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路第2骶椎螺钉进钉方法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8
1
作者 孙贺 徐达传 +3 位作者 陈铭锐 向宇燕 仇恒志 王胜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 目的:为临床应用第2骶椎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骶部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在60块干燥骶骨上,对第2骶椎及其相关结构进行观测;2.在25具尸体标本上观测骶前和骶管内神经血管。3.在5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的S2椎体中部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置入角度和深度。结果:1.第2骶骨椎体、侧突、侧块具有足够的空间。背侧有内、外两个区域适于进针。2.第2骶椎前、后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只在椎体前有出钉安全区。3.经外侧区向S2椎体置钉,进针角度为(40±4)°,深度为(35.8±4.0)mm,经内侧区向S2侧块置钉进钉角度为(28±3)°,深度为(45.4±4.1)mm。结论:第2骶椎行常规直径的螺钉(4.5~6.5mm)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进钉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同时宜采用相应的加强螺钉稳固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 第2骶椎 应用解剖 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钉道的CT测量 被引量:11
2
作者 袁硕 邱勇 +3 位作者 朱锋 朱泽章 刘学光 赵清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87-991,共5页
目的:对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S2AI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盆正常的50例腰椎病变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6.1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对其骨盆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 目的:对成人后路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探讨S2AI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骨盆正常的50例腰椎病变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46.1岁,其中男25例,女25例。对其骨盆行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采用Light Speed工作站模拟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选择S1骶孔外缘1mm的垂线和下缘1mm的水平线的交点为进钉点,前后旋转三维骨盆图像,得到骨髓腔最长与最宽的骨盆横断面,在此横断面穿过髂骨中央部位的直线即为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测量此钉道在矢状面上尾向偏角(sagittal angle,SA)、在横断面上与正中线的夹角(transverse angle,TA)、钉道最大长度(maximal length,ML)、钉道在骶骨内的长度(sacral length,SL)、横断面上髂骨髓腔的最窄宽度(iliac width,IW)及进钉点与皮肤的垂直距离(skin distance,SD)。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理想的S2AI螺钉固定钉道,该钉道穿过骶骨侧块和骶髂关节,穿行于髂骨内。SA、TA、ML、SL、IW及SD在男性分别为29.56°±8.38°、36.11°±3.38°、120.94±7.89mm、26.56±4.08mm、17.00±3.16mm和44.01±12.10mm,在女性分别为35.11°±7.03°、36.69°±3.21°、115.21±8.80mm、27.85±5.56mm、14.85±2.51mm和47.97±13.39mm,女性钉道SA、ML和IW与男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但女性TA、SL和SD与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应用S2AI螺钉固定具有可行性,但要注意置钉方向、长度以及性别间的差异等;术前骨盆CT三维重建及钉道模拟有助于术中S2AI螺钉的准确置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骶椎 内固定 骶髂螺钉 CT三维重建 CT测量
原文传递
国人成人经第1及第2骶椎骶髂骨螺钉置钉钉道差异的CT测量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尧 张雪松 +3 位作者 罗春材 杨全中 杨晓清 王岩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91-594,606,共5页
目的对国人经第1第2骶椎骶髂(sacral alar-iliac,S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比较S1AI和S2AI螺钉钉道解剖参数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10月本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60例骨骼发育成熟且骨盆正常国人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 目的对国人经第1第2骶椎骶髂(sacral alar-iliac,SAI)螺钉固定钉道各参数进行CT测量,比较S1AI和S2AI螺钉钉道解剖参数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10月本院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中60例骨骼发育成熟且骨盆正常国人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CT)重建数据进行分析。S1和S2骶髂骨螺钉钉道参数中最大长度和宽度的轨迹通过旋转并截取三维骨盆获得。对长度和角度参数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 S1AI置钉较S2AI置钉尾向倾角大,男性平均增加约26°,女性平均增加约24°[男性S1(57.25±4.37)°vs S2(31.02±7.43)°,女性S1(58.61±5.11)°vs S2(34.16±6.02)°;P<0.05];外倾稍小,男性、女性皆平均减少2°[男性S1(38.14±3.10)°vs S2(40.25±2.84)°,女性S1(37.24±2.96°)vs S2(39.25±2.64°);P<0.05];最长钉道长度:男性S1(119.46±3.77)mm vs S2(120.04±6.52)mm(P=0.551),女性S1(108.21±5.24)mm vs S2(109.47±4.63)mm(P=0.434);骶骨内钉道长度:男性S1(43.12±4.63)mm vs S2(35.75±5.03)mm(P<0.05),女性S1(39.73±5.85)mm vs S2(32.16±5.28)mm(P<0.05);髂骨内宽度:男性S1(22.05±4.91)mm vs S2(21.49±3.22)mm(P=0.672),女性S1(16.93±2.12)mm vs S2(15.35±2.71)mm(P=0.366);骨皮质距离:男性S1(9.42±2.41)mm vs S2(9.01±2.33)mm(P=0.352),女性S1(5.92±1.48)mm vs S2(6.34±1.26)mm(P=0.837)。S1AI与S2AI的入钉点比较,距皮肤距离、距中线距离、距髂后上棘距离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国人成人骨盆存在最佳骶髂骨螺钉置钉钉道时,S1AI及S2AI螺钉均具有可行性。S1AI螺钉较S2AI螺钉置钉角度尾向倾角男性平均增加约26°,女性平均增加约24°,外倾稍小,男性女性皆平均减少2°,最长置钉长度基本相同,S1AI的入钉点距皮肤和髂后上棘更深,距中线稍远。临床操作中应注意S1和S2骶髂骨螺钉置钉角度、钉道长度及入钉点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内固定 第1骶椎 第2骶椎 骶髂螺钉 CT三维重建 CT测量
下载PDF
第2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培勇 项舟 +3 位作者 张加劲 宋彬 李佳兵 黄子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3,共4页
目的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确定并测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入院的8例无骨盆病变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5-53岁)的CT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生成骶椎阴... 目的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确定并测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入院的8例无骨盆病变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5-53岁)的CT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生成骶椎阴模,利用透视骶椎阴模确定S: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测量相关参数。结果8例共16侧资料的s: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均能以此方法确定。最佳进钉通道参数:最大半径男性为(6.38±0.54)mm,女性为(4.9±0.74)mm;深度男性为(68.93±3.49)mm,女性为(58.43±8.16)mm;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73.48±8.57)°,女性为(79.93±5.29)°;与横截面夹角男性为(14.07±6.22)°,女性为(6.95±4.81)°;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7.12±7.11)°,女性为(5.87±5.01)°。最佳进钉点及最佳进钉终点的确定方法为:在骨盆出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作一边长分别水平及垂直并恰好包围骨盆的矩形,以左下角顶点为原点,左上角顶点为(0,1),右下角顶点为(1,0)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59±0.07),女性为(0.5±0.02,O.49±0.14)。在骨盆入VI位x线透视图像上,用相同的方法作一矩形并定义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O.01,0.78±0.01),女性为(0.5±0.02,0.81±0.03)。S: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男女对比“最大半径”、“深度”、“与横截面夹角”、“进钉点前后相对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数字化仿真技术能精确确定S: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骶椎 骶髂螺钉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第1及第2骶椎骶髂螺钉置钉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方 周子嘉 +3 位作者 王爱平 彭田红 郭林亚 李严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113,共3页
如何通过腰骶固定融合手术实现稳定的骨性融合一直是脊柱外科面临的难题。各种融合至骶骨的骨盆固定技术已广泛应用,它们在稳固腰骶部,提高融合率,纠正脊柱畸形、骨盆倾斜及减少假性关节和并发症发生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临床应用 骶髂螺钉 第2骶椎 置钉 骨盆倾斜 脊柱外科 骨性融合 融合手术
原文传递
术中锥束CT扫描评估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置钉位置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阳阳 谢雁春 +2 位作者 轩安武 李卓 于海龙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锥束CT(CBCT)扫描对于评估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置钉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的2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术中锥束CT以及术后传统CT扫描,以术后CT扫描图像作为金标...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锥束CT(CBCT)扫描对于评估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置钉位置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行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的2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术中锥束CT以及术后传统CT扫描,以术后CT扫描图像作为金标准,分别测量相同S2AI螺钉钉道参数。结果术中锥束CT和术后传统CT扫描测量S2AI螺钉钉道参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锥束CT扫描能准确评估S2AI螺钉的位置,在置钉过程中明确髂骨内外板破坏情况,相比于术后的传统CT扫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潜在降低了二次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锥束CT 第2骶椎骶髂 螺钉 置钉位置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忠泉 禤天航 +2 位作者 霍智铭 关宏刚 曹正霖 《临床医学工程》 2019年第6期773-774,共2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分析手术前后的疗效指标、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分析手术前后的疗效指标、生活质量以及功能障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的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与骨盆倾斜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患者手术前后的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与生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采用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治疗,矫正效果显著,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 骶髂螺钉 第2骶椎 生活质量 功能障碍
下载PDF
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骶骨骨盆的优势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钢 杨强 +1 位作者 郝永宏 邓树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95-3400,共6页
背景:在脊柱畸形、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中,实现腰骶交界处牢固稳定的固定是手术中的重要操作,且具有相对较大的挑战,术后并发症(如假关节、内固定失败和松动)的发生率较高。骶骨中骨组织的机械强度低,腰椎和骨盆中的较大负荷导致内固定拔... 背景:在脊柱畸形、肿瘤等的外科治疗中,实现腰骶交界处牢固稳定的固定是手术中的重要操作,且具有相对较大的挑战,术后并发症(如假关节、内固定失败和松动)的发生率较高。骶骨中骨组织的机械强度低,腰椎和骨盆中的较大负荷导致内固定拔出的风险增高,进一步导致内固定松动。虽然存在一些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案,但技术的复杂性经常导致不满意的临床结果。目的:概述关于骶骨骨盆固定技术以及第2骶椎(S2)骶髂螺钉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2005至2020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骶髂螺钉,S2AI,髂骨螺钉,骶骨骨盆固定,S2 alar iliac screw,Iliac screw,sacropelvic fixation,alar iliac screw"。查阅相关文章,最终共纳入43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在脊柱长节段固定的下端增加了骶骨骨盆固定,如髂骨和S_2骶髂螺钉,以解决上述相关并发症;②S2骶髂螺钉置入技术在稳定骶髂关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其独特的置钉方式,可避免螺钉脱位,减轻术后骶髂关节疼痛,降低了再次手术的风险;③S2骶髂螺钉作为脊柱骨盆固定的新兴技术,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及临床意义,但由于骶髂关节复杂多样的结构及患者个体差异,使S_2骶髂螺钉的临床应用仍存在着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骶椎骶髂螺钉 髂骨钉 置钉 徒手 导航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韦彪 马鸿儒 +11 位作者 胡宗杉 李劼 许彦劼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汤子洋 凌宸 刘昌伟 孙明辉 鲍虹达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第2骶椎骶髂(S2 alar-iliac,S2AI)螺钉骨盆固定术中与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术治疗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22例患者采用双侧S2AI螺钉固定至骨盆,男性3例,女性19例;年龄45~74岁(62.3±7.9岁)。术中使用计算机辅助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引导螺钉置入。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PI、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PI与LL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导出术中俯卧位下O型臂X线机导航系统扫描的患者骨盆矢状面图像,并测量PI、PT、SS。结果:22例患者内固定节段数为5~17个(11.1±2.21个),随访5~13个月(6.64±1.43个月)。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侧凸Cobb角分别为38.04°±21.12°、19.16°±12.49°、19.01°±11.99°,LL分别为28.48°±28.12°、40.61°±15.25°、39.25°±15.51°,SVA分别75.64±64.66mm、21.82±19.42mm、23.18±19.12mm,PI分别为55.55°±14.68°、50.47°±13.35°、53.94°±13.37°,PI-LL分别为27.10°±22.00°、9.86°±10.41°、12.92°±13.02°,PT分别为31.55°±10.25°、19.69°±7.7°、24.25°±8.28°,SS分别为24.00°±16.61°、30.78°±10.27°、29.55°±11.23°。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LL、SVA、PI、PI-LL、PT和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的PI和PT与术后1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PI、PT、SS分别为45.17°±14.20°、21.56°±6.71°、23.61°±12.86°,PT和PI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1例(95%)患者术中PI与术前比较减少大于5°,13例(59%)患者术后站立位PI较术前下降大于5°。结论:应用S2AI螺钉进行骨盆固定的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中俯卧位下PI较术前站立位PI显著性降低,术后站立位PI较术中回升,但仍较术前站立位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畸形 骨盆固定 脊柱矫形 骨盆入射角 骶髂关节 第2骶椎骶髂螺钉
原文传递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燕淼恒 寇红伟 +16 位作者 尚国伟 姬彦辉 陈向荣 包德明 孙新志 程田 郭俊杰 李劲峰 陈松峰 尚春风 朱迪 刘正沛 赵哲 王卫东 皮国富 刘宏建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固定至骶1水平(S1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脊柱-骨盆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骨盆倾斜和局部后凸(RK)Cobb角;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长、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AI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8.0±7.0)°,C7PL-CSVL(6.0±1.8)mm,骨盆倾斜(2.1±1.0)°,RK Cobb角(3.6±17.4)°,SVA(16.9±14.1)mm;与术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均未出现SSEP及MEP信号的改变和丢失。术后随访中未发生退钉、断棒、PJK、DJK及脊柱失代偿。S2AI组术后并发症(螺钉松动和迟发性臀部疼痛)发生率2/20,S1组为11/15,S2A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1组(P=0.022)。结论:应用S2AI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既能满足强化固定的需要,又可获得有效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 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并发症分析
11
作者 贺晨阳 武永刚 赵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08-1914,共7页
背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技术作为传统髂骨螺钉的替代技术于2007年被首次提出,该技术具有更少的组织剥离、与上位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可直对接、无需对连接棒进行特殊的预弯和使用额外的连接杆,以及进钉点更深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 背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技术作为传统髂骨螺钉的替代技术于2007年被首次提出,该技术具有更少的组织剥离、与上位椎体的椎弓根螺钉可直对接、无需对连接棒进行特殊的预弯和使用额外的连接杆,以及进钉点更深等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盆固定中。目的:分析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技术的进展,为其临床并发症预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Pub Med数据库1990至2018年相关文献,检索词分别为"第2骶椎骶髂螺钉,髂骨螺钉,并发症,感染,螺钉松动,螺钉断裂,交界性后凸,骶髂关节退变,螺钉突出,切口裂开"和"The second iliac crest screw;Iliac screws;complication;infection;Loose screws;Screw break;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Sacroiliac joint degeneration;Screw protruding;incision split;排除旧的、重复的观点,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整理。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6篇文献。(1)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在生物力学强度上与髂骨螺钉接近;(2)经第2骶椎骶髂置入后螺钉松动、断裂、切口感染、症状性螺钉突出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髂骨螺钉低,骶髂关节退变、假关节形成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与髂骨螺钉接近;(3)大多数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断裂集中在8mm及以下的螺钉,断裂位置多在螺钉头与钉身交界的颈部,此外未置入S1螺钉也是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断钉的危险因素之一;(4)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的置入并未导致明显的骶髂关节退变;(5)置入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时应选择较短、较粗的螺钉,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对螺钉颈部适当加固也可能有助于预防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盆固定 第2骶椎骶髂螺钉 髂骨螺钉 并发症 螺钉松动、断裂 切口感染、症状性螺钉突出 骶髂关节退变 交界性后凸 手术后并发症 内固定器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许彦劼 凌宸 +7 位作者 徐辉 胡宗杉 李劼 汤子洋 李韦彪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20-729,共10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螺钉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接受S2AI螺钉骨盆固定技术治疗且上端固定椎位于胸腰段(T_(10)~L_(2))的39例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35例,年龄(63.1±6.7)岁(范围43~73岁)。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根据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将患者分为矢状面平衡组(SVA≤50 mm)和矢状面失平衡组(SVA>50 mm)。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代入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出现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采用侧凸研究协会-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0.3±9.1)个月(范围43~73个月)。18例(46%)在末次随访时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矢状面失平衡组)。与矢状面平衡组相比,矢状面失平衡组患者的术前SVA更大[(83.1±56.2)mm,(48.1±51.1)mm,t=2.04,P=0.049]、术后的TK更大(27.8°±9.6°,18.9°±13.4°,t=2.36,P=0.024)。SRS-22量表评分结果显示矢状面失平衡组术后疼痛维度评分(3.2±0.5)分与自我形象维度评分(3.4±0.8)分低于矢状面平衡组[分别为(3.7±0.6)分、(3.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SVA较大(OR=1.02,P=0.028)和术后TK较大(OR=1.09,P=0.022)是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术后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结论退变性脊柱畸形患者经S2AI螺钉固定可在术后获得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正,但仍有部分患者在随访期间会发生矢状面失平衡,术前SVA较大和术后TK较大是发生矢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第2骶椎骶髂螺钉 矢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全脑全中枢放疗病人的护理
13
作者 曾小斌 钟秋明 王艳雪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894-895,共2页
全中枢放疗即全脑和第2骶椎以上的整段脊髓照射治疗,是治疗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无法实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颅内恶性肿瘤治疗。由于其照射范围广,病人的不良反应较重,且大多数患者年龄小,耐受力差,... 全中枢放疗即全脑和第2骶椎以上的整段脊髓照射治疗,是治疗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适用于无法实施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颅内恶性肿瘤治疗。由于其照射范围广,病人的不良反应较重,且大多数患者年龄小,耐受力差,放疗反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放疗病人 全脑 护理 照射治疗 颅内恶性肿瘤 术后复发转移 第2骶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