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中的铁质薄膜类型与水文特征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罗小庆
赵景波
马延东
周旗
邵天杰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2,共9页
-
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JM4135)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项目<关中盆地第四系形成与演化>(水[201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41210002)资助~~
-
文摘
揭示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中还原层的类型和水分平衡,对认识西安地区S5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和植被以及地下水补给来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对西安地区第5层古土壤(S5)的调查和多个剖面的观察,在西安东郊任家坡剖面、南郊双竹村剖面和蓝田田家坡剖面首次发现该层古土壤黏化层中含有1~5mm大小的低价氧化铁的灰绿色斑点。低价铁的灰绿色斑点是在地势较高和地下水位较深的还原作用下形成的,属于高位还原层,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潴育化类型。灰绿色斑点指示S5古土壤发育时土壤中上部出现了雨季积水并处于还原环境,当时雨季还原层含水量达到了饱和状态,土壤中上部含水量为42%左右,土壤水分非常充足。该层古土壤的红色铁质胶膜迁移到了上部古土壤黏化层顶界之下6.3 m深的黄土中,表明当时高含量重力水分布达到了6.3 m左右深度,至少出现过较长时期适于茂盛森林植被发育的气候。在西安地区S5古土壤发育时,土壤水分的收入量大于支出量,土壤水分为显著正平衡。当时大气降水在经过蒸发、蒸腾与地表径流损失之后,还有较多剩余的水分通过入渗补给深部土层水。S5古土壤发育时降水较丰富是导致该层古土壤出现高位还原层的主要因素。
-
关键词
第5层古土壤
铁质薄膜
高位还原层
古含水量
水分平衡
西安地区
-
Keywords
The fifth palaeosol
Ferruginous adhesive film
Reducing layer above deep ground water level
Paleo-moisture content
Moisture balance
Xi’an area
-
分类号
X1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的气候与土壤水环境研究
被引量:21
- 2
-
-
作者
赵景波
顾静
杜娟
-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
出处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374,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72108)
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SKLLQG0605)资助
-
文摘
根据关中平原4个剖面第5层古土壤风化特征的研究得出,该层古土壤风化剖面厚度大,明显超出了土壤发育的厚度,形成了厚2m多的风化淋滤黄土层;第5层古土壤之下的黏土胶膜、风化淋滤黄土层、Fe2O3,CaCO3和元素Sr分布深度指示关中平原该层土壤发育时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900余毫米,含水量高的土壤重力水带分布深度至少达到了4.2m,在每年4.2m深度范围土层含水量一般都在20%以上,4.2-5m深度范围内土层含水量也较高,当时土壤水分充足,没有土壤干层形成,适于森林植被发育.该层土壤发育时的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大于年土壤总蒸发量,水量平衡为明显的正值,大气降水能够正常补给地下水.该层土壤发育的中、晚期土壤水具弱酸性特征.关中平原第5层古土壤发育时为亚热带气候,而且比亚热带北缘的气候更暖湿一些.那时秦岭以南和以北均为亚热带气候,当时秦岭失去了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分界线的作用,夏季风活动强度大,能频繁越过秦岭山脉,并给该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决定了当时土层含水量较高.
-
关键词
关中平原
第5层古土壤
气候变化
古重力水
古含水量
土壤蒸发量
-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