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蛋白I表达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1
1
作者 梁燕玲 张苏明 许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7期54-56,共3页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I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 目的:观察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对与神经元的早期发育和再生相关的突触蛋白I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方法:实验于2003年于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75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51)、假手术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6)3组。假手术组18只和模型组18只分为再灌注1,3,6,12,24和72h6个亚组,进行突触蛋白I检测;正常对照组6只和模型组剩余的33只大鼠(分为再灌注1,3,6,12,24,48和72h7个亚组)分别进行TUNEL阳性细胞检测、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需获取数据时至少检测2只大鼠。②造模: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10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于相应时间点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脑,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I表达的动态变化,同时采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侧额顶叶皮质突触蛋白I的表达:模型组再灌注12h内无明显变化,再灌注24h低于假手术组(0.199±0.006,0.238±0.008,P<0.01),至72h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②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再灌注24,48和72h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57±9.83)%,(13.56±2.28)%,(16.68±0.66)%,(4.65±0.03)%,P<0.05]。③TUNEL阳性细胞率: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再灌注0~24h均未见阳性细胞,再灌注48和72h分别为(47.50±3.85)%和(62.66±13.06)%。结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着突触蛋白I表达的短暂降低,且与凋亡细胞的出现在时间上非常吻合,提示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存在失神经及其后的神经再获现象,这可能与DNA的损伤和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突触蛋白类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突触蛋白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小鼠运动神经元上的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娟 臧大维 Surindar Cheema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8期103-105,共3页
目的: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小鼠脊髓前角和大脑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突触蛋白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数量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墨尔本大学HFI研究所脑损伤与修复组完成。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36只... 目的: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转基因小鼠脊髓前角和大脑运动皮质运动神经元上的突触蛋白在不同疾病阶段的数量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墨尔本大学HFI研究所脑损伤与修复组完成。表达突变人类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的转基因小鼠36只(肌萎缩侧索硬化组),以及表达B6SJL基因的正常小鼠36只(对照组),两组分别按性别及出生后60,90及120d随机分为每个时间点12只,雌雄各半。①采用荧光金标记法标记腰段脊髓及皮层的运动神经元。②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突触蛋白,阳性对照为加入突触蛋白抗体并有阳性表达;阴性对照省略此抗体。③采用共焦计数系统计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荧光金标记的运动神经元:经荧光显微镜检查确定腰段脊髓及皮层的运动神经元均被荧光金清楚地标记。②运动神经元的突触蛋白计数:在疾病中期出生后90d及后期出生后120d,运动神经元上的突触蛋白的数量呈显著性降低(腰段脊髓细胞体:(0.75±0.06),(0.59±0.09)/μm;腰段脊髓树突:(0.71±0.06)(0.55±0.03)/μm;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细胞体:(0.79±0.03),(0.63±0.08)/μm;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树突:(0.76±0.07),(0.61±0.08)/μm,P<0.01);同组别雌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突触蛋白数量的降低与疾病及病程的进展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 小鼠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雁 殷娟娟 +4 位作者 李昕 李尧华 刘光伟 陈彪 于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体外制备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研究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重组人α-突触核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观察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形成规律;免... 目的体外制备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研究其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于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重组人α-突触核蛋白,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观察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形成规律;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向经体外培养的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内及线粒体的转运及分布情况:罗丹明法测定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α-突触核蛋白在磷酸盐缓冲液中振荡孵育可以形成多种形式的寡聚体(包括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和十四聚体),形成数量随着振荡孵育时间的延长及α-突触核蛋白单体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均P〈0.01)。甜突触核蛋白单体和寡聚体可以进入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进一步转运至线粒体上,二者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对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作用较其单体更为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α-突触核蛋白在适当的体外振荡孵育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寡聚体,寡聚体进入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后可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膜电位 线粒体 神经元 多巴胺
下载PDF
复方金思维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脑组织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表达的影响与安慰剂及盐酸多奈哌齐干预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小黎 田金洲 +3 位作者 盛树力 赵志炜 徐意 姬志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39-141,共3页
目的:脑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具有调节人脑认知活动中突触功能和结构的作用,观察复方金思维干预实验动物致密区蛋白95表达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并与安慰剂及盐酸多奈哌齐干预相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11-15/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 目的:脑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具有调节人脑认知活动中突触功能和结构的作用,观察复方金思维干预实验动物致密区蛋白95表达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并与安慰剂及盐酸多奈哌齐干预相对照。方法:实验于2004-11-15/2005-0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理实验室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生化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和金思维组。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注入2μL生理盐水,其他3组大鼠缓慢注入2μL淀粉样β蛋白1~42(5g/L),复制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造模后3d开始给药,盐酸多奈哌齐组按0.92mg/kg的剂量灌胃;复方金思维(由中药人参、肉苁蓉、石菖蒲及郁金等组成)配置成0.36g/mL的浓度,按0.7μL/g的剂量给药;模型组及生理盐水组给3mL的双蒸水,均1次/d,共4周。4周后,以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期间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以及记忆测定中的记忆能力,评价行为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皮质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表达的变化。结果:经补充后3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Morris水迷宫的学习、记忆测试结果: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及记忆能力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金思维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及记忆能力较模型组高(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中药疗法 突触 淀粉样Β蛋白 突触蛋白类
下载PDF
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嗜铬蛋白A及突触素的表达及临床相关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雯雯 孔庆暖 +3 位作者 纪霞 王海燕 陈桦 黄维清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嗜铬蛋白A(CgA)及突触素(Syn)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在SCLC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与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56、CgA及Syn在15例SCLC... 目的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CD56)、嗜铬蛋白A(CgA)及突触素(Syn)在小细胞肺癌(SCLC)组织中的表达,探索其在SCLC组织中表达的意义与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56、CgA及Syn在15例SCLC、1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10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分析表达结果。结果 CD56、CgA、Syn基因在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NSCLC及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SCLC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6.0%,准确性为90.0%;CgA基因在SCLC广泛期的表达(77.8%)高于局限期的表达(0.0%),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织的表达(7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的表达(0.0%)。CD56和Syn蛋白在SCL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NSCLC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但是CgA蛋白在SCLC、NSCLC及正常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56、CgA、Syn的检测对SCL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gA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以间接反映SCLC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小细胞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嗜铬粒蛋白A 突触蛋白类
下载PDF
H102对APP转基因小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曼 徐淑梅 马志红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5-408,450-452,共7页
目的:观察H102对APP转基因小鼠脑内超微结构-突触后致密区(PSD-95)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AP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并设同月龄同背景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给药组侧脑室注射H102生理盐水溶液,正常组和... 目的:观察H102对APP转基因小鼠脑内超微结构-突触后致密区(PSD-95)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AP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并设同月龄同背景C57BL/6J小鼠为正常组。给药组侧脑室注射H102生理盐水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μL/d,注射30d后行行为学检测即水迷宫测试,然后取出并固定脑组织,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小鼠脑组织突触素、PSD-95及shank1的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给药组APP转基因小鼠逃避潜伏期从第2天较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正常组从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第三象限停留时间和跨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皮质和海马出现突触素、PSD-95及shank1表达减少;注射H102后突触素、PSD-95及shank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102对阿尔茨海默病(AD)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小鼠 转基因 突触蛋白类 动物实验 小鼠 近交 C57BL PSD-95 shank1
下载PDF
淀粉样β蛋白所致大鼠突触素及其行为学改变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春 章茜 +1 位作者 王书春 张朝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三四月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含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2在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完成。实验动物为三四月龄的健康雄性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每组8只,大鼠双侧海马微量注射聚合态淀粉样β蛋白1-40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Y-型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①学习测试:规定大鼠受电击后从起步区直接逃至安全区为正确反应,以连续10次中有9次(9/10)正确反应前所需的电击次数(即尝试次数)表示其学习获得能力。若尝试次数超过100次则不再测试,并以100次为最大值计数。以正确反应数占总测试数的百分比计算正确反应率。②记忆再现测试:大鼠休息24h后,同法检测其记忆力。以达9/10标准前的尝试次数表示记忆再现能力,并计算其正确反应率。随后处死大鼠,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择海马CA1区利用捷达801系列形态分析系统测定突触素免疫产物的平均吸光度,并以其代表突触素的量。每例标本检测4张切片,求其平均值,再计算每组动物的均值。结果:各组大鼠无意外死亡,全部结果进入结果分析。①光镜下观察突触素的产物呈颗粒状,主要分布在海马CA1、CA3区多形层和分子层及齿状回,呈点状沿多形层和分子层长轴分布。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海马CA1区多形层和分子层突触素染色较正常对照组浅。②假手术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68±0.01),(0.270±0.01),t=1.549,P>0.05];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176±0.01),(0.270±0.01),t=2.875,P<0.05]。③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组大鼠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均显著下降,学习记忆获得尝试次数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正确反应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海马内注射淀粉样β蛋白1-40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淀粉样β蛋白1-40所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与海马CA1区突触的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蛋白 海马 学习 记忆 突触蛋白类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对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韩俊燕 张晨 +5 位作者 温玫 李昕 李尧华 蔡彦宁 陈彪 于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4-106,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外源性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北京老年病研究所神经生物室完成。向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孵育48h后用细胞免疫... 目的:分析外源性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对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北京老年病研究所神经生物室完成。向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培养基中加入重组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孵育48h后用细胞免疫荧光标记法和Westernblot分析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用MTS法绘制生长曲线观察细胞增殖率,用基因芯片分技术观察α-突触核蛋白处理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结果:重组人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可以进入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在α-突触核蛋白处理的细胞,有22个基因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有3个基因与内吞相关,5个与转录有关,3个与蛋白质合成有关,3个与细胞生长和增殖有关,4个与分化有关,1个与增殖及分化均有关,2个与小泡生成和神经递质释放有关,1个与生理周期有关。结论:外源性α-突触核蛋白可能通过内吞作用进入MES23.5多巴胺能神经细胞,从而促进其增殖;α-突触核蛋白的促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其影响某些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神经细胞 增殖 基因
下载PDF
制备与鉴定导致家族性帕金森病突变蛋白质的α-突触核蛋白聚合体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晨 李昕 +2 位作者 李尧华 陈彪 于顺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39-41,i001,共4页
目的:制备和鉴定与家族性帕金森病发病有关的α-突触核蛋白突变体A53T与A30P的聚合体,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乃至康复干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及靶点。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研究室完成。... 目的:制备和鉴定与家族性帕金森病发病有关的α-突触核蛋白突变体A53T与A30P的聚合体,为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乃至康复干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及靶点。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研究室完成。设计含适当酶切位点的聚合酶链反应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从质粒pBS-α-突触核蛋白(A53T)和pBS-α-突触核蛋白(A30P)合成α-突触核蛋白突变DNA,并将其亚克隆至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融合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BL21,以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使其表达融合蛋白GST-α-突触核蛋白(A53T)和GST-α-突触核蛋白(A30P)。用凝血酶定点分解融合蛋白,并用亲和层析法纯化突变的基因重组型人α-突触核蛋白。将重组蛋白在37℃下孵育2h制备蛋白聚合体。所制备聚合体用Westernblot分析法和透射电镜鉴定。结果:DNA测序结果证明构建载体插入正确α-突触核蛋白突变体A53T与A30P基因。基因表达产物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表现为单一条带,分子量约为18ku,与所报道的该蛋白的分子量一致。Western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蛋白可被α-突触核蛋白特异性抗体识别,证明表达的重组蛋白为α-突触核蛋白,聚合后的α-突触核蛋白在108ku左右,相当于六聚体。聚合体在电镜下呈短的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突触蛋白类 突变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和突触素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丰岩清 郭云良 石秉霞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47-249,共3页
1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 - 43(GAP- 43)和突触素 p38表达的变化规律 ,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可塑性。 2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 Wistar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 1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生长相关蛋白 - 43(GAP- 43)和突触素 p38表达的变化规律 ,探讨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可塑性。 2方法 成年健康雌性 Wistar大鼠 3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 GAP- 43和突触素 p38的表达。 3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6 h后 ,GAP- 43表达逐渐增高 ,第 7天达高峰 ,以后逐渐降低 ,第 2 1天仍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 1d后突触素 p38表达增高 ,第 7天达高峰 ,之后逐渐降低 ,第 2 1天降至对照组水平。4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 ,神经元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可塑性 ,GAP- 43和突触素 p38是神经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相关蛋白 突触蛋白类 脑缺血 大鼠
下载PDF
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α-突触核蛋白与线粒体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延英 杨慧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29-131,共3页
目的: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结构中常常存在反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和线粒体功能失常,就神经退行性病变中α-突触核蛋白和线粒体功能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5-09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α-synuclein,m... 目的: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结构中常常存在反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和线粒体功能失常,就神经退行性病变中α-突触核蛋白和线粒体功能失常的关系做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5-09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α-synuclein,mitochondriaandParkinson’sdisease”并限定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查找全文的文献。纳入标准为:①与α-突触核蛋白的作用有关。②与线粒体和神经细胞凋亡有关。排除标准为较陈旧和重复研究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49篇文章,其中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资料综合:在30篇文献中,15篇与α-突触核蛋白的作用有关;12篇与线粒体和神经细胞凋亡有关;3篇与α-突触核蛋白和线粒体的关系有关。以往的研究证明α-突触核蛋白是一种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关键作用的毒性蛋白。但是近期研究表明,α-突触核蛋白可能具有双重作用。α-突触核蛋白与线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此种作用的关键。结论:α-突触核蛋白与线粒体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未来集中于α-突触核蛋白与线粒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能对帕金森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线粒体 帕金森病 综述文献 Α-突触蛋白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后大鼠脑缺血半影区生长蛋白Gap-43及突触素P38 mRNA表达的变化(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守彪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189-191,共3页
背景:近年来证实,成熟大脑在存活期间仍具有再生的可塑性,即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发育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缺血时Gap-43表达水平是评估轴突损伤和再生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目的:探讨... 背景:近年来证实,成熟大脑在存活期间仍具有再生的可塑性,即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发育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脑缺血时Gap-43表达水平是评估轴突损伤和再生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半影区与神经重塑有关的生长蛋白Gap-43和突触素P38mRNA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选取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4只,康复治疗组24只,自然恢复组24只。方法:康复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采用线栓法经颈外动脉插入4-0尼龙线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尼龙线插不到起始部位外,其余步骤相同。动物苏醒后出现左侧Horner征,提尾时右前肢内收屈曲,爬行时向右划圈为手术成功的标志。假手术组于术后24h取材;康复治疗组大脑中动脉闭塞120min再灌注6h后置于MG迷宫中进行康复训练,2次/d,10~20min/次,保证动物不疲劳,于术后6h,1,3,7,14,21d取材;自然恢复组术后120min再灌注6h,1,3,7,14,21d取材,作为自然病程对照。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应用VIDAS21显微图像处理系统测定缺血半影区的反应产物吸光度(A)值,以同一张切片上未受损胼胝A值为背影,减去背影A值,得到校正A值。对缺血中心区的免疫活性未作量化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主要结局:脑缺血半影区生长蛋白Gap-43及突触素P38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②次要结局:康复治疗组缺血半影区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实验纳入的5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影区生长蛋白Gap-43和P38mRNA的表达:假手术组皮质区着色浅,Gap-43和P38mRNA表达的校正A值分别为0.37±0.12,0.70±0.14;自然恢复组Gap-43和P38mRNA表达均于术后6h和3d开始增高,第7天达到高峰,第14天开始降低。康复治疗组Gap-43和P38mRNA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6h,1,3,7,14,21d均高于同期自然恢复组,但仅在第14天差异显著(1.19±0.60,0.87±0.18,t=4.13,P<0.05)。②康复治疗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低倍镜下可见缺血中心区神经细胞坏死,缺血半影区神经细胞的密度降低,神经元缺血样变性。胞体缩小呈三角形、扇形或长条形,细胞核固缩深染、核仁不清,胞浆呈空泡状。皮质神经元表现为胞浆疏松,核轻度变形、深染。变性神经元与正常神经元共存。手术14d后缺血中心区和半影区可见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结论:与神经重塑有关的Gap-43和P38mRNA在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影区的表达十分活跃。早期康复训练能够使Gap-43和P38mRNA神经突起出芽并形成新的突触,从而增加脑的可塑性,可能涉及脑缺血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可塑性 GAP-43蛋白 突触蛋白类 大鼠
下载PDF
不同聚集形式β-淀粉样肽对人SH-SY5Y细胞发动蛋白Ⅰ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13
作者 曹颖 廖媛 +2 位作者 肖雁 Rivka Ravid 官志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227-322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聚集形式的β-淀粉样肽(Aβ)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发动蛋白Ⅰ(DynⅠ)和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聚集形式的Aβ1~42处理SH-SY5Y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DynⅠ及Sy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不同聚集形式的β-淀粉样肽(Aβ)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发动蛋白Ⅰ(DynⅠ)和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不同聚集形式的Aβ1~42处理SH-SY5Y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DynⅠ及Sy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10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及8例老年同龄对照者尸解后脑海马结构中β-淀粉样肽寡聚体(AβOs)表达水平。结果 Aβ单体或Aβ纤丝体处理SH-SY5Y细胞未见DynⅠ及Sy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变化,AβOs处理细胞可见DynⅠ及Sy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AD患者海马及内嗅区皮质神经元内AβOs的表达显著高于老龄对照者(P<0.05)。结论细胞内表达的AβOs可能是引起AD患者脑中网格蛋白内吞调节蛋白———DynⅠ表达下降及突触丧失的主要Aβ神经毒性形式,该改变可能与AD发病机制中学习记忆能力减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突触蛋白类 β-淀粉样肽寡聚体 发动蛋白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_(25-35)致伤对PC12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爽 黄昕艳 +2 位作者 刘爽 李艳君 赵锦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229,共6页
背景: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大量神经元及突触的缺失和功能的损害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突触可塑性为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提供重要方向。目的:筛选最佳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检测β-淀粉样蛋白25-35致伤PC12神经... 背景: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大量神经元及突触的缺失和功能的损害尚无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突触可塑性为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提供重要方向。目的:筛选最佳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检测β-淀粉样蛋白25-35致伤PC12神经元的突触相关蛋白表达。方法:采用50μg/L神经生长因子诱导PC12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以不同浓度β-淀粉样蛋白25-35致伤PC12神经元样细胞。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神经颗粒素、神经调节素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模型细胞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颗粒素、CAMKⅡ、PSD-9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随着β-淀粉样蛋白25-35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PC12神经元生存率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可见突触长度变短、神经元萎缩、神经元彼此连接疏松;神经颗粒素、CAMKⅡ、PSD-95蛋白表达均下调。结果提示,10μmol/Lβ-淀粉样蛋白25-35、48 h是筛选早期PC12神经元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的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样蛋白 突触蛋白类 阿尔茨海默病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PC12细胞株 Β-淀粉样蛋白 神经元 突触后致密物 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与安神醒脑中药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令茹 刘曙玮 邓月义 《现代医药卫生》 2017年第17期2588-2590,2595,共4页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与安神醒脑中药(如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考察药物与α-突触核蛋白之间的结合状态。方法通过荧光滴定法研究α-突触核蛋白与安神醒脑中药的相互作用,利用scatchard方程对荧光数据进行分... 目的研究α-突触核蛋白与安神醒脑中药(如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考察药物与α-突触核蛋白之间的结合状态。方法通过荧光滴定法研究α-突触核蛋白与安神醒脑中药的相互作用,利用scatchard方程对荧光数据进行分析,获得α-突触核蛋白-药物复合物的解离常数(KD)。结果分别加入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后,α-突触核蛋白的荧光强度均逐渐降低,发射峰位置未发生位移。反之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的荧光强度在加入α-突触核蛋白后逐渐升高。通过蛋白质荧光数据获得的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与α-突触核蛋白复合物KD值分别为0.368 5×10-5、2.778 2×10-5、0.317 2×10-5 mol/L,通过药物荧光数据获得的KD值与其基本一致。结论葛根素、大黄酚、熊去氧胆酸分别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结合作用,从而猝灭α-突触核蛋白的荧光,其中熊去氧胆酸与α-突触核蛋白的结合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葛根素 大黄酚 熊脱氧胆酸 中药化学成份 荧光光度测定法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arkin与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janin1的相互作用研究
16
作者 张佳 陈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79-982,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arkin与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janin1(SYJ-1)的关系。方法选择雄性8周龄野生型C57B/L小鼠5只,获取脑组织裂解物,分为阳性对照组、抗Parkin抗体组、抗SYJ-1抗体组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不加任何抗体,后3组分别...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致病基因Parkin与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janin1(SYJ-1)的关系。方法选择雄性8周龄野生型C57B/L小鼠5只,获取脑组织裂解物,分为阳性对照组、抗Parkin抗体组、抗SYJ-1抗体组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不加任何抗体,后3组分别加入抗Parkin抗体、抗SYJ-1抗体、无效抗体处理,检测Parkin和SYJ-145表达。选择人胚肾细胞系(HEK-293T)细胞进行结构域鉴定实验,用免疫沉淀反应检测Parkin与SYJ-1共沉淀。检测构建Parkin不同结构域截短突变质粒。Pakrin对SYJ-1泛素化降解实验中,将HEK-293T细胞分为6组(n=5)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SYJ-145+HA-UB质粒组(A组)、GFP-SYJ-145+Flag-Parkin组(B组)、GFP-SYJ-145+HA-UB+Flag-Parkin质粒组(C组)、MG132处理的GFP-SYJ-145+HA-UB+MG132质粒组(D组)、GFP-SYJ-145+Flag-Parkin+MG132质粒组(E组)和GFP-SYJ-145+HA-UB+Flag-Parkin+MG132质粒组(F组),检查GFP-SYJ145表达。结果阳性对照组有Parkin和SYJ-145表达,抗Parkin抗体组有SYJ-145表达,抗SYJ-1抗体组有Parkin表达,而阴性对照组无Parkin和SYJ-145表达。转染293T细胞能够表达构建的6种截短突变质粒Ubl,LINK,R0,R1,IBR,R2。免疫沉淀反应发现,IBR和R2结构域的缺失抑制Parkin与SYJ-1的共沉淀。C组GFP-SYJ-145表达明显低于A组、B组、D组、E组、F组(0.23±0.01 vs 0.52±0.01,0.55±0.02,0.62±0.01,0.60±0.01,0.48±0.01,P<0.01)。结论SYJ-1为Parkin蛋白E3连接酶的一个新的底物,Parkin特异性的通过IBR和R2结构域直接结合SYJ-1,Parkin通过蛋白酶体途径促进SYJ-1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突触蛋白类 质粒 突触囊泡蛋白 转染
下载PDF
大鼠海马结构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时突触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宿宝贵 潘三强 +1 位作者 韩辉 杨晓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1-423,I000,共4页
目的:探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具有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功能的模型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互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未见明显的突触素颗粒... 目的:探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具有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功能的模型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互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未见明显的突触素颗粒产物;在模型组,经水迷宫训练1周的大鼠海马切片上见到齿状回、CA4和CA3区出现深染的颗粒分布,CA2和CA1区颗粒较少;训练2周的大鼠海马结构内的染色显示颗粒与训练1周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染色加深;(2)模型组大鼠的突触素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结构内突触素光密度值在训练的1~2周内随训练时间增加而增加,训练2~3周则增加不明显;模型组大鼠海马结构CA3、CA4区和齿状回突触素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较CA1和CA2区的大,差异有显著(P<0.05)。结论:(1)大鼠经水迷宫训练获得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功能时在海马结构内有新突触形成;(2)海马结构的CA3、CA4区和齿状回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蛋白类 学习 记忆 大鼠 海马结构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广滨 张昱 于明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9-81,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对突触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6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Morris水迷宫学习正常的雄性三四个月龄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对突触素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6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择Morris水迷宫学习正常的雄性三四个月龄的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痴呆治疗组、痴呆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切断成年Wistar大鼠双侧穹窿海马伞,建立隔-海马胆碱能系统损害的痴呆模型。痴呆模型制备1d后开始侧脑室给药,连续21d,痴呆治疗组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μL(4g/L),痴呆对照组则同时间给予生理盐水10μL。正常对照组不给予处理。利用水迷宫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测试,观察潜伏期和跨越平台次数;利用Y电迷宫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以尝试次数和再显次数分析指标。所有大鼠在建立模型后21d以40g/L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固定,取脑,连续冠状切片,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测定大鼠脑内突触素的表达。每只动物取切片5张,以同张切片胼胝体的吸光度值作为背景,分别选取海马和额叶2个区域测定吸光度值,取其均值。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痴呆治疗组和痴呆对照组各有1只大鼠死亡,其余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痴呆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成绩优于痴呆对照组,痴呆治疗组潜伏期明显低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31.02±2.65),(45.32±6.57)s,t=6.056,P<0.01];跨越平台次数明显高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36±1.02),(2.35±0.76)次,t=4.213,P<0.01];尝试次数明显低于痴呆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8.67±1.86),(25.16±2.42)次,t=6.382,P<0.01];再显次数明显高于痴呆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6.78±0.53),(3.97±0.45)次,t=12.112,P<0.01]②痴呆治疗组海马突触素的表达量与痴呆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23.92±2.76),(10.95±3.05),t=9.460,P<0.01];额叶突触素的表达量与痴呆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17.69±2.34),(6.58±1.02),t=13.055,P<0.01)。痴呆治疗组脑内突触素的表达量没有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中枢胆碱能系统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海马 学习 突触蛋白类
下载PDF
先天性小肠闭锁Cajal间质细胞和突触素的分布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义林 王忠荣 +2 位作者 徐兵 李巍松 李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s)及突触素(SY)在先天性小肠闭锁(I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对5例对照者和16例IA患儿肠标本进行ICCs、SY检测。结果在对照组,ICCs大量分布在肌层内及肌间神经丛周围,并形成网络结构,肌间神经丛... 目的探讨Cajal间质细胞(ICCs)及突触素(SY)在先天性小肠闭锁(I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对5例对照者和16例IA患儿肠标本进行ICCs、SY检测。结果在对照组,ICCs大量分布在肌层内及肌间神经丛周围,并形成网络结构,肌间神经丛、纵肌层、环肌层、黏膜肌层均可见大量SY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在IA组,ICCs和SY在盲端近、远端的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ICCs网络被破坏。结论CajalICCs、SY分布异常是IA病理改变之一,可能是该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参与肠运动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闭锁 小肠畸形 间质细胞 突触蛋白类 免疫组 织化学
下载PDF
正常增龄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组织中突触密度改变的定量观察(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丹 胡亚卓 +3 位作者 桂秋萍 朱明伟 张红红 王鲁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60-262,共3页
背景:突触密度是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在人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伴有突触脱失,可使突触密度发生变化。目的:观察正常人增龄过程中突触素表达的变化,以及脑老化中不同部位突触密度的改变,并与阿... 背景:突触密度是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在人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伴有突触脱失,可使突触密度发生变化。目的:观察正常人增龄过程中突触素表达的变化,以及脑老化中不同部位突触密度的改变,并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比较。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对象:选择1996-06/2002-12解放军总医院病理诊断无重要神经系统病史及神经病理改变的病理资料,共纳入28具尸体的脑组织(正常增龄组),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3~100(65±22.8)岁,按年龄分为3组,即成年组9例(23~55岁)、老年组7例(64~72岁)、>75岁组12例(76~100岁)。另选取经临床病理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6具尸体脑海马标本(阿尔茨海默病组),男5例,女1例,年龄76~94(83±7.7)岁。方法:因突触素免疫化学反应强度在人体死亡后4~8h 之后保持相对稳定,故所有病例于死亡后8~72h 尸检常规取脑,而甲醛对突触素的影响也发生在<6周,故本组实验中应用40g/L 甲醛固定6周以上。正常增龄组均于左侧4个部位取材,分别为额上回前部、枕叶纹区、壳核(纹状体平面,包括尾状核头部)、海马(外侧膝状体平面,取至枕颞内侧回);阿尔茨海默病组仅取海马,2例右侧,4例左侧。分别行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染色,以及突触素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各部位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形态及分布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吸光度值。用Pearson 检验分析各部位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75岁组与阿尔茨海默病组海马CA3区吸光度值的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增龄组各部位突触素吸光度,并分析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②比较正常>75岁病例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脑标本共34例,全部进入分析结果。①光镜下可见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呈大小不等的颗粒,弥散分布于脑皮质、壳核及海马灰质神经毡内,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胞体内及血管穿行部位和白质无阳性表达。额叶皮质Ⅱ,Ⅲ层较其他各层密度高,枕叶皮质Ⅳ层密度较其他各层高。②正常老年脑额叶、枕叶、壳核及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688,-0.592,-0.458,-0.619,P=0.000,0.001,0.014,0.000)。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低于正常>75岁病例(0.0313±0.0030,0.0407±0.0053,Z=-2.997,P=0.001)。结论:①脑老化过程中额叶、枕叶及脑海马CA3区与壳核突触密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脑额叶、枕叶及脑海马CA3区的这种变化与年龄的相关性更为显著。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突触密度较正常增龄病例有所降低,其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突触脱失有关。③尸检取材操作均在死亡后8~72h 完成,甲醛固定时间均在6周以上,避免了对突触素稳定性数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衰老 突触蛋白类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密度改变 增龄过程 突触 脑组织 定量观察 海马CA3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