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杂志》与清末立宪思潮(1905-1911) 被引量:2
1
作者 郑月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68-72,85,共6页
《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 《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党报党刊"和其他立宪派报刊的独特风格。它善于把握政治大势,注重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同时不直接参与党派政论,通过高质量的"选报"来表达政治态度,对当下我国地方报刊如何保持发展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杂志》 立宪思潮 宣传
下载PDF
清末立宪思潮
2
作者 张海鹏 李丹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8X期52-53,共2页
清末立宪思潮是维新思潮的继承与发展,又与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同为推翻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努力。
关键词 清末立宪思潮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 君主专制 矛盾
下载PDF
清末立宪思潮与近代甘肃法政教育的发轫
3
作者 阮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1-125,共5页
清末社会,随着立宪思想的日益兴起,法政知识与法政人才成为社会亟需而倍受重视,法政教育也应时兴起。本文主要考述在清末立宪的社会思潮之下,地处西北边远的甘肃地区法政教育的发轫。
关键词 清末 立宪思潮 甘肃 法政教育
下载PDF
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立宪思潮
4
作者 史春风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57-61,共5页
20世纪初,成立不久的商务印书馆即通过出版书籍、刊物等多种形式积极为近代立宪思潮推波助澜。对立宪思潮 的参与和推动,是近代出版业与近代政治文化思潮产生密切关联之始,也是近代出版业积极参与时代发展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 立宪思潮
下载PDF
论清末立宪思潮
5
作者 孙海霞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114-116,共3页
中国近代立宪思潮经历了萌芽、兴起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一个阶段。鉴于历史的局限性,立宪思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立宪思潮对当时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导。
关键词 清末 立宪思潮
下载PDF
探讨近代报刊媒介与清末社会思潮关联互动的新成果——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
6
作者 王圆圆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9-91,共3页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 李卫华著的《报刊传媒与清末立宪思潮》一书,把近代报刊视同文献史料的历史文本并开展学术探讨,可看作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次延伸。这本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研究目的,尽力接近历史事件的本质描述,使人感受到书中明显的厚重和有力。书中运用传播学的方法和计量分析法,为人们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和清政府的迅速垮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揭示报刊传媒与立宪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报刊传媒、立宪思潮对清末社会变迁的影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传媒 立宪思潮
下载PDF
孙中山的社会变革思想与立宪思潮
7
作者 陆炎 《东岳论丛》 2002年第3期80-82,共3页
在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兴起的立宪思潮中 ,孙中山不但择取了共和立宪的社会变革主张 ,而且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论均有深刻的认识。尽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都带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 2 0世纪... 在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兴起的立宪思潮中 ,孙中山不但择取了共和立宪的社会变革主张 ,而且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论均有深刻的认识。尽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都带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共和立宪的选择反映出孙中山的这一变革思想更为顺乎民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社会变革思想 立宪思潮 君主 共和 清末时期
下载PDF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 被引量:1
8
作者 卞修全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6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清末 国会请愿运动 立宪思潮 责任内阁 友会 政实进会
原文传递
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的百年纪念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强 《长江论坛》 2008年第5期72-75,共4页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 清末,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一开始便有了立宪认识和立宪安排上的冲突,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立宪思潮 运动
下载PDF
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
10
作者 李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28-129,共2页
清朝末年,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末立宪在... 清朝末年,受内外压力影响,清政府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准备;立宪派、地方实力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形成了热闹非凡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清末立宪最终以失败告终。清末立宪在如何借鉴外国立法经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末年 立宪思潮 运动 专制制度 政治 政治体制 改革 政权结构
下载PDF
东西碰撞下的救亡图存——读《立宪思潮与清末法制改革》有感
11
作者 孙玉锋 《山东人大工作》 2009年第8期14-15,共2页
千百年来,中国这个庞大的封建帝国一直自负地笑傲于世界的东方,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才蓦然发现天朝上国早已变得不堪一击。自此,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奋斗历程,用鲜血和生命在历史的天空中谱写了一曲曲壮烈悲歌。
关键词 救亡图存 法制改革 立宪思潮 清末 碰撞 鸦片战争 奋斗历程 封建
原文传递
清末立宪:从思潮到运动的演变
12
作者 蒲琳 《时代人物》 2022年第6期0004-0006,共3页
清末的预备立宪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准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此期间,立宪派、地方实力派等为此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立宪思潮和... 清末的预备立宪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内改革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布仿照外国进行立宪,并为此进行了许多准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此期间,立宪派、地方实力派等为此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之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由此产生的立宪思潮和立宪运动对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也是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先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立宪思潮 运动
下载PDF
清末立宪运动中的资政院
13
作者 仇晓丽 《炎黄地理》 2021年第11期13-16,共4页
清末立宪运动是清王朝在民族危急关头的自救行为,资政院是在其影响下的直接产物。资政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会性质的机构,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人治向宪治的迈进。资政院设立的历史背景随着西方列强侵华进程的加快,帝国主义与中国... 清末立宪运动是清王朝在民族危急关头的自救行为,资政院是在其影响下的直接产物。资政院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会性质的机构,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人治向宪治的迈进。资政院设立的历史背景随着西方列强侵华进程的加快,帝国主义与中国大众、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中国面临着大变局。清王朝为了徐图自强开始睁眼看世界,逐步经历了从西技到西政的学习。在这期间,立宪思潮也在中国发展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运动 资政院 清王朝 立宪思潮 农民阶级 大变局 睁眼看世界 历史背景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的国粹主义思潮
14
作者 陈陶然 《华夏文化》 2005年第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20世纪初期 国粹主义 民主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思潮 思想解放潮流 社会思潮 社会影响力 无政府主义 社会形势 中国历史 立宪思潮 中国文化 文化思潮
下载PDF
清末的地方自治思潮及其特征
15
作者 杨秀祖 晓战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74-78,共5页
本文从清末立宪思潮与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认为立宪思潮及清政府预备立宪活动是地方自治思潮得以高涨的重要条件。揭示了当时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诸多表现;概括了地方自治思潮高涨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地方自治思潮 预备 清政府 自治论者 地方自治制度 咨议局 立宪思潮 地方自治机构 资产阶级
下载PDF
近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演进——从“五五宪草”到“期成宪草”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毕凡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宪政期成会同人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分权政体的某些制衡因素的杰作,标志着在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立宪主义思潮的艰难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主义思潮 "五五草" "期成草" 分权制衡
原文传递
清末新政的思想基础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勇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 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 顿中法、采用西法三个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 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 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自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 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 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 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 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思想 江楚会奏三折 戊戌思潮 立宪思潮 清朝末年 思想基础 教育 法律 自强思潮 洋务 思潮
下载PDF
《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简评
18
作者 郭少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40-341,共2页
该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 该文通过对郭汉民先生《晚清社会与晚清思潮》一文的简要评析,分析了晚清社会思潮逻辑起点界定的合理性以及作者宏观上对社会思潮梳理的准确性。原文立足于晚清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在注重每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演变过程的同时兼顾其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比较研究,这种思潮研究的整体性构成原文的一大特色。此外,笔者从思潮的概念界定及其范围、鸦片战争对经世思潮的影响、关于"立宪"和"革命"的表述问题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社会 晚清思潮 立宪思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