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埋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韩章勇 王雪芹 +2 位作者 杨帆 马洋 刘进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6-1083,共8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对相应的灌草丛沙堆进行形态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所有植物的空间点坐标数据,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沙埋对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死亡植株比例从半固定沙地的14.5%升高到流动沙地的40.3%;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植株高度和冠幅从半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有所降低,但疏叶骆驼刺在流动沙地中又表现出增加趋势;对应的灌草丛沙堆体积随沙埋强度增加而变大,沙堆形态从多种类型并存向带有风影沙尾的蝌蚪形为主转变;花花柴和骆驼刺均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的威胁,两种植物的种群间关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风积沙埋有碍于两种建群种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但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沙地中留存下来的骆驼刺植物单体明显大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集群分布的植物沙堆往往从基部合并,导致相对密集的植物分布区总与局部凸起的地形相对应,是风沙环境中植物群体与风积沙埋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 沙埋 疏叶骆驼刺 花花柴 灌草丛沙堆 分布格局
下载PDF
再议绿洲-沙漠过渡带——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43
2
作者 穆桂金 贺俊霞 +6 位作者 雷加强 庞营军 邢文娟 杨发相 刘国军 毛东雷 岳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2,共8页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结构特征 功能属性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沙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3
作者 毛东雷 雷加强 +3 位作者 曾凡江 李生宇 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王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19,共7页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不同下垫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1年内2m及10m高度的风况及输沙势对比分析,结合过渡带地表实际风沙蚀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沿主风向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m高合成输沙势...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及绿洲内部4个不同下垫面2010年11月-2011年10月1年内2m及10m高度的风况及输沙势对比分析,结合过渡带地表实际风沙蚀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沿主风向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m高合成输沙势依次为26.21,1.91,3.44,0.007 4VU,10m高合成输沙势分别为54.37,31.53,28.65,2.40VU,从流沙前沿经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到绿洲内部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及绿洲内部防护林网的防护作用增强,各下垫面风力、输沙势及合成输沙势逐渐减弱,流沙地地表表现为强烈的风蚀,并伴随流动沙丘前移,半固定沙地由于高密度的高大柽柳沙堆影响整体呈现大量的风沙堆积,绿洲边缘固定平沙地由于天然植被覆盖度较好,地表整体呈现轻微的蚀积变化,而在绿洲内部由于多条防护林网防护作用及地表较好的土壤水分条件,绿洲内部很少发生地表风蚀。2m高的输沙势自流沙前沿至绿洲内部较10m高的输沙势降低明显,说明了过渡带近地表的天然植被及绿洲防护林网对近地表风力削弱程度远远大于10m高的地表旷野空间,其具有良好的防风阻沙作用,更能代表近地表的风沙活动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输沙势 风沙活动强度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与回涡沙丘的粒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16
4
作者 毛东雷 吴云霞 +1 位作者 蔡富艳 王雪梅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物质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经迎风坡中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又从灌丛沙堆顶部至背风坡中部、背风坡底、侧翼逐渐变粗。从迎风坡底至顶部,表面沙分选性逐渐变差,从顶部到侧翼分选性逐渐变好。在灌丛沙堆与上风向回涡沙丘表面,自灌丛沙堆迎风坡坡底至灌丛沙堆侧翼,沙颗粒平均粒径呈现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回涡沙丘表面沙颗粒平均粒径最粗,沙粒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灌丛沙堆顶部、灌丛沙堆背风坡、灌丛沙堆侧翼表面沙颗粒的分选性稍差于其余7个地貌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沉积物 粒度特征 灌丛沙堆 回涡沙丘 绿洲-沙漠过渡 策勒
原文传递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植被下的沙丘形态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强强 毛东雷 +4 位作者 朱文煜 徐佳瑞 张凯丽 张勇 赛亚热·赛都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0-81,共12页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典型的极端干旱区,风是最主要的搬运动力,风蚀和沙尘暴对土壤沙粒的搬运和堆积造成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运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灌丛沙堆风沙沉积物的沉积规律和沙丘发育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植被...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典型的极端干旱区,风是最主要的搬运动力,风蚀和沙尘暴对土壤沙粒的搬运和堆积造成了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运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灌丛沙堆风沙沉积物的沉积规律和沙丘发育的影响因素,对不同植被下的沙丘形态特征及沉积物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柽柳比骆驼刺灌丛沙堆的沙物质粒径分布均匀,柽柳和骆驼刺分选的沙物质粒径最粗分别为高覆盖度下和中覆盖度下,最细均为低覆盖度下。(2)沙丘和障碍物演化过程中,高度、长度、宽度三者之间协同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反馈。障碍物的高度和宽度与沙丘长度、宽度和高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关系,植株的大小影响沙丘形态的发育。(3)风影和灌丛沙丘的沙物质主要由极粗粉砂、极细砂和细砂组成,回涡沙丘的沙物质主要由极细砂和细砂组成,其余粒级沙粒含量很少,均不足5%。从植被类型解析,沙物质粗细为柽柳>骆驼刺>花花柴;从沙丘类型分析,沙物质粗细为回涡沙丘>灌丛沙丘>风影沙丘。(4)沙丘沙物质平均分选系数介于1.42~1.60,属于中等偏上—中等分选性,沙物质偏度平均值介于0.01~0.20,属于对称,沙物质峰态平均值介于0.96~1.07,属于常峰态。(5)沙丘沙物质分选系数与偏度值均呈极显著相关(R^(2)>0.70,p<0.01),沙物质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和偏度值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对深入理解不同植被下的灌丛沙堆表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和沙丘形态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植被类型 粒度特征 沙丘 灌丛 策勒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勇 毛东雷 +1 位作者 曹永香 徐佳瑞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65,共8页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种类型沉积物均以极细沙、极粗粉沙为优势粒级,绿洲土壤的平均粒径最细,为55.65μm,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粒度及可蚀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7种类型沉积物均以极细沙、极粗粉沙为优势粒级,绿洲土壤的平均粒径最细,为55.65μm,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最粗,为106.21μm。分选系数介于1.54至2.11,为中等-较好的水平。绿洲土壤和大气降尘的偏度值表现为负偏、窄峰态,其他沉积物的偏度值表现为近对称、中等峰态。7种沉积物粒径具有明显分形特征,平均分形维数介于1.26至1.81。区域内7种沉积物粒度可蚀性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新月形沙丘、裸平沙地、输沙物质、风影沙丘、灌丛沙堆、大气降尘、绿洲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 绿洲-沙漠过渡 沉积物粒度 可蚀性
原文传递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3
7
作者 何强强 毛东雷 +3 位作者 徐佳瑞 张凯丽 刘蕾 杨郭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 [目的]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粒级组分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沙丘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相关参数及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沙丘各部位粒度数据及磁化率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种沙丘在不同地貌部位表层的沙物质粒级含量有所差别,回涡、灌丛、新月形及风影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粗粉砂、极细砂、细砂组成,百分含量总和由小到大依次为96.71%,97.54%,98.48%,98.65%。4种不同沙丘表面沙物质分选性均为分选中度好。不同沙丘的峰态平均值介于0.93~1.02,属于中等峰态,从总体上分析4种沙丘的峰态值从迎风坡底到顶部逐渐增大,顶部到背风坡底部逐渐减小。新月形沙丘偏度值最小,偏度值介于-0.03~0.01,主要表现为对称,风影、回涡及灌丛沙丘偏度值介于-0.04~0.44,为对称和正偏。风影、灌丛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与偏度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沙粒平均粒径愈粗愈趋向正偏。风影、回涡及新月形沙丘表面沙物质偏度与峰态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沙物质分选性愈差,就愈趋于窄峰态。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沉积物为风成沙,主体为风成沉积环境,4种不同的沙丘环境敏感粒级组分集中于100~570μm,表明研究区域风沙活动强烈。由于地理要素所组成的差异化构造及人为原因,导致每个不同地貌部位表面沉积物的粒级-标准偏差值相对变化差异较大。[结论]绿洲-沙漠过渡带4种风积地貌沙物质粒径差异主要是由地形、风况及沙源沉积物结构所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沉积环境 粒度特征 磁化率 沙丘 策勒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回涡沙丘形态动力特征
8
作者 马玉娇 毛东雷 +2 位作者 来风兵 李鑫鑫 何强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4,共8页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上风向普遍发育回涡沙丘,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回涡沙丘形态指标及回涡沙丘各地貌部位的输沙量、风速和沙物质的粒度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揭示风沙流与植被对沙丘形态与物质组成的作用...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上风向普遍发育回涡沙丘,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回涡沙丘形态指标及回涡沙丘各地貌部位的输沙量、风速和沙物质的粒度特征进行相关分析,有助于揭示风沙流与植被对沙丘形态与物质组成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1)发育成熟的回涡沙丘形如新月,灌丛和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影响回涡沙丘的形态特征。回涡沙丘宽度随灌丛沙堆宽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沙丘形成初期回涡沙丘高度随灌丛沙堆高度增加的不明显,后期回涡沙丘高度随灌丛沙堆高度增大而逐渐增大。2)回涡沙丘涡槽气流反卷,风速最小,侧翼气流发生绕流,风速最大。3)五个地貌部位侧翼输沙量最大,涡槽输沙量最小,各地貌部位距水平地面越近输沙量越大。五个地貌部位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均大于1,各地貌部位主要以风蚀和搬运过程为主,灌丛疏透度变大或枯死,会导致回涡沙丘发生消散。4)回涡沙丘表面沙物质主要由极细砂、细砂、极粗粉砂组成,风速越大风沙流携沙粒径越粗,回涡沙丘侧翼风沙流携沙物质粒径最粗,灌丛沙堆背风坡风沙流携沙物质粒径最细。回涡沙丘表面沙物质平均粒径粗于灌丛沙堆。回涡沙丘与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影响不同地貌部位流场变化及沙物质粒度特征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回涡沙丘 形态指标 输沙量 粒度特征
原文传递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9
作者 杨鹏华 胡广录 +1 位作者 李昊辰 樊亚仑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40,共14页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 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 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特征参数,选取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均方决策法探明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恢复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存在土壤优先流现象,且主要类型为孔隙流,固沙植物种类不同,其根区优先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也不同,但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流均发生侧向入渗。(2)在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曲线变化呈“S”型,且水分呈非均匀下渗现象。(3)优先流评价指数P_(FI)由大到小为梭梭(0.685)、泡泡刺(0.543)、沙拐枣(0.502),梭梭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 固沙植物 土壤优先流 染色示踪实验
下载PDF
农户生计恢复力与福祉的组态模式及影响因素——以沙漠-黄土过渡带为例
10
作者 王菲 史兴民 秦语晗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6,172,共6页
通过表征农户的生计恢复能力和福祉水平的组态模式,以及不同组态模式下农户的生计策略、收入来源、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农户“恢复力-福祉”组态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阳区农户主要形成“... 通过表征农户的生计恢复能力和福祉水平的组态模式,以及不同组态模式下农户的生计策略、收入来源、信息获取渠道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农户“恢复力-福祉”组态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榆阳区农户主要形成“高恢复力-高福祉”模式,府谷县和神木市农户主要形成“低恢复力-低福祉”模式。(2)“高恢复力-高福祉”为最优组态模式,该类家庭以非农为主的生计策略占比最高,兼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占比高于农业为主的生计策略。(3)与“低恢复力-低福祉”模式相比,个人实施改变地形和治沙的水土保持措施、政府组织实施并采取植树种草和生物结皮培育的水土保持技术更容易促进农户实现最优组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黄土过渡 生计恢复力 福祉 农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宽度动态分析
11
作者 刘笑笑 缑倩倩 王国华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4-544,共11页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120 m)上,绿洲边缘的NDVI呈现出两条线性变化趋势,这两条趋势线的交汇点与绿洲边界之间的距离被确定为过渡带的宽度,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尺度的焦点分析方法对1994—2020年塔里木盆地北缘过渡带的宽度、尺度依赖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NDVI线性变化趋势均极显著(P<0.01),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1994—2020年稳定在540 m;而绿洲-砾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在逐年减少,1994年为540 m,2009年下降到420 m,2020年为360 m;绿洲-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也在显著减少,1994年为600 m,2009年减少为420 m,2020年缩减为300 m。这主要是由于近30 a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边缘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减少,人为活动和自然气候两者变化导致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逐渐萎缩;然而,裸岩石质地面积未发生变化,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稳定。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化进程显著加速,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减小趋势明显。因此,该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宽度 缓冲分析 焦点分析 塔里木盆地北缘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小气候的空间差异 被引量:17
12
作者 毛东雷 雷加强 +3 位作者 李生宇 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王翠 周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01-1510,共10页
对策勒2011年1—12月4个不同下垫面的风速、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夏季晴天天气作为背景,比较沙尘暴、扬沙、浮尘、阴雨天时4个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差异。结果标明:与流沙地相比,绿洲-沙漠过渡带半固定沙地、... 对策勒2011年1—12月4个不同下垫面的风速、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的月差异进行分析,同时选取夏季晴天天气作为背景,比较沙尘暴、扬沙、浮尘、阴雨天时4个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差异。结果标明:与流沙地相比,绿洲-沙漠过渡带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2.0m高处的6月平均风速依次减少了25.22%、27.93%、65.27%,12月绿洲内部0.5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高于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1.39℃、1.21℃、2.70℃。5—10月4个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较春、冬季显著,7月流沙前沿2.0m高处平均气温分别比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绿洲内部高0.35℃、1.61℃、3.75℃。沙尘暴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风速差值依次小于扬沙、浮尘、阴雨、晴天天气下;在浮尘和晴天天气下,气温从流沙前沿到绿洲内部逐渐减低,相对湿度逐渐增加;沙尘暴和阴雨天气下各下垫面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无明显差异,扬沙天气下各下垫面之间温、湿度差异大于阴天天气,但小于浮尘和晴天天气;4个下垫面之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在沙尘暴天气下差异最为明显,浮尘和阴雨天气下4个下垫面之间的PAR接近,晴天天气下各点PAR明显大于扬沙天气下,且各下垫面之间差异大于扬沙天气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 绿洲-沙漠过渡 绿洲 小气候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沙堆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翠 雷加强 +3 位作者 李生宇 毛东雷 再努拉.热合木吐拉 周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81-989,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植株及其沙堆形态指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绿洲-沙漠过渡带花花柴沙堆的形态特征及沙堆与植株形态间的关系,初步估算了花花柴植株可固定的沙量。结果表明:(1)花花柴沙堆形态依据其发育... 通过野外调查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植株及其沙堆形态指标,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绿洲-沙漠过渡带花花柴沙堆的形态特征及沙堆与植株形态间的关系,初步估算了花花柴植株可固定的沙量。结果表明:(1)花花柴沙堆形态依据其发育时期的不同主要分为早期的盾形沙堆和较稳定时期的半球形沙堆。盾形沙堆的长度与宽度、底面积与高度间均呈直线线性相关,半球形沙堆则呈二次线性相关。盾形沙堆在向半球形沙堆发育的过程中,沙堆长度缩短,但是其高度、宽度以及体积仍随着植物的生长而不断地增长。(2)沙堆的发育与植株的形态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早期发育的盾形沙堆长度约为植株长度的2倍,体积为植株体积的1.5倍,半球状沙堆的长度和体积均约为植株的0.5倍左右。(3)通过估算,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上,花花柴草丛沙堆体积可达约50 000m3·km-2,表明花花柴沙堆截留了绿洲外围大量的流沙,是绿洲的重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花柴沙堆 形态特征 固沙能力 绿洲-沙漠过渡 策勒
原文传递
新疆策勒县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流结构及输沙粒度特征 被引量:22
14
作者 毛东雷 雷加强 +3 位作者 王翠 周杰 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薛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为了分析3个不同下垫面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差异及输沙粒度特征,为输沙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速梯度和输沙率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拟合函数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在0—200cm高度范围内,流沙地近地表输... [目的]为了分析3个不同下垫面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差异及输沙粒度特征,为输沙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速梯度和输沙率进行野外观测,采用拟合函数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在0—200cm高度范围内,流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与高度服从指数函数或对数函数关系,且拟合程度较高;半固定沙地近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服从指数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上等,稍差于流沙地;固定沙地输沙率随高度变化服从多项式函数关系,拟合程度中等—差。[结论]平均风速较大时,流沙地、半固定沙地地表输沙率或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多服从指数关系,且拟合程度好于平均风速较小的输沙阶段;近地表跃移、蠕移沙粒无论在垂向还是在水平方向上,离地表越高或离绿洲越近其各高度输沙率和沙粒平均粒径都有变小和变细趋势,在水平方向上流沙地输沙沙粒分选性依次好于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分选性多属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所有输沙沙粒的偏度值分布在-0.06~0.05之间,越靠近绿洲输沙沙粒越细;所有跃移、蠕移沙粒峰态值分布在0.92~1.05之间,属于中等峰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 粒度 特征 沙漠绿洲过渡 策勒
下载PDF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个建群种阻沙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韩章勇 王雪芹 +1 位作者 杨帆 马洋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9-665,共7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植物形态和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植物的阻沙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灌草丛植物地面植株平均高度和沙堆的平均高度均相近,但骆驼刺灌丛的平均冠幅面积和冠幅体积,分别是花花柴灌丛的近1.8倍;灌丛沙堆的平均底面积和体积,分别是花花柴沙堆的近1.7倍和2.0倍。骆驼刺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花花柴沙堆,骆驼刺灌丛沙堆的底面积及体积的增长幅度较花花柴大。总体而言,骆驼刺灌丛具有更强的空间占有能力,对地表的防护作用面积大,植物个体阻沙能力强。但在两种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花花柴则显示出较强的阻沙性能,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两种植物的阻沙能力大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 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 灌丛沙堆 阻沙能力 策勒
原文传递
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与沙堆形态的互馈关系--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帆 王雪芹 +1 位作者 杨东亮 韩章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07-2719,共13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形态特征和沙堆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4种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高度相对稳定,灌丛长度、宽度、树冠投影面积、总枝条数、新枝率、基部新枝率和生物量随着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随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沙堆尺度显著增大,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圆丘状发展,风影沙尾轮廓逐渐清晰。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长度与宽度协同增长,回归曲线在流动沙地为二次函数关系,在其它3种沙地呈线性相关;底面积与高度表现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底面积与体积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柽柳灌丛形态参数与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为显著线性关系,而树冠大小又与总枝条数以及新枝率密切相关,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机理应归于不断增加的沙源供给而产生的风积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互馈效应。该区域柽柳沙包的形成以一定灌幅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判定是土地退化的产物,其中半流动沙地生境相对于其他沙地正处于急速退化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 沙源供给丰富度 柽柳灌丛 沙堆形态特征 互馈关系
下载PDF
2001—2010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变化及其成因 被引量:14
17
作者 潘光耀 穆桂金 +2 位作者 岳健 贺俊霞 孙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9-175,共7页
通过分析多年的NDVI,探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空间结构变化,并结合同期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过渡带植被变化总体上受地下水位控制,植被由绿洲向沙漠梯度递减;其内部植被覆盖区域与裸沙地并存,植被分布呈斑块... 通过分析多年的NDVI,探讨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空间结构变化,并结合同期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①过渡带植被变化总体上受地下水位控制,植被由绿洲向沙漠梯度递减;其内部植被覆盖区域与裸沙地并存,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根据过渡带NDVI的变化,将过渡带分为单向渐变型、双向渐变型和突变型过渡带。②2001—2010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边界变化剧烈,过渡带内边界主要受控于人为活动;过渡带外边界主要受控于自然因素。③虽然绿洲地下水受到持续过度开采,绿洲-沙漠过渡带不断被开垦成为耕地,但是由于封育保护,2001—2010年过渡带植被略有改善,基本上保持其自身的稳定。④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NDVI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变化幅度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空间结构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策勒 新疆
原文传递
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温、湿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东雷 蔡富艳 +3 位作者 杨雪峰 雷加强 赵枫 薛杰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31-941,共11页
为研究绿洲与沙漠间水、气、热量运移规律,运用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选取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4个不同下垫面风速(V)、气温(T)、大气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SR)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天当中,起沙... 为研究绿洲与沙漠间水、气、热量运移规律,运用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选取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4个不同下垫面风速(V)、气温(T)、大气相对湿度(RH)、光合有效辐射(PAR)、太阳辐射(SR)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天当中,起沙风发生在14:00—16:00的频率最大,且从早到晚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气温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年中,流沙地月平均风速与月平均气温的变化同步。从流沙地到绿洲内部,月平均风速的变化趋势明显减弱,气温的减弱趋势较小,大气相对湿度有一定增加的趋势。流沙地的月平均风速、温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一天中0.5 m与2 m高度之间气温、湿度差的负相关性较好。在6种天气类型中,4个下垫面每2个气象要素之间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阴雨天不同高度的风速与部分气象要素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流沙地在扬沙天气下、半固定沙地在浮沉天气下、固定沙地在阴雨天天气下,0.5 m高度的风速和PAR、SR均不呈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风速 气温 大气相对湿度 相关性 策勒 新疆
原文传递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成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林永崇 徐立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7-1343,共7页
为了探讨绿洲-沙漠过渡带对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本研究对策勒绿洲西缘绿洲-沙漠过渡带、防护林带和绿洲内部的各种风成沉积物及策勒河谷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成沉积物粒度特征(包括粒度分布特征、... 为了探讨绿洲-沙漠过渡带对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效应,本研究对策勒绿洲西缘绿洲-沙漠过渡带、防护林带和绿洲内部的各种风成沉积物及策勒河谷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绿洲-沙漠过渡带风成沉积物粒度特征(包括粒度分布特征、粒度参数、各粒级含量等)在空间上基本一致,其粒度范围为0.3~200μm,分选性良好,主峰众数为67μm,主要为悬浮组分和变性跃移组分,未出现>200μm的跃移和蠕移组分,表现出典型的大气沙尘近距离传输沉积的特点.与外围(上风向)的策勒河谷(粒度范围0.3~800μm)和沙漠地区的沉积物比较,过渡带粒度明显偏细,但与过渡带、防护林带和绿洲内部现代尘暴降尘(下风向)各种粒度特征基本一致.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由于存在较高植被覆盖度,能够有效地抑制沙漠地区较粗颗粒组分(>200μm)通过变性跃移或蠕移方式输送进入过渡带和绿洲内部.绿洲-沙漠过渡带与防护林体系一样,可有效抑制沙漠入侵绿洲,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共同维护策勒绿洲生态环境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沙漠过渡 风成沉积物 粒度 跃移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风况及输沙势特征——以临泽县为例
20
作者 张钰佳 张媛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8-54,共7页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 基于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观测数据,在分析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起沙风风况和输沙势特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评估了区域风能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12 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5.57%,最大风速为23.3 m/s;研究区年起沙风向主要以偏东风(NNE、NE、ENE、E)和偏西风(WNW、NW、W)为主;研究区年输沙势(DP)和年合成输沙势(RDP)分别为18.88 VU和6.10 VU,属于低风能环境;年方向变率指数(RDP/DP)为0.32,属于中比率的钝双峰或锐双峰型风况;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267.05°,为W方向,表明黑河中游沙漠-绿洲过渡带沙物质主要朝西方向输移;风能环境在春季最大,在这期间可通过适当的防护措施截留沙物质,进而减少风沙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 起沙风 输沙势 风能环境 黑河中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