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坏死性筋膜炎致小腿筋膜室综合征
1
作者 徐鹏 薛明宇 +3 位作者 芮永军 卜凡玉 郭晓峰 谢艺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637-2641,共5页
背景:目前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大多是充分彻底清创后使用负压封闭吸引,该方法需要反复多次清创才能彻底清除坏死感染组织,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目的:介绍一种临床少见的病例——糖尿病足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的小腿筋膜... 背景:目前坏死性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大多是充分彻底清创后使用负压封闭吸引,该方法需要反复多次清创才能彻底清除坏死感染组织,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目的:介绍一种临床少见的病例——糖尿病足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的小腿筋膜室综合征,总结使用载抗生素骨水泥进行治疗与综合管理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收治的糖尿病性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的小腿筋膜室综合征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54岁,围术期整体把控患者全身情况并进行全身营养支撑治疗,所有患者均一期行彻底清创+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塞+负压封闭引流以控制感染、二期取出骨水泥并行创面修复治疗。出院后随访时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红肿渗液发生。结果与结论:①4例患者经过2次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后创面新鲜,诱导膜形成良好,1例经过3次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后诱导膜形成良好,这5例患者二期经过植皮手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1例患者急诊手术时因术中血压难以维持且小腿4个间室均出现感染,急诊行膝上截肢,同时残端创面放置载抗生素骨水泥,二期骨水泥取出后创面直接闭合,创面一期愈合;②6例患者出院后随访6-24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无红肿渗液等症状,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均对疗效表示满意;③对于临床高度怀疑糖尿病足坏死性筋膜炎时应警惕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早期诊断、及时切开减压至关重要,应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性坏死性筋膜炎导致的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短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抗生素骨水泥 糖尿病 坏死性筋膜 筋膜室综合征 保肢
下载PDF
筋膜加压带在运动与康复领域的应用与机制
2
作者 闫海龙 霍江涛 +2 位作者 周五成 白雪桦 梁媛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1,共8页
背景:筋膜加压带是一种新兴的防治损伤工具与辅助运动训练策略,其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表现、缓解疼痛,在运动与康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对筋膜加压带的作用机制和其在运动与康复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借... 背景:筋膜加压带是一种新兴的防治损伤工具与辅助运动训练策略,其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运动表现、缓解疼痛,在运动与康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的:对筋膜加压带的作用机制和其在运动与康复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筋膜加压带、肌筋膜加压带、组织加压带、巫毒带、血流限制、筋膜剪切、肌肉骨骼康复、运动损伤”为中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以“tissue flossing;compression tissue flossing;floss band;voodoo flossband;blood flow restriction;shearing of fascia;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sport injur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及EBSCO数据库,检索各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2年10月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6篇文献。结果与结论:筋膜加压带干预可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提高冲刺和跳跃运动表现、促进关节损伤康复,在主观上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筋膜加压带干预对改善上肢关节活动度效果并不显著,对急性提升下肢肌力尚有争议,对提升下肢平衡稳定、改善心理状态有良好趋势,但还需更多研究去证实。筋膜加压带干预的可能机制主要是筋膜剪切、疼痛门控、血流限制与再灌注、压迫作用。筋膜加压带是一种有用的治疗选择,它可以在未来的运动训练、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领域提供重要的贡献,但还需要进行更多长期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加压带 筋膜加压带 组织加压带 巫毒带 血流限制 筋膜剪切 肌肉骨骼康复 运动损伤
下载PDF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冲击波治疗跖筋膜炎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欢 薛朝霞 +1 位作者 康博闻 杨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 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PF)[1]又称足底筋膜炎,是一种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的足部疾病,约有1/10的成年人受到PF影响,病程迁延不愈,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当前,PF多采取保守治疗,体外冲击波[2]作为一种非侵入、安全、有效的治疗,被认为是PF的优选治疗方法。研究发现[3]在PF病人的腓肠肌上存在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围绕MTrPs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病人的疼痛及足踝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4]。当前,手法触诊是诊断MTrPs的“金标准”[5],然而受临床医师经验的影响,极易产生MTrPs的漏判和误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 临床医师 红外热成像技术 激痛点 足底筋膜 体外冲击波 腓肠肌 非侵入
下载PDF
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璐 曹江鹏 杜元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0,共4页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为骨骼肌绷紧带中的过敏结节,可引发压痛、特征性转移痛、运动功能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近年来,基于MTrPs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针灸治疗非器质性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针刺干预MTrPs对于组织修复、恢复功能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临床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提供了有效手段。但针刺MTrPs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今后还需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深入探究,以期为临床针灸施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筋膜触发点 筋膜疼痛综合征 组织修复 功能活动
原文传递
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琛 殷继超 +6 位作者 胡兴律 王墉琦 刘诗若 许磊 王超 王轩 王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以骨骼肌疼痛、功能障碍和肢体运动范围受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准确定位以及评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特征是该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核心。肌骨超声检查能够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图像,测量相关的超声影像学指标,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本文就肌骨超声检查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骨超声检查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6
作者 汤由之 成智 +2 位作者 葛小静 朱喆辰 苏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骨裸露的12例患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设计带真皮的筋膜瓣,以翻转180°... 目的:探讨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在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修复中的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致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骨裸露的12例患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设计带真皮的筋膜瓣,以翻转180°的方式修复小腿外伤后的复杂创面,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皮瓣远端退缩伴少量骨裸露,经行对侧翻转筋膜瓣修复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下肢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带真皮的翻转筋膜瓣修复小腿外伤后骨裸露创面可达到理想的外观和功能恢复,其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洁、对皮瓣利用度高等特点,可作为临床上小腿外伤后可靠的早期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筋膜 带真皮的筋膜 小腿外伤 骨裸露 创面修复
下载PDF
银质针导热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和SIRT3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玥 张玉函 +5 位作者 王家益 黄媛馨 沃春新 王彩霞 周沛然 王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02-2208,共7页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以打击结合运动疲劳的方法复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银质针导热组,每组各8只;银质针导热组给予银质针导热处理;剩余6只为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完成后第1天、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热缩足潜伏期;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股内侧肌肌电图电活动,取大鼠右侧股内侧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痛阈值:与正常组和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银质针导热组造模后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经银质针导热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导热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②肌电图:模型组大鼠右侧股内侧出现自发电活动,银质针导热组自发电活动较模型组减少,时限较模型组延长(P<0.01),波幅较模型组降低(P<0.05);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正常组大鼠肌纤维排列紧密规则,模型组大鼠肌纤维萎缩、变性,排列紊乱,银质针导热组大鼠肌肉结构紊乱改善;④骨骼肌线粒体微观结构:透射电镜显示正常组肌组织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消失;银质针导热组肌组织线粒体肿胀明显缓解或趋于正常;⑤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下调,银质针导热组较模型组明显上调(P<0.05);⑥结果表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局部肌肉线粒体出现异常,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下调,提示存在能量代谢障碍;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线粒体变化恢复,接近正常,且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的表达上调接近正常组,推测银质针导热疗法可能通过促进线粒体修复而改善能量代谢障碍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疼痛综合征 银质针导热治疗 肌肉线粒体 SIRT3 筋膜激痛点
下载PDF
胸肋间筋膜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方兆晶 张勇 +3 位作者 王晓亮 史宏伟 鲍红光 赵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 目的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 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0例。P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胸肋间筋膜平面阻滞,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价术前24 h、术后24、72 h恢复情况,记录诱导前、切皮时、锯胸骨时、关胸时、出手术室时的HR和MAP,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P组术后24、72 h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HR和MAP、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未发生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PIFB可以降低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肋间筋膜阻滞 心脏瓣置换术 正中胸骨切口 术后恢复质量
下载PDF
儿童颅骨筋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9
作者 梁琼鹤 祝永杰 管红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筋膜炎(C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经本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颅骨筋膜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13例患儿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CT及MRI增强检查,手术切除后进行了8~61个...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筋膜炎(CF)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经本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颅骨筋膜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13例患儿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其中1例CT及MRI增强检查,手术切除后进行了8~61个月随访。结果:13例CF中,男7例,女6例,年龄3个月~12岁8个月,平均46.7个月。13例均表现为质硬、无痛且活动性差的头皮肿块。短期内,2例(15.4%)体积迅速增大,6例(46.2%)缓慢增大。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7例,53.8%)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Ⅱ型(2例,15.4%)表现为非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Ⅲ型(4例,30.8%)表现为头皮肿块压迫相邻颅骨,颅骨受压变薄/吸收破坏。13例中,12例软组织包块为等或稍高密度,1例为低密度,包块边界清晰。3例行MRI检查患儿中,1例软组织包块信号均匀,2例不均匀,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后呈环形增强。随访中4例(30.8%)复发。结论:CF是发生于儿童头皮或颅骨的无痛性的良性包块,质硬、活动度差,体积多缓慢或快速增大。CT表现分为3种类型: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非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头皮软组织包块伴骨质受压变薄/吸收破坏。软组织肿块密度及信号多变。手术后较易复发,建议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颅骨筋膜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耳后筋膜瓣的改良设计及其在颅耳沟重建术中的效果
10
作者 李意源 张如鸿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评价耳后筋膜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几何学设计改良,以改善颅耳沟重建术后颅耳沟外观,并减少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耳后筋膜厚度的超声测量,通过几何学设计得到耳后上筋膜瓣,并将该方法用于125例颅耳沟重... 目的评价耳后筋膜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几何学设计改良,以改善颅耳沟重建术后颅耳沟外观,并减少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耳后筋膜厚度的超声测量,通过几何学设计得到耳后上筋膜瓣,并将该方法用于125例颅耳沟重建术。结果耳后筋膜由上至下厚度逐渐增加。耳后上筋膜瓣较传统的耳后筋膜瓣在手术操作上更简单,术后的颅耳沟形态更自然,耳后局部皮肤坏死和瘢痕增生减少。结论最大限度利用接近顶侧耳后筋膜组织设计的改良耳后上筋膜瓣,在手术效果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传统耳后筋膜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颅耳沟重建 耳后筋膜 耳后上筋膜
下载PDF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镇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11
作者 张文超 蔡楠 +3 位作者 罗太君 赵尧平 郑少强 王庚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 探讨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 目的 探讨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PENG)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 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术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IFF患者60例,随机分为P组和F组,每组各30例。P组采用PENG阻滞,F组采用FICB。两组患者均接受椎管内麻醉进行手术,术后均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T1,神经阻滞前;T2,神经阻滞后30 min;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静息和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术后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60例患者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65~85岁,平均(70.6±6.0)岁。两组T2~T5时点静息和运动时VAS均低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静息和运动时所有时点VAS、术后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PCIA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G阻滞与FICB均可缓解老年IFF患者PFNA内固定术的镇痛,且镇痛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 筋膜间隙阻滞 股骨粗隆间骨折 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镇痛效果
原文传递
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效果分析
12
作者 王根生 李青 +5 位作者 邹胜菊 许冬娣 汪丹 陈早琴 许红玲 高传龙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 目的分析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6例阴道顶端脱垂患者,研究组58例予以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治疗,对照组58例予以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术前及术后1年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表(PFDI-20)、性功能问卷表(PISQ-12)评分、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以及并发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较对照组长,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PFDI-20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ISQ-12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提示2组手术前后最具代表性的C点及D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手术前后POP-Q各项指标测量结果比较,Ap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式阴道前后壁修补术联合改良坐骨棘筋膜固定术,手术时间虽然延长,但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术后性生活更加满意,并且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前后壁修补 坐骨棘筋膜固定缝合术 盆腔器官脱垂
下载PDF
关节镜下足跟内侧双通道技术治疗跖筋膜炎
13
作者 叶晶 许元元 +3 位作者 刘进 汤海军 黎小艇 周星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47-147,共1页
2021年5月~2022年10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足跟内侧双通道技术治疗11例跖筋膜炎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9~71岁。右足8例,左足3例。病程6~24个月。术前X线片显示均有跟骨骨刺。1.2手术... 2021年5月~2022年10月,我们采用关节镜下足跟内侧双通道技术治疗11例跖筋膜炎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49~71岁。右足8例,左足3例。病程6~24个月。术前X线片显示均有跟骨骨刺。1.2手术方法腰硬联合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对患侧内踝骨性标志做标记,于足跟内侧与足底交界处标记跖筋膜走行水平线,分别以内踝后缘及尖端向跖筋膜水平线做垂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足跟内侧双通道技术 筋膜
下载PDF
筋膜松解手法联合运动疗法对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14
作者 沈莉 王鹤玮 +1 位作者 陈栎屹 贾杰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324-329,共6页
目的探讨筋膜松解手法联合运动疗法对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40例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 目的探讨筋膜松解手法联合运动疗法对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40例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原则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徒手淋巴引流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筋膜松解手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前屈活动度)、肩关节肌肉力量(肩关节外展肌肉力量、前屈肌肉力量)、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的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的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前屈活动度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的肩关节外展肌肉力量、前屈肌肉力量均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的肩关节前屈肌肉力量增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的FACT-B评分均升高,且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FACT-B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松解手法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网综合征 筋膜松解手法 徒手淋巴引流 运动疗法
下载PDF
三维直肠腔内超声结合耦合剂造影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手术指导价值
15
作者 李玲华 韩旭 +2 位作者 张雪琴 华校琨 李春玲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直肠腔内超声结合耦合剂造影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同一病例术前均进行常规三维直肠腔超声检查(常规组)和耦合剂造影检查(造影组)2种检查,分别观察原发灶内口,深... 目的探讨三维直肠腔内超声结合耦合剂造影在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同一病例术前均进行常规三维直肠腔超声检查(常规组)和耦合剂造影检查(造影组)2种检查,分别观察原发灶内口,深、浅筋膜坏死及肛提肌损伤情况,与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常规组和造影组观察内容诊断敏感性。结果常规组和造影组2种方法相比较,对原发灶内口显示率由70%增加到97.5%;深筋膜坏死显示率由50%增加到88.8%;浅筋膜显示率由70%增加到100%;肛提肌损伤显示率由62.5%增加到97.2%(P<0.05)。结论三维直肠腔内超声结合耦合剂造影较常规三维直肠腔超声对肛周坏死性筋膜炎原发灶内口,深、浅筋膜坏死,肛提肌损伤检出准确率显著提高,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最佳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筋膜 直肠腔内超声 耦合剂 造影
下载PDF
筋膜枪与拉伸放松改善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比较
16
作者 戴剑松 辛东岭 陈钢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6,共5页
背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运动后肌肉疲劳恢复的方法逐渐增多,如振动泡沫轴、筋膜枪放松、超低温冷疗等,其中筋膜枪放松在实践中已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筋膜枪的研究还较少。目的:比较筋膜枪、拉伸、筋膜枪+拉伸3种放松方式对运动... 背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运动后肌肉疲劳恢复的方法逐渐增多,如振动泡沫轴、筋膜枪放松、超低温冷疗等,其中筋膜枪放松在实践中已广泛使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筋膜枪的研究还较少。目的:比较筋膜枪、拉伸、筋膜枪+拉伸3种放松方式对运动性肌肉疲劳恢复过程中肌肉状态、肌肉力量的影响,为3种方法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4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0名)、拉伸组(10名)、筋膜枪组(10名)、筋膜枪+拉伸组(10名)。所有受试者完成每组15次的腿屈伸训练,强度为60%1 RM,进行10组运动性疲劳造模,随后分别采用仰卧休息、静态拉伸、筋膜枪放松、筋膜枪+拉伸放松进行干预,且在训练前、训练后即刻、放松后即刻、运动后24 h及48 h进行肌肉状态、肌肉力量指标测试。结果与结论:①放松后即刻对照组、拉伸组的肌肉张力、动态硬度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筋膜枪、筋膜枪+拉伸组与训练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训练后24 h对照组、筋膜枪组的峰力矩显著低于训练前(P<0.01),拉伸组、筋膜枪+拉伸组24 h后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说明,筋膜枪能够即刻有效改善运动性疲劳的肌肉状态,拉伸能够促进运动性疲劳后肌肉力量在24 h内得到有效恢复,筋膜枪与拉伸结合的放松手段能够实现两种效果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 拉伸 肌肉力量 肌肉张力 肌肉硬度
下载PDF
分析多模式镇痛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与收肌管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
17
作者 金娴冰 庄凌云 许晓勤 《中外医疗》 2024年第6期29-32,共4页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多模式镇痛下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以及收肌管阻滞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多模式镇痛下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以及收肌管阻滞对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在多模式镇痛基础下施以超声引导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研究组在多模式镇痛基础下施以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对比两组患者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各时间点静息状态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量表(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6、12、24、48 h,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HSS评分为(71.25±7.25)分,高于参照组的(63.55±6.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5)。术后3、7、10、12 d,研究组ROM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床对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给予镇痛干预期间,同超声引导下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方法的有效应用,可对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给予明显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 收肌管阻滞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 应用效果
下载PDF
筋膜室扩容技术在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早期干预中的应用
18
作者 方国辉 林武杰 +2 位作者 喻勤军 张孔彬 尤璐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8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筋膜室扩容技术在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闭合性胫骨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于入院早期采用石膏托固定,观察组联合筋膜室扩容技术干预。比... 目的观察筋膜室扩容技术在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早期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住院的闭合性胫骨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于入院早期采用石膏托固定,观察组联合筋膜室扩容技术干预。比较两组患肢肿胀程度与受伤至手术时间。结果随时间延长,对照组患肢肿胀程度呈升高后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逐渐下降,两组干预后第5d患肢肿胀程度明显小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肢肿胀程度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受伤至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闭合性胫骨干骨折早期予筋膜室扩容技术干预,方法简单,疗效良好,有利于患者尽早达到手术施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性胫骨干骨折 筋膜室扩容技术 早期干预
下载PDF
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19
作者 郑冰心 邓翠艳 彭显秀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206例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3)与试验组(n=103),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 目的探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206例MP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3)与试验组(n=103),其中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筋膜指法放松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估、疼痛程度以及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前静息、后静息变异系数及静息电位较治疗前下降,快速收缩、耐力收缩数据较治疗前上升,试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持续收缩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FSFI评分上升,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SF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MPPS患者采用肌筋膜指法放松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显著提升疗效与盆底肌力,缓解疼痛,改善性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神经肌肉电刺激 筋膜 手法按摩
下载PDF
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全睿 冯祥 +4 位作者 刘丹 艾坤 李江山 刘小卫 李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4360-4366,共7页
背景:推拿按法干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疗效明确,但是不同力量按法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肌筋膜疼痛大鼠触发点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参与造模的空白组10只和参与触发点造模的大鼠50只... 背景:推拿按法干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疗效明确,但是不同力量按法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力量推拿按法对肌筋膜疼痛大鼠触发点的影响。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不参与造模的空白组10只和参与触发点造模的大鼠50只。以定期钝性击打结合离心运动法在大鼠左侧大腿内侧肌建立慢性触发点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每组1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不予干预,轻按组、中按组和重按组以自制按法刺激器,分别以轻力量(0.3 kg)、中力量(0.5 kg)和重力量(0.7 kg)对触发点局部进行干预,7.5 min/次,隔天1次,共计7次。在干预前后分别以电生理仪、软组织张力测定仪和机械痛阈测定仪检测触发点局部肌电图、软组织张力和机械痛阈值。干预结束后,空白组大鼠取左侧大腿内侧肌组织,其余组大鼠取触发点组织,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降低,软组织张力升高,自发电活动振幅频率升高,病理形态学明显改变,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增加(P<0.05);②与模型组比较,中按组和重按组机械痛阈值升高,软组织张力降低,肌电图频率和振幅降低,环氧化酶2、前列腺素E2和缓激肽水平降低(P<0.05),病理形态学恢复明显;轻按组以上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③与中按组比较,重按组上述指标改善作用更明显(P<0.05)。结果表明:对触发点疼痛,按压力度可能为中至重度才能有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点 疼痛 推拿 筋膜 按法 力量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