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鳅共作模式对土壤营养、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时铭 何志刚 +6 位作者 邹利 刘丽 李金龙 郑梦婷 蒋国民 王冬武 刘晓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16-220,共5页
为探明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表层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了稻鳅共生前后土壤的主要氮、磷、钾、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施肥和施药的稻田为对照。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泥鳅,土壤表层微生物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 为探明稻鳅共生对稻田土壤表层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测定了稻鳅共生前后土壤的主要氮、磷、钾、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施肥和施药的稻田为对照。结果显示,稻田养殖泥鳅,土壤表层微生物丰度Chao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明显上升,增加5门735属,对照田变化不明显;稻鳅田中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田(P<0.01),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田(P<0.01),使得稻鳅田土壤磷肥出现累积,钾肥变化不明显,氮肥和有机质明显下降。因此,稻鳅共生模式丰富了稻田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构成,提高了酶活性,促进了营养物质转化、循环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模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可行性探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4期257-259,共3页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大众对食品安全更加关注。稻鳅共作是一种新颖的稻田综合利用创新模式,契合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谓稻鳅共作,就是在宜鱼稻田里同时进行中水稻栽培和泥鳅养殖,两者互利共生,实现一田多收、保粮促渔的立体生态模式农业。产出的稻谷和泥鳅绿色安全,营养丰富,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基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经济效益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对我国长江流域三省稻鳅共作模式展开可行性探究,以便全面推广稻鳅共作模式,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稻鳅模式打造成长江流域地域特色产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生态农业 高质量发展 长江流域
下载PDF
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泉 吕巍巍 +3 位作者 黄伟伟 孙小淋 吕卫光 周文宗 《上海农业学报》 2020年第5期17-22,共6页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 通过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鳅共作模式下不同施肥量对泥鳅生长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稻鳅共作模式下的施肥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间泥鳅平均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泥鳅体重差异显著,稻谷和稻秆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减氮50%处理的稻谷产量最高,为6850 kg∕hm^2,无肥处理的稻谷(6100 kg∕hm^2)和稻秆产量均最低;无肥处理泥鳅平均成活率最高,但泥鳅体重显著低于减氮30%和减氮50%处理。施肥处理的溶解氧、总氮含量相较于无肥处理均有大幅上升,高温季节氨氮含量明显高于无肥处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减氮50%处理综合得分最高,综合效益最好,无肥处理综合得分最低,其中减氮50%处理泥鳅生长因子贡献最高,而无肥处理水稻产量因子贡献最低,常规施肥处理泥鳅成活因子贡献最低。研究结果表明:稻鳅共作模式应实行化肥减量,氮肥减量影响效果大于磷肥减量效果,以减氮50%(纯氮150 kg∕hm^2)综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磷肥 稻鳅共作
下载PDF
稻鳅共作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肖向予 李艳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2期31-33,共3页
[目的]推广应用稻鳅共作种养模式。[方法]开展大棚盆栽试验,观察稻鳅共作和水稻单作2种处理对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相比于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可使土壤的pH趋于中性,减缓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增加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 [目的]推广应用稻鳅共作种养模式。[方法]开展大棚盆栽试验,观察稻鳅共作和水稻单作2种处理对稻田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相比于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可使土壤的pH趋于中性,减缓土壤有机质的下降,增加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对于磷、钾元素的吸收,使水稻长势变好。稻鳅共作显著影响水稻生长,水稻分蘖率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涨幅很大。[结论]稻鳅共作种养模式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土壤性质 产量
下载PDF
稻鳅共作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习宏斌 龙洪圣 +3 位作者 廖再生 龙秋生 王海华 吴斌 《江西水产科技》 2017年第5期15-17,共3页
2017年,在面积为1200m^2的单季稻田中进行了稻鳅共作种养试验,经实地测产,共计收获台湾泥鳅649.2kg,平均规格20.3g/尾,成活率78%,单产360.7kg/667m^2;水稻收获984.6kg,单产为547.3kg/667m^2;按水稻和泥鳅产量及销售价格计算,每667m^2产... 2017年,在面积为1200m^2的单季稻田中进行了稻鳅共作种养试验,经实地测产,共计收获台湾泥鳅649.2kg,平均规格20.3g/尾,成活率78%,单产360.7kg/667m^2;水稻收获984.6kg,单产为547.3kg/667m^2;按水稻和泥鳅产量及销售价格计算,每667m^2产值、效益分别为10184元、6281元,稻鳅共作种养效益是种植单季水稻的6.9倍。试验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种养可以发挥水稻、泥鳅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并可显著的提高种养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绿色种养模式
下载PDF
不同稻蟹共作模式下寒区稻田土壤微生物的高通量测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金雨 张瑞 +5 位作者 罗亮 王世会 郭坤 白庆利 徐伟 赵志刚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4,130,共8页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的9个稻田单元分别设置了稻田单作(CK)、稻蟹共作(RC)和稻-蟹-鳅共作(RCL)3种模式,每种模式3个重复,每个稻田单元的面积均为300 m^(2),水稻种植品种为“绥粳4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3种模式稻田表层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稻蟹模式放养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500 ind./667 m^(2);稻-蟹-鳅模式,河蟹体质量为(21.45±1.45)g,放养密度为350 ind./667 m^(2),泥鳅体质量为(0.47±0.07)g/ind.,放养密度为2 223 ind./667m^(2)。养殖期间投喂配合饲料,饲养管理方式一致。2020年9月10日收获河蟹与泥鳅,9月20日收割水稻。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9个土壤样品共包含了6 404个OTUs,分属细菌59个门,1 093个属,2 245个种。韦恩图显示,CK模式特有375个OTUs、RC模式特有359个OTUs、RCL模式特有453个OTUs。3种模式的主要优势菌门均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RC和RCL土壤细菌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水稻单作,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PCo A分析图显示,RC和RCL与CK分别在不同区域聚类。研究初步揭示:稻-蟹共作和稻-蟹-鳅共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寒区稻田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土壤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模式 -蟹-模式 田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推广稻鳅共作 发展生态农业
7
作者 许超 胡春雷 《河南水产》 2018年第4期43-44,共2页
本文介绍了范县稻鳅共作生态养殖经验,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稻田和泥鳅共生共养,依靠技术引进、技术指导、科技创新等形式提高技术水平,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 稻鳅共作 技术 生态 农业
原文传递
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试验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1 位作者 左之良 喻小松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改造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使水稻、青蛙、泥鳅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可实现农渔结合、一田三收。2018年3月—11月进行了稻蛙鳅共作种养试验,平均生产优质稻米4 33... 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通过改造常规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使水稻、青蛙、泥鳅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互利共生,可实现农渔结合、一田三收。2018年3月—11月进行了稻蛙鳅共作种养试验,平均生产优质稻米4 335 kg/hm^2 、青蛙3 750 kg/hm^2 、泥鳅1 500 kg/hm^2 ,水稻、青蛙和泥鳅3项的总产值达到251 700元/hm^2 ,平均利润为121 050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 1 ∶ 1.93 ,投资收益率为92.7%。试验表明,稻蛙鳅共作立体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物种和空间资源,有效提高稻田产量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渔结合 生态种养
下载PDF
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分析
9
作者 田佳鑫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5期625-627,共3页
2023年,黑龙江省木兰县水稻种植面积80.93万亩,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资源潜力巨大。文章介绍了木兰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广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推广应用对策,供各地参考。
关键词 木兰县 渔综合种养 稻鳅共作
下载PDF
稻渔共作模式碳足迹评价及减排对策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戴林秀 徐强 +6 位作者 彭翔 李京咏 周影 黄佳敏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71-1980,共10页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 稻渔共作是中国稻区重要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有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基于田间试验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价了水稻单作、稻鳅共作和稻鲶共作3种稻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A)、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单位利润碳足迹(CFP)和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NDU),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情景分析。结果表明:稻鳅共作的CFA、CFV、CFP和CFNDU分别为11923 kg CO_(2)-eq·hm^(-2)、0.10 kg CO_(2)-eq·¥^(-1)、0.14 kg CO_(2)-eq·¥^(-1)和1.37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7.5%、82.1%、79.1%和77.7%;稻鲶共作的CF_(A)、CF_(V)、CF_(P)和CF_(NDU)分别为12110 kg CO_(2)-eq·hm^(-2)、0.16 kg CO_(2)-eq·¥^(-1)、0.22 kg CO_(2)-eq·¥^(-1)和2.48 kg CO_(2)-eq·NDU^(-1),比水稻单作降低了16.2%、71.4%、67.2%和59.7%。综合来看,稻鳅共作以最低的碳排放为人们提供了最高的营养密度并创造了最高的经济效益,最值得推广。敏感性分析表明CH_(4)排放、灌溉耗电和水产动物饲料对碳足迹影响较大。情景分析表明,当综合使用光伏发电、水稻新品种和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时,两种稻渔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减排潜力可达到23.4%~24.4%。研究从碳排放的角度为中国传统稻作模式向生态稻作模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鳅共作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潜力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翚 《福建水产》 2014年第5期391-397,共7页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明,各示范点由于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效应,在不施用农药和渔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稻谷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均产出了生态、健康的稻米与水产品。水稻单作模式的稻谷产量为495.7 kg/667m2,利润为439元/667m2;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谷平均产量为517.2kg/667m2,水产品平均产量为60.6 kg/667m2,平均利润2 183元/667m2,增加了利润1744元/667m2,是水稻单作模式的5.0倍。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虾轮作以及稻鳅共作四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别是水稻单作模式单位利润的34.7倍、5.0倍、3.4倍和1.7倍。稻鱼共作模式中武夷山示范点稻谷产量比水稻单种模式增加18.7%,平均利润是水稻单种模式的10.2倍。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生态种养 稻鳅共作 虾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