥日粮中的粗饲料,可显著提高湖羊日增重,降低料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氨化 水稻秸秆 湖羊 育肥效果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连年不同方式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10
作者 徐洪岩 郝玉波 +7 位作者 张微 刘丽 张明爽 孔德崴 何长安 于倩倩 张树棣 钱春荣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采用40-90种植方式,在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进行玉米秸秆离田、碎混、翻埋、覆盖、焚烧5种不同还田方式处理,并开展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均产生显著影响。3年连... 采用40-90种植方式,在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进行玉米秸秆离田、碎混、翻埋、覆盖、焚烧5种不同还田方式处理,并开展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均产生显著影响。3年连续种植还田下,覆盖还田方式的玉米总产量高于其他还田处理。但在2022年降水量及时间满足玉米生长的条件下,翻埋、离田、焚烧处理方式的玉米产量高于覆盖处理。除离田和焚烧还田外,其他3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焚烧与翻埋还田对玉米根系影响无显著差异,覆盖还田与碎混及翻埋还田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根系生长。在不同处理下,放线菌和酸杆菌作为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其占比达到30%,并且5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微生物OTU数量关系表现为E>A>B>D>C。综上,覆盖还田处理更适合土壤微生物生长,生产上可根据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为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保持可持续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玉米连作 产量 根系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秸秆还田年限对设施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
11
作者 孙玉禄 李杨 +5 位作者 刘晓辉 高晓梅 敖静 宋立群 马妍 李鑫 《微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 为研究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检测在使用不同年限秸秆还田的大棚中,不同深度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和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数据,分析秸秆还田年限对土壤磷素分布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显著提高耕作层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0~20 cm土壤,J7的全磷、有效磷、微生物量磷、中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41%、125%、85%、42%;20~40 cm土壤,J7分别比CK提高30%、157%、116%、56%,并能够降低土壤中全磷和有效磷向下的迁移,效果为J7>J5>J3>J1>CK。秸秆还田还能显著增加土壤的磷活化系数,促进植物对土壤磷素的有效利用。为有效解决磷淋溶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年限 设施农业 磷素分布 淋溶 微生物量磷
下载PDF
半干旱区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富里酸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
12
作者 高盼 王宇先 +4 位作者 李欣洁 蔡姗姗 徐莹莹 杨慧莹 张巩亮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7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照(CK,无秸秆还田)、FG(秸秆覆盖还田)、FM(秸秆翻埋还田)和FH(秸秆碎混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富里酸含量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在表层(0~10 cm)更有助于土壤有机碳和富里酸含量的积累,其中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最佳,秸秆翻埋还田次之,比CK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和富里酸含量分别提高16.86%、16.80%和67.30%、57.21%。FG和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7.67%和3.68%。FG处理在亚表层(20~30和30~40 cm)富里酸含量有所降低,FH处理在30~40 cm土层土壤富里酸减少了25.19%;(2)土壤腐殖质中富里酸来源受自生源和外生源共同作用的影响,FM处理在4个土层的荧光指数、生物指数、腐殖化指数分别较CK相比均有所提升。说明此处理在不同土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更高,稳定性更好;(3)三维荧光光谱和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FG和FH处理均使腐植酸类物质增加,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本试验区共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其中组分C1[激发波长(Ex)/发射波长(Em)=330/410]和C3(Ex/Em=270,370/460)同为腐植酸类物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腐解产生的有机物;组分C2(Ex/Em=230,260/415)为富里酸类物质;组分C3含量相对含量越高,土壤腐殖化程度越高。与CK相比,FM处理的C3组分含量相对含量在4个土层升高了3.8%~15.44%。综上所述,秸秆翻埋还田在增加土壤腐殖化程度和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方面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富里酸 荧光结构
下载PDF
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制备工艺的优化及性能表征
13
作者 黄世杰 方志辉 +5 位作者 周芸 梁淼 李瑞丽 张嘉辉 陈志燕 张峻松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为明确烟草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烟草秸秆为碳源,以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率为考察指标,通过BET比表面积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烟秆基活性炭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 为明确烟草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及其对孔隙结构的影响,选用烟草秸秆为碳源,以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微孔率为考察指标,通过BET比表面积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烟秆基活性炭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活化剂制备出的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孔隙结构有较大差异,官能团的种类基本一致,但是含量与比例有所差异。活化温度对比表面积以及总孔体积有较大影响,而微孔率主要影响因素是活化时间。通过优化得到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KOH为活化剂,物料比(烟秆∶活化剂,质量比)1∶2、浸渍时间12 h、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60 min。所制备出的最优烟秆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980.91 m^(2)/g,总孔体积为1.2151 cm^(3)/g,微孔率为66.66%。最优烟秆基活性炭对β-苯乙醇的吸附率达到101.49%,35 d的脱附率为35.78%。最优条件下制备出的烟草秸秆基活性炭孔隙结构发达,官能团种类丰富,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为烟草秸秆废弃物的多用途利用及高性能烟秆基活性炭的制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废弃物 烟草秸秆 活性炭 工艺优化 性能表征
下载PDF
油菜秸秆废塑料共催化热解的协同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14
作者 李小华 于子宁 +1 位作者 邵珊珊 蔡忆昔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2,188,共8页
在氮气气氛下,30~800℃的温度范围内,以20℃/min的升温速率,对油菜秸秆、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以及质量比为1∶1的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共混物进行了热重试验,利用Friedman法测定了表观活化能,... 在氮气气氛下,30~800℃的温度范围内,以20℃/min的升温速率,对油菜秸秆、聚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以及质量比为1∶1的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共混物进行了热重试验,利用Friedman法测定了表观活化能,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采用HZSM-5催化剂进行油菜秸秆的单独催化热解及油菜秸秆与聚丙烯、油菜秸秆与ABS树脂的共催化热解试验,并对三相产率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发现:共热解反应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共混有利于降低热解反应的难度,提高反应的自发性;当秸秆与聚丙烯共混质量比为1∶1时,单环芳烃产率最高,约为22.11%;秸秆与ABS树脂在该共混质量比下同样具有最高的单环芳烃产率,达到了3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秸秆 热重分析 塑料 芳烃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小麦秸秆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申志兵 王顺梅 +4 位作者 薛瑜 唐瑞源 张君涛 梁生荣 周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6,共5页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 通过廉价、可再生的小麦秸秆制备吸油剂时,需要预处理来除去秸秆表面的蜡质和木质素组分,以暴露纤维素的羟基使其充分参与改性反应,达到增强秸秆的亲油疏水的目的。考察了小麦秸秆经氢氧化钠、亚氯酸钠和二者混合溶液等不同预处理溶剂对制得的吸油剂的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处理后,制备的吸油剂水接触角可从80°增加到108.5°,油接触角则降为0°,表现出亲油和超疏水性,吸油性能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对NaOH处理时间、温度和浓度进行对比,得出在100℃,5%,2 h预处理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生物质材料 预处理 吸油剂
下载PDF
改性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性能研究
16
作者 李薇 李政 +2 位作者 马宏飞 李聪 魏东凯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5,共6页
针对废水中的碱性品红,以改性玉米秸秆为吸附剂,比较了不同方法改性后的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效果,确定了碱改性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效果最好。考察了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碱改性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情况,探讨了改性玉米秸秆吸附碱... 针对废水中的碱性品红,以改性玉米秸秆为吸附剂,比较了不同方法改性后的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效果,确定了碱改性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效果最好。考察了不同热力学条件下碱改性玉米秸秆对碱性品红吸附情况,探讨了改性玉米秸秆吸附碱性品红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方程。结果表明,废水中碱性品红去除率最大可达到99.6%;吸附容量可达100.00 mg/g,高于现有已报道的相似材料的吸附容量。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吸附率。Langmuir型吸附等温方程拟合效果更好;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玉米秸秆 吸附 碱性品红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玉米秸秆的可断裂柔性纤维模型参数标定
17
作者 李艳洁 陈玉滢 +2 位作者 孙雪 林涵 何进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2,共10页
在国家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大力普及的背景下,针对用于实际田间粉碎的玉米秸秆力学仿真模型简化与参数标定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离散单元法将玉米秸秆简化为节点球连接的多段球柱单元可断裂柔性纤维模型;然后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获得3种... 在国家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大力普及的背景下,针对用于实际田间粉碎的玉米秸秆力学仿真模型简化与参数标定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离散单元法将玉米秸秆简化为节点球连接的多段球柱单元可断裂柔性纤维模型;然后通过三点弯曲试验获得3种不同含水率玉米秸秆的载荷-位移曲线,采用最陡爬坡与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对提出模型的弹性比、塑性比、弯曲限制角和失效比进行标定;最后在2 m×10 m域内建立了由直立根茬与平铺于地表秸秆共同构成的数值模型,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仿真,并与田间秸秆粉碎试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标定参数后的模型用于秸秆粉碎仿真的粉碎合格率与实际田间试验结果的误差低于2%,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数值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标定方法,可断裂柔性纤维模型适用于秸秆粉碎的数值仿真计算,可为秸秆粉碎还田机具的关键部件结构优化和最优参数选取提供合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秸秆 玉米 参数标定 可断裂柔性纤维模型
下载PDF
稻茬田油菜直播秸秆覆盖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18
作者 张青松 齐涛 +3 位作者 燕桓 廖庆喜 杜文斌 蔡家顺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直播作业时,地表留存的水稻秸秆质量大,直播机触土部件进行秸秆混埋、深埋等作业时,存在秸秆全量还田难度大、机具易堵塞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稻茬田油菜直播秸秆覆盖还田装置,该装置可与油菜直播机配合作业,...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油轮作区油菜直播作业时,地表留存的水稻秸秆质量大,直播机触土部件进行秸秆混埋、深埋等作业时,存在秸秆全量还田难度大、机具易堵塞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稻茬田油菜直播秸秆覆盖还田装置,该装置可与油菜直播机配合作业,完成秸秆后铺覆盖还田、开畦沟、灭茬旋耕碎土、施肥播种等作业工序,实现部分秸秆厢面覆盖还田,可以通过液压系统控制装置作业参数调节部分秸秆混埋还田作业效果和厢面覆盖秸秆质量。秸秆覆盖还田装置主要由拨秸部件、割秸部件、提秸部件、输秸部件和液压系统等组成,通过动力学与运动学分析,确定秸秆覆盖还田装置关键部件结构及运行参数。开展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菜直播秸秆覆盖还田装置各工作部件作业正常,机组作业通过顺畅,当秸秆覆盖输入量为1.9~2.7 kg/s时,机具作业后厢面秸秆覆盖作业均匀性好,当输入秸秆量达2.7 kg/s时,秸秆覆盖作业均匀性系数可达90.8%,研究结果为稻茬田油菜直播秸秆覆盖还田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直播 秸秆覆盖还田装置 稻茬田 田间试验
下载PDF
横纵刃滑切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设计与试验
19
作者 朱惠斌 雷丰朗 +3 位作者 白丽珍 张旭 李镕东 刘礼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9,共17页
【目的】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培肥地力,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针对西南地区玉米秸秆整杆留田量大、留田形式多样和机具易缠绕堵塞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动、定刀刃横纵交错形... 【目的】秸秆粉碎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含量,培肥地力,增加粮食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针对西南地区玉米秸秆整杆留田量大、留田形式多样和机具易缠绕堵塞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种动、定刀刃横纵交错形成双支撑切割形式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方式,并设计了横纵刃滑切式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方法】对粉碎装置动、定刀横纵刀刃秸秆切割效果进行分析,设计横、纵刀刃曲线;并对粉碎装置进行力学分析揭示其切割粉碎机理,同时分析秸秆切割粉碎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到粉碎动、定刀的关键参数范围。采用离散元法建立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验证粉碎动、定刀纵刀刃类型选择,确定横刀刃回转角;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粉碎装置的最优参数组合,完成样机试制并进行田间试验。【结果】(1)运用Design Expert 12软件求解和进行交互作用对试验指标的响应曲面分析,得到粉碎装置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定刀纵刀刃起始滑切角为27°,定刀纵刀刃滑切角变化量为5°,动刀纵刀刃起始滑切角为30°,动刀纵刀刃滑切角变化量为5.5°;(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横向和纵向2种不同秸秆铺放条件下,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分别为93.7%和94.3%,秸秆漏切率分别为2.0%和3.1%,秸秆切割粉碎效果较好,满足西南地区作业要求。【结论】在最优参数组合条件下,秸秆粉碎长度合格率和漏切率达到设计标准,该研究可为玉米秸秆整杆留田量大、留田形式多样和机具易缠绕堵塞等情况下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粉碎 横纵动定刀 动态双支撑 离散元法 试验设计
下载PDF
氧化法改性玉米秸秆及其对Cu(Ⅱ)的吸附综合实验
20
作者 王献玲 王晓科 +4 位作者 吕建行 焦运红 黄洁 韩冰 秦江雷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为促进学生掌握吸附法处理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科研技术,寻找秸秆资源化新途径,设计了新型部分氧化法改性玉米秸秆(CS)及其对Cu(Ⅱ)的吸附综合实验。实验分别在O_(2)和N_(2)气氛,140~220℃下改性CS,以Cu(Ⅱ)为重金属目标物。通过氧化法改性... 为促进学生掌握吸附法处理水中重金属污染的科研技术,寻找秸秆资源化新途径,设计了新型部分氧化法改性玉米秸秆(CS)及其对Cu(Ⅱ)的吸附综合实验。实验分别在O_(2)和N_(2)气氛,140~220℃下改性CS,以Cu(Ⅱ)为重金属目标物。通过氧化法改性的CS表面酸碱官能团含量的明显增加,有效提高了Cu(Ⅱ)的吸附量。结果表明:随改性温度升高,O_(2)气氛改性改性秸秆(以CS-气氛-温度命名)CS-O_(2)-T的总酸值、酚羟基、内酯基和总碱值的含量明显高于N_(2)改性CS-N_(2)-T。改性温度220℃时,CS-O_(2)-220对Cu(Ⅱ)的吸附量比CS-N_(2)-220提高34.5%,为原始CS的2.2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孔径分布测试仪(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表明改性CS对Cu(Ⅱ)的吸附主要是以内酯基、酚羟基和芳香结构为主的官能团与Cu(Ⅱ)发生了络合作用和阳离子-π配位。实验帮学生构建了吸附法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秸秆改性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氧化改性 吸附 铜离子 官能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