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许栋梁 李紫倩 张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19-2023,共5页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 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过度表达肿瘤细胞或相邻细胞上的检查点受体的配体来逃避免疫监视,导致T细胞无能或疲惫。大量研究表明,淋巴瘤细胞高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且淋巴瘤的浸润淋巴细胞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高表达,提示PD-1可能成为淋巴瘤治疗的重要靶点。通过靶向抑制PD-1蛋白,T细胞的细胞活性可显着增强,抑制肿瘤生长。目前,针对PD-1的抗体在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望成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为深入了解PD-1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从淋巴瘤研究现状、PD-1抗体作用机制、制备方法及其在淋巴瘤临床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单克隆抗体 淋巴瘤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子媚 李林玉 +2 位作者 陈璐 施孝金 陈海飞 《上海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18-21,共4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在肿瘤形成中起着免疫检查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抗PD-1/PD-L1单克隆...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 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信号通路是诱导肿瘤免疫逃逸的主要机制,在肿瘤形成中起着免疫检查点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成功地用于治疗黑素瘤、肾细胞癌、膀胱癌和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抑制剂已成为实体瘤免疫治疗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要介绍PD-1/PD-L1抑制剂用于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结直肠癌 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下载PDF
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瑜 《大医生》 2022年第24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 目的研究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免疫疗法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5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法结合新辅助抗PD-1免疫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骨髓移植、蛋白尿、恶心呕吐、脱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两项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细胞亚群水平均有所改善,具体来讲,观察组患者的CD3^(+)、CD4^(+)、CD4^(+)/CD8^(+)、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更优(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清SOD、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新辅助抗PD-1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情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疗法 化疗 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和临床特征相关性的Meta分析
4
作者 代鑫 刘汉林 +2 位作者 程龙 骆助林 汪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77-158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调查PD-1/PD-L1表达... 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和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纳入调查PD-1/PD-L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总生存期(OS)、无瘤生存期(DF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项符合条件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PD-1的表达与HCC患者的OS无关(HR=0.78,95%CI:0.31~1.97,P<0.05),但与DFS显著相关(HR=0.38,95%CI:0.24~0.58,P<0.01);PD-L1的表达与HCC患者的OS显著相关(HR=1.64,95%CI:1.26~2.15,P<0.05),但与DFS无关(HR=1.48,95%CI:0.88~2.49,P>0.05)。PD-1/PD-L1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D-1/PD-L1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具有相关性,但与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eta分析(主题)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毛璐 鞠侯雨 任国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60-565,共6页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促进肿瘤逃逸。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并回顾了抗PD-1/PD-L1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免疫检查点 免疫逃逸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浩楠 王玉芹 +3 位作者 吴萌 陆通 赵阳 韩正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61-2766,共6页
目的研究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NBNC-HC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分析患者疾病... 目的研究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NBNC-HC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分析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在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中,1例患者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4例评价为部分缓解,6例评价为疾病稳定,20例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6.1%,疾病控制率为3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2(6.4~8.0)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9.03%)和高血压(22.58%),所有患者均无4级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提示中晚期NBNC-HC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的反应可能较弱,但不良反应可控,未来仍需多中心前瞻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下载PDF
结核病患者淋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裴红运 文洁 山凤莲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7期659-662,共4页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研究显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通过介导免疫调节参与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的发展等,并且PD-1抑制剂在临床中... 结核病是一种具有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感染性疾病,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研究显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通过介导免疫调节参与慢性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的发展等,并且PD-1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PD-1在结核病患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上的表达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和白细胞介素-1β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8
作者 路贵 程振国 +1 位作者 杜宝顺 张国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80-82,85,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8例脑胶质瘤患者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78例脑胶质瘤患者资料,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取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内PD-L1和IL-1β表达情况,对比不同组织其表达情况,并分析PD-L1和IL-1β表达与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内IL-1β、PD-L1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分级Ⅲ-Ⅳ级、卡式功能状态评分(KPS)<80分者癌组织内PD-L1和IL-1β阳性表达率Ⅰ-Ⅱ级、≥80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脑胶质瘤组织内PD-L1、IL-1β阳性表达与病理学分级呈正比(r=0.276、0.240,P<0.05),与KPS评分呈负相关(r=-0.258、-0.320,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IL-1β、PD-L1阳性表达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脑胶质瘤组织内PD-L1、IL-1β阳性表达与预后呈正比(r=0.224、0.287,P<0.05)。结论:脑胶质瘤中PD-L1和IL-1β异常高表达,其表达与患者病理学分级、KPS评分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细胞介素- 预后
下载PDF
高糖环境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9
作者 韩念荣 黄异飞 +2 位作者 艾克热木·吾斯曼 刘岩路 胡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961-3967,共7页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在高糖环境下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中PD-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1,PD-1)在高糖环境下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中PD-1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糖组(5.6 mmol/L)、高糖组(30 mmol/L)、PD-1过表达组、PD-1过表达空载组、PD-1敲低组、PD-1敲低空载组、PI3K/AKT通路抑制剂组(PD-1敲低+5μmol/L LY294002)。通过在高糖培养基中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模拟体外糖尿病环境,采用qRT-PCR检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PD-1及其配体PD-L1和成骨标志物Runx2、OSX的mRNA表达,采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分化能力,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D-1、PD-L1、p-PI3K、p-AKT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高糖组PD-1及PD-L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糖组,高糖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较正常糖组显著下降;②敲低PD-1表达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增加细胞增殖活性,同时激活PI3K/AKT通路;③加入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能力显著下降。结果表明:PD-1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高糖 成骨分化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PI3K AKT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影响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
10
作者 张万里 白涛 +4 位作者 韩念荣 艾克热木•吾斯曼 刘岩路 黄异飞 胡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521-3528,共8页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可以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稳态,然而其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对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可以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稳态,然而其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对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动物实验: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模型组(n=6),对照组常规喂养,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1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喂养8周后,取2组大鼠股骨,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icro-CT检测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NRA表达。②细胞实验: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4组处理: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加入低糖培养基,PD-1沉默组转染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siRNA,PD-1沉默空载组转染siRNA-NC。转染48 h后,正常对照组更换为新的低糖培养基,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组、PD-1沉默空载组更换为高糖培养基,培养48 h后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成骨诱导21 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qRT-PCR(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RUNX2 mRNA表达)与Western blot(β-catenin、GSK-3β、p-GSK-3β与Axin2蛋白表达)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1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造模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细胞实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矿化结节形成能力低于对照组、PD-1沉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mRNA表达及GSK3β、Axin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RUNX2 mRNA表达及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比较,PD-1沉默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mRNA表达及GSK3β、Axin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RUNX2 mRNA表达及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③结果表明:沉默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表达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高糖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骨质疏松 成骨分化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工程化组织构建
下载PDF
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通路拮抗剂研究进展
11
作者 夏黎明 岳锋 +2 位作者 祝仰钊 张秋雨 王选年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是一种免疫抑制性受体,通过与表现于特定淋巴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触发淋巴细胞死亡,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及肿瘤等疾病的进程中,PD-1及其配体的表达量及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这导致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受阻,免疫功能随之受损。探索干预PD-1通路的目的是恢复T细胞的活性。论文梳理了近年来关于PD-1/PD-L1通路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类拮抗剂、小分子肽类拮抗剂及小分子非肽类抑制剂等领域的最新发现,为免疫联合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旨在逆转动物和人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开拓联合免疫治疗的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拮抗剂 免疫功能损伤 免疫联合治疗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与化疗联合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
12
作者 任芳 邱鹏 +1 位作者 尤江莲 和庆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14-18,23,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AGC)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8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AGC)患者胃肠功能及外周血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2023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28例AG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成对照组(接受常规化疗)与研究组(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联合常规化疗),每组64例。比较2组近期疗效,记录治疗前及治疗3个周期后胃肠功能水平、外周血炎性标志物水平,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2组血管活性肠肽(VIP)和生长抑素(SS)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和胆囊收缩素(CCK)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且研究组VIP、SS水平低于对照组,GAS、MTL、CCK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周期后,2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NLR、PLR水平低于对照组,LM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AGC可提升近期疗效,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外周血NLR、PLR水平,并提高外周血LMR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抑制剂 化疗 胃肠功能 炎性标志物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导致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乔磊 胡玲 《安徽医药》 2025年第3期456-459,共4页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抗肿瘤治疗的一种药物。其抗肿瘤效果是令人欣喜的,但其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也被相继报道,包括胃肠道、皮肤和内分泌腺体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内分泌腺体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抗肿瘤治疗的一种药物。其抗肿瘤效果是令人欣喜的,但其药物毒性和副作用也被相继报道,包括胃肠道、皮肤和内分泌腺体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其内分泌腺体损伤所致的不良事件可能危及生命,而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irTAEs)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该事件给病人带来二次打击的可能机制、危险因素以及对原发肿瘤预后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因此该研究就该热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选用PD-1/PD-L1抑制剂、全面评估内分泌腺体功能以及在施用过程中及早识别irTAEs的发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相关甲状腺不良事件
下载PDF
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宇 郑鹏 黄涛 《山东医药》 2025年第4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晚期HCC患者52例,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 目的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晚期HCC患者52例,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另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52例晚期HC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2例晚期HCC患者经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1.92%),部分缓解(PR)15例(28.85%),疾病稳定(SD)21例(40.38%),疾病进展(PD)15例(28.85%);客观缓解率(ORR)为30.77%(16/52),疾病控制率(DCR)为71.15%(37/5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5.8个月(95%CI 13.706~17.894)。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25例),其次为腹泻(18例)和高血压(18例),随后依次为疲劳(13例)、疼痛(12例)、恶心(11例)、厌食(11例)、转氨酶升高(11例)、胆红素升高(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8例)、皮疹(7例)、呕吐(7例)、发热(6例)、脚麻(4例)、咳血(4例)、胃肠道出血(3例)、牙龈出血(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无肝外转移、既往接受过局部治疗、Child-Pugh分级A级、BCLC分期B期患者mPFS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B级、BCLC分期C期为接受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HCC患者m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瑞戈非尼联合PD-1抑制剂二线治疗晚期HCC患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可控,Child-Pugh分级B级和BCLC分期C期是HCC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戈非尼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细胞 CHILD-PUGH分级 BCLC分期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加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15
作者 李钊 汪杰 +3 位作者 赵敬兵 周国俊 吴建林 冷政伟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99-207,共9页
目的评估T-T-P对比T-P治疗u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自建库至2023年12月底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纳入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标准化方案进行数据提取和筛... 目的评估T-T-P对比T-P治疗u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自建库至2023年12月底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纳入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标准化方案进行数据提取和筛选。使用Stata17.0软件对生存期、肿瘤反应、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9项研究共计855例uHCC患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P组相比,T-T-P治疗方案能延长OS(HR=0.49,95%CI:0.40~0.60,I^(2)=0,P=0.804)和PFS(HR=0.60,95%CI:0.50~0.71,I^(2)=7%,P=0.376);提高ORR(RR=2.00,95%CI:1.69~2.37,I^(2)=0,P=0.937)以及DCR(RR=1.40,95%CI:1.27~1.54,I^(2)=3%,P=0.407)。3/4级不良反应在T-T-P组发生率更高,包括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疲劳、恶心或呕吐。结论T-T-P的联合治疗方案优于T-P方案,其改善了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的OS、PFS、ORR和DCR,并且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动脉化疗栓塞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细胞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表达状态
16
作者 徐婷 刘晓雯 +2 位作者 陈亚曦 潘玉蝶 龚静山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肺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状态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2022年7月深圳市人民医院158例肺腺癌患者,其中PD-L1阴性82例,PD-L1阳性76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19例及验证集39例。分析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D-L1阴性与PD-L1阳性间有意义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术前CT图像提取组学特征,筛选特征并建立模型。最后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分数构建联合模型,并通过列线图使模型可视化。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由癌胚抗原及血管集束征构成的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4(95%CI0.687~0.860)、0.808(95%CI0.670~0.947);通过特征筛选,由17个影像组学特征组成的组学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7(95%CI 0.764~0.910)、0.778(95%CI 0.633~0.923);由癌胚抗原、血管集束征及组学分数构成的联合模型,其训练集及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92(95%CI0.832~0.952)、0.853(95%CI0.737~0.968);在训练集中,联合模型的AUC均高于其他两个模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2.855,P均<0.05)。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肺腺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可以为肺腺癌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高表达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陈思远 秦玉慧 +4 位作者 杜志娟 李亚男 吕雅晖 杜翔宇 刘哲峰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高表达[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50%]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高表达[PD-L1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umor proportion score,TPS)≥50%]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或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的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反应,并随访生存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无进展生存(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时间和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时间,次要研究终点为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比较PD-1抑制剂单药(PD-1抑制剂单药组)与PD-1抑制剂联合化疗(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结果共收集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132例,其中PD-1抑制剂单药组42例,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90例。PD-1抑制剂单药组与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的mPFS时间(20.3个月∶18.4个月,P=0.594)和mOS时间(33.9个月∶51.1个月,P=0.6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1抑制剂单药组的ORR(47.6%∶68.9%,P=0.019)和DCR(90.5%∶98.9%,P=0.035)均显著低于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结论PD-1抑制剂单药与PD-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PD-L1高表达晚期NSCLC患者的长期疗效相当,但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短期疗效优于PD-1抑制剂单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治疗 化疗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
18
作者 冯婷 屈颖 +1 位作者 刘莲 王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PD-1/PD-L1抑...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治疗的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分级。方法回顾性选取以PD-1/PD-L1抑制剂为基础治疗方案的肿瘤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统计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方案抗癌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抗癌方案的356例患者发生TRAE 332例次,其中疲乏、胃肠道不良反应占比最高,分别为31.93%(106/332)、20.78%(69/332)。皮肤相关不良反应(3~12周)、胃肠道不良反应(5~10周)先出现;发热(10~30周)、肺炎(12~32周)出现时间较晚,观察时间跨度最大。PD-1/PD-L1抑制剂联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总TRAE发生率最低(85.71%,36/42),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的总TRAE发生率最高(96.88%,155/160)。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疗的3~5级TRAE发生率最低(10.53%,6/57),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VEGFR)靶向药的3~5级TRAE发生率最高(44.64%,25/56)。不同肿瘤间的TRA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抗癌方案联合PD-1/PD-L1抑制剂时,TRAE总体发生率较高,其中联合CTLA-4的TRAE发生率相对最低,联合放疗的TRAE的症状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靶向药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朱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23年11月于淮安市淮安医院实施PD-1治疗的62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1)。试验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睡眠质量、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以及睡眠质量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晚期肺癌患者PD-1抑制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不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护理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晚期 肺癌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程序性死亡因子-1检测及预测价值
20
作者 李璟 李雯婷 +1 位作者 熊耀翼 沈轩宇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选取体检健康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MIP-1α、PD-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Pearson法分析血清MIP-1α、PD-1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P-1α、PD-1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结果:糖尿病组和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糖尿病组升高(均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P-1α和PD-1与TSH、ATG-Ab、TPO-A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TSH、TPO-Ab、MIP-1α和PD-1为T2DM合并HT的危险因素(均P<0.05)。MIP-1α、PD-1联合预测T2DM合并H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MIP-1α、PD-1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T2DM合并HT患者血清MIP-1α、PD-1水平升高,两项联合对T2DM合并HT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桥本甲状腺炎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