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新认识 被引量:20
1
作者 赵志军 《农业考古》 2018年第4期7-17,共11页
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 浮选出土的植物考古新资料显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可分四个发展阶段:距今一万年前后是稻作农业的孕育阶段,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代先民在通过采集狩猎开拓更多食物来源的同时,开始尝试耕种野生稻。距今8000年前后是稻作农业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社会经济主体是采集狩猎,属于农业范畴的水稻种植和家猪饲养仅是辅助性的生产活动。距今7000~6000年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仍处在稻作农业形成过程中,虽然稻作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无法取代采集狩猎。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终于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良渚文化不仅是稻作农业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中华文明起始的象征。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为古代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古代文明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农业形成过程 农业社会 浮选结果
下载PDF
左右江、邕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原始居民的家园与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 被引量:2
2
作者 覃乃昌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7-49,共13页
左右江、邕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原始居民的家园与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覃乃昌左江、右江。邕江流域包括今南宁、百色两地区的大部分县。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区域,也是充满着许多至今仍难以解开的历史文化之谜的区域。整个流... 左右江、邕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原始居民的家园与稻作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覃乃昌左江、右江。邕江流域包括今南宁、百色两地区的大部分县。这是一个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区域,也是充满着许多至今仍难以解开的历史文化之谜的区域。整个流域由西北向东南呈长槽形,右江象一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侗语民族 稻作农业起源 邕江流域 左右江 广西人民出版社 贝丘遗址 原始居民 骆越 “那” 大石铲
下载PDF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 被引量:5
3
作者 孙声如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 关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的断想江苏邗江县政法委员会孙声如一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水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中国幅员辽阔,水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普通野生 中国栽培 农业考古 长江中游 起源 起源研究 河姆渡遗址 杂交水 遗存
下载PDF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新探──兼析稻在先秦居民饮食生活中的地位 被引量:4
4
作者 姚伟钧 《南方文物》 1997年第3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饮食生活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 先秦时期 五谷 主要粮食 栽培
下载PDF
从少数民族古语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西传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志一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232-240,共9页
从少数民族古语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西传株洲工学院刘志一一、中国远古时代,原始汉藏语系分南北两大类型根据当代人类考古学研究,中国远古先民属蒙古人种,分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南亚类型、东北亚类型、美洲类型。新石器时代,以... 从少数民族古语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西传株洲工学院刘志一一、中国远古时代,原始汉藏语系分南北两大类型根据当代人类考古学研究,中国远古先民属蒙古人种,分北亚类型、东亚类型、南亚类型、东北亚类型、美洲类型。新石器时代,以秦岭为南北分界,北方为东亚类型,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少数民族 野生 黄河流域 栽培 门巴语 农业考古 长江流域 景颇语 基因频率
下载PDF
植物考古学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
6
作者 赵志军 《湖南考古辑刊》 2009年第1期242-249,共8页
稻作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如何划分这一渐变过程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而通过植物考古学中的浮选法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就可对农业起源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阶段划分。本文利用近些年来浮选发现的... 稻作农业起源是一个漫长的量变过程,如何划分这一渐变过程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而通过植物考古学中的浮选法获取古代植物遗存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就可对农业起源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阶段划分。本文利用近些年来浮选发现的一些新材料讨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起源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浮选法 栽培 野生
原文传递
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 被引量:5
7
作者 笪浩波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2-72,105,共12页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 本文依据中西方学者对农业起源研究的成果,对中国稻作起源的动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的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偏南的武夷山及南岭一线以北的生态脆弱带,始于距今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生态环境的变迁是稻作起源的主要诱因,解决人口增长的压力是稻作起源的直接动因,而人类的生产力及技术水平的进步则是稻作起源的动能。这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催生了稻作农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稻作农业起源 环境 人口压力 技术
下载PDF
壮族“那”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 被引量:2
8
作者 潘其旭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322-325,311,共5页
壮族“那”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社会科学院潘其旭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 壮族“那”文化研究的开新之作──评覃乃昌《壮族稻作农业史》广西社会科学院潘其旭所谓“那”文化,即稻作文化。打开亚洲地图我们会看到,在珠江水系流经的地带,分布着许多冠以“那”(或“纳”)字的地名,其中又以桂西的左江、右江和邕江沿岸最为密集。这类地名亦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壮族地区 稻作农业起源 “那”文化 文化研究 栽培 文化 长江中下游 普通野生 古越语
下载PDF
一部开拓壮学研究新领域的学术著作——读《壮族稻作农业史》
9
作者 廖国一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1期116-117,共2页
最近,读了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先生的新作《壮族稻作农业史》。这部30万言、分上下两篇共13章的著作,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史专家游修龄先生和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广西籍教授梁庭望先生分别... 最近,读了广西民族研究所所长覃乃昌先生的新作《壮族稻作农业史》。这部30万言、分上下两篇共13章的著作,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史专家游修龄先生和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广西籍教授梁庭望先生分别作序,给予很高评价。我认为,此书是近年来稻作农业史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壮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稻作农业起源 研究新领域 壮族地区 学术著 农业科技史 壮学研究 野生 广西地区 学术专著
下载PDF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
10
作者 张敏 汤陵华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82-182,共1页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南京博物院,江苏农科院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史前稻作农业栽培区。根据对江淮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研究,我们撰写了《江淮东部的原始稠作农业及相关... 《江淮东部的原始超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的补充说明南京博物院,江苏农科院张敏,汤陵华江淮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史前稻作农业栽培区。根据对江淮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史前稻作农业遗存的研究,我们撰写了《江淮东部的原始稠作农业及相关问题的讨论》一文,在《农业考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问题 稻作农业起源 长江流域 普通野生 补充说明 淮河流域 分布带 混杂型 南京博物院 长江中游地区
下载PDF
试论五羊神话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始含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进 《古今农业》 2004年第1期86-89,共4页
广州自古有“羊城”、“穗城”之别称 ,其得名源于从晋代开始在岭南广为流传的“五羊神话”。笔者认为 ,五羊神话源出先秦南方盘瓠神话 ,“五羊”实为“五色犬” ,即“盘瓠”。盘瓠是远古岭南居民崇拜的“五谷神” ,五羊神话暗示了珠江... 广州自古有“羊城”、“穗城”之别称 ,其得名源于从晋代开始在岭南广为流传的“五羊神话”。笔者认为 ,五羊神话源出先秦南方盘瓠神话 ,“五羊”实为“五色犬” ,即“盘瓠”。盘瓠是远古岭南居民崇拜的“五谷神” ,五羊神话暗示了珠江三角洲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羊神话 盘瓠 珠江三角洲农业起源
下载PDF
The Four Stages in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12
作者 Zhao Zhijun 《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1-20,共20页
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flotation,a large number of plant remains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rough the... In recent years,due to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flotation,a large number of plant remains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Through the study of these new findings,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the origin of rice agriculture was a long and gradual process las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This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he stage of gestation took place around 10,000 years ago—human society was still in the hunting and gathering phase,bu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human-used or even cultivated Oryza plants from that time has been discovered;the early stage of transition took place around 9000–7000 years ag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rice farming from that time has been found,such as villages,domesticated rice,farming tools,etc.,but subsistence then was still mainly based on hunting and gathering,whereas rice farming and pig breeding,which fall in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tegory,were only auxiliary production activities;the late stage of transition took place around 7000–5000 years ago,when the proportion of subsistence attained by hunting and gathering gradually decline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rice farming increased day by day;and the stage of completion took place about 5000 years ago,when hunting and gathering was replaced by rice agricultur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uccess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gricultur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ORIGINATION flotation results
下载PDF
考古遗址出土稻谷遗存的鉴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志军 顾海滨 《湖南考古辑刊》 2009年第1期257-267,共11页
近些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稻谷遗存,为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考古资料。准确鉴定这些考古出土植物遗存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本文通过对72份现代稻谷对比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寻找栽培稻与野生稻... 近些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稻谷遗存,为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考古资料。准确鉴定这些考古出土植物遗存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本文通过对72份现代稻谷对比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寻找栽培稻与野生稻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如稻米的粒形、胚部的特征、稻谷基盘特征等。对在特征部位选择的5个测量点进行测量,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考古出土稻谷遗存的栽野属性的判别公式。应用新建立的判别公式,本文还对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八十垱、丁家岗、城头山和叶家庙等考古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根据鉴定结果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栽培稻和稻作农业起源的特点和模式开展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起源 长江中游 判别公式
原文传递
水稻遗存的判定及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永超 靳桂云 杨晓燕 《东方考古》 2017年第1期131-157,共27页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 当前,稻作农业的研究成果已卷帙浩繁,相关争论也繁多,但尚欠有序的梳理。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关于稻作农业的种种争论,归根结底是关于水稻遗存属性的争论,即如何判别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nica)与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与驯化稻(Oryza sativa)。对此,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并广泛应用于考古学研究中。基因学和各类判别方法的运用成果表明,中国是粳稻的起源地;长江下游地区的相关研究表明,由多年生普通野生稻至粳稻的转变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历时约5000年。另外,野生稻和驯化稻的判别以及水稻驯化过程的研究应是未来史前水稻遗存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粳稻和籼稻的判别及其分布格局演变则应属于历史时期稻作农业的研究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和驯化 和籼 稻作农业起源与传播 中国
原文传递
第三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湖南召开
15
作者 申齐 《寻根》 1999年第5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农业考古 稻作农业起源 南召 生长与分布 湖南省 文化 炎帝文化 农业示范区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