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早期识别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无症状突变基因携带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崔丽萍 段奕全 +2 位作者 梁青青 吴楠 纳丽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800-805,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早期识别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无症状突变基因携带者(G+P-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FHCM患者的直系亲属56例,依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其中G+P-者(病例组)22例,未携带突变基因...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早期识别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无症状突变基因携带者(G+P-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FHCM患者的直系亲属56例,依据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其中G+P-者(病例组)22例,未携带突变基因者(G-P-者,对照组)3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E检查,测量并比较各参数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G+P-者与G-P-者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其早期识别G+P-者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室最大室壁厚度、左室流出道最大速度、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左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VOT-VTI)、E峰减速时间、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与二尖瓣环室间隔及侧壁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平均值的比值均增大,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OT-VTI、GLS均为鉴别G+P-者与G-P-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7.777+0.681X_(1)+0.738X_(2)(X_(1):LVOT-VTI;X_(2):GLS)。该模型早期识别G+P-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95%可信区间:0.830~0.983),以3.450为截断值,其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735,准确率为80.4%。结论应用3D-STE所测LVOT-VTI和GLS可作为鉴别G+P-者与G-P-者的可靠指标,为临床早期识别FHCM无症状G+P-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斑点追踪 三维 肥厚型心肌病 家族性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大豆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及窄叶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9
2
作者 朱保葛 柏惠侠 张艳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8,共5页
宽叶、无4粒荚大豆品种鲁豆4号(代号LD4)经烷化剂EMS诱变处理选育出窄叶和4粒荚同时发生突变的稳定突变系E182。突变系与亲本杂交遗传分析表明,“宽叶与窄叶”和“无4粒荚与有4粒荚”2对性状均符合孟德尔单因子的3... 宽叶、无4粒荚大豆品种鲁豆4号(代号LD4)经烷化剂EMS诱变处理选育出窄叶和4粒荚同时发生突变的稳定突变系E182。突变系与亲本杂交遗传分析表明,“宽叶与窄叶”和“无4粒荚与有4粒荚”2对性状均符合孟德尔单因子的3:1分离比率,说明窄叶和4粒荚突变性状均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马群体4种性状类型株数明显偏离2对独立基因的9:3:3:1分离比率,表现连锁遗传,连锁交换值为11.24%±0.81%。对突变系、亲本及二者杂交F2、F3代进行RAPD标记分析,找到了窄叶突变基因的连锁标记OPY6-1300遗传距离为8cM,比Shoemaker等所作的窄叶RFLP标记逼近1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突变基因 遗传分析 RAPD标记 窄叶突变基因
下载PDF
莆田地区高发致病性G6PD突变基因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3
作者 周建福 连文昌 +2 位作者 刘莉莉 张一冰 林堃 《莆田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6-40,52,共6页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莆田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筛查阳性样本,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G6PD突变基因,分析高发致病性G6PD突变基因型及其临床表型。结果显示,317例G6PD筛查阳性样本中,有269例确诊G6PD基因... 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莆田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筛查阳性样本,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G6PD突变基因,分析高发致病性G6PD突变基因型及其临床表型。结果显示,317例G6PD筛查阳性样本中,有269例确诊G6PD基因突变,共检出10种单个位点变异和2种复合杂合变异,所有突变类型均为致病性变异。排在前4位的高发致病性基因型为c.1376G>T(79例)、c.1388G>A(54例)、c.1024C>T(49例)、c.392G>T(33例);临床表型为160例出现不同程度黄疸,74例发生不同程度贫血,比较各基因型之间黄疸和贫血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研究结果能为G6PD缺乏症的遗传咨询及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致病性变异 临床表型 莆田地区
下载PDF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被引量:3
4
作者 秦泰辰 邓德祥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8-20,共3页
简述玉米胚乳突变隐性基因的类别 ,效用、相互作用。讨论了这类隐性突变基因利用的原则和方法 ,并指出利用双隐性、三隐性突变基因的难度。同时结合当前育种实际与生物技术的进展阐明利用隐性单基因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玉米 胚乳突变基因 隐性单基因 品种改良 遗传突变基因
下载PDF
突变基因体细胞纯合的一种新机制——从双翅目昆虫到人类的体联会
5
作者 潘星华 梁嘉靖 《自然杂志》 1998年第6期353-354,共2页
一般来说,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重组/交换的表现,因而体染色体交换可能导致杂合突变基因的体细胞纯合;且回溯文献发现,体联会不仅在双翅目昆虫中普遍存在,最近在人类也有报道.因此,这一现象可为抑癌基因的体纯合突变机制提... 一般来说,染色体联会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重组/交换的表现,因而体染色体交换可能导致杂合突变基因的体细胞纯合;且回溯文献发现,体联会不仅在双翅目昆虫中普遍存在,最近在人类也有报道.因此,这一现象可为抑癌基因的体纯合突变机制提供一种值得注意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基因体细胞 双翅目昆虫 染色体联会 减数分裂 杂合突变基因 突变机制 抑癌基因 遗传机理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和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b^i 被引量:35
6
作者 姚姝 陈涛 +5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赵庆勇 周丽慧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47,共7页
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母本,具有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与Stv-bi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及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紧密连锁的CAPS功能标记对... 以江苏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母本,具有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的日本粳稻品种关东194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聚合育种。利用与Stv-bi基因共分离的SCAR标记及与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紧密连锁的CAPS功能标记对其分离世代进行标记位点的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鉴定和籽粒胚乳外观鉴定,将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和暗胚乳突变基因Wx-mq同时转育到高产品种中,筛选、培育出优质、抗病、高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系宁9108。利用与水稻优质及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不仅初步建立了优质、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也为水稻优质、抗病、高产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选择方法和重要的中间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暗胚乳突变基因 抗条纹叶枯病基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聚合育种
下载PDF
Error-prone PCR获得EPSP酶突变基因提高水稻的草甘膦抗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苏军 陈建民 +2 位作者 田大刚 朱祯 王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8年第5期830-836,共7页
将通过Error-prone PCR方法获得的表达水稻EPSP酶突变基因epsp102和未经修饰的水稻epsp基因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获得转化克隆84个和109个。对T1、T2代转基因水稻三叶期和分蘖期喷施草甘膦,各选出4个对草甘膦高抗性的T3代材料,进... 将通过Error-prone PCR方法获得的表达水稻EPSP酶突变基因epsp102和未经修饰的水稻epsp基因分别导入籼稻恢复系明恢86,获得转化克隆84个和109个。对T1、T2代转基因水稻三叶期和分蘖期喷施草甘膦,各选出4个对草甘膦高抗性的T3代材料,进行分子鉴定。对其中的3个株系进行农艺性状考察,并各选1个株系作为父本与其他优良恢复系进行杂交,进一步考察epsp和epsp102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抗性和农艺性状表现。Southern结果显示:epsp的整合拷贝数为2~3拷贝,epsp102拷贝数为1~2拷贝。萌发种子、三叶期及分蘖期对草甘膦抗性检测显示:转基因萌发种子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15倍;三叶期对草甘膦的抗性提高3~4倍。分蘖期剂量效应检测结果显示:非转基因对照在施0.1倍以上的致死剂量农达时,植株显著失水,而转基因株系水分生理正常。两地两季的农艺性状考察显示:与对照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穗数明显增多,转基因株系ep-3和ep102-20结实率和单株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以ep-3和ep102-20作父本,与4个恢复系杂交的F2代对草甘膦的抗性没有降低,两个组合的结实率显著增加,SK/ep-3组合结实率显著下降,其余组合的结实率与对照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ERROR-PRONE PCR EPSP酶突变基因 草甘膦
下载PDF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糯玉米(wxwx)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和利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秦泰辰 邓德祥 +1 位作者 卞云龙 印志同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9,共4页
叙述糯玉米的由来、传播与生产上应用简况。在论述糯玉米资源的同时 ,介绍糯玉米细胞遗传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研究的要点。
关键词 转化因子 特用玉米 糯玉米 育种资源 育种方法 株型改良 品质改良 胚乳突变基因
下载PDF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 Ⅴ.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效应与利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秦泰辰 邓德祥 +1 位作者 蒋守华 卞云龙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3期9-12,共4页
简要说明甜玉米突变基因由来以及研究近况。甜玉米在碳水化合物中形成的隐性突变基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种源丰富,已育成多个品种。在育种技术方面,着重介绍新方法——转座子育种技术。
关键词 甜玉米 水溶性多糖 隐性突变基因 se基因
下载PDF
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的聚合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梅 郭泽健 +5 位作者 叶红霞 陆韵 包劲松 舒庆尧 吴殿星 沈圣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对所获得的2份低植酸突变系和2份铁蛋白(Fer)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GUS、叶片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Fer富铁种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F1进行了花药培养,... 对所获得的2份低植酸突变系和2份铁蛋白(Fer)转基因富铁系稻米进行了无机磷、种子GUS、叶片PCR、稻米矿质元素含量检测和简单的遗传分析,表明这些材料作为低植酸突变种质和Fer富铁种质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所配杂种F1进行了花药培养,并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生根和花培苗倍数性、成活率、结实性等性状进行考察,认为低植酸基因和铁蛋白外源基因对花培过程影响不明显。在大量的花培后代中筛选到31份低植酸基因和外源铁蛋白基因双重表达的花培纯系,经检测,该批材料富铁效果极为显著,是难得的低植酸富铁转基因优良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植酸突变基因 铁蛋白基因(Fer) 矿质营养 花药培养
下载PDF
含新的mucA突变基因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安群 田德英 +3 位作者 宋世会 吴会玲 倪明 Kalai Mathee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研究含新的mucA突变基因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E17)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以了解新的mucA突变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采用PIA平板法鉴定3种铜绿假单胞菌的黏液表型,色氨酸反应法测定其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的... 目的研究含新的mucA突变基因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E17)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以了解新的mucA突变基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采用PIA平板法鉴定3种铜绿假单胞菌的黏液表型,色氨酸反应法测定其胞外多糖蛋白复合物的合成量;刚果红染色法和静态培养法分别观察其在固态及液态条件下形成的生物被膜;采用电转化法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GFPuv)导入上述3种病原菌中,应用改良平板法建立体外生物被膜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生物被膜的形成。结果PAE17与PDO300呈现明显的黏液表型,其胞外多糖的产量(101.6μg/ml、118.3μg/ml)显著高于PAEO1(56.3μg/ml),但无论在固态、液态和改良平板法体外生物被膜模型中,PAE17形成的生物被膜均与PDO300迥异,而表现类似PAEO1。结论新的mucA突变基因可能存在藻酸盐以外的其他途径调节生物被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A突变基因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突变基因的表达及其抗体中和效价测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超 唐丽杰 +4 位作者 葛俊伟 乔薪媛 崔文 姜艳萍 李一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0-503,共4页
为研究突变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mε)的抗体是否具有中和作用,本研究以毒素D型产气荚膜梭菌全基因组D N A为模板,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SO E-PCR)将ε毒素第106位的组氨酸残基定点突变为脯氨酸残基,扩增出mε基因,使其丧失生物学毒性而保... 为研究突变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mε)的抗体是否具有中和作用,本研究以毒素D型产气荚膜梭菌全基因组D N A为模板,应用重叠延伸PCR技术(SO E-PCR)将ε毒素第106位的组氨酸残基定点突变为脯氨酸残基,扩增出mε基因,使其丧失生物学毒性而保持免疫原性。以pET-28a为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mε,并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mε蛋白。SDS-PAGE及w 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约39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重组蛋白免疫家兔,所制备的产气荚膜梭菌mε毒素蛋白的抗血清经10倍稀释后,与一个绝对致死量的产气荚膜梭菌培养上清等体积混合时,能够有效中和ε毒素。这些结果表明,重组突变的ε毒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为产气荚膜梭菌候选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及其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 突变基因 大肠杆菌表达 抗体中和效价
下载PDF
家蚕突变基因分析和基因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秦俭 易文仲 《蚕业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3-19,共7页
通过家蚕品种资源的基因调查,对80多个突变基因进行了基因分析;确立了家蚕28个连锁群的标志基因或代表基因;建立了较完整的家蚕基因资源库;修改了家蚕第18连锁群图,并获得国际学术界公认和采纳。利用形态性状标记抗浓核病基... 通过家蚕品种资源的基因调查,对80多个突变基因进行了基因分析;确立了家蚕28个连锁群的标志基因或代表基因;建立了较完整的家蚕基因资源库;修改了家蚕第18连锁群图,并获得国际学术界公认和采纳。利用形态性状标记抗浓核病基因,研究出一种利用形态标记进行抗浓核病品种选育的新方法;利用突变基因,选育出几个有特殊用途的育种素材及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遗传学 连锁群 突变基因
下载PDF
利用胚乳突变基因改良鲜食玉米 被引量:4
14
作者 颜伟 袁建华 +1 位作者 陈艳萍 张跃中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9,共4页
介绍了胚乳突变基因的遗传、互作及其表现 ,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认识 ,对如何利用这些突变基因进行鲜食玉米育种作了探讨。鲜食玉米遗传改良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已由简单地利用单隐性胚乳突变体 ,向多隐性胚乳突变基因利用转化 ,并与籽粒... 介绍了胚乳突变基因的遗传、互作及其表现 ,并结合作者自身的认识 ,对如何利用这些突变基因进行鲜食玉米育种作了探讨。鲜食玉米遗传改良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已由简单地利用单隐性胚乳突变体 ,向多隐性胚乳突变基因利用转化 ,并与籽粒颜色的改良、花粉直感的利用结合起来。今后的鲜食玉米种类将更多 ,品质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胚乳 突变基因 品质改良
下载PDF
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高频突变基因谱比较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昕 韩文莉 +7 位作者 王盼盼 胡景峰 吉佳佳 杨媛啧 孙琳 葛维挺 郑树 王立东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高频突变基因,确定3种肿瘤间主要变异基因。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方法对98例结肠腺癌检测分析,将结肠腺癌中的高频突变基因在109例食管鳞癌和112例贲门腺癌中进行靶向测序,确定食管...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高频突变基因,确定3种肿瘤间主要变异基因。方法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方法对98例结肠腺癌检测分析,将结肠腺癌中的高频突变基因在109例食管鳞癌和112例贲门腺癌中进行靶向测序,确定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三者共同存在或者特异的基因改变。结果黏蛋白16(mucin16,MUC16)、丝聚蛋白(filaggrin,FLG)、SMAD家族4(SMAD family member 4,Smad4)和Ⅵ型胶原蛋白α3(collagen typeⅥalpha 3 chain,COL6A3)在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类型均以错义突变为主。其中,MUC16和COL6A3基因在3种肿瘤组织中的突变频率非常相似,MUC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1.1%、27.7%和18.4%,COL6A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6%、10.7%和10.2%。而SMAD4基因在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的突变频率低于结肠腺癌(0.9%vs 4.5%vs 14.3%,P<0.05),FLG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突变频率高于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22.9%vs 9.8%vs 6.1%,P<0.05)。结论MUC16和COL6A3基因突变可能是食管鳞癌、贲门腺癌和结肠腺癌3种不同组织来源肿瘤共同存在的分子改变,而FLG和SMAD4基因突变则分别与食管鳞癌和结肠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贲门腺癌 结肠腺癌 基因组外显子测序 靶向测序 突变基因
下载PDF
人β地中海贫血β^41/42突变基因的克隆和真核表达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唐晖 李弘剑 +5 位作者 张欣 李月琴 周天鸿 汤绍辉 张文军 程龙球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克隆人地中海贫血基因β41/42及调控系列LCR,构建该致病基因的体外真核表达体系,为该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理想模型。方法:抽提β41/42纯合子患者的DNA,PCR扩增出人β珠蛋白基因座控制区(LCR)和β41/42基因,将其串连克隆至真核稳... 目的:克隆人地中海贫血基因β41/42及调控系列LCR,构建该致病基因的体外真核表达体系,为该病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理想模型。方法:抽提β41/42纯合子患者的DNA,PCR扩增出人β珠蛋白基因座控制区(LCR)和β41/42基因,将其串连克隆至真核稳定表达质粒pcDNA3.1-中,脂质体转染至小鼠红白血病细胞(MEL),DMSO诱导MEL细胞表达,逆转录PCR检测人β41/42基因在MEL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人β41/42突变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结论:β41/42基因在MEL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设计的表达完全一致,为该病的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β^41/42突变基因 基因疗法 急性白血病 幼红细胞
下载PDF
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育种中应用的策略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泉女 王蕴波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77-882,共6页
甜玉米受一个或多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胚乳突变体。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有14个甜玉米胚乳隐性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胚乳突变基因(su1,sh2,bt1,bt2,ae1,du1,wx1,se1)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目前,已定出了与甜玉米有关的主要胚乳突变基因在玉... 甜玉米受一个或多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胚乳突变体。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有14个甜玉米胚乳隐性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胚乳突变基因(su1,sh2,bt1,bt2,ae1,du1,wx1,se1)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目前,已定出了与甜玉米有关的主要胚乳突变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确切位置,这些胚乳突变基因大多数已经被克隆和测序,而且对这些基因在胚乳碳水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作用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文综述了8个已应用于商业化育种的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染色体位点、编码的产物及其表现型,介绍这8个甜玉米胚乳突变基因的分类、遗传效应及其互作效应,并提出其在我国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甜玉米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Zea MAY L.) 胚乳突变基因 研究进展 应用策略
下载PDF
利用遗传突变基因改良特用玉米——紫(黑)糯玉米育种与市场开拓的探讨 被引量:5
18
作者 秦泰辰 邓德祥 +1 位作者 卞云龙 蒋守华 《玉米科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8,共3页
紫(黑)糯玉米问世倍受青睐。但欲育成青穗用与淀粉用的丰产的杂种,难以近期实现。其因是受转座子遗传效应和环境的影响。文中择要介绍了紫(黑)糯玉米的各殊育种途径,制种要点,并对市场开拓各色品种寄予瞻望。同时,还引用“阈值”(Thresh... 紫(黑)糯玉米问世倍受青睐。但欲育成青穗用与淀粉用的丰产的杂种,难以近期实现。其因是受转座子遗传效应和环境的影响。文中择要介绍了紫(黑)糯玉米的各殊育种途径,制种要点,并对市场开拓各色品种寄予瞻望。同时,还引用“阈值”(ThresholdValue)与“潜默知识”(TacitKnowledge)二词,阐明育种工作的问题,以引起育种者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者们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突变基因 特用玉米 紫糯玉米 黑糯玉米 育种 市场开拓 转座子追综法 轮回选择 潜默知识 淀粉层 阈值
下载PDF
玉米胚乳突变基因ae的遗传效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袁建华 陈艳萍 +1 位作者 张跃中 陈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以16个引进和自选的常规玉米自交系及其ae近等基因系为基础材料,测定了自交系本身及其组配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简单回交转育成的品种ae基因能显著提高其直链淀粉含量,但只有ae基因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仅为50%左右,缺乏商... 以16个引进和自选的常规玉米自交系及其ae近等基因系为基础材料,测定了自交系本身及其组配杂交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结果表明,简单回交转育成的品种ae基因能显著提高其直链淀粉含量,但只有ae基因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仅为50%左右,缺乏商业应用价值。遗传背景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加性效应,注重正向修饰基因的积聚,通过轮回选择等手段提高育种群体直链淀粉含量,是高直链淀粉玉米育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乳突变基因 遗传效应 ae 直链淀粉含量 商业应用价值 近等基因 玉米自交系 非加性效应 高直链淀粉 基础材料 杂交组合 遗传背景 修饰基因 育种群体 轮回选择 玉米育种 E基因 组配 育成 回交 籽粒
下载PDF
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卫欣 刘国庆 +2 位作者 刘国振 朱立煌 谢晓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中籼3037诱变得到新的类病变坏死突变体Sp1801,以粳稻品种02428为父本与其杂交构建分离群体,并利用RAPD技术对此突变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连锁分析,引物OPI11和OPL03扩增的稳定的差异片段与突变性状紧密连锁,两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 中籼3037诱变得到新的类病变坏死突变体Sp1801,以粳稻品种02428为父本与其杂交构建分离群体,并利用RAPD技术对此突变相关基因进行了遗传连锁分析,引物OPI11和OPL03扩增的稳定的差异片段与突变性状紧密连锁,两标记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 6cM和5 6cM,并且两差异片段分别为556bp和944bp,因此OPI11 556和OPL03 944可以作为此突变基因的RAPD标记。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OPI11 556与一个抗稻瘟病基因pib有高度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变坏死突变基因 RAPD标记 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