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筱青 曹杰 谈树成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29,共4页
本文在用“D距离内邻点平均数法”定量分析昆明城镇体系空间分布类型的基础上, 对造成昆明城镇分布地域差异的原因采用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城镇发展的建议, 为昆明市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昆明城镇体系 空间分布类型 地域差异分析
下载PDF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与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林 钟书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3-42,共10页
收集2012—2016年中国各省域单元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各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发现: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 收集2012—2016年中国各省域单元产业产值等相关数据,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析各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以及地理分布格局。结果发现: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域间的差异性在提升,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呈现出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类型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专业化产业 空间分布类型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本世纪华东地区两种不同空间分布类型的地震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方琦 张枝榴 《地震学刊》 CSCD 1999年第1期36-41,共6页
综合分析本世纪以来华东地区地震资料相对可靠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前后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第1阶段地震活动集中在苏鲁近海、菏泽一带及大别山地区,呈环状分布。而1971年以来的第2阶段中强地震全都分布在菏泽至溧阳... 综合分析本世纪以来华东地区地震资料相对可靠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前后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第1阶段地震活动集中在苏鲁近海、菏泽一带及大别山地区,呈环状分布。而1971年以来的第2阶段中强地震全都分布在菏泽至溧阳北西向一线的东北一侧,并呈网络性分布。其中已经发生的3次6级以上地震都分布在上阶段较少地震活动的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同时分析研究了各阶段地震活动特点,以及由于受北东、北西向构造控制影响,所划分华东地区三大部分地震活动在两阶段出现的震场迁移。最后指出该地区目前应重点注意苏南至长江口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迁移 华东地区 空间分布类型
下载PDF
不同类型矿床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对区域矿产勘查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左仁广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67-768,共2页
在一个地区,往往同时发育多种类型的矿床。研究不同类型的矿床的空间关系,对了深入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或成矿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两种类型的矿床空间分布相关,往往是由2种原因造成的:(I)矿床A是产生矿床B的原因;(II)矿床A和矿... 在一个地区,往往同时发育多种类型的矿床。研究不同类型的矿床的空间关系,对了深入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或成矿地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两种类型的矿床空间分布相关,往往是由2种原因造成的:(I)矿床A是产生矿床B的原因;(II)矿床A和矿床B是同一地质作用的产物,受相同的地质背景或构造条件控制。与地质点空间分布类型一样,两类矿床的空间关系服从3种分布:(I)丛聚性分布,(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空间分布 空间关系 不同类型 矿产勘查 成矿地质背景 空间分布模式 成矿地质事件 两种类型 空间分布类型 区域
下载PDF
语音声学空间分布类型初探 被引量:2
5
作者 呼和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0,共5页
本文提出“语音声学空间分布类型”概念,比较蒙古语、维吾尔语和鄂温克语三种语言词首音节短元音系统的声学空间分布模式图之间的相似度,探讨该项研究在语言类型学和语言亲属关系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语音类型 语音声学空间分布类型 语言亲属关系
原文传递
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6
作者 张俸榕 《中国经贸》 2023年第14期10-12,共3页
本文以山东235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10.3分析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分布密度,并分析经济发展对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 本文以山东235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样本,运用ArcGIS10.3分析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空间分布密度,并分析经济发展对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聚分布态势,其在鲁南地区分布比例最高,鲁西地区分布比例最少。②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呈现出不均衡分布态势,空间密度呈现出两个高密度区,一个次高密度区。③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山东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分布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 空间分布类型 空间分布均衡性 经济发展水平
下载PDF
宁夏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蒙古冰草种群空间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许爱云 许冬梅 +4 位作者 曹兵 刘金龙 于双 郭艳菊 马晓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1-178,共8页
为探讨蒙古冰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布类型... 为探讨蒙古冰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布类型及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生境条件下,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和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P<0.05),3个群落之间蒙古冰草种群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在<4 m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蒙古冰草种群与短花针茅种群、蒙古冰草种群与牛枝子种群在小于4 m尺度上呈显著负关联,随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蒙古冰草种群与牛心朴子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蒙古冰草 空间分布类型 种间关联性 点格局分析
下载PDF
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和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桐庐县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健华 李城 +2 位作者 林聪聪 谭莹 钟丹苗 《自然保护地》 2022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以2016年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普查基础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分析了古树名木分布特点、乡镇分布、生长场所、树种等资源特征,并采用最近邻点指数、核密度、集中度与均衡度分析的方法,利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桐庐县的古树... 以2016年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普查基础数据作为研究数据,分析了古树名木分布特点、乡镇分布、生长场所、树种等资源特征,并采用最近邻点指数、核密度、集中度与均衡度分析的方法,利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研究了浙江省桐庐县的古树名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数量众多、树种多样、珍稀树种丰富,呈现以桐君街道、城南街道为主要核心空间集聚分布,对应的地理集中化指数G为32.10,大于理想状态下的地理集中化指数。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浙江省桐庐县古树名木保护、城镇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资源特征 空间分布类型 空间统计分析 核密度分析
下载PDF
西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特征研究
9
作者 张力文 《艺术科技》 2022年第24期193-195,共3页
非正式学习空间在高校学生学习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文章对西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调研,从面积特征、空间类型分布特征及空间位置分布特征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西... 非正式学习空间在高校学生学习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内非正式学习的重要场所.文章对西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进行调研,从面积特征、空间类型分布特征及空间位置分布特征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西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面积占比、面积大小呈上升趋势;空间类型不完善,仅有少量高校图书馆有四种类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在空间位置分布上,分为以独立房间为主、以交通空间为主、以厅堂空间为主三类.文章全面分析西安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特征,以及当前存在的面积虽多但类型不丰富、位置不广泛的问题,以期为后续高校图书馆置入非正式学习空间提供参考,为高校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高校图书馆 非正式学习空间 面积特征 空间类型分布特征 空间位置分布特征
下载PDF
200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 被引量:50
10
作者 张丕远 葛全胜 +1 位作者 张时煌 刘啸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20,共9页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 过去气候的突变以地质方法得到很多证据,但在历史时期则发现不多。本文利用文献档案资料建成2000年来的旱涝气候序列,发现280年和1230年前后有过两次突变。本工作着重给出突变前后的旱涝气候分布类型的差别,即从空间分布上探讨被突变界开的气候阶段所具有的特色,280~1230年间,我国气候大趋势是不稳定的,而且涝的界线一再受到NE-SW走向的等高线阻挡。气候突变事件的证据说明,气候系统的运动具有两种模式:渐变和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空间分布类型 旱涝 2000年
下载PDF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3
11
作者 韩艳凤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冀 张艳梅 《气象科技》 200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采用东北地区99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旋转EOF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并存在14年和2~4年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 采用东北地区99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旋转EOF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并存在14年和2~4年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可分为5种空间分布类型:东北西南部型、东北东南部型,东北东北部型、东北西北部型、东北中部型。东北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东北西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各区域降水的变化周期有所区别,东北东北部存在16~18年的变化周期,其它地区存在10~14年的变化周期,各区域降水突变的时间主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时空变化特征 变化周期 空间分布类型 夏季降水异常 区域降水 2000年 东南部地区 降水资料 小波分析 突变分析 80年代 60年代 西南部 东北部 EOF 趋势 西北部
下载PDF
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31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秀伟 郭智婳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中,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文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15处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其时空分布状... 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中,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文章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15处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对其时空分布状况、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空间分布类型以集聚型为主,片区化、集群式分布是不同时期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空间分布的共同特征。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向西衰减的规律。时空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特征,并且按照顺时针方向形成动态演化格局。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革命方针和革命路线的变化,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与经济条件分别是影响红色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时空分布的直接因素、客观因素和基础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革命遗址 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类型 空间分布密度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OVER SOUTH CHINA IN THE LAST 50 YEARS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虹 陈思蓉 +2 位作者 郭媛 何慧 徐圣璇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4年第3期279-288,共10页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South China by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0 stations during 1961 to 200...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studi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requency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South China by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0 stations during 1961 to 2008 and the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thresholds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stations by REOF, trend coefficients, linear trend, Mann-Kendall test and varia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is high in the middle of South China and low in the Guangdong coast and western Guangxi. There are three spatial distribution types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The consistent anomaly distribution is the main type. Distribution reversed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nd between the south and the north is also an important type.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South China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ummer-half of the year. Their frequency during this time accounts for 83.7% of the total frequency. In the 1960 s and 1980 s,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were less frequent while having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late 1980 s. Their climatological tendency rates decrease in the central and rise in the other areas of South China, and on average the mean series also shows an upward but insignificant trend at all of the stations. South China's frequency of extremely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major areas and each of them shows a different inter-annual trend and three of the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experience abrupt changes by showing remarkable increases in terms of Mann-Kendall te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降水资料 时空变化特征 空间分布类型 频率分布 降水事件 气候倾向率 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