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符号与非符号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发展:言语能力、视空间能力和工作记忆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家丽 戚玥 +2 位作者 雷秀雅 卢骊霏 于晓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4-730,共17页
为了揭示符号和非符号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SNARC效应)各自的发展规律及二者关系,实验1以36名6~7岁儿童、59名7~8岁儿童、69名8~9岁儿童和31名成人为被试,测查符号和非符号奇偶... 为了揭示符号和非符号空间-数字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SNARC效应)各自的发展规律及二者关系,实验1以36名6~7岁儿童、59名7~8岁儿童、69名8~9岁儿童和31名成人为被试,测查符号和非符号奇偶判断任务,发现符号SNARC效应在8~9岁儿童中才出现,但非符号SNARC效应在6~7岁儿童中就已出现,且跨年龄组(儿童和成人)的数据和针对儿童的追踪数据分析显示两种SNARC效应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可能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此外,对于同时出现符号与非符号SNARC效应的8~9岁儿童和成人来说,符号和非符号SNARC效应相关不显著。为进一步探讨两种SNARC效应是否有相似的认知机制,实验2对137名8~9岁儿童进行为期半年的追踪,测查其言语能力(语音意识、语音记忆和快速命名)、视空间能力(视知觉和心理旋转)、工作记忆(言语工作记忆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及符号和非符号SNARC效应,结果显示:言语能力和言语工作记忆对符号SNARC效应预测作用显著,视空间能力和视空间工作记忆对非符号SNARC效应预测显著。这表明两种SNARC效应具有不同的认知基础。研究结果支持了符号与非符号SNARC效应的分离假说,并拓展了双编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snarc效应 符号snarc效应 认知机制 发展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