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笔记体小说”之基本文体观念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庆华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21,共6页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 本文以回归还原的思路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人所持之"笔记体小说"基本文体观念:以载录鬼神怪异和历史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取材观念和题材类型意识,包括博物体、志怪杂记体、琐言体、琐闻杂记体等内部诸多题材类型观念;"史之末流"以及"未可全以为据,亦未可全以为诬"的文体性质认知和"据见闻实录"的写作原则界定;以"游心寓目"、"广见闻"、"助谈柄"为主而兼"寓劝诫""补史之阙"的功用价值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取材观念 性质 写作原则 价值定位
原文传递
明清皖籍笔记体小说家创作风格分类
2
作者 王军 《皖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2-95,共4页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 明代中叶至清末,作为当时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人性解放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领域内表现人的自然欲望与丰富感情、反映人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创作的思潮兴盛一时,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创作思潮明显地背离了中国的文学传统,即强调文学的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内容,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从而使文学向人性指引的方向复归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明清两朝的文学创作带有明显的平民化倾向。安徽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以后,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明清两朝的安徽笔记体小说家在历代笔记体小说的创作风格影响下,先后创作了众多有影响的作品,形成了其自身各成体系的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皖籍 笔记体小说 创作风格
下载PDF
笔记体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文学创意——《俗世奇人全本》文本细读之二
3
作者 刘海涛 《写作》 2020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俗世奇人全本》描写人物与创建立意的方法是:抓住奇人的某一性格元素,用斜升式情节来做"升三级",或用"反转或曲转"式情节来做"翻三翻"的铺垫、渲染以至夸张,勾勒出奇人的性格元素和行为方式特征。创建... 《俗世奇人全本》描写人物与创建立意的方法是:抓住奇人的某一性格元素,用斜升式情节来做"升三级",或用"反转或曲转"式情节来做"翻三翻"的铺垫、渲染以至夸张,勾勒出奇人的性格元素和行为方式特征。创建立意的方法多数为"半点破"和"全留白",通过智慧的艺术构思和正面的、侧面的以及含蓄的细节描述,在短小的篇幅里创造更多的审美信息。"全点破方法"是通过故事主人公的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点破奇人奇事的因果关系,创造一个完整的从反常到正常的"因果艺术体",让奇人奇事在读者的阅读中领悟带有普遍性的人格的合理性与人生的逻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冯骥才 人物典型 文学创意
下载PDF
作为一种“新笔记体小说”来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3,共2页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日常生活 文学作品 感受能力 启示性 感受力 遗忘
下载PDF
从称谓角度看“笔记体小说”与“正史”之书写差异——以《大唐新语》和《旧唐书》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頔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同源关系下的“笔记体小说”与“正史”形成了内容相似而形式相异的文本现象,《大唐新语》和《旧唐书》为其典型案例。《大唐新语》秉持称谓省略的原则,对帝王轶事亦不避讳。《旧唐书》则反复提及人物称谓,尤其注重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 同源关系下的“笔记体小说”与“正史”形成了内容相似而形式相异的文本现象,《大唐新语》和《旧唐书》为其典型案例。《大唐新语》秉持称谓省略的原则,对帝王轶事亦不避讳。《旧唐书》则反复提及人物称谓,尤其注重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封号、官职等。二者差异之原因在于“笔记体小说”书写轶事篇幅短小,截取历史人物碎片化之事,以文人笔法直笔叙述;“正史”以纪传体的宏大叙事为标准,强调人物生平始末及与其他传记间的互见性,以史笔回护皇室诸事。称谓叙述差异有效地揭示了“正史”与“小说”文体形态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正史 称谓 《大唐新语》 《旧唐书》
下载PDF
“新笔记体小说” 被引量:1
6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5期19-19,共1页
何镇邦在《新时期文学形式演变的趋势》(《天津文学》87年4期)一文中说:在被称为“新笔记体小说”中,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汪曾棋以他的故乡苏北高邮地区为背景的“高邮系列”,例如《受戒》《大淖记事》,以及稍后的一些人物素描式的小品如... 何镇邦在《新时期文学形式演变的趋势》(《天津文学》87年4期)一文中说:在被称为“新笔记体小说”中,人们谈论较多的是汪曾棋以他的故乡苏北高邮地区为背景的“高邮系列”,例如《受戒》《大淖记事》,以及稍后的一些人物素描式的小品如《故里三陈》、《异秉》、《岁寒三友》等,这种人物素描式的小品更具有笔记小说形式上的审美特征,因而更是“新笔记体小说”的代表作。此外,林斤澜前几年回到故乡温州写出的以温州地区变革时代为背景的“矮凳桥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形式演变 素描 岁寒三友 代表作 笔记体小说 故里 艺术形式 新时期文学 温州地区
下载PDF
王韬笔记体小说中女性的彼岸意识
7
作者 常洁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97-99,共3页
王韬的三部笔记体小说《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中都含有关于女性学佛修道的故事情节,其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才女与妓女两大类。之所以在王韬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参禅悟道的女性形象,与其本人的末世情怀及其所处的地... 王韬的三部笔记体小说《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中都含有关于女性学佛修道的故事情节,其人物形象主要可分为才女与妓女两大类。之所以在王韬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参禅悟道的女性形象,与其本人的末世情怀及其所处的地域——上海,都有着莫大的关系。同时,女弹词中类似学佛修道的情节也或多或少地植入了王韬的作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韬 笔记体小说 才女 妓女 末世情怀 女弹词
下载PDF
新笔记体小说《溪鳗》的文体价值
8
作者 朱青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1期136-137,共2页
《溪鳗》是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总领群篇的文本位置及自觉创新的文体实践使其在当代新笔记体小说中独树一帜。同时林斤澜还拓宽了短篇小说文体写作的叙事空间与审美空间,巧妙地将小说文化内蕴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 《溪鳗》是林斤澜“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的开篇之作,总领群篇的文本位置及自觉创新的文体实践使其在当代新笔记体小说中独树一帜。同时林斤澜还拓宽了短篇小说文体写作的叙事空间与审美空间,巧妙地将小说文化内蕴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溪鳗》中“常中出奇,隐中显魅”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其饱含新时期文体新质性的总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实践 文化蕴涵 审美风格
下载PDF
清代笔记体小说中的才女形象研究
9
作者 杨景霞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1期92-94,共3页
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 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体小说”。清代笔记体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体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形象研究 才女 清代 笔记小说 文学现象 女性群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试论笔记体小说的叙事方式
10
作者 向冲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6-20,共5页
本文结合当代叙事学、文体学,以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重要母体——史传文学为参照,对古代笔记体小说的叙事方式,从叙事原则、叙述模式、叙述角度、叙事时间四个方面予以论析和解说。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理论 叙事方式
下载PDF
民间立场上的文化探寻——简论孙方友新笔记体小说的艺术特点
11
作者 王剑 《阅读与写作》 2007年第10期4-5,共2页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孙方友 艺术特点 民间立场 《中国作家》 简论 文化 《北京文学》
下载PDF
回望岁月的动情实录——论汪曾祺的笔记体小说
12
作者 林超然 《阅读与写作》 2006年第1期6-7,共2页
关键词 汪曾祺 笔记体小说 中国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在新旧与雅俗之间——论新笔记体小说中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13
作者 赵牧 闫蔚雯 《创作评谭》 2024年第4期35-40,共6页
新笔记体小说之倡导,其名目在于“新”,但其基础却在于“旧”,也就是通过对于“旧形式”的借用,以守“旧”创“新”的文学叙事方式,因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以参与新的时代议题。所谓“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 新笔记体小说之倡导,其名目在于“新”,但其基础却在于“旧”,也就是通过对于“旧形式”的借用,以守“旧”创“新”的文学叙事方式,因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现实,以参与新的时代议题。所谓“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英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克莱夫·贝尔的观念,就由此获得了遥远的回响。借用传统中国文人所热衷的笔记形式以及隐藏其间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一方面应对新时期之初现代派实验受挫的尴尬,另一方面受到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主义批评 马尔克斯 笔记体小说 文学叙事 创造性转换 有意味的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 新时期之初
原文传递
近年“笔记体小说”创作与传统的当代转化
14
作者 谢尚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154-154,共1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有“笔记体小说”文体特征的小说创作尝试者颇多,其中不乏佳作。近年,随着莫言与贾平凹分别推出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笔记体小说”再次引起关注。无论从其文体特征上的篇幅之短小、叙述语言上的简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有“笔记体小说”文体特征的小说创作尝试者颇多,其中不乏佳作。近年,随着莫言与贾平凹分别推出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笔记体小说”再次引起关注。无论从其文体特征上的篇幅之短小、叙述语言上的简约与凝练、写作手法上的白描或以实写虚等来看,还是从内容题材上的取材偏于广泛、纪事驳杂甚而芜乱,不注重故事、情节或人物刻画的完整性,随兴所至,断片化的叙述等文学的审美趣味而言,都无疑彰显出作家们“以旧为新”的追求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语言 笔记体小说 内容题材 当代转化 以实写虚 人物刻画 特征 莫言
原文传递
清代方志与笔记体小说——以清代前四朝官修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世瑞 《中国地方志》 2016年第11期45-50,共6页
方志具有区域性、实录性、文学性三种属性,在表现方志文学性的诸种体裁里,笔记体小说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方志中笔记体小说以"丛谈"的形式出现,成书方式主要在于辑录他书、因袭旧志以及采录民间话语三种,题材上则以志怪与轶事... 方志具有区域性、实录性、文学性三种属性,在表现方志文学性的诸种体裁里,笔记体小说也占有一定的位置。方志中笔记体小说以"丛谈"的形式出现,成书方式主要在于辑录他书、因袭旧志以及采录民间话语三种,题材上则以志怪与轶事为主。作为方志文学的重要载体,"丛谈"类笔记体小说应在新方志的编纂中保留适当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志 笔记体小说 丛谈
原文传递
纪昀笔记体小说及其写作思想的再认识
16
作者 吴兆路 《四库学》 2017年第2期83-95,共13页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晚年主要集中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他对笔记体小说有独特的理解,他继承了晋宋志怪小说的写作理念,重在'表彰风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同时要求笔记体小说只应记录那些奇异非常之事,不能'诬谩失... 《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昀,晚年主要集中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写作。他对笔记体小说有独特的理解,他继承了晋宋志怪小说的写作理念,重在'表彰风教',有益于世道人心;同时要求笔记体小说只应记录那些奇异非常之事,不能'诬谩失真',不能以个人的主观好恶或恩怨私情去颠倒事实,否则就是'为例不纯'。在纪昀看来,笔记体小说同样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现,他非常强调情感表现在志怪小说人物事件中的重要性。《阅微草堂笔记》那种只是搜奇志异、以记狐鬼神怪故事为主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纪氏对笔记体小说的一种文学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体小说 写作思想
原文传递
近年“笔记体小说”创作与传统的当代转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谢尚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7-157,共11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有“笔记体小说”文体特征的小说创作尝试者颇多,其中不乏佳作。近年,随着莫言与贾平凹分别推出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笔记体小说”再次引起关注。这关涉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带有“笔记体小说”文体特征的小说创作尝试者颇多,其中不乏佳作。近年,随着莫言与贾平凹分别推出新作《一斗阁笔记》与《秦岭记》,“笔记体小说”再次引起关注。这关涉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学资源的借用等问题:原作改写、文体学借鉴、精神性与思想性层面的回归,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照抄硬搬”,都是常见的方式。这也意味着传统文学资源的当代转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不可能被完成或穷尽。正是有赖于传统资源当代转化的“进行中”状态,当代文学版图的重塑,当代文坛的持续创新,其活力源泉才得以绵延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一斗阁笔记 《秦岭记》 传统文学资源 当代转化
原文传递
村俗、都市人和新志怪体小说——海波及其《烧叶望天笔记》
18
作者 李震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4-57,共4页
历史文化语境的转场能够使一种旧文体获得新生,甚至达到涅槃的境地,文学史似乎对这一规律反复证明不已。对《烧叶望天笔记》的阅读,使我在猛烈的酣畅之后又一次意识到这一规律,重要的不是这条规律的存在,而在于它在海波的笔下所实现的... 历史文化语境的转场能够使一种旧文体获得新生,甚至达到涅槃的境地,文学史似乎对这一规律反复证明不已。对《烧叶望天笔记》的阅读,使我在猛烈的酣畅之后又一次意识到这一规律,重要的不是这条规律的存在,而在于它在海波的笔下所实现的令我震惊的价值高度和特殊意味。 海波在《烧叶望天笔记》中显然是以对一种旧文体的戏仿,深入到了这个时代历史文化语境的奇妙转换之中,而这种深入似乎是今天这个令作家们近乎失语的现实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语境 文人心态 笔记体小说 都市人 海波 工商业文明 烧叶 农业文明 九里山 六朝志怪小说
下载PDF
章回之外的中国笔记体小说——我的文学传承或东方文学观
19
作者 蝼冢 《花城》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2-198,共7页
我所珍视的不是《红楼梦》,也不是《金瓶梅》,而是中国古代的笔记体小说,如《太平广记》《洛阳伽蓝记》《郡国图志》《水经注》《博物志》《酉阳杂俎》《考工记》等等,也许很多人尚不大把它们看成是小说,我却认为它们正好是小说的核心... 我所珍视的不是《红楼梦》,也不是《金瓶梅》,而是中国古代的笔记体小说,如《太平广记》《洛阳伽蓝记》《郡国图志》《水经注》《博物志》《酉阳杂俎》《考工记》等等,也许很多人尚不大把它们看成是小说,我却认为它们正好是小说的核心部分。一方面我觉得小说和学术一样,开始走向实证性,这意味着小说的根本精神在发生改变,小说写作者必须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新的东西,做田野调查,另一方面我觉得它们有着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形式在里面,区别于其他国家或者地域性的东西在里面,很中国。理所当然,东方性还应该包括印度和阿拉伯的古代文学,这三者融合起来,正好是我理想当中的东方文学程式。因为中国的笔记体小说内容短小精悍,耐读,精粹集中,但在形式上缺乏必要的探索,而印度和阿拉伯的古代文学正好又在这一点上能够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启示。举例来说,大家都熟悉的《一千零一夜》,它使用的就是层层相因满枝开花的套层结构(欧洲人把这叫做中国盒式的结构,也可看做曼荼罗花式),故事的吸引力非常强大。老歌德在读到这部书的时候说他百读不厌,被它漂亮的结构吸引住。事实上,只要想一下,这种具有强烈东方叙事色彩的小说,在西方曾一度灿烂,而且脉络清晰,有一个很明显的西传过程。应用这一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小说文本 文学传承 《一千零一夜》 文本实验 《五卷书》 文学观
原文传递
临沧笔记(笔记体小说)
20
作者 张雷 《边疆文学》 2009年第11期27-37,共11页
不安于室在山里住了半年之后,他的心静下来,又开始想她了。午后,他封住即将寄出的长信,又在信封背面随手写道:说过同我一起走的人,语言总比所走的路还长。这像是很孩子气的抱怨。就像他每做的一件事情,她都能指责为不成熟。
关键词 笔记体小说 苹果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