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突变致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1
作者 刘福惠 韩总明 +1 位作者 李明磊 吕祖芳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2Ter,61),父母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无癫痫发作、脑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给予保守治疗,门诊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海绵状血管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 头痛 儿童
下载PDF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DCD10):不仅与细胞凋亡相关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曦 赵红珊 马大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1-790,共10页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在1999年运用cDNA-RDA技术首先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因,早期研究提示与凋亡抑制功能相关.近期国外多项研究证明,PDCD1...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在1999年运用cDNA-RDA技术首先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因,早期研究提示与凋亡抑制功能相关.近期国外多项研究证明,PDCD10基因的缺失和突变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的发生密切相关,CCM的第三个致病基因CCM3即为PDCD10.此外,其他研究表明,PDCD10受到严格的表达调控,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提示可能在肿瘤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最近通过对PDCD10相互作用蛋白的分析和研究,首次证实了PDCD10可以和Ste20激酶家族成员MST4相互作用,增强其激酶活性,并进而通过对ERK-MAPK通路的调控,促进细胞增殖和转化.以上研究证明了PDCD10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并提示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相互作用蛋白 MST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并促进FMDV复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曾宗波 马旭升 +2 位作者 罗志宽 齐亚银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0-459,共10页
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 旨在探究宿主蛋白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通过抑制Ⅰ型干扰素表达进而促进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的复制。首先,本研究验证了过表达和沉默PDCD10对FMDV复制的影响,接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探究PDCD10对Ⅰ型干扰素通路下游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转录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PDCD10显著促进FMDV的复制,沉默PDCD10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与对照相比,过表达PDCD10后感染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显著促进FMDV复制,进一步,PDCD10显著抑制SeV诱导的IFN-β启动子以及NF-κB的激活且呈剂量依赖性,并且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通路信号分子转录,最后还发现PDCD10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下游ISGs转录。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究PDCD10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积累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PDCD10 FMDV 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 IFN-Β
下载PDF
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及甲基转移酶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魏娉 姜琳娜 +2 位作者 安欣 尹峰 何鹏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KMT2D)在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47例,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PD-L1、KMT2D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D-L1、KMT2D在原发性食管BSC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PD-L1和KMT2D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肿瘤位置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PD-L1与KMT2D表达呈正相关(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PD-L1高表达组和PD-L1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2.5%(2/16)、41.9%(13/31),两组间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MT2D高表达组和KMT2D低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2%(5/29)、55.6%(10/18),累积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为III~IV期、浸润深度为T4、存在淋巴结转移、PD-L1高表达及KMT2D高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L1、KMT2D高表达与原发性食管BSCC患者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有望成为食管BSCC预后和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D 原发性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 预后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对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介导炎性反应的影响
5
作者 郑美娟 王姣 +4 位作者 杨玉春 包针 刘琴 王若楠 木胡牙提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14,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内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PDCD4阳性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力。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VAF患者70例为N...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内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PDCD4阳性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力。方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VAF患者70例为NVAF组,按照年龄、性别1∶1配比原则选取非心房颤动(AF)患者人群7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史(甲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COP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史;采集空腹肘静脉血5 mL,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内PDCD4表达情况以及PDCD4阳性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2型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甲亢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VAF组患者PDCD4基因在CD4^(+)T、CD8^(+)T细胞内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NVAF组患者外周血PDCD4阳性群T细胞(CD3^(+)PDCD4^(+))内白介素-4(IL-4)、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DCD4阴性群T细胞(CD3^(+)PDCD4^(-))(P<0.05),CD3^(+)PDCD4^(+)T细胞内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与CD3^(+)PDCD4^(-)T细胞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D4在NVAF患者外周血CD4^(+)T、CD8^(+)T细胞内表达上调,并且外周血PDCD4阳性群T细胞内IL-4、IL-17A的表达水平高于PDCD4阴性群T细胞,提示PDCD4可能参与了T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影响AF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T淋巴细胞 炎性反应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程序性死亡因子-1检测及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璟 李雯婷 +1 位作者 熊耀翼 沈轩宇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89-393,共5页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水平,并分析它们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T2DM合并HT患者46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单纯T2DM患者53例为糖尿病组,选取体检健康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血清MIP-1α、PD-1水平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Pearson法分析血清MIP-1α、PD-1与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H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P-1α、PD-1对T2DM合并HT的预测价值。结果:糖尿病组和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且研究组血清MIP-1α、PD-1水平较糖尿病组升高(均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P-1α和PD-1与TSH、ATG-Ab、TPO-Ab水平均呈正相关,与FT3、FT4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TSH、TPO-Ab、MIP-1α和PD-1为T2DM合并HT的危险因素(均P<0.05)。MIP-1α、PD-1联合预测T2DM合并HT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MIP-1α、PD-1单独预测(均P<0.05)。结论:T2DM合并HT患者血清MIP-1α、PD-1水平升高,两项联合对T2DM合并HT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桥本甲状腺炎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危险因素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0调控蛋白磷酸化酶2A/p38信号通路介导胶质瘤细胞的迁移
7
作者 万学焱 谢家钊 +2 位作者 赵恺 孔繁丽 梅齐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介导胶质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siRNA构建siPDCD10胶质瘤细胞系(U251),同时采用蛋白磷酸化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处理细... 目的探讨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介导胶质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siRNA构建siPDCD10胶质瘤细胞系(U251),同时采用蛋白磷酸化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处理细胞,研究下调PDCD10对胶质瘤细胞行为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对照组和PDCD10低表达组胶质瘤细胞PDCD10、PP2A,PP2Ac-307,p38和pP38的表达,研究PDCD10调控PP2A/p38信号的分子机制。结果下调胶质瘤细胞PDCD10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P<0.05),而这一效应可被PP2A抑制剂OA抑制(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siPDCD10通过降低PP2A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升高p38的活性,促进胶质瘤细胞的迁移(P<0.01)。结论PDCD10可能通过调控PP2A/p38信号介导胶质瘤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10 胶质瘤 迁移 PP2A/p38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晓妍 王德荣 曲飞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2-94,98,共4页
目的探讨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正常胃粘膜,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6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 目的探讨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PD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正常胃粘膜,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6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PDCD10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PDCD1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5%、31.8%和63.6%,呈现上调趋势。相关分析表明,PDCD10的表达上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生长部位无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DCD10表达较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明显上调,其表达程度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胃肿瘤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赵刚刚 张鸿毅 +3 位作者 肖克兵 杨辉 李子峰 赵华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究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NKG2A)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D-L1阻断免疫治疗后,根据治疗反应性将其... 目的:探究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NKG2A)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表达检测对PD-L1阻断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D-L1阻断免疫治疗后,根据治疗反应性将其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对缓解组患者随访3个月,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NKG2A和PD-L1在CD4^(+)和CD8^(+)上的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NKG2A和PD-L1预测膀胱癌患者治疗反应性的价值。结果:100例研究对象中,缓解组患者72例(72.00%),未缓解组患者28例(28.00%),两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缓解组患者肿瘤直径小于未缓解组,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水平均低于未缓解组(均P<0.05)。膀胱癌患者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预测免疫治疗后缓解的AUC值分别为0.771、0.724、0.710;联合诊断的AUC为0.836。72例缓解患者中,出现复发29例(40.28%),未出现复发43例(59.72%),两组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复发组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NKG2A、PD-L1/CD4^(+)和PD-L1/CD8^(+)表达预测膀胱癌患者缓解后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775、0.740、0.728;联合诊断的AUC为0.874。结论:NKG2A、PD-L1/CD4^(+)和PD-L1/CD8^(+)在不同治疗反应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不同,三者对于膀胱癌患者PD-L1阻断免疫治疗反应性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三者联合预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肿瘤直径 自然杀伤细胞2组成员A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免疫治疗 反应性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趋化因子配体9、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预后生存的关系
10
作者 卢晨 宁光耀 +3 位作者 许峰 陈克功 康宁宁 张仁泉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趋化因子配体9(CXCL9)、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研究组),选取同期肺部良性病变患者50例(对照1组)、健康志愿者50例(对照2组),比较三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随访研究组治疗后1年的预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与病死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PD-L1、CXCL9及MMP-9对预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sPD-L1、CXCL9、MMP-9水平较对照1组、对照2组高,对照1组较对照2组高(P<0.05);TNM分期为Ⅱ期患者CXCL9、MMP-9表达水平较Ⅰ期高,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sPD-L1、MMP-9表达水平较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高(P<0.05);NSCLC患者TNM分期与CXCL9、MMP-9水平成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与sPD-L1、MMP-9水平成正相关(P<0.05);sPD-L1、CXCL9、MMP-9预测NSCLC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5 ng/ml、1.980 ng/ml、179.030μg/L,且三项指标联合预测NSCL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的AUC及特异性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sPD-L1、CXCL9、MMP-9表达水平上调,且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联合对NSCLC患者预后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趋化因子配体9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临床特征 预后生存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多态性与血铅浓度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刘清香 胡建辉 +4 位作者 朱志良 李燕 刘松 欧阳小明 聂新民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PDCD10/CCM3)多态性与血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从NCBI SNPs数据库获取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PDCD10/CCM3基因SNPs数据,运用Haploview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运算,确定多态性位点;在职业健康体检过程中,...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PDCD10/CCM3)多态性与血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从NCBI SNPs数据库获取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PDCD10/CCM3基因SNPs数据,运用Haploview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运算,确定多态性位点;在职业健康体检过程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较高血铅值(>400μg/L)工人97名,较低血铅值(≤400μg/L)工人106名;运用TaqMan探针技术分析2组工人PDCD10/CCM3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获取2组工人所在工厂铅浓度的监测数据;运用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习惯、饮酒习惯及接铅工龄等信息;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基因多态性与血铅浓度的关系。结果基于我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PDCD10/CCM3基因SNPs数据信息,在连锁不平衡系数r^2为0.8,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为0.2时,获得2个TagSNPs位点:rs6444553及rs6784267;不同血铅浓度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野生型相比,两位点杂合型与突变纯合型调整OR值分别为1.21(95%CI:0.87~1.67,P>0.05)及0.95(95%CI:0.81~1.66,P>0.05)。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我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PDCD10/CCM3基因多态性与血铅浓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 基因多态性 血铅浓度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2
作者 张亚娟 牛阳 白晶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4期1570-1572,16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CSCC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CSCC组和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临床特征CSCC...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PDCD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水平与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8例CSCC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纳入CSCC组和健康组。比较两组受试者及不同临床特征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CS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CSCC组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低分化、临床分期为Ⅲ+Ⅳ期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中高分化、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68例CSCC患者中,生存62例,死亡6例。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DCD5﹤0.75 ng/ml、STAT1﹤54.69μg/L、淋巴结转移均是C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SCC患者血清PDCD5、STAT1水平较低,血清PDCD5﹤0.75 ng/ml、STAT1﹤54.69μg/L、淋巴结转移均是CS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状细胞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5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抑制剂联合放化疗对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常雅彬 江蓉 +1 位作者 蔡彦敏 江冠铭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21期51-54,共4页
目的评估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联合放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0例... 目的评估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联合放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东莞市人民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0例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放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化疗治疗。3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免疫功能、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CD4^(+)百分比与CD4^(+)/CD8^(+)比值均升高,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CD8^(+)百分比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均降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驱动基因阴性不可手术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化疗治疗疗效显著提升,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阴性 程序性死亡因子及其配体抑制剂 免疫功能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骨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4
作者 赵建栋 刘贝 +6 位作者 郭成龙 张晓刚 毕煦昆 魏玉娇 李纪书 刘凯雯 刘志寰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79,共8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P已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现阶段对OP的治疗已经有了相对系统的方案,但抗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使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较多等一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骼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OP已严重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现阶段对OP的治疗已经有了相对系统的方案,但抗骨质疏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药物使用周期长、费用高、不良反应较多等一系列问题都为我国的医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继续研究OP发病机理,寻求更有优势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现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OP进程中起关键作用,TNF-α介导的骨组织细胞直接或间接发生坏死是导致骨量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TNF家族作为免疫因子对抵抗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起了巨大作用,但是机体内过多的TNF-α则会诱导某些疾病的发生,如OP,它参与多种骨组织细胞死亡方式。本文综述了TNF-α通过程序性坏死、铁死亡、细胞凋亡、自噬等程序性死亡方式导致OP的相关通路,为OP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程序性细胞死亡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程序性死亡因子-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检测的意义
15
作者 李素燕 范川朋 刘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5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内死亡与生存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共35例患者死亡(29.17%)。死亡患者中毒剂量、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IP-10、PD-1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低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ON1、PD-1、IP-10预测百草枯中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74、0.77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PD-1、IP-10联合检测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对氧磷酯酶1 程序性死亡因子-1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下载PDF
果蝇蜕皮激素诱导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调控因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庆荣 邓小娟 +4 位作者 杨婉莹 黄志君 钟仰进 曹阳 夏庆友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8-125,共8页
近年来关于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蝇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些转录因子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初、次级应答信号,激活凋亡诱导因子Reaper、Hid... 近年来关于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果蝇的变态发育过程中,蜕皮激素与受体结合后诱导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些转录因子作为程序性细胞死亡调控网络中的初、次级应答信号,激活凋亡诱导因子Reaper、Hid和Grim的表达。Reaper、Hid和Grim进而阻止凋亡蛋白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启动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途径,引起细胞凋亡(apoptosis)。该文综述了蜕皮激素诱导的果蝇程序性细胞死亡中各遗传调控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蜕皮激素 蜕皮酮 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 遗传调控因子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刚 郭克建 +4 位作者 张浩 尾崎岩太 松桥幸子 郑新宇 董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7-600,T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相比,8例胰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或缺失。69例胰腺癌中,PDCD4低表达(阳性细胞数<30%)者占52.2%。其中,在中、低分化腺癌中,PDCD4低表达者分别为67.4%(15/23)和70%(14/20),而高分化腺癌仅有26.9%(7/26)为低表达。相关分析显示,PDCD4表达减弱或缺失与胰腺癌的不良分化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结论PDCD4蛋白在胰腺癌中多呈低表达,并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降低人胃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8
18
作者 武扬 曹春明 +2 位作者 王汉卿 李子木 孙震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2-628,共7页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CTD)降低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表达的机制。方法 MTT法测定NCTD 5~640μmo.lL-1与人胃癌BGC-823细胞作用24,48和72 h细胞存活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NCTD 0,6,30和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 PDCD4蛋白表达水平;NCTD60μmo.lL-1作用20 h后加入MG132 10μmo.lL-1作用4 h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逆转录PCR法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24 h后PDCD4 mRNA表达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6,12和24 h后microRNA-21(miR-21)的表达。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对PDCD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NCTD作用后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NCTD作用BGC-823细胞24,48和72 h IC50分别为74.5,35.0和10.3μmo.lL-1。NCTD 6,30和60μmol.L-1作用于BGC-823细胞24 h,PDCD4蛋白分别降低9%,47%和62%。NCTD对PDCD4 mRNA表达无影响。与NCTD处理组相比,MG132和NCTD共处理对PDCD4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NCTD 60μmo.lL-1作用BGC-823细胞12和24 h后,细胞中miR-21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细胞转染miR-21抑制剂后,可抑制NCTD降低PDCD4蛋白表达的作用。结论 NCTD通过调控miR-21降低PDCD4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 MICRORNA-21 人胃癌细胞 BGC-823
下载PDF
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外周血炎症因子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任继刚 雷枭 +1 位作者 王大雪 周海燕 《河北中医》 2019年第4期577-580,586,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对模型组和艾灸组造模,空白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mL作为对照。在造模后第7d,艾灸组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日1次,6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施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10、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调节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IL-10、IFN-γ的表达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关节炎 类风湿 干扰素Γ 细胞介素10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大鼠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