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对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模式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宏博 张招崇 +4 位作者 吕林素 汪云峰 寇彩化 李永生 廖宝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963-2974,共12页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 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及周边地区的栖霞组和茅口组地层进行厚度统计,并利用Surfer软件分别绘制等厚图。栖霞组和茅口组等厚图表明,峨眉山地幔柱导致的隆升可能在栖霞期已开始。茅口组顶部普遍存在平行不整合界面,说明广大区域内的茅口组地层均曾抬升为陆并遭受剥蚀,与Campbell和Griffiths提出的经典地幔柱模型相吻合。永仁-大姚-楚雄-石屏以及宜良-曲靖一带存在二叠系地层缺失区域,可能是地壳隆升幅度最大地区。利用实验模型推导出ELIP的最大隆升幅度为1500m,与前人利用沉积学推算的结果基本一致。茅口组差异剥蚀指示的地幔柱中心地区与放射状基性岩墙群收敛中心吻合。隆起幅度最大的中心区域存在海相玄武岩喷发现象则可能是隆升之后快速沉降造成的,并不能作为否定曾经发生隆起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霞组 茅口组 等厚图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地幔柱
下载PDF
地层等厚图中地层厚度的校正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张帆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5年第14期83-84,共2页
绘制地层等厚图是确定断层活动或生长构造的发育的一种方法,如盐穹窿构造和褶皱,以及解释沉积环境和古构造。地层等厚图的关键是确定井点位置的地层厚度,在直井情况下地层厚度通过测井曲线获得并进行地层倾角校正;在定向井特别是大位移... 绘制地层等厚图是确定断层活动或生长构造的发育的一种方法,如盐穹窿构造和褶皱,以及解释沉积环境和古构造。地层等厚图的关键是确定井点位置的地层厚度,在直井情况下地层厚度通过测井曲线获得并进行地层倾角校正;在定向井特别是大位移定向井情况下,地层厚度的取值受到定向井的方位角,井斜角和地层倾角的影响。因此,掌握地层厚度校正的正确方法,已经成为绘制地层等厚图的一个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等厚图 校正 定向井
下载PDF
煤层冲刷带的分类及预测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宇林 赵明鹏 +1 位作者 王国成 刘继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针对现有煤层冲刷带的分类及其命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阐述了煤层冲刷带各类型的主要特征,并介绍了煤层顶(底)板砂体等厚图对煤层冲刷带的预测作用,预测方法步骤及预测实例。
关键词 煤层 冲刷带 砂体 等厚图 预测 分类
下载PDF
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宇林 张亚明 +2 位作者 于常武 苗雅臣 范立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1,共4页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 论述了铁法矿区冲刷带发育的地质背景 ;指出比较常见和对煤层破坏程度较严重的冲刷带成因类型是同沉积河道冲刷带、沉积后河道冲刷带和继承性河道冲刷带 ,并阐明了它们的识别特征。在对铁法矿区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煤层顶板砂体等厚图对大隆井田 4 # 煤层中的冲刷带进行了预测 ;揭示了铁法矿区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沉积相 砂体等厚图 铁法矿区 沉积相 成因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数值模拟新思路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兴国 杨斌谊 +1 位作者 陈永进 何会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0-230,共1页
关键词 油藏 数值模拟 断块 微构造图 砂体等厚图 动态数据
下载PDF
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徐维秀 段卫星 +3 位作者 杨晶 杨京涛 唐廷海 祝媛媛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通过对传统表层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提出了计算机处理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流程。并通过野外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解决了目前野外现场处理系统不能读取SEG2数据格式的问题,从而为地震资料处理中更好地应用表层结构调查... 通过对传统表层调查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提出了计算机处理表层结构调查资料的分析方法和处理流程。并通过野外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解决了目前野外现场处理系统不能读取SEG2数据格式的问题,从而为地震资料处理中更好地应用表层结构调查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这里提出的方法有效,软件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折射 微测井 等厚图 等值线图 表层结构调查 数字化
下载PDF
沙曲井田煤层冲刷带预测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普涛 郭英海 张起钻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6年第4期3-5,共3页
煤层-顶(底)板砂体等厚图法预测煤层冲刷带是以沉积学分析为基础,对比煤层与其顶(底)板砂体等厚图,分析二者岩性、厚度的相互变化关系,最终确定煤层冲刷带的分布规律。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沙曲井田山西组沉积概貌,并揭示出4#煤层冲刷带... 煤层-顶(底)板砂体等厚图法预测煤层冲刷带是以沉积学分析为基础,对比煤层与其顶(底)板砂体等厚图,分析二者岩性、厚度的相互变化关系,最终确定煤层冲刷带的分布规律。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沙曲井田山西组沉积概貌,并揭示出4#煤层冲刷带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冲刷带 砂体等厚图 沉积学 沙曲井田
下载PDF
布尔台矿井3^(-1)煤层冲刷带特征及预测 被引量:4
8
作者 贾建称 郭东韡 +1 位作者 崔中兴 杜新锋 《陕西煤炭》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通过井下地质观测研究,对布尔台矿井3-1煤层冲刷带砂体的岩性、赋存特征和几何形态进行了描述,阐明了其识别特征。在对该矿井煤系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利用3-1煤层顶板砂岩等厚线图对冲刷带进行了预测,分析了矿井煤层冲刷带的总体分布规律。
关键词 冲刷带预测 砂体等厚图 成因相 3-1煤层 布尔台矿井
下载PDF
新生代渭河盆地沉积-构造迁移与渭北隆起及东秦岭耦合关系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鹏 任战利 +4 位作者 张金功 夏斌 田涛 蔡周荣 张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76-892,共17页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及东秦岭造山带地处青藏块体东北缘、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交界处,形成了特有的盆山体系,分布有油气、氦气及地热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新生代是渭河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渭北隆起和东秦岭隆升的重要时期,缺乏该时期盆山体系耦合关系的研究,制约了对区域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认识。盆山耦合体现在时间、空间、物质、构造作用及地表形态等多方面。以大量钻孔资料为依托,运用“回剥法”分析了渭河盆地新生代的沉降幅度及沉降速率,并根据主沉降期新近纪以来不同阶段沉积地层厚度展布特征恢复了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新生代以来沉降中心具有自西南方向西安凹陷向北东方向固市凹陷迁移的特征。古近纪始新世以来,渭河盆地发生快速构造沉降,中新世早-中期以西安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中新世以来以西安、固市两个凹陷为主要沉积、沉降中心,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沉降中心转移到东北部固市凹陷,晚更新世以来,西安凹陷和固市凹陷均发生快速沉降。裂变径迹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渭北隆起约45—32Ma整体快速抬升,同步于东秦岭太白山和华山约57-40Ma的快速隆升阶段,与渭河盆地古近纪始新世约40Ma的基底快速沉降具有耦合关系。晚中新世约7-3Ma以来,渭河盆地的持续快速沉降,与渭北隆起上新世约5Ma及东秦岭太白山约10—9.6Ma、华山约8—5Ma以来的快速耦合关系明显。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始新世约55-45Ma碰撞及青藏高原约10-8Ma隆升外扩的远程效应对研究区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厚图 裂变径迹 沉积-构造演化 隆升剥蚀 盆山关系 渭河盆地渭北隆起东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延长油田罗庞塬油区长4+5油层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屈彦霖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8期847-849,共3页
罗庞塬油区是在定边范围勘探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现的油田,它的发现对延长组油藏的发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长4+5油层特性和砂体展布规律对罗庞塬油田进行阐述,指出该区域为定边采油厂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和最重要的上产区域。
关键词 罗庞塬区域 长4+5油层 砂体等厚图 油层特性
下载PDF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的研究
11
作者 章泽军 曹树钊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113-120,共8页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但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有限变形分析入手,着重恢复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及相应的地层初始厚度。恢复后的古地理样式、沉积厚度与现位现态及变形后的沉积厚度截然不同... 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有限变形分析,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但又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有限变形分析入手,着重恢复北京西山中寒武世古地理原态及相应的地层初始厚度。恢复后的古地理样式、沉积厚度与现位现态及变形后的沉积厚度截然不同。因为后者受到构造变形的歪曲,所记载的已不是沉积盆地形成时的地质历史。然而,前者已去其变形,虽然结果是近似的,但它已逼近地质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有限变形 初始厚度 等厚图 原态原位
下载PDF
冰后期长江三角洲沉积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保华 李从先 沈焕庭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776-782,共7页
在265个长江三角洲钻孔地层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和(或)最大海侵面,分别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由此绘制出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等厚图及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的沉积物等厚图,计算了冰后期沉积旋回及其海侵和海退层序的... 在265个长江三角洲钻孔地层资料中识别出了冰后期海侵旋回底界面和(或)最大海侵面,分别记录了它们的埋深值.由此绘制出了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等厚图及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的沉积物等厚图,计算了冰后期沉积旋回及其海侵和海退层序的沉积物数量,并且分析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在冰后期及其海侵和海退期间的沉积物数量分别为17742.2×108,9791.9×108和 7950.3×108t.其中,下切河谷沉积量超过三角洲两翼,海侵期沉积量大于海退期,南翼沉积量大于北翼,两翼前缘沉积量大于后缘.综合考虑冰后期滞留于现今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物数量与长江输沙量之间比值的变化以及输沙量本身可能的变化,可以认为冰后期长江年均输沙量应当在2.36×108~4.86×108t之间,总量约为 35400×108~70800×108t;年均输向外海和相邻岸段的泥沙在 1.18×108~3.54×108止之间,总量约为 17700×108~53100×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后期沉积旋回 长江 三角洲 沉积通量 海侵层序 海退层序 等厚图 分布特征 沉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