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合肥地区稻鳖共作模式对稻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1
作者 赵秀侠 卢文轩 +7 位作者 梁阳阳 方婷 宋光同 王芬 徐笑娜 陈祝 蒋业林 方国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7,共11页
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 为了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稻鳖共作(RT组)和常规水稻单作(CM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稻鳖共作和常规水稻单作模式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检测到6门45属68种;浮游植物优势类群为绿藻门和裸藻门类群;稻鳖共作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常规水稻单作区;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水稻单作区(P<0.05)。分析显示稻鳖共作区指示物种主要为富营养化浅水型物种,说明水体营养盐含量高,可能与稻田中华鳖养殖行为密切相关。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孕穗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为WT、NO_(2)^(-)-N,成熟期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为pH。研究结果初步揭示稻鳖共作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稻鳖共作种养模式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2
作者 虞朝洪 胡冰 +3 位作者 刘星星 倪才英 杜春朝 简敏菲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 为探究不同肥料与稻鳖共作对土壤性质及Cd形态转化的影响,该文以氨基酸水溶肥(AAT)、钙镁磷肥(GMP)、半胱氨酸叶面肥(Cys)和稻鳖共作(CK)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稻作(CT)为对照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K与CT相比,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50.57%、50.92%、127.36%和236.63%,土壤酸提取态Cd、可还原态Cd、可氧化态Cd分别提高了170.35%、52.91%、50.00%,土壤残渣态Cd降低了7.66%.不同肥料与CK相比,Cys处理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0.12%,降低了土壤酸提取态Cd 37.40%、可还原态Cd 10.88%;GMP处理使土壤pH值、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9.31%、27.77%和34.06%;AAT处理提高了土壤残渣态Cd 120.63%.AAT与GMP相比,碱解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分别提高了0.12%、4.76%、16.26%、78.77%,降低了土壤可还原态Cd 3.89%和可氧化态Cd 2.41%.与Cys相比,有效磷与速效钾分别提高了47.72%和50.03%,土壤可氧化态Cd降低了2.46%.AAT、GMP、Cys与CK皆具有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形态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稻鳖共作 土壤性质 镉形态
下载PDF
华东地区新型稻鳖共作模式探索与研究
3
作者 孙凤民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1期78-80,共3页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 稻鳖共作是安徽省五河县最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稻鳖的种养结合,能够达到互利共生、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文章结合安徽省五河县的实际,对该模式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基于此提出了新型稻鳖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为实现农户增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河县 稻鳖共作 技术模式
下载PDF
麻鸭对稻鳖共作田杂草防治和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显 胡中泽 +3 位作者 衣政伟 张自常 孙飞 杨大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65,共4页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 试验比较了不同麻鸭放养数量(0、75、150、225、300、375只/hm^(2))对稻鳖田杂草发生、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麻鸭放养数量的增加,稻鳖田各生育时期的杂草数量和总干物质量均逐步减少,以放养数量为375只/hm^(2)处理的除草效果最好;水稻产量随着麻鸭放养数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放养数量为225只/hm^(2)时最高,同时该处理还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综合杂草防治效果、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表现,“稻-鳖-鸭”立体种养模式中麻鸭放养数量以225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鸭 稻鳖共作 杂草防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陈静 何吉祥 +9 位作者 方燚 黄龙 吴本丽 赵其瑞 张烨 薛业静 陈夏君 吴仓仓 汪翔 武松 《安徽农学通报》 2022年第8期123-125,164,共4页
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 设置4个中华鳖放养密度375(RT1)、437.5(RT2)、500(RT3)、562.5kg/hm^(2)(RT4)的稻鳖共作田和1个常规种植稻田(RM),研究稻鳖共作中华鳖放养密度对稻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鳖共作田水稻产量略有下降,但由于价格较高,水稻产值高于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中华鳖放养密度越大,产出的中华鳖总重量越大,而中华鳖个体的平均增重越小;稻鳖共作模式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稻田,是常规种植稻田的8~10倍;投放鳖苗在0.37kg左右时,密度为437.5kg/hm^(2)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放养密度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稻鳖共作模式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肖力婷 杨慧林 +4 位作者 赖政 赖胜 倪才英 陈晓玲 简敏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02-109,共8页
稻鳖共作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然而有关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该研究以水稻单作(RM)和稻鳖共作(RT)处理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 稻鳖共作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然而有关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该研究以水稻单作(RM)和稻鳖共作(RT)处理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稻鳖共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总钾(Total Potassium,TK)、碱解氮(Alkali-hydrolyzale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和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含量显著提高了17.82%、15.15%、13.80%、37.37%和21.57%(P<0.05)。2)稻鳖共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共作使土壤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6.42%、1.16%、0.44%和2.96%,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降低了0.22%。3)共线网络分析表明,稻鳖共作增加了细菌微生物网络总节点数、边数、平均聚类数和模块化,增强了微生物网络复杂度,加强了群落间的联系;共作降低了真菌微生物网络节点数,但增加了正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增强了微生物间的协同合作。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土壤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全钾、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稻鳖共作有利于提高稻田土壤肥力,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提高了微生物丰富度,使微生物群落间的联系更紧密。该研究为探究科学合理的稻田栽培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 稻鳖共作 群落特征
下载PDF
行株距对稻鳖共作模式水稻和中华鳖生长形态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本丽 黄龙 +5 位作者 张烨 陈静 奚业文 何吉祥 吴仓仓 陈夏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12,共8页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2)养殖密度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监测各组水稻和中华鳖生长、形态和产量等指标,通过水稻和中华鳖形态特征值间的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行株距对中华鳖外观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FLY1和XR2728水稻产量分别为7.04~8.66 t/hm^(2)和5.78~7.25 t/hm^(2),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行株距为27.0 cm×16.7 cm和30.0 cm×13.3 cm。稻鳖共作组水稻产量均超过常规水稻单作组产量,水稻产量随行距减小有下降趋势。丰两优香1号组株高、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在各共作组间差异不显著;香软粳272830.0 cm×13.3 cm组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放密度为525 kg/hm^(2)时,丰两优香1号和香软粳2728号稻田中华鳖产量分别为0.89~1.04 t/hm^(2)和0.84~0.99 t/hm^(2)。水稻行株距与中华鳖产量和形体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FLY1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裙边宽/背甲长、尾长/背甲长值较大;XR2728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腹甲宽/背甲长,裙边宽/背甲长和前肢长/背甲长值较大。采用宽行距可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收益,每公顷效益可达60000元以上。结果表明在水稻总穴数一致情况下,较宽行距有助于提高水稻和中华鳖产量效益、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及中华鳖裙边宽度等形态指标。水稻农艺性状与中华鳖形态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对水稻行株距具有一定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行株距 产量 效益 形态适应
下载PDF
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形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飞翔 黄璜 +2 位作者 陈灿 常培恩 欧林志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02-407,共6页
为探明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变化及产量形成规律,选取湖南地区常用的两个水稻品种黄华占(H)及Y两优800(Y),设置稻鳖共作模式(T)及常规单作模式(N),以头季稻+再生稻(R)两季种植的方式,通过定时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产量,... 为探明稻鳖共作模式中的土壤养分变化及产量形成规律,选取湖南地区常用的两个水稻品种黄华占(H)及Y两优800(Y),设置稻鳖共作模式(T)及常规单作模式(N),以头季稻+再生稻(R)两季种植的方式,通过定时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变化情况及产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T模式中全氮、全磷含量呈"峰"型变化,N模式全程为缓慢下降趋势,相对平均差值为全氮15.3%、全磷16.35%;碱解氮、有效磷及有机质等指标在不同模式间变化趋势相似,相对平均差值为碱解氮5.3%、有效磷6.97%;T模式中有机质含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相对平均差值为6.7%.T模式头季稻平均增产9.75%,再生稻平均增产1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土壤养分 产量
下载PDF
扬州市广陵区稻鳖共作技术模式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洁 董长生 +1 位作者 朱锦磊 谭长乐 《种子科技》 2021年第23期40-41,44,共3页
稻鳖共作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文章阐述了稻鳖共作技术要点,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在广陵区推广稻鳖共作技术模式,需加大政策扶... 稻鳖共作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有效改善稻田生态环境,促进优质稻米发展和农产品质量提升。文章阐述了稻鳖共作技术要点,对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为进一步在广陵区推广稻鳖共作技术模式,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主体培育,注重品牌建设,加快技术集成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技术模式 经济效益 田养 广陵区
下载PDF
中国稻鳖共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武广 王君 +1 位作者 温凯 仇景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31期12-16,共5页
近年来,中国稻鳖共作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稻鳖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研究... 近年来,中国稻鳖共作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学者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稻鳖共作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稻田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从技术应用角度来说,不同地区的不同学者均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明确了技术规范,部分地区形成了技术规程。部分学者还开展了“稻-鳖-鱼-鸭”“、稻-鳖-鱼”等进一步的创新工作。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4个方面对该项研究进行了展望,分别是稻鳖共作关键技术的创新、对鳖品质质量的研究、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地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关键技术 生态效应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原文传递
稻鳖共作对稻飞虱的防控效果 被引量:8
11
作者 盛瀛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933-934,共2页
嘉兴通过稻鳖共作来控制稻田的稻飞虱,并和化学药物吡蚜酮防治稻田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稻鳖共作可以有效地防控稻田稻飞虱,30 d后对稻飞虱的控制效果与化学药物相当。
关键词 稻鳖共作 飞虱 防控效果 嘉兴
下载PDF
靖江市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利 胡宏亮 +2 位作者 侯彩兰 陆桂清 陈莉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185-186,共2页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 2017—2018年在江苏省靖江市开展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研究。本文探讨了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分析了该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来看,稻鳖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益,2年平均纯收益达195 168元/hm2;且利用稻鳖共生关系,避免农药、化肥的施用,能有效改善稻田种养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压力,保障农产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种养技术 效益分析 江苏靖江
下载PDF
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杂交组合中华鳖效益分析
13
作者 陈夏君 何吉祥 +4 位作者 方燚 赵其瑞 薛业静 吴本丽 黄龙 《科学养鱼》 2022年第5期39-40,共2页
稻鳖共作是一种常见的稻渔共作模式,通过将鳖投放至稻田中,使其在活动过程中疏松泥土、清除田间杂草并捕食田间的害虫,同时鳖的残饵以及粪便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这种养殖模式不但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提高水稻以及养... 稻鳖共作是一种常见的稻渔共作模式,通过将鳖投放至稻田中,使其在活动过程中疏松泥土、清除田间杂草并捕食田间的害虫,同时鳖的残饵以及粪便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这种养殖模式不但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还可以提高水稻以及养殖鳖的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影响稻鳖共作模式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本研究在稻鳖共作模式下,通过投放不同杂交组合中华鳖,对比分析鳖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寻找好的养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 田间杂草 养殖品种 稻鳖共作 不同杂交组合 残饵 种养殖模式
下载PDF
养殖鳖的引入对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罗衡 赵良杰 +3 位作者 李丰 郭海松 沈竑 刘其根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0-732,共13页
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IAAS)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能生产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需求的绿色稻米而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了解这种农水复合系统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对于种... 农业—水产复合生产体系(integrated agri-aquaculture system,IAAS)因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能生产满足市场对食品安全需求的绿色稻米而成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了解这种农水复合系统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对于种养工艺的改进和生态调控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实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稻鳖共作(R-T)和稻田单作(R-M)2种模式下稻田表层和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旨在为稻鳖种养生态学积累资料和为稻鳖综合种养的生产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两种模式下稻田表层及根系土壤中主要细菌门类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绿弯菌门。与R-M相比,R-T表层土壤中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而其根系土壤硝化螺旋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主要优势菌属为酸杆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地杆菌属、芽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6类。其中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螺旋菌属、芽单胞菌属和酸杆菌属在两种模式的表层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硝化螺旋菌属和地杆菌属在根系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引入养殖鳖(R-T)后,稻田根系和表层土壤的细菌Chao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增加。PCA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养殖鳖引入后,稻田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根系的菌群产生了影响。研究初步揭示了稻鳖共作复合生态系统优于稻田单作系统的微生物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田土壤 群落结构 16S RDNA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含量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倪才英 刘星星 +5 位作者 梁以豪 黎衍亮 肖罗长 刘鑫 简敏菲 丁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829,共11页
【目的】探究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吸收累积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鹰潭市余江区稻鳖共作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计氨基酸水溶肥①(AAO)、氨基酸水溶肥②(AAT)、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Cys))、钙镁磷肥(GMP)(常... 【目的】探究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氨基酸肥料对水稻Cd吸收累积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方法】选择鹰潭市余江区稻鳖共作田块进行大田试验,设计氨基酸水溶肥①(AAO)、氨基酸水溶肥②(AAT)、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Cys))、钙镁磷肥(GMP)(常规肥料做比较用)及钙镁磷肥与氨基酸水溶肥复配(GA)和不添加肥料(CK)的6个处理,研究Cd在各处理水稻植株中的富集和转运情况以及对稻米Cd、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甲鱼肌肉Cd含量的影响。【结果】水稻植株Cd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根、茎、叶、糙米。与CK相比,对水稻根茎叶Cd含量降低效果最好的是AAT处理,分别降低了40.50%、65.74%和58.10%;Cys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糙米Cd含量,降幅为32.98%。糙米和甲鱼肌肉Cd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与CK相比,施用氨基酸类肥料均降低了糙米蛋白质和16种氨基酸总量,其中Cys处理的降低效果最显著,分别降低了29.37%和35.71%。根据通径分析,土壤-糙米富集系数对糙米Cd含量的富集起直接作用,而酸提取态Cd、可氧化态Cd、茎-叶片转运系数则是通过影响土壤-糙米富集系数来间接影响糙米对Cd的积累。【结论】氨基酸水溶肥能较好地降低水稻根茎叶Cd含量,氨基酸叶面肥(半胱氨酸)降低糙米中Cd含量效果最好,且两者均降低了糙米蛋白质和16种氨基酸总量,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以叶面喷施半胱氨酸的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农产品品质
下载PDF
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常培恩 陈灿 +1 位作者 黄璜 杨飞翔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388-391,共4页
为了探究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18年在湖南省长沙县明月村采用田间试验,比较黄华占稻鳖共作再生季(RHT)、Y两优800稻鳖共作再生季(RYT)、黄华占常规单作再生季(RHN)、Y两优800常规单作再生季(RYN),4种模式的稻米... 为了探究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于2018年在湖南省长沙县明月村采用田间试验,比较黄华占稻鳖共作再生季(RHT)、Y两优800稻鳖共作再生季(RYT)、黄华占常规单作再生季(RHN)、Y两优800常规单作再生季(RYN),4种模式的稻米产量和品质(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品质、食用品质).结果显示:稻鳖共作模式有利于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粒数,显著提升再生稻的产量;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提升稻米的外观品质;但对于稻米RVA特性和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两个品种的作用效果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稻田养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丰 郭印 程静 《黑龙江水产》 2021年第3期12-15,共4页
该研究探索了稻田养鳖后对于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将稻鳖共生稻田(R-T)与常规种植稻田(R-M)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水稻抽穗期末,稻鳖共生模式(R-T)的水稻分蘖数显著高于稻单种模式(R-M)(P<0.05);在水稻抽穗期,稻鳖共生... 该研究探索了稻田养鳖后对于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将稻鳖共生稻田(R-T)与常规种植稻田(R-M)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水稻抽穗期末,稻鳖共生模式(R-T)的水稻分蘖数显著高于稻单种模式(R-M)(P<0.05);在水稻抽穗期,稻鳖共生模式(R-T)的水稻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稻单种模式(R-M)(P<0.05);稻鳖共生模式(R-T)的有效穗粒数和稻谷产量显著高于稻单种模式(R-M)(P<0.05)。其中稻谷产量增加了约有19.32%。在稻田中养殖鳖,能够有效提升稻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模式 产量 干物质量 分蘖数
下载PDF
稻田养鳖对稻田水体与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丰 《黑龙江水产》 2021年第5期3-6,共4页
该研究探索了稻田养鳖后对于水体指标(NH_(4)^(+)、NO_(3)^(-)和PO_(4)^(-)浓度)与土壤指标(有机质、硝态N、氨态N、速效P、速效K和全N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鳖共生模式(R-T)中稻田水体的NH_(4)^(+)、NO_(3)^(-)和PO_(4)^(-)浓度在... 该研究探索了稻田养鳖后对于水体指标(NH_(4)^(+)、NO_(3)^(-)和PO_(4)^(-)浓度)与土壤指标(有机质、硝态N、氨态N、速效P、速效K和全N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鳖共生模式(R-T)中稻田水体的NH_(4)^(+)、NO_(3)^(-)和PO_(4)^(-)浓度在水稻种植后期均高于常规种植稻田(R-M);稻鳖共生模式(R-T)中稻田土壤的各项指标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其中三项指标:全N、硝态N和氨态N含量相较于常规种植稻田(R-M)得到了显著(P<0.05)提升。在稻田中养殖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模式 土壤养分含量 水体养分含量
下载PDF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0
19
作者 张家宏 王桂良 +5 位作者 黄维勤 朱凌宇 寇祥明 王守红 韩光明 徐荣 《湖南农业科学》 2017年第3期77-80,共4页
构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鸭""一稻两虾"和"稻鳖共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集成了稻田绿色种养、共作稻田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共性技术,为该地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生态种养 两鸭 两虾 稻鳖共作 创新模式
下载PDF
投喂水平对稻田养殖中华鳖摄食生态的影响
20
作者 吴本丽 黄龙 +4 位作者 吴仓仓 陈静 陈夏君 梅耀萍 何吉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929-938,共10页
【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 【目的】调查不同投喂水平条件下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在稻田摄食天然饵料的种类和强度,探索稻鳖共作模式下中华鳖的摄食生态,为优化稻田综合种养投喂策略、揭示生态效益形成过程和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稻鳖共作模式中设置0.7%、1.4%和2.1%(w)3个投喂水平,运用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以及胃含物和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方法,获得各组中华鳖对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的摄食习性,分析不同饵料在不同处理组中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结果】中华鳖摄食率随投喂水平的提高有所上升。胃含物形态学分析中共识别出鱼类8种、虾类2种、软体动物2种、昆虫和轮虫等9种,出现率较高的物种包括棒花鱼、麦穗鱼、日本沼虾、中华圆田螺、多肢轮虫、摇蚊幼虫和水丝蚓等。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胃含物中饲料出现率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占比(IRIP)均上升,天然饵料IRIP下降;当投喂水平为2.1%时,饲料IRIP高达91.97%,天然饵料IRIP之和仅为8.03%。环境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在某一或多个样本中DNA相对丰度大于0.5%的鱼类有16种,其中,棒花鱼、麦穗鱼、中华鳑鲏、张氏䱗、泥鳅、大鳞副泥鳅、鲫和短吻银鱼与胃含物形态学分析结果吻合;共注释大型水生脊椎动物36种,胃含物中DNA相对丰度大于1.0%的物种主要包括寄蝇、秀丽白虾、中国圆田螺、摇蚊幼虫、水丝蚓、轮虫等。【结论】中华鳖在稻田摄食的天然饵料主要包括小型鱼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以及轮虫等。高投喂水平导致天然饵料的摄食率和IRIP更低,可能降低稻田共作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鳖共作 投喂水平 摄食生态 胃含物 环境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