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5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及空间分异机理
1
作者 田云 张蕙杰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82,共11页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 通过对中国30个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再测算,围绕其时空格局特点与空间分异机理展开探讨,发现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且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其中以北京为代表的12个地区处于最佳前沿面,余下18个地区则存在较大提高空间。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即存在增强且趋于稳定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高—高集聚区与低—低集聚区包含的省份数量之和已占到省级行政区总数的73.33%,表明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亦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聚类现象。城镇化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和财政支农力度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且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增强关系。具体到不同区域,东部地区的主导因子为财政支农力度,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受农业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效率 时空格局 空间分异 驱动因子
下载PDF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视角的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2
作者 谭征 谭皓方 孙平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为了揭示重庆市38个区县在2005—2019年间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结合崔王指数、障碍度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主城区)—外围(非主... 为了揭示重庆市38个区县在2005—2019年间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结合崔王指数、障碍度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主城区)—外围(非主城区)结构特征,但分异程度在不断下降。(2)非农产业产值、人均GDP、非农就业人数、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空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等因子是导致重庆市38个区县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子,其作用机理与重庆市地形区位、要素流动可达性和贫困区县空间分布所形成的“发展势能”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3)为了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核心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弱化地形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一圈两翼、一主两副”空间结构、深化“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战略、强化(科技、体制机制、人才等)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作用等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源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可以形象地将要素移动呈现在“发展势能”和要素移动成本的变化曲线中,对于深挖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庆市可以从区域城镇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核心对外围辐射带动作用层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要素集聚能力 区域发展 空间分异 障碍度 重庆市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导向下大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格局及调控策略——以广州为例
3
作者 魏宗财 兰志懿 +2 位作者 唐琦婧 袁奇峰 黄铎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41-51,共11页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是城乡规划领域的经典议题。以广州市为例,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和人群画像数据等,聚焦城市内部各街区,通过对居住空间类型与社会群体分布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关联分析,深入探究中心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及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发现,广州市中心城区在居住空间类型方面以商品房街区和城中村街区为主,老旧街区占比较小,呈现出明显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且三类街区的居民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方面差异显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在不同社会群体及三类街区之间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在城市历史发展惯性、城市规划引导、房地产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广州市中心城区呈现出“圈层+斑块”的社会空间结构。为缓解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出现的社会空间维度不均衡发展的问题,从可负担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两方面提出相关调控策略,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空间分异 居住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 广州
下载PDF
中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
4
作者 苏桐 张文江 +3 位作者 覃光华 黎小东 李红霞 兰平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 降水昼夜分配的时空特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资源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昼夜降水空间分异复杂,在雨强、高程、季相等方面的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采用空间分区、高程分带、雨强分级、季相对比等方法,基于全国839个气象站点1951~2019年的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区上,我国可划分为受夜间冷却和山谷风效应的青藏及周边夜雨典型区、受辐射对流效应的秦-淮以南昼雨典型区、秦-淮以北降水昼夜相对均衡区;在垂直分异方面,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最为明显,年夜间降水量的高程递减率大于昼间,昼夜差异随海拔升高而减弱;降水的雨强特征为中高雨强降水比重大,尤其是青藏东缘中高强度夜雨显著;季相规律为青藏及西南地区月降水均为夜雨大于昼雨,而南方4~10月昼雨典型。我国昼夜降水特征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作为农业与生态水资源气候评估的参考,对山洪预警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 空间分异 季相变化 雨强规律 海拔效应 年际变化
原文传递
社会空间分异视角下成都市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
5
作者 谭晓霜 任青蔓 +2 位作者 巴桑 莫色阿木 任晓晖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社会空间分异视角下城市不同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因子、聚类与判别分析探讨成都市社会空间分异情况;描述社会空间分异视角下... 目的:探讨基于社会空间分异视角下城市不同区域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为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利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因子、聚类与判别分析探讨成都市社会空间分异情况;描述社会空间分异视角下成都市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利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从人口、经济和地理维度进行公平性评价。结果:在区县尺度成都市社会空间可划分为三类社会区。2020年社会区一每千人口床位数、卫技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为8.82张、13.00人、4.71人、6.38人;社会区二分别为3.90张、5.39人、2.19人、2.47人;社会区三为8.36张、7.16人、2.64人、3.19人;各项卫生资源按人口、经济配置的基尼系数介于0.2~0.4,按地理配置的基尼系数都超过0.5;按人口、地理、经济配置的社会区内部差异贡献率分别介于45.42%~51.23%、30.37%~39.98%、78.81%~93.38%。结论:成都市社会空间分异显著,各社会区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及不同维度公平性存在差异。进行卫生资源规划时,还需考虑人口社会特征、区域经济和地理因素,兼顾不同维度的卫生资源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生资源配置 社会空间分异 公平性 泰尔指数
下载PDF
相对贫困乡村空间分异格局与返贫脆弱性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6
作者 张梦淼 何韶瑶 +3 位作者 屈野 张晓琳 李光宇 柴周茂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期57-65,共9页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科学评价相对贫困乡村空间分异与返贫脆弱性有助于精准施策。本文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样本,运用GIS、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值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影响该片区相对贫困乡村在县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和...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科学评价相对贫困乡村空间分异与返贫脆弱性有助于精准施策。本文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样本,运用GIS、地理探测器模型和值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影响该片区相对贫困乡村在县域尺度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和返贫脆弱性,结果表明:1)相对贫困乡村在空间上整体呈集聚分布,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平均高程和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是影响该片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均高程、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老龄化率和第一产业占比的交互作用对相对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布造成显著影响;3)受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约,绝大多数县域返贫脆弱性较高,其多维返贫脆弱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分散、两端聚集的整体格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充分利用该片区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并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相对贫困乡村 空间分异 返贫脆弱性 武陵山片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7
作者 吴尚 翟彬 程利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2,共13页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法、基尼系数、Moran’s I等数据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少数高值城市与其余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显著,创新能力呈现上、中、下游阶梯式递增趋势。(2)以朔州—陇南为线,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状态,且各维度的空间分布与总创新能力趋于一致。(3)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处于较不均衡状态,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正向的空间关联,主要属于低值集聚的空间模式。(4)科技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效发明数是各城市共同的障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测度 空间分异 障碍度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力探测--以寻乌县为例
8
作者 肖思成 陈美球 +1 位作者 程旭东 赖昭豪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水平为19.42%,以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与耕地本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政策环境4个维度的因子均显著相关,而地形、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连片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农业产业类型“非粮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多数因子对耕地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驱动方向相反,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表明,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需要管控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总量并客观分类处置,本研究为“非粮化”分类监测和客观处置提供了参考,为低山丘陵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 低山丘陵区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碳储量空间分异研究
9
作者 徐婷婷 施凯泽 +5 位作者 卢腾飞 郎晓雪 罗胤 冷鸿天 李泽 黄运荣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2期13-18,24,共7页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构建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推算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以DEM为数据源,对研究区高山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单木碳储量... 以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为研究对象,构建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推算香格里拉市高山松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以DEM为数据源,对研究区高山松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松单木碳储量模型以幂函数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0.989,均方误差MSE=259.43,可用来进行高山松林碳储量估测;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高山松碳储量集中分布于海拔>2 500~4 000 m地段,在海拔>2 000~2 500 m地段碳储量密度最大,为40.80 t/hm^(2);高山松林碳储量从平坡到险坡的分布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陡坡上分布最多,在平坡上分布最少;高山松林碳密度随坡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高山松林在急坡上的碳密度最大,为35.94 t/hm^(2),在平坡上的碳密度最小,为30.85 t/hm^(2);高山松林碳储量在平地上分布极少,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上的分布差异不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半阳坡上的分布最多,在阴坡上的分布最少,高山松林碳密度大小在各坡向上相差不大,在半阳坡上最大,为34.40 t/hm^(2),在平地上最小,为32.2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林 碳储量 碳密度 空间分异 香格里拉市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及驱动力研究
10
作者 李荣杰 李惠梅 +3 位作者 武非非 赵明德 王诗涵 孙雪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09,共9页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草地作为主要地类变化幅度小;水域面积增幅最大,其主要源于未利用地和草地的转入。2010-2020年ESV表现为弱递增趋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35×10^(3)亿元增加到1.37×10^(3)亿元,增加了1.48%;其中,水域贡献率最大(1.04×10^(3)亿元以上),其次是草地(274亿元以上)。生态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贡献量达到1.12×10^(3)亿元以上。2)青海湖流域ESV呈现出从湖体向周围递减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的高程依赖性;流域ESV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Moran’s I均为正数)和聚集分布;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为空间上的主要聚集区,高高值聚集区主要聚集在低海拔区,低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在2010-2020年均呈递增趋势,但低低值聚集区增幅极小。3)ESV空间异质性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影响力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海拔和气候所体现出的空间异质性是ESV的主要驱动因素。低海拔地区ESV空间聚集性等结果表明,今后仍需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ESV的影响和权衡,以缓解人地矛盾进而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该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奠定科学基础,也可为决策者评估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素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协同发展研究
11
作者 郑治伟 张晓燕 刘淏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基础和优势,目前已由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基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点、旅游资源点和文化资源点的类别、地理条件等方面的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的基础和优势,目前已由顶层设计阶段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基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点、旅游资源点和文化资源点的类别、地理条件等方面的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各区(县)在未来如何协同发展。分析结果表明:1)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北京与张家口两地分布差异显著的特征,北京地区“冰多雪少”、张家口地区“雪多冰少”;2)北京地区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多区少核”的分布特征,张家口地区的冰雪体育资源呈现“少区少核”的分布特征;3)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冰雪体育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性较强。提出建议:1)优化冰雪体育资源空间布局,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板;2)增强冰雪体育资源点与文化资源点、旅游资源点之间的空间关联度,打造“冰雪体育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三位一体的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新模式;3)促进冰雪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各区(县)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冰雪体育资源 空间分异 协同发展
下载PDF
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
12
作者 常艳萍 李玉娟 彭仕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本文基于Arc GIS 10.2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如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深入探究贵州省570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在各市(州)之间呈现出集聚型分... 本文基于Arc GIS 10.2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如最近邻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热点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深入探究贵州省570个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在各市(州)之间呈现出集聚型分布状态,空间分布不均衡。(2)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在不同区域核密度值差异显著,热点区域只分布在遵义市,冷点区分布在贵阳市和铜仁市,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较热点区和冷点区面积占比较大。(3)地理探测器解释了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强,接待能力影响最弱。交互探测器表明贵州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是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起到了协同增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旅游景区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核密度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向丽蓉 胡传东 +2 位作者 曾涵林 谢治阳 陈佳荟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4,共7页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 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1200处国家级与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的方法探究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遗呈现明显的成渝“双核”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曲艺类、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医药类非遗呈显著集聚,民间文学类与传统戏剧类非遗随机分布,民俗类非遗近随机分布;人文因素对非遗分布的影响比自然地理因素更显著,其中,文化因子造成的影响最强,地形地貌影响最弱,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解释了非遗分布的特征。基于结果分析,提出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相关建议,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政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上的调整,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发展质量,构建合理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14
作者 焦雅楠 卢冠宇 杜鹏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老龄化系数等指标、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显著,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且老... 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老龄化系数等指标、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显著,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格局,且老龄化程度呈全面升级态势,县级市和县的老龄化内部差异小于市辖区。②整体集聚格局较为稳定,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梯度差异,老龄化变动趋势差异显著。③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区自鲁东地区向西迁移,冷点区由西部向东部和南部迁移。④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异是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是其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山东半岛城市群
下载PDF
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
15
作者 白保霞 郑东军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48-52,共5页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是农耕时期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其人地关系的典型性,是独特的人居环境研究样本。研究以伊洛河流域2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单元,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五个方面整理归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分析其人居环境综合质量及空间分异特征,为伊洛河流域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洛河流域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综合评价 空间分异
下载PDF
基于景观文化服务的重庆市山地乡村景观空间分异及类型识别
16
作者 李旭 孙秀锋 +1 位作者 贺禹文 李超 《园林》 2024年第3期95-103,共9页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社会主要矛盾转型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服务(LCS)成为乡村景观演化的重要动因,目前乡村景观空间分异研究与乡村景观功能多样化发展之间存在缝隙。以重庆市典型山地乡村为例,应用乡村游憩数字足迹等多源数据,提出了基于乡村景观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S)、潜在需求(D)及感知偏好(P)相结合的乡村景观分异及类型识别方法,将研究区分为了5种乡村景观识别区,并应用MaxEnt模型解析了不同乡村景观类型中的景观感知偏好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地乡村LCS供给、需求及偏好的冷热空间分布差别显著,乡村LCS的S-D-P关系具有显著的集合性和地域性,5种识别区的景观管理需要集体尺度上的价值观、规则和行动;同时发现公众的景观偏好多集中在旱地景观中,而林地景观中的偏好度差异度最大,同时影响水田、旱地及林地景观中感知偏好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结果可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景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空间分异 景观文化服务 重庆
下载PDF
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彭文 杨宇亮 +3 位作者 黄雅飞 邹开泽 段开龙 沈洋冬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 从佛教地理学视角出发,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对云南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省佛教寺院空间分布呈现“三核”特征,汉传佛教寺院呈倒“U”型带状分布,藏传佛教寺院呈“一核多中心”分布,南传佛教寺院呈“两头密、中间疏”分布。2)水平上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澜沧江和珠江流域,垂直上具有“三级阶梯”分布特征。3)云南的复杂人文地理环境是造就佛教寺院分异的关键因素,地理结构是奠定佛教寺院的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力量,文化结构促进各部派寺院在交流中形成多元共存格局,制度结构影响的治理方式加剧各部派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范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寺院 人文地理环境 空间分异 佛教地理 云南省
下载PDF
中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高云虹 刘津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 该文基于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经济条件、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三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运用空间统计工具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逐年改善,贫困发生率逐步降低;生活保障维度指标对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而经济条件与自我发展维度指标的贡献度趋于上升.2)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类城市群、各级城市的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整体呈现改善趋势;东部地区、国家级城市群、规模大的城市减缓幅度较大.3)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分布呈现一定的空间依赖性,低-低集聚型城市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4)农民工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等个性特征与流入地财政支出、医疗服务供给、信息化建设等外部因素均影响农民工多维相对贫困状况;农民工自身教育水平和流入地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有效发挥减贫效应,而且该效应还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多维相对贫困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湖南省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19
作者 周航 赵先超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10,共15页
开展县域尺度下的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助推实现县域等多尺度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夜间灯光数据估算湖南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县域碳排放时... 开展县域尺度下的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是助推实现县域等多尺度区域“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湖南省122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夜间灯光数据估算湖南省各区县的碳排放量,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刻画了县域碳排放时空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从政策、经济、能源、社会和产业维度对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2012~2020年,湖南省县域碳排放总体呈减弱趋势,且差异较为明显,空间格局分布为北高南低,东西差距较小;②莫兰指数(Moran's I)逐年下降,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显著,总体成正相关关系;③财政支出、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能源碳排放强度和农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县域碳排放的主导因子;④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主导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同一指标对不同区县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县域尺度 夜间灯光数据 地理探测器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湖南
下载PDF
GI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天津市的实证
20
作者 李沐寒 陈天 +2 位作者 王梓懿 李含嫣 唐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31,共6页
绿色基础设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调节区域气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与区域气候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关注规模数量对全局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讨论不足。以天... 绿色基础设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调节区域气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与区域气候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关注规模数量对全局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讨论不足。以天津市为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在测度研究区绿色基础设施格局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绿色基础设施格局能够显著影响区域气温,且随着尺度增加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7km×7km尺度下达到峰值;2)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整体上为面积类指数>聚集类指数>密度类指数>形状类指数;3)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性具有空间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半城市化地区的区域气温更易受到格局变化的影响。最后,提出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GI格局分区优化措施,以期为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和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GI) GI格局 热岛效应 城市区域气温 空间分异 天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