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BFGK-12型稻茬麦集秸旋耕施肥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1
作者 张晋 薛亚光 +3 位作者 刘旭杰 单海勇 吴崇友 刘建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播种作业时,存在抢季节耕种农机配套性差、土壤黏重以及秸秆还田难等问题,创制“稻茬麦秸秆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此模式具有行间集秸、条带旋耕、集中施肥、洁区播种以及对行镇压等技术特征,... 针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小麦播种作业时,存在抢季节耕种农机配套性差、土壤黏重以及秸秆还田难等问题,创制“稻茬麦秸秆行间集覆还田宽窄行种植”技术模式,此模式具有行间集秸、条带旋耕、集中施肥、洁区播种以及对行镇压等技术特征,通过建立秸秆行间集覆运动的力学模型,设计绞龙式秸秆行间集秸装置、开沟旋耕一体式装置、集中施肥装置、浮动覆土板以及对行镇压器等关键部件,研制一种稻茬麦洁区旋耕施肥播种机。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行间集覆还田与宽窄行种植结合有效提高稻茬麦种床整地质量,洁区洁净度87.69%,小麦窄行平均行距为148 mm,宽行行距平均为304 mm,行距变异系数为5.36%,平均播深为33 mm,播深合格率为95.76%,晾籽率为0.98%,碎土率为86.01%。施肥方式为耕前集中施肥,平均施肥深度为65 mm,施肥深度合格率为94.63%,均满足国家标准。厢沟平均深度为175 mm,沟面宽度为198 mm,满足排水要求。试验田实际产量为8 059.2 kg/hm^(2),高出平均产量20%以上,油耗较对比机型降低31.24%。为稻茬麦绿色低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供农机支撑,促进农机农艺高效快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洁区播种机 秸还田 机艺融合
下载PDF
氮水运筹对苏北平原稻茬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文廷刚 贾艳艳 +5 位作者 顾大路 杨文飞 施洪泉 高怀中 诸俊 杜小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1-331,共11页
为明确苏北平原稻茬麦的最优氮水运筹模式,以淮麦30为材料,在大田测土施肥条件下,设置0 kg·hm^(-2)(N_(0))、180 kg·hm^(-2)(N_(1))、270 kg·hm^(-2)(N 2)3个施氮量和生育期不灌水(W_(0))、灌拔节水(W_(1))、灌拔节水+... 为明确苏北平原稻茬麦的最优氮水运筹模式,以淮麦30为材料,在大田测土施肥条件下,设置0 kg·hm^(-2)(N_(0))、180 kg·hm^(-2)(N_(1))、270 kg·hm^(-2)(N 2)3个施氮量和生育期不灌水(W_(0))、灌拔节水(W_(1))、灌拔节水+孕穗水(W_(2))_(3)个灌水处理,研究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与利用对不同氮水运筹的响应。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花后干物质贡献率及氮素贡献率均随施氮量和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均以N_(2)W_(2)效果最佳。氮肥和灌水次数的增加对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氮素收获指数与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以N_(2)W_(2)效果最佳。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以N_(1)W_(2)效果最佳;在相同氮肥水平下,灌水处理的上述三个指标较不灌水处理高。对本试验条件下各测定指标,氮肥在氮水运筹中起主导作用,且氮肥和灌水有显著的互作效应。综上,在苏北平原稻茬麦区,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浇灌拔节水和孕穗水(W_(2))的氮水模式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与分配、促进增产的同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氮增产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氮水运筹 干物质转运 产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荆麦202
3
作者 陈功海 徐延浩 +2 位作者 李再兴 李博 徐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荆麦202是以荆麦103为母本、西农979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的优质红粒强筋稻茬麦品种,该品种202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鄂审麦20220003.
关键词 稻茬麦 农作物品种 系谱法选育 强筋 西农979 新品种 湖北省 审定
下载PDF
黏土地稻茬麦反旋条带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仇维佑 朱松 +3 位作者 李玲 刘天星 卜永清 朱亚晨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4-80,共7页
针对我国黏土地地区稻茬麦机械化播种作业,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黏土地稻茬麦轻型反旋控深条带播种机,集反旋灭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于一体,解决了传统黏土地播种机旋耕碎土不彻底、排种管易堵漏及播深不一致的问题。对播种机整体结构进... 针对我国黏土地地区稻茬麦机械化播种作业,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黏土地稻茬麦轻型反旋控深条带播种机,集反旋灭茬、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于一体,解决了传统黏土地播种机旋耕碎土不彻底、排种管易堵漏及播深不一致的问题。对播种机整体结构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并对大直径旋耕灭茬机构和限深压槽覆土机构关键装置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其传动系统,确定齿轮箱传动比分别为2.04和2.70,并计算其功耗选取拖拉机型号。最后,进行机具制造与试验,结果表明:机具适合黏土地稻茬麦播种作业,耕深为13.9cm,播深为2.7cm,碎土率平均值达到78.56%,漂种率平均值控制在2.55%以内,排种管防堵漏效果好。所设计的黏土地稻茬麦轻型反旋控深条带播种机完全符合设计要求,适应黏土地地区的小麦播种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机 稻茬麦 反旋 黏土地
下载PDF
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荆麦202
5
作者 陈功海 李再兴 +2 位作者 徐延浩 李博 徐乐 《农村百事通》 2023年第10期32-32,共1页
荆麦202是以荆麦103为母本、西农97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春性早熟型小麦,平均生育期191.5天。幼苗深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7.4厘米,茎秆蜡质轻,旗叶短、... 荆麦202是以荆麦103为母本、西农979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优质红粒强筋稻茬麦新品种,2022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春性早熟型小麦,平均生育期191.5天。幼苗深绿色,分蘖力强。株高87.4厘米,茎秆蜡质轻,旗叶短、下披。穗纺锤形、长度中等。小穗着生密度稀,长芒、白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穗纺锤形 分蘖力 深绿色 西农979 旗叶 强筋 性早熟
下载PDF
滁州市稻茬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分析
6
作者 王学江 李福军 陈学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0期13-17,共5页
稻茬麦面积占滁州市小麦播种面积的70%以上,水稻-小麦轮作在小麦单产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在小麦播种期、播种量、杂草防除、控释肥料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稻茬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并从技术路径、服务路径及产业路径3个方... 稻茬麦面积占滁州市小麦播种面积的70%以上,水稻-小麦轮作在小麦单产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此,在小麦播种期、播种量、杂草防除、控释肥料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稻茬麦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试验研究,并从技术路径、服务路径及产业路径3个方面提出稻茬麦单产提升对策,对提高小麦单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单产 关键技术 滁州市
下载PDF
台儿庄稻茬麦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7
作者 贺敬龙 《吉林蔬菜》 2023年第2期196-196,共1页
台儿庄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季作物改种水稻以来,稻麦轮作面积达到3万余亩,水稻产量稳定,旱涝保收;经济效益同种植大豆、玉米等同期作物相比亩增效35%以上。稻茬麦受种植条件诸多因素影响,平均亩产始终徘徊在350~400千克之间,与适期播... 台儿庄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夏季作物改种水稻以来,稻麦轮作面积达到3万余亩,水稻产量稳定,旱涝保收;经济效益同种植大豆、玉米等同期作物相比亩增效35%以上。稻茬麦受种植条件诸多因素影响,平均亩产始终徘徊在350~400千克之间,与适期播种小麦相比每亩减产150千克左右。台儿庄区的稻麦轮作面积很大,经济效益同其它作物相比亩增效也很高,但是由于水稻收获期晚、小麦播种期延迟,受春化阶段时间及光照积温不足等多种原因影响,稻茬麦产量持续徘徊在中低产水平。本文将通过详细分析稻茬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春化阶段 种植条件 轮作 台儿庄区 适期播种 收获期 生产现状
下载PDF
六安市裕安区稻茬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8
作者 姜家道 刘礼明 《园艺与种苗》 CAS 2023年第7期80-82,共3页
[目的]筛选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稻茬麦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春性小麦新品种。[方法]于2021—2022年以11种小麦品种为试材,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综合比较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抗性等农艺性状。[结果]参试品种产量变幅为5105.0~... [目的]筛选适合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稻茬麦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春性小麦新品种。[方法]于2021—2022年以11种小麦品种为试材,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综合比较品种间产量、生育期、抗性等农艺性状。[结果]参试品种产量变幅为5105.0~6000.0 kg/hm^(2),有6个品种比对照增产,扬麦33增幅最大。参试品种生育期变幅202~206 d,扬麦33、扬麦29、皖农505、凯麦1138、乐麦0858生育期202~203 d,与对照品种扬麦20(203 d)相当。[结论]初步筛选出扬麦33、扬麦25、镇麦10号、宁麦24、镇麦168、皖农505适合在六安市裕安区乃至周边地区扩大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新品种 对比
下载PDF
不同时期追施缓混肥料对稻茬麦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杜同庆 徐鹏 李振宏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1期60-63,76,共5页
本研究以返青期追施尿素为对照,设置了返青期、拔节期一次性施用缓混肥料两个处理,研究其对稻茬麦茎蘖动态、节间长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缓混肥料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返青期追施缓混肥料释放时间在小麦拔... 本研究以返青期追施尿素为对照,设置了返青期、拔节期一次性施用缓混肥料两个处理,研究其对稻茬麦茎蘖动态、节间长度、叶面积指数、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以期为缓混肥料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返青期追施缓混肥料释放时间在小麦拔节期前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变长。拔节期追施缓混肥料释放时间在小麦三、四节间伸长期,提高了开花期上二叶叶绿素的含量。拔节期施用缓混肥料处理提高了总小穗数,减少了退化小穗个数,穗实粒数显著性增加,提高了千粒重,实现产量的增加,效益较对照增幅4.08%。返青期追施缓混肥料处理产量与拔节期差异不显著,效益较对照增幅0.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时期 缓混肥 生长特征
下载PDF
F县稻茬麦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德兵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1期27-29,共3页
近年来,受秸秆全量还田、气候条件和水稻让茬等因素影响,F县稻茬麦秋播、冬前苗情、春后成穗率等方面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分析制约F县稻茬麦生产的影响因素,探析稻麦周年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高F县稻茬麦产量、... 近年来,受秸秆全量还田、气候条件和水稻让茬等因素影响,F县稻茬麦秋播、冬前苗情、春后成穗率等方面存在部分问题。本文分析制约F县稻茬麦生产的影响因素,探析稻麦周年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提高F县稻茬麦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提供参考,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障碍因素 周年生产
下载PDF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杨四军 顾克军 +2 位作者 张恒敢 张斯梅 张传辉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1,共3页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麦出苗的影响,量化评价了播后镇压对稻茬麦全苗、匀苗、壮苗的促进效应,总结提出了基于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麦高效生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播种方式 秸秆全量还田 播后镇压
下载PDF
施氮量对四川盆地机播稻茬麦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2 位作者 吴春 吴晓丽 黄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1-279,共9页
2010 2012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施氮量对机播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0、105、150、195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稻茬麦分蘖力、有效穗数的提高以及单穗小穗数、穗粒数的增加,但对... 2010 2012年,在四川省广汉市开展了施氮量对机播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氮素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试验设置0、105、150、195 kg/hm24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稻茬麦分蘖力、有效穗数的提高以及单穗小穗数、穗粒数的增加,但对籽粒灌浆充实不利。不同年份和土壤质地,单产均以施氮量为150 kg/hm2时达到最高水平,继续增加氮素用量产量增幅变小进而下降。氮素供应量增加,植株氮素含量和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收获指数、氮素表观回收率在各施氮处理间变幅相对较小。在四川盆地目前生产水平下,施氮150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稻茬麦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Ⅰ.小麦和后作水稻的增产增收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汤永禄 黄钢 +2 位作者 袁礼勋 赵玉庭 王少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2-37,共6页
连续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大区定位试验和高产示范结果表明 ,稻茬麦实行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 ,一般比撬窝点播栽培省工 4 6 3% ,节本 2 0 6 % ,增产 6 %~ 7% ,增收 2 7 5 % ;比旋耕机播栽培省... 连续多年多点的小区试验、大区定位试验和高产示范结果表明 ,稻茬麦实行免耕抑播稻草覆盖栽培具有显著的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效应 ,一般比撬窝点播栽培省工 4 6 3% ,节本 2 0 6 % ,增产 6 %~ 7% ,增收 2 7 5 % ;比旋耕机播栽培省工 19 1% ,节本 2 6 3% ,增产 9%~ 12 % ,增收4 8 8%。对后作水稻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一般增产 3%~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草覆盖 免耕抑播 栽培技术 后作水 效应分析
下载PDF
2BMFDC-6型稻茬麦半旋播种机设计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4 位作者 解立胜 黄钢 钟贵祥 吴春 程少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89-793,共5页
针对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粘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进行了适宜播种机具的设计研制与性能试验。①研制的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省工高... 针对西南地区稻茬小麦面临的粘湿生态环境和秸秆还田技术问题,进行了适宜播种机具的设计研制与性能试验。①研制的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由手扶拖拉机驱动,整机重量轻,动土量少,能耗低,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播种、施肥、盖种等工序,省工高效。作业时只对播种带进行浅旋开沟,种子撒落于播种沟内,泥土、根茬和碎草混合盖种,较好地解决了播种质量和稻草还田问题。②田间性能试验表明,无论稻草是否还田,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播种效果。无稻草还田条件下,播种质量、产量和效益均显著高于SGTNB-180Z4/8型全旋机播和免耕人工撒播处理。稻草还田条件下则以"半喂入"收割机收获水稻并切割抛洒稻草的播种效果更好。③播种阶段耕层土壤含水量适宜范围25%~40%,适宜播种量120~180 kg/hm2、施氮量150~18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区 稻茬麦 2BMFDC-6型半旋播种机
下载PDF
稻茬麦精量露播稻草覆盖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15
作者 汤永禄 黄钢 袁礼勋 《作物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稻茬麦 精量露播 播种 草覆盖 栽培
下载PDF
山东省稻茬麦区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水平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翠霞 路兴涛 +2 位作者 马冲 孙竹波 孔繁华 《杂草学报》 2016年第2期45-48,共4页
为明确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稻茬麦区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水平,采用温室盆栽法和培养皿法,分别测定14个稻茬麦田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温室盆栽法和培养皿法测得的菵草对炔草酯抗性趋势基本一致,除采自王庙镇南房村路边的菵草... 为明确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稻茬麦区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水平,采用温室盆栽法和培养皿法,分别测定14个稻茬麦田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温室盆栽法和培养皿法测得的菵草对炔草酯抗性趋势基本一致,除采自王庙镇南房村路边的菵草仍处于敏感状态外,其余种群均对炔草酯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在13个抗性种群中,中抗种群4个,高抗种群9个,其中老寨乡张埝村的3个种群抗性水平相对较高,温室盆栽法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63.75、2 278.85、4 411.79,培养皿法下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13.75、394.50、62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菵草 炔草酯 抗药性
下载PDF
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茬麦草谷比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克军 顾东祥 +5 位作者 张斯梅 许博 杨四军 张恒敢 张传辉 石祖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6-9,22,共5页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 研究了不同耕作(耕翻与浅旋耕)与秸秆还田方式(周年稻秸秆全量还田、麦秸秆全量还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以及稻麦秸秆不还田)对稻茬麦草谷比和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耕作处理对稻茬麦草谷比、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麦秸可收集系数的影响皆不显著,而不同秸秆还田处理间草谷比差异达显著水平,麦秸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及可收集系数未表现出差异。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稻茬麦秸秆产量,秸秆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年稻麦秸秆全量还田(Srw)〉周年仅水稻秸秆还田(Sr)〉周年仅小麦秸秆还田(Sw)〉周年秸秆不还田(SO),各处理间籽粒产量变化并不显著,因而处理Srw的草谷比显著高于Sw与S0处理。相同留茬高度条件下,麦秸可收集系数在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间没有显著差异,留茬高度分别为5、10、15、20cm时,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依次为0.65~0.66、0.58~0.60、0.52~0.54、0.45~0.47。估算一定留茬高度的稻茬麦秸秆可收集系数时可以忽略旋耕整地和秸秆还田方式的短期影响,进一步简化估算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稻茬麦 草谷比 收集系数
下载PDF
不同共生期对晚播稻茬麦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文廷刚 王伟中 +3 位作者 顾大路 杜小凤 施洪泉 钱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6期21-23,37,共4页
[目的]为探索不同共生期对晚播稻茬麦的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共生和短共生稻套麦对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短共生期稻套麦(共生期15 d)会影响小麦植株生长、茎蘖动态和成穗。0... [目的]为探索不同共生期对晚播稻茬麦的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宁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共生和短共生稻套麦对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短共生期稻套麦(共生期15 d)会影响小麦植株生长、茎蘖动态和成穗。0共生稻套麦(共生期0 d)对植株生长无显著差异,其基本苗、茎蘖数和成穗数均比较稳定,较对照显著提高。此外,短共生期会增加不孕小穗数,降低千粒重,产量较对照仅增加了0.83%,但不显著。0共生显著改善了小麦穗部性状,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显著减低,产量较对照提高了6.67%。[结论]0共生稻套麦是在晚播条件下较短共生稻套麦和常规栽培好的一种高产应变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期 晚播稻茬麦 生长 产量
下载PDF
湖北省稻茬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被引量:8
19
作者 邹娟 高春保 +5 位作者 许贤超 朱展望 刘易科 佟汉文 陈泠 张宇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4期6188-6190,共3页
稻茬麦播种质量不高是制约湖北省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技术问题。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湖北省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以指导湖北省稻茬小麦生产,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稻茬小麦的生产技术水平。
关键词 湖北省 稻茬麦 规范化播种技术
下载PDF
免耕稻茬麦植株、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田奇卓 亓新华 +1 位作者 王俊领 范春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57-162,共6页
研究表明,免耕稻茬麦吸收积累的氮素494%来自肥料氮,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8%,植株对其依赖程度高于旱作水浇麦。肥料氮土壤残留率为2787%,回收率为7384%,损失率为2616%。百公斤籽粒和生物产量... 研究表明,免耕稻茬麦吸收积累的氮素494%来自肥料氮,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为4598%,植株对其依赖程度高于旱作水浇麦。肥料氮土壤残留率为2787%,回收率为7384%,损失率为2616%。百公斤籽粒和生物产量吸氮量分别为370和144kg。肥料氮的724%分配到籽粒中,高于总氮的分配比例。返青、拔节、三叶及种肥的吸收率依次为972%、11.35%、10.79%和702%。三叶期液态施用优于固态,返青期深施优于浅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稻茬麦 氮素平衡 施氮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