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析马克思“类主体”对黑格尔“概念主体”的超越
1
作者 盛进洪 罗克全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在黑格尔的宗教批判中,由上帝自然化、精神化和人本化过程最终所形成的“概念主体”,其自身的现实却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规定性、特定形式,所以,它的本质必然是一种“虚幻”化的“抽象物”。而马克思的超越性则表现在,将宗教批判进一... 在黑格尔的宗教批判中,由上帝自然化、精神化和人本化过程最终所形成的“概念主体”,其自身的现实却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规定性、特定形式,所以,它的本质必然是一种“虚幻”化的“抽象物”。而马克思的超越性则表现在,将宗教批判进一步诉诸彻底的社会批判,即通过“改变世界”的否定性实践方式,把“概念主体”及其“虚幻”化自由变革为“类主体”及其“现实”化自由。“改变世界”的否定性实践及其过程,是“类主体”的可能性自由的展开,也是与其可能性自由同在的“此岸世界”的“真理”的实现。同时,要消解导致“边缘”与“中心”分裂和斗争的“元价值”强制、同化,使社会成为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互为前提的“自由人联合体”,最终使“类主体”的作为平等的可能性自由得以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主体 类主体 自由 “改变世界”的否定性实践
原文传递
论类主体教育视野下的教育过程观
2
作者 郑玉秀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46-148,共3页
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经历了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必然逻辑。相应地,人类的教育也会从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发展。在类主体教育视野下,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主体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关注类主体的发展。因此,在类主体教育... 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经历了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必然逻辑。相应地,人类的教育也会从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发展。在类主体教育视野下,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主体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关注类主体的发展。因此,在类主体教育中,教育过程是对话和理解的过程,是生命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经验为生长点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类主体 主体教育 类主体教育 教育过程
下载PDF
类主体视野下立德树人的范式转换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立保 唐赟 周竹萍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7-60,共4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立德和树人均离不开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类主体教育哲学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强调建立生态分析的教育思...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立德和树人均离不开受教育者主动性的发挥。类主体教育哲学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实现路径和有效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强调建立生态分析的教育思维方式,确立全人教育的价值目标,建构主体间性的教育交往活动,选择全面整合的教育内容。在路径选择上,学校教育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社会教育,突出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类主体视角 主体性教育
原文传递
从“我思主体”到“类主体”——马克思对主体性观念的变革 被引量:14
4
作者 贺来 徐国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0,共8页
“主体性”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批判和考察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其中,马克思哲学对近代以来的主体性观念的批判和变革在整个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面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问题,马克... “主体性”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对其进行深入的批判和考察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其中,马克思哲学对近代以来的主体性观念的批判和变革在整个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面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及其思维方式出发,在根本上反思和批判了“我思主体”这一传统的主体性原则;进而提出“类主体”的概念,以此来赋予主体性原则以全新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主体性观念的变革。“类主体”观念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主体中心困境”的理论难题;而且在“主体性终结”的哲学思潮泛滥的背景下捍卫了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引导着真正的人的复归;同时,其重建“个性化主体”的价值旨趣,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新的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思主体 类主体 实践活动 主体 自由
下载PDF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被引量:11
5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0-66,共7页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教育 共同体主义 交往
下载PDF
智慧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基于类主体视角 被引量:10
6
作者 唐赟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7-129,共3页
类主体哲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当使人成为"人"的应然状态,对个性形成的培养是"育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教育过程中,在人的类本质范畴内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智慧教育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开放空间,实现用户、大众、... 类主体哲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当使人成为"人"的应然状态,对个性形成的培养是"育人"的根本任务,注重教育过程中,在人的类本质范畴内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智慧教育从人的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开放空间,实现用户、大众、协同的可持续创新。这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方向高度统一,并提供了可行性的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主体 智慧教育 立德树人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下载PDF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社会主体——解读马克思的主体概念 被引量:5
7
作者 洪波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9-192,共4页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涵,对于...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他的人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主体概念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厘清马克思主体概念的内涵,对于理解马克思整个体系的逻辑结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个人主体 集体主体 类主体 社会主体
下载PDF
类主体视阈下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维度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德民 徐黎丽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1期1-5,共5页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有深刻的复杂性,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性需要理论视角的创新。类主体理论揭示了主体间性,将国家视为群体意义上的类主体,国家认同亦被视为类本位中主体与国家的生成关系。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内在同一... 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有深刻的复杂性,提升其国家认同的有效性需要理论视角的创新。类主体理论揭示了主体间性,将国家视为群体意义上的类主体,国家认同亦被视为类本位中主体与国家的生成关系。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内在同一,且与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高度相关。少数民族的类主体身份构建实质上就是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作为生存主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认同是多维度的,包括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时空维度、历史理解维度和历史评价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国家认同 历史维度 类主体视阈
下载PDF
试论“类主体”生态价值观的内涵与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钱美玲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3-49,共7页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人的困境"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在马克思"类主体"哲学理论谱系下的价值观,理性审视和反思工业社会以来的"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在理论层面阐述类主体的生态价值观...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和"人的困境"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在马克思"类主体"哲学理论谱系下的价值观,理性审视和反思工业社会以来的"占有性个人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在理论层面阐述类主体的生态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并在实践层面上从整体性、本土化和实践性三个维度剖析践行类主体的生态价值观的基本路径,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类本性"的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主体 价值观 生态 内涵 路径
下载PDF
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8-72,共5页
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作为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其基本特点分别是占有与生产。具有个人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客观性知识观、以机械学习为主、丧失与他人交往,最终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而具有类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 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作为两种不同的主体性,其基本特点分别是占有与生产。具有个人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客观性知识观、以机械学习为主、丧失与他人交往,最终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而具有类主体性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建构性知识观、以意义学习为主、建立与他人合作的关系,最终实现自主全面的发展。要实现学生学习活动中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的转变,就要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对人际互动的参与以及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占有 生产 学习活动
下载PDF
走向类主体——论当代主体范式的转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月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4,共4页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 个体主体是基于"原子式探讨"的分析方式所形成的以个体为本位、以对物的单纯占有为目标的主体形式。类主体是对个体主体的辩证发展,它突破原子式分析的片面思维,把人看作在各种关系中和谐统一的类存在,它所成就的是真正自由、完整的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危机要求主体由个体主体转向类主体。这种主体范式的转型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原子式探讨"到生态分析的转换;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转换;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从"单子式个体"到"完整的人"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 类主体 主体范式
下载PDF
对分课堂:实施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金兰 刘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32-137,155,共7页
目前,在我国教育场域中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应该是并重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个人主体性和类主体性的双重使命。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对分课堂发挥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功能的基本... 目前,在我国教育场域中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应该是并重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个人主体性和类主体性的双重使命。教师和学生是影响对分课堂发挥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功能的基本因素。通过个体、群体专业发展的双途径促进教师成长,创建学习团体引导学生发展,优化中介客体加强师生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皆有助于对分课堂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分课堂 个人主体教育 类主体教育
下载PDF
从个体主体到类主体——人的转型与哲学教育的变革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月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6-28,共3页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载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 哲学教育作为价值塑造的载体,它的任务是造就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主体。与人的生存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的主体性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即群体主体、个体主体和类主体。群体主体已成为历史,个体主体在当前的发展中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大量矛盾,形成现代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类主体是全球背景下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类主体的建构要求哲学教育必须实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由个体主体向类主体的转换,塑造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完整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主体 类主体 哲学教育 变革
下载PDF
时代·类主体·教育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建军 《现代教育论丛》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共6页
人是教育的主题和实质。人是什么,成为理解教育的阿基米德点。所以,了解人的未来发展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解教育的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的未来发展和教育的未来发展在这里甚至可以看作一回事:了解教育在未来可能是怎样的。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可持续 全球问题 生存方式 主体性教育 精神家园 人的发展 发展 工业文明
下载PDF
和谐教育下类主体的尊重与重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廉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37-141,共5页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传感器,随时传达并感应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脉搏。和谐教育把类主体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对当前主客关系下占有式个人主体性导致的教育诸多异化状态反思的结果,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 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传感器,随时传达并感应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脉搏。和谐教育把类主体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是对当前主客关系下占有式个人主体性导致的教育诸多异化状态反思的结果,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终极理念。和谐教育下类主体的尊重和重建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问题,是现实和未来教育价值的终极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教育 个人主体 类主体 生命
下载PDF
类主体意识——“两课”教学目标的当代定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经录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7-79,共3页
以集体意识为表现形式 ,以主体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的内在统一为内容的类主体意识是当前“两课”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WTO的必然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个体... 以集体意识为表现形式 ,以主体意识、宽容意识、公正意识的内在统一为内容的类主体意识是当前“两课”教学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适应WTO的必然要求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这一目标的确立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主体意识 “两课”教学目标
下载PDF
从个体主体性到类主体性——当代主体性形态转换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长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54-57,共4页
从个体主体性发展到类主体性,是主体性形态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文章试就此种主体性形态转换的实质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主体形态的变革、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以及发展范式的转换。
关键词 个体主体 类主体 主体形态 主客体关系 发展范式
下载PDF
高新技术扩散过程中几类主体的作用机理分析
18
作者 刘洪涛 王磊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3-56,共4页
高新技术扩散过程中几类主体的作用机理分析刘洪涛,王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高新技术矿散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主体包括:政府、R&D部门、风险投资者、创新企业家、潜在企业、传统投资部门、中介组织等。它们在... 高新技术扩散过程中几类主体的作用机理分析刘洪涛,王磊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高新技术矿散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主体包括:政府、R&D部门、风险投资者、创新企业家、潜在企业、传统投资部门、中介组织等。它们在扩散过程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 扩散过程 技术扩散 创新企业 机理分析 创新观念 类主体 中介组织 投资部门 资金供给
下载PDF
绿色转型视角下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现代化进程评估研究
19
作者 韩斌 翟妤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8-206,共9页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1年正式发布,已实施10余年。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多为生态脆弱和发展滞后地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脱贫发展的矛盾,全面小康建成后,该类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成为急需研究的难题...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1年正式发布,已实施10余年。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多为生态脆弱和发展滞后地区,长期以来都面临着生态保护和脱贫发展的矛盾,全面小康建成后,该类地区如何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成为急需研究的难题。“现代化”比“小康”提出了更多维度和更高水平的要求。基于绿色转型视角,结合该类地区发展现状和现代化诉求构建了评估体系,并选取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典型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来看,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现代化进程滞后,发展水平偏低,资源禀赋优势未充分体现,面临着实现“美丽”目标困难加大、产业发展思路急需转变等难题。最后,提出了突出“绿色转型”导向、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开发类主体功能区 现代化进程 绿色转型
原文传递
论教育叙事研究中的两类主体间关系
20
作者 伍红林 《基础教育》 2009年第10期14-16,共3页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讲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展的研究活动,对它的认识离不开对这两类主体间关系特征的把握。通过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案设计、经验资料收集和文本撰写三个阶段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从本质上讲是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展的研究活动,对它的认识离不开对这两类主体间关系特征的把握。通过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案设计、经验资料收集和文本撰写三个阶段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叙事研究的独特追求及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叙事研究 类主体 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