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通路拮抗剂研究进展
1
作者 夏黎明 岳锋 +2 位作者 祝仰钊 张秋雨 王选年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这导致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受阻,免疫功能随之受损。探索干预PD-1通路的目的是恢复T细胞的活性。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PD-1/PD-L1通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类拮抗剂、小分子肽类拮抗剂及小分子非肽类抑制剂等领域的最新发现,为免疫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旨在逆转动物和人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开拓联合免疫治疗的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拮抗剂 免疫功能损伤 免疫联合治疗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与化疗联合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2
作者 任芳 邱鹏 +1 位作者 尤江莲 和庆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14-18,23,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AGC)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8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AGC)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8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与研究组(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常规化疗),每组64例。比较2组近期疗效,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个周期后胃肠功能水平、外周血炎性标志物水平,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2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胆囊收缩素(CCK)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VIP、SS水平低于对照组,GAS、MTL、CCK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2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NLR、PLR水平低于对照组,LM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AGC可提升近期疗效,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外周血NLR、PLR水平,并提高外周血LMR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抑制剂 化疗 胃肠功能 炎性标志物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导致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乔磊 胡玲 《安徽医药》 2025年第3期456-459,共4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抗肿瘤治疗的一种药物。其抗肿瘤效果是令人欣喜的,但其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也被相继报道,包括胃肠道、皮肤和内分泌腺体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内分泌腺体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抗肿瘤治疗的一种药物。其抗肿瘤效果是令人欣喜的,但其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也被相继报道,包括胃肠道、皮肤和内分泌腺体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内分泌腺体损伤所致的不良事件可能危及生命,而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irTAEs)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该事件给病人带来二次打击的可能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对原发肿瘤预后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该研究就该热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选用PD-1/PD-L1抑制剂、全面评估内分泌腺体功能以及在施用过程中及早识别irTAEs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
4
作者 冯婷 屈颖 +1 位作者 刘莲 王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PD-1/PD-L1抑...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抗癌方案的356例患者发生TRAE 332例次,其中疲乏、胃肠道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分别为31.93%(106/332)、20.78%(69/332)。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12周)、胃肠道不良反应(5~10周)先出现;发热(10~30周)、肺炎(12~32周)出现时间较晚,观察时间跨度最大。PD-1/PD-L1抑制剂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总TRAE发生率最低(85.71%,36/42),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总TRAE发生率最高(96.88%,155/160)。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疗的3~5级TRAE发生率最低(10.53%,6/57),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靶向药的3~5级TRAE发生率最高(44.64%,25/56)。不同肿瘤间的TRA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抗癌方案联合PD-1/PD-L1抑制剂时,TRAE总体发生率较高,其中联合CTLA-4的TRAE发生率相对最低,联合放疗的TRAE的症状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靶向药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朱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睡眠质量、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晚期 肺癌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联合胃功能三项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
6
作者 王卫卫 邢文韬 +4 位作者 张爱青 苏振华 王辉 郝世梦 魏思忱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663-1667,167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胃功能三项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EGC患者167例为EGC组,对术中的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收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比较VEGF、PD-1阳性表达情况。另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联合胃功能三项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EGC患者167例为EGC组,对术中的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收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比较VEGF、PD-1阳性表达情况。另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74例为对照组,比较EGC组与对照组胃功能三项[胃蛋白原Ⅰ(PGⅠ)、胃蛋白原Ⅱ(PGⅡ)和胃泌素17(G17)]水平。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3年随访,根据是否病死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EGC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earson法分析各指标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EGF、PD-1联合胃功能三项检测在EGC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EGC组患者癌旁组织VEGF、PD-1阳性表达率低于胃癌组织(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EGC组PGⅠ水平降低,PGⅡ、G17水平升高(均P<0.05)。根据随访结果,预后不良组59例,预后良好组108例。预后不良组患者VEGF和PD-1阳性表达率以及PGⅡ、G17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中高分化占比和PGⅠ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低PGⅠ水平、高VEGF和PD-1阳性表达率、低分化、高PGⅡ和G17水平是EG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VEGF、PD-1、PGⅡ、G17水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GⅠ水平与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VEGF、PD-1联合胃功能三项检测对EGC患者均有一定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联合检测的价值更高(均P<0.05)。结论:VEGF、PD-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两者联合胃功能三项对EG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均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胃功能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黄宏春 张海波 +3 位作者 孟敏 陈芳洁 陈玉军 蒋珊珊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9期20-27,共8页
目的:探讨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系统记录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36... 目的:探讨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系统记录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36)。对照组患者予以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和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间接胆红素(I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免疫功能[CD3^(+)、CD4^(+)、CD8^(+)和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T、AST、+IBIL、DBIL水平和CD8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和CD4^(+)/CD8^(+)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血清ALT、AST、IBIL、DBIL水平及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化疗和肠内营养为基础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肝癌患者临床疗效较佳,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肠内营养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肝癌 肝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
8
作者 蒋轶 叶韬 +2 位作者 陈周 高加胜 张文圣 《临床医药实践》 202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 目的:探讨膀胱癌细胞内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受体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膀胱癌患者8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是否有PD-1表达;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以及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中PD-1 mRNA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1阳性表达率为63.75%(51/80),PD-1 mRNA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而距离肿瘤边缘3 cm的膀胱癌旁组织均未见明显的PD-1和PD-1 mRNA的表达。通过临床相关性分析发现,PD-1的表达与膀胱癌临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但是其表达情况与膀胱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级等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PD-1高度表达,在膀胱癌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可用来评估膀胱癌进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肿瘤
下载PDF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9
作者 熊坚威 李强 +6 位作者 唐涛 张立鑫 英保 赵开烽 熊永福 李敬东 武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病人65例,均采用TACE+TKIs...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病人65例,均采用TACE+TKIs+PD-1抗体治疗。观察肿瘤反应、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转化手术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65例病人的客观缓解率为49.2%(32/65),疾病控制率为89.2%(58/65),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0例,疾病稳定26例,疾病进展7例。65例病人中,18例转化为可切除肝癌,行R0手术切除,转化手术率为27.6%(18/65)。6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65例病人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4.5个月(95%CI为12.3~16.6个月)、8.8个月(95%CI为6.9~10.6个月)。65例病人治疗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的肝功能异常。3级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均在1周内恢复。部分病人合并多种药物不良反应。其中1例(1.5%)因顽固性呕吐停用TACE治疗,5例因治疗过程中严重肝功能损伤停用仑伐替尼,2例因严重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停用卡瑞利珠单抗,1例因严重甲状腺功能减退停用替雷利珠单抗,1例因顽固消化道出血停用仑伐替尼及信迪利单抗。其他治疗病人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经药物减量及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 TACE+TKIs+PD-1抗体治疗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可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动脉化疗栓塞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及替吉奥后线治疗微卫星稳定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慧婕 孙子娟 +1 位作者 司悦 汪海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296-2300,共5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替吉奥的后线治疗在微卫星稳定(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病人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既往经二线及以上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及替吉奥的后线治疗在微卫星稳定(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病人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既往经二线及以上标准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43例,均给予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及替吉奥治疗,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43例病人中5例死亡,0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19例病情稳定,9例疾病进展。客观有效率为23.3%,疾病控制率为67.4%,所有病人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5.4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无肝转移、原发灶部位位于左侧的病人PFS较伴有肝转移、原发灶部位位于右侧的病人PFS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伴有肝转移是影响mCRC病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0,95%CI:(1.08,5.30),P=0.031]。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乏力、恶心呕吐、手足综合征等,所有3级以上的不良反应都通过对症治疗和延迟给药得到控制。结论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替吉奥后线治疗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有良好疗效,且毒副反应可控,为转移性结直肠癌后线的治疗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微卫星稳定型 肿瘤转移 安罗替尼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替吉奥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抑制剂在中晚期肝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石佳鹏 汤小星 赵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 肝细胞癌(HCC)是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晚期HCC预后差,其发病率在许多国家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对HCC免疫及病理机制的深入认识,基于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的免疫治疗成为HCC患者治疗的新选择。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最广泛,但是其疗效及安全性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本文以PD-1为代表,就HCC中PD-1/PD-L1治疗的研究现状,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局部消融治疗指征,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HCC及PD-1/PD-L1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免疫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预后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2
作者 倪金菊 王馨辰 +2 位作者 胡茂贵 张瑰红 丁凯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滤泡性淋巴瘤(FL)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FL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L患者标本中P...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滤泡性淋巴瘤(FL)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FL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L患者标本中PD-1、LAG-3、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4(CCR4)、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3B(CXCR3B)、叉头蛋白P3抗体(FOXP3)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PD-1、LAG-3与F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PD-1高表达组和LAG-3高表达组β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LAG-3双高表达组乳酸脱氢酶(LDH)和β2-MG水平高于PD-1/LAG-3单高表达组与PD-1/LAG-3双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FL组织中,PD-1表达水平与LAG-3、CCR4、CXCR3B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2、0.440、0.506,P<0.05),而与PD-L1和FOXP3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PD-1高表达组、LAG-3高表达组和PD-1/LAG-3共同高表达组CD8^(+)T细胞计数少于对应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1表达、LAG-3表达以及PD-1/LAG-3共同表达与CD8^(+)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31、-0.425、-0.552,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DH低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优于高表达组;PD-1低表达组、LAG-3低表达组和PD-1/LAG-3双低表达组的PFS和OS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LAG-3高表达与FL患者较高的临床检验指标水平及较差的生存预后相关;PD-1、LAG-3等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微环境中共同表达,影响T细胞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肿瘤微环境 滤泡性淋巴瘤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联合靶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妮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9期3302-3305,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靶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5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组48例给予靶动脉栓塞...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联合靶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5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传统组48例给予靶动脉栓塞化疗,联合组47例给予PD-1单抗联合靶动脉栓塞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肿瘤标志物水平、血管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25.53%,高于传统组的8.33%(P<0.05);治疗后,两组相关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1单抗与靶向动脉栓塞疗法可调控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生长,改善疗效和生活质量,且无毒副作用,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靶动脉栓塞化疗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评价
14
作者 成国顺 赵坤 +1 位作者 孙干 单珊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20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盐酸安...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加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两组均以3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观察组客观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4.15%及7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0%及46.34%(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242、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D_(4)^(+)水平及CD_(4)^(+)/CD_(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D_(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胃癌,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VEGF及T淋巴细胞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安罗替尼 肿瘤标志物 细胞生长因子 T淋巴细胞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阿扎胞苷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治疗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时晓贞 王亚峰 程翠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1期33-35,49,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扎胞苷(AZA)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 目的探讨阿扎胞苷(AZA)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治疗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AZA治疗,研究组接受AZA联合PD-1单抗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指标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缓解率(77.78%)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降钙素原(PCT)、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乳酸脱氢酶(LDH)、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FN-γ)、CD3^(+)、CD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A联合PD-1单抗治疗可提升小儿AML的近期疗效,降低机体炎症指标水平,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急性髓系白血病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阿扎胞苷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单抗加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马建增 曹文丽 +1 位作者 唐乃玲 任守雷 《大医生》 2024年第13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加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NSCLC患者... 目的探讨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加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PD-1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碘125粒子植入、PD-1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免疫指标[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评分量表(KP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客观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降低,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组间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发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NSCLC患者接受碘125粒子植入、PD-1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能改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功能
下载PDF
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细胞癌
17
作者 吴迪 祝子祎 +1 位作者 范龙飞 谭玉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 目的观察FOLFOX-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NLC)Ⅲa期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接受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的CNLCⅢa期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联合FOLFOX-HAIC治疗将其归入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1);比较组间一般资料、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及疗效,分析观察组方案的治疗价值。结果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方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恶心、呕吐及腹痛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其余1~2级及3级不良反应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FOLFOX-HAIC联合PD-1抑制剂+靶向药物治疗CNLCⅢa期HCC疗效较佳而安全性尚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化学疗法 癌症 局部灌注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水平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栋 顾锡炳 +2 位作者 朱银芳 戴亚萍 汤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09例HBV DNA阳性、HBe Ag阳性和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将109例HBV DNA阳性、HBe Ag阳性和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HBV DNA水平分为2组,甲组52例,HBV DNA 2~4 log10拷贝/m L,乙组57例,HBV DNA 5~7 log10拷贝/m L,比较2组患者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HBV特异性CTL水平和肝功能的差异。结果:甲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低于乙组(t=11.101,P〈0.01),HBV特异性CTL水平高于乙组(t=24.424,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低于乙组(t=2.652,P〈0.01),血清白蛋白高于乙组(t=2.347,P〈0.05)。Child-pugh分级,甲组C级低于乙组(χ2=4.262,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高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因此,HBV特异性CTL水平低,进一步导致HBV DNA水平升高,导致肝功能损害较重,HBV DNA水平低者,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低,HBV特异性CTL水平高,预示抗病毒疗效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 HBV DNA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肝功能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病毒基因型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栋 汤琴 朱银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66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HBV基因型检测,比较B、C基...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66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HBV基因型检测,比较B、C基因型感染者之间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HBV特异性CTL水平、HBV DNA水平和肝功能的差别。结果 6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基因型44例(66.67%),B基因型21例(31.82%),B、C混合型1例(1.52%),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t=12.07,P<0.01),HBV特异性CTL水平低于B基因型感染者(t=13.54,P<0.01),HBV DNA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t=7.46,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t=2.54,P<0.05),TBil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t=3.12,P<0.01)。结论与乙型肝炎肝硬化B基因型感染者相比较,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特异性CTL表面PD-1表达水平较高,导致HBV特异性CTL水平较低,引起HBV DNA水平较高,肝功能损害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基因型 乙型肝炎病毒DNA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志红 吴亚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9-453,共5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OSCC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但5年生存率仍不高。因此,对OSCC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PD-1/PD-L1在多数OSCC微环境中高表达,有助于实现肿瘤的免疫逃逸。本文对PD-1/PD-L1及其抑制剂在OSCC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 口腔鳞状细胞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