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明学 徐浩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2-474,共3页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金哲秀 王育珊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4-306,共3页
关键词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急性冠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吉云 贾三庆 《中国医刊》 CAS 2003年第9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炎症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因变异 基因多态性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强力霉素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仲琳 张运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75-277,共3页
强力霉素作为四环素族抗生素 ,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挥的作用非其抗炎特性 ,而以非特异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抑制剂来稳定斑块。
关键词 强力霉素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四环素族抗生素 非特异性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治疗概况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丽华 王佑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年第11期1326-1327,共2页
关键词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医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劳力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稳定 病理学基础 心源性猝死
下载PDF
从治疗性血管新生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于药物多靶点作用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范维琥 《上海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16-17,共2页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抗血管生长治疗的临床应...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抗血管生长治疗的临床应用看来要比原先想象的更为复杂。问题在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血管新生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多靶点作用 药物 抗血管生长 肿瘤生长 临床治疗 生长作用
下载PDF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2
7
作者 益西巴珍 彭淑果 《西藏医药》 2005年第2期32-34,共3页
血浆脂质的增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AS的发生发展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OSS及其他学者发现血管受损伤后产生炎症——纤维增殖反应,其中涉及... 血浆脂质的增高(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炎症在AS的发生发展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OSS及其他学者发现血管受损伤后产生炎症——纤维增殖反应,其中涉及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血管调节因子,最终导致AS有发生。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血小板的聚集及血栓形成造成冠脉急性狭窄或闭塞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s)的重要原因。而Luigi的研究表明,ACS的发生与持续存在的炎症刺激有关,炎症反应促进了AS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AS)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管调节因子 稳定斑块 病理因素 高脂血症 血浆脂质 发生发展 增殖反应 ROSS 生长因子 细胞因子 病理基础 血栓形成 炎症刺激 持续存在 炎症反应 冠心病 血小板
下载PDF
四妙勇安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彭立 许颖智 +5 位作者 张光银 杨萃 周亚男 李良军 张军平 李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1年第2期287-292,共6页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 目的:四妙勇安汤及其成药脉络宁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四妙勇安汤稳定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观察连续应用四妙勇安汤16w后家兔主动脉的病理形态、斑块内部成分及炎症因子、基质降解等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斑块呈现大的脂质核心、其上覆有较薄的纤维帽,斑块的主要成分以巨噬细胞和脂肪为主,还含有较少的胶原及肌动蛋白,显示出不稳定斑块的特点;两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明显较模型组为轻(P<0.05或0.01),四妙勇安汤在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和肌动蛋白含量、减少脂质核心和MMP-9表达上作用优于辛伐他汀(P<0.01)。结论:四妙勇安汤可通过拮抗炎症反应、抑制基质降解和脂肪沉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勇安汤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稳定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22
9
作者 宋军 吴爱峰 +1 位作者 王德帅 崔美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2期63-64,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理,稳定斑块可阻止或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本文简述了他汀类调脂药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相关作用与机制。
关键词 他汀类药 稳定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99)Tc^m标记的annexinV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全明 许金鹏 +2 位作者 王蒨 陈大明 米洪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49-1352,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标记的膜联蛋白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方法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只白兔通过球囊拉伤膈下降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5周,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仅饲喂普通饮食。实验... 目的探讨放射标记的膜联蛋白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可行性。方法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只白兔通过球囊拉伤膈下降主动脉内膜,并饲喂含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15周,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仅饲喂普通饮食。实验组3只家兔分别注射99TcmannexinⅤ20μg、200μg和500μg,降主动脉活体核素成像和离体核素成像,以及动脉标本数码照相。实验组降主动脉分段,测定其放射强度。结果注射500μg99TcmannexinⅤ5min和120min后,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沿腹主动脉走行即可见一条放射性浓集的条状影像。离体降主动脉核素成像与大体标本数码照相病变斑块相一致。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的节段,靶非靶比值也相对较高。结论99TcmannexinⅤ核素成像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斑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发展成为一种无创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斑块 放射标记的膜联蛋白
下载PDF
外周血循环标记物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磊 陆国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绝大多数是由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大部分病人并无先兆症状,因此尽早识别不稳定斑块利于各级预防;本文主要就通过外周血循环标记物这一非侵入性方法来早期检测斑块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外周血循环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标记物 稳定斑块 先兆症状 非侵入性 早期检测
下载PDF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5
12
作者 庞霞 李平 《医学综述》 200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炎症 稳定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炎性标志物 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下载PDF
CD163/HO-1通路激活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海洲 夏豪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57-5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目前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CD163作为血红蛋白特异清道夫受体,近年被研究发现可以调节血红素氧合酶-1(hem e oxygenase-1,HO-1)的表达,而后者已经大量...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目前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CD163作为血红蛋白特异清道夫受体,近年被研究发现可以调节血红素氧合酶-1(hem e oxygenase-1,HO-1)的表达,而后者已经大量实验证明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因此有学者提出,CD163/HO-1通路作为一个新的抗炎途径,有望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l63 血红素氧合酶-1 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斑块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应用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喆 陈雪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3期352-356,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世界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1]。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首位[2],另外全球超过2亿人受到外周血管病的困扰[3]。心血...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世界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1]。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首位[2],另外全球超过2亿人受到外周血管病的困扰[3]。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仅以美国为例,估计每年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成本超过3000亿美元,超过了其他任何疾病[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氟18-氟化钠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晶 赵力 费宇行 《医学综述》 2012年第7期1002-1004,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是重要的趋化类因子,与受体CCR2结合启动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大量研究证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是急性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是一种慢性炎性反应,炎性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是重要的趋化类因子,与受体CCR2结合启动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破裂。大量研究证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近期及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此从病理生理、流行病学、临床试验方面对相关的研究背景及进展予以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炎性反应 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俏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年第8期10-11,共2页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包括TC、TG、HDL-C、LDL-C、hs-CRP。对比治疗前后有无明显差异,并采用统计学...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包括TC、TG、HDL-C、LDL-C、hs-CRP。对比治疗前后有无明显差异,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一年的治疗,130例患者的TC、TG、HDL-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有很好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通过降低患者的血脂,进而阻止患者斑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 硬化斑块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中药干预细胞外基质降解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王怡斐 张文高 张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9期1062-1064,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细胞外基质降解 中药干预 心脑血管事件 matrix 发病机制 心脑卒中 易损斑块
下载PDF
异甘草素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调控ox⁃LDL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心蕊 高照 +8 位作者 张晴玥 杨漫芳 孙浩 冯露 王添钰 李洋 娄利霞 吴爱明 聂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8期1367-1374,共8页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调控ox⁃LDL代谢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养+右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术(PCCP)制备ApoE⁃/⁃小鼠AS颈动脉斑块模型。ApoE⁃/⁃小鼠经PCCP术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异甘草素组... 目的:探讨异甘草素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调控ox⁃LDL代谢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养+右侧颈总动脉外置套管术(PCCP)制备ApoE⁃/⁃小鼠AS颈动脉斑块模型。ApoE⁃/⁃小鼠经PCCP术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异甘草素组,正常组采用C57BL/6J小鼠。术后高脂饲料继续喂养8周,建立AS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含量。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形态,并测定颈动脉参数。油红O染色用于脂质测定,Masson染色用于胶原含量测定,MOMA⁃2和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于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测定,并计算易损指数。Western blot检测小鼠动脉中PPAR⁃γ、LXR⁃α、FABP⁃4、MMP⁃2及MMP⁃9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HDL⁃C和ox⁃LDL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异甘草素组TC、TG、LDL⁃C和ox⁃LDL降低,HDL⁃C无明显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颈动脉的内膜厚度(IT)、内膜/中膜厚度(IT/MT)、斑块面积(PA)、斑块面积/血管管腔面积(PA/LA)均增加,斑块内脂质和MOMA⁃2含量增加,胶原和α⁃SMA含量减少,易损指数较高,PPAR⁃γ、LXR⁃α表达减少,FABP⁃4、MMP⁃2、MMP⁃9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异甘草素组小鼠颈动脉IT、IT/MT、PA、PA/LA均减少,斑块内脂质和MOMA⁃2含量减少,胶原和α⁃SMA含量增加,易损指数降低,PPAR⁃γ、LXR⁃α表达增加,FABP⁃4、MMP⁃2、MMP⁃9表达减少。结论:异甘草素能够通过激活PPAR⁃γ、上调LXR⁃α,减少FABP⁃4表达,降低ox⁃LDL水平,减少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斑块易损指数,增加斑块稳定性,发挥抗A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 异甘草素 ox⁃LDL PPAR⁃γ 斑块稳定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百超 杨东辉 +1 位作者 王越晖 刘斌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4期683-686,共4页
目的研究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与非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别。方法在行冠脉造影术时,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146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进行检测,测定是否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研究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与非2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差别。方法在行冠脉造影术时,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对146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进行检测,测定是否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并评估冠脉狭窄程度。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分为2组进行对比,同时定量分析患者相关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等。结果糖尿病组的不稳定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数量显著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大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形成不稳定斑块较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风险更大,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高于非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同时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水平的同时,应积极进行调整血脂治疗,使不稳定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化,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稳定斑块 血管内超声 2型糖尿病 血脂异常
下载PDF
祛瘀消斑胶囊消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素英 《光明中医》 2016年第10期1416-1417,共2页
目的探讨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及消退作用。方法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消斑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变化情况、消退程度及血脂指标改善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祛瘀消斑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及消退作用。方法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经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消斑胶囊,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变化情况、消退程度及血脂指标改善效果。结果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IMT、AIIc%及血脂检测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MT、TC、TG、LDL-C均较之前有所减小,而AIIc%、HDL-C则较之前增加,研究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祛瘀消斑胶囊可显著提高斑块稳定性并缩小体积,有利于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祛瘀消斑胶囊 消退及稳定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