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在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廉馨莹 高晓 +1 位作者 刘学焕 刘筠(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脑类淋巴系统是驱动脑内代谢产物清除的重要途径,其功能改变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进行无创性评估。目前,DTI-ALPS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的改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脑类淋巴系统是驱动脑内代谢产物清除的重要途径,其功能改变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进行无创性评估。目前,DTI-ALPS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疾病的改变,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癫痫、脑小血管病(CSVD)、脑卒中及其他系统疾病等。现介绍DTI-ALPS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进展,并就其在脑类淋巴系统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
下载PDF
脑类淋巴系统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沈文卓 李勇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17,共6页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脑内新发现的废物清除系统,GS的损伤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MRI因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模态成像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GS的成像研究中。以MRI为主的影像技术为GS的动力学、结构以及相关疾病...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脑内新发现的废物清除系统,GS的损伤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MRI因具有高度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模态成像的优点,被广泛运用于GS的成像研究中。以MRI为主的影像技术为GS的动力学、结构以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笔者将简要介绍GS解剖与生理功能,并对GS的成像技术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示GS功能障碍在神经影像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为GS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沿血管周围空间扩散张量成像分析在类淋巴系统障碍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程诗桐 王晓成(综述) 陈建强(审校)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96-499,共4页
脑类淋巴系统是脑组织废物代谢清除的主要路径,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系统疾病有关。目前评价脑类淋巴系统的技术有限且皆多为有创检查,沿血管周围空间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能够通过量化沿血管周围通道的水... 脑类淋巴系统是脑组织废物代谢清除的主要路径,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系统疾病有关。目前评价脑类淋巴系统的技术有限且皆多为有创检查,沿血管周围空间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能够通过量化沿血管周围通道的水扩散率来评估人体类淋巴系统功能而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文章对DTI-ALP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提出目前DTI-ALPS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为与类淋巴系统障碍相关的神经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神经系统疾病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图像分析 血管周围间隙
下载PDF
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方法对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患儿脑类淋巴系统改变的探讨
4
作者 候威锋 苏舒 +5 位作者 陈颖茜 钱龙 唐燕来 黄礼彬 杨智云 林丽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6-461,共6页
【目的】类淋巴系统调节脑脊液及间质液转运,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的早期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基于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探讨临床未诊断出CNS浸润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脑类淋巴系统的改变。【... 【目的】类淋巴系统调节脑脊液及间质液转运,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白血病的早期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基于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探讨临床未诊断出CNS浸润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脑类淋巴系统的改变。【方法】前瞻性纳入ALL患儿及典型发育(TD)儿童各25例,所有被试者均行颅脑DTI检查。使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评估脑水扩散系数和ALPS指数的组间差异。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评估有统计学意义的组间参数与ALL患儿生物学特征相关性。【结果】与TD儿童相比,ALL患儿的Dxassoc值(PFDR校正=0.048)减少而Dzassoc值(PFDR校正=0.033)增加,因此ALPS指数(PFDR校正<0.001)减少。ALL患儿ALPS指数与临床危险等级(rs=-0.47,P=0.018)、免疫分型(rs=-0.40,P=0.046)均呈负相关。【结论】临床未诊断CNS浸润的ALL患儿存在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提示类淋巴系统可能是白血病细胞浸润CNS的早期途径之一。DTI-ALPS方法可用于评估ALL患儿脑类淋巴功能受损情况,为探索ALL患儿CNS浸润的机制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儿童 中枢神经系统 核磁共振成像 类淋巴系统
下载PDF
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
5
作者 秦驰 王伊霖 +2 位作者 程亮星 王玖琦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8-622,共5页
目的:评估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形态学及引流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5例原发性PD合并抑郁患者(PD+D组)、36例PD不合并抑郁患者(PD组)及32例正常对照纳入研究。行MRI检查,在T2WI的轴向图像上分析额叶皮层... 目的:评估原发性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形态学及引流功能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5例原发性PD合并抑郁患者(PD+D组)、36例PD不合并抑郁患者(PD组)及32例正常对照纳入研究。行MRI检查,在T2WI的轴向图像上分析额叶皮层和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腔(PVS)相对面积,并分析PD+D组PVS相对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使用3.0T动态增强MRI的T2W1轴向图像分析额叶所有PVS的浓度-时间曲线(CTC)特征性参数,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基于洗入率和峰浓度对CTC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额叶和基底节区,PD组PVS相对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PD+D组大于PD组(P<0.05)。PD患者额叶和基底节区PVS相对面积与HAMD评分均呈正相关,r_(P)=0.571(P=0.004)和r_(P)=0.622(P=0.002)。CTC聚类为两型,Ⅰ型CTC斜率较Ⅱ型更陡峭,峰浓度更高。PD+D组Ⅰ型CTC占比(0.30±0.09)高于PD组(0.18±0.04),P<0.05。结论:类淋巴引流功能受损可能在原发性PD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及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症 类淋巴系统 动态增强磁共振
下载PDF
基于DTI-ALPS方法评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淞 孙善億 +1 位作者 刘慧 黄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0-1266,共7页
类淋巴系统可以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基础。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 类淋巴系统可以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是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基础。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方法评估类淋巴功能。相比其他需要荧光示踪技术或注射造影剂的有创检查,DTI-ALPS可以通过量化不同方向上水分子的弥散率对类淋巴系统进行流体力学评估,是一种无创的在体神经影像学方法。利用DTI-ALPS方法计算出的ALPS指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认知功能显著相关,并能反映疾病的动态变化。因此,ALPS指数有望成为预测疾病预后及临床干预疗效的新型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类淋巴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梦瑶 付一典 +2 位作者 梁晓晗 吕小涵 吕佩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89-694,共6页
类淋巴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网络,该系统可清除大脑积累的代谢废物,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该系统在睡眠状态下相对活跃,生理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评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应用推动了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 类淋巴系统是中枢神经系统特有网络,该系统可清除大脑积累的代谢废物,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内环境稳态。该系统在睡眠状态下相对活跃,生理功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非侵入性影像技术评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应用推动了临床研究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类淋巴系统功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类淋巴系统有望成为预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预后及临床干预疗效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脑血管病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应用DTI-ALPS指数分析慢性失眠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
8
作者 郑秀梅 张治 +3 位作者 梁晓 黄素华 吴麟 周福庆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8-1512,共5页
目的:基于扩散张量成像血管周围间隙(DTI-APLS)指数分析,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脑类淋巴功能改变及其与睡眠状况(失眠年限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慢性失眠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的常规DTI资料。在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部水... 目的:基于扩散张量成像血管周围间隙(DTI-APLS)指数分析,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脑类淋巴功能改变及其与睡眠状况(失眠年限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慢性失眠患者和32例健康志愿者的常规DTI资料。在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部水平的投射纤维区域、联合纤维区域勾画两个体素边长(约5.4 mm)的正方形ROI,测量每种纤维在X、Y和Z轴方向的扩散率(DX、DY、DZ),计算并比较2组患者的DTI-APLS指数值,并将其与年龄、受教育年限、慢性失眠年限、焦虑和抑郁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状态焦虑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使用ROC曲线评估扩散相关指标(DX、DY、DZ及ALPS指数等)对慢性失眠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失眠组的ALPS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3.768,P<0.001)。DTI-ALPS指数与失眠年限呈显著负相关(r=-0.449,P=0.041),与年龄(r=-0.218,P=0.342)、受教育年限(r=0.015,P=0.950)、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r=-0.139,P=0.549)、状态焦虑量表评分(r=-0.040,P=0.864)、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r=-0.095,P=0.682)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r=-0.227,P=0.323)均无显著相关性。DTI-ALPS指数对区分慢性失眠与健康人群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为0.811,敏感度为0.810,特异度为0.719。DX、DY、DZ值对区分慢性失眠与健康人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结论:慢性失眠患者存在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且其程度与失眠的病程具有相关性。表征类淋巴循环功能的DTI-ALPS指数对区分慢性失眠患者与健康人群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 类淋巴系统 血管周围间隙 扩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类淋巴系统在TBI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9
作者 刘婷婷 黄晓飞 喻安永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8期820-824,共5页
创伤性脑损伤(TBI)发病率高,且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佳,故对其有效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内中存在类淋巴系统,其可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和毒物,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功能恢... 创伤性脑损伤(TBI)发病率高,且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佳,故对其有效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内中存在类淋巴系统,其可清除脑内代谢废物和毒物,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功能恢复过程。类淋巴系统在TBI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不断被揭示,但目前关于类淋巴系统与创伤性脑损伤的联系研究还较少,本文综述了类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创伤性脑损伤 水通道蛋白-4 TBI后遗症 颅脑代谢
下载PDF
类淋巴系统在脑小血管疾病中的潜在作用
10
作者 张晶晶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481-485,共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以微小血管受损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种脑血管病理改变,如微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炎症、微小动脉闭塞、微小出血等。CSVD可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脑缺血、脑出血、白质病变、...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组以微小血管受损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多种脑血管病理改变,如微小动脉硬化、微小动脉炎症、微小动脉闭塞、微小出血等。CSVD可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脑缺血、脑出血、白质病变、脑血管疾病进展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神经系统清理机制,与脑内代谢废物清除有关。GS功能是通过脑脊液和间质液之间的流动来清除脑内代谢产物。越来越多证据表明GS与CSVD发展密切相关,GS很有可能成为诊断及治疗CSVD潜在手段。该文就GS与CSVD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脑小血管疾病 血脑屏障 神经炎症
下载PDF
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指数在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阿梅 温金玉 +4 位作者 黄俊祥 成小芳 阮秀杭 方美娥 魏新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54-959,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指数在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自帕金森病进展标记物研究项目(PPMI)基线数据库中选取诊断为PD的153例患者及59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212例被试的临...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指数在评价帕金森病(PD)患者脑类淋巴系统功能中的价值。方法:自帕金森病进展标记物研究项目(PPMI)基线数据库中选取诊断为PD的153例患者及59例健康志愿者(HC组)纳入本研究,212例被试的临床资料(包括多种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评分和脑脊液检查资料)和MRI资料完整。本研究中分析了以下认知和运动测试量表的评估结果:霍普金斯语言学习测试(HVLT;其中包括即刻/总回忆测试、辨别记忆测试和维持记忆测试)、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老年抑郁量表(GDS)、宾夕法尼亚大学嗅觉识别测试(UPSIT)、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分级量表(MDS-UPDRS)第1~3部分及全部(total)及H-Y分级量表(Hoehn and Yahr stages)。脑脊液生物标记物包括Aβ42、a-syn、t-tau、p-tau、t-tau/Aβ42和p-tau/Aβ42。所有MR图像在Siemens 3.0T磁共振仪上完成采集。利用FSL及Image-J软件在每例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A)图上,分别在左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部水平的投射纤维区域、联合纤维区域及皮层下纤维区域勾画绘直径5.0 mm的球形感兴趣区,测量每种纤维在X、Y和Z轴方向的扩散率,并根据公式计算DTI-ALPS指数。比较PD组与HC组之间ALPS指数值的差异,并分析PD患者ALPS指数与临床指标及脑脊液生物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比较,PD组DTI-ALPS指数值显著减低(Z=3.769,P<0.001)。PD组ALPS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r=-0.256,P=0.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三个因素后,PD组ALPS指数与MDS-URDRS-Ⅲ评分呈负相关(r=-0.245,P=0.002),与脑脊液p-tau浓度呈负相关(r=-0.357,P<0.001)。结论:DTI-APLS指数可用于评估PD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情况,在探索PD相关发病机制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类淋巴系统 扩散张量成像 血管周围间隙
下载PDF
帕金森病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加及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义精 高莉娜 +2 位作者 郝淼淼 王雪晶 滕军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腔数量,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纳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参与研究,通过MRI对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 目的 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扩大血管周围间腔数量,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部分:纳入30例帕金森病患者和35名健康对照参与研究,通过MRI对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EPVS)进行显像并计数。动物实验部分:将9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与实验组(每组n=30),模型组与实验组纹状体注射α-突触核蛋白预制纤维(α-synuclein preformed fibrils,α-syn PFFs)构建PD模型,实验组用舒尼替尼灌胃抑制脑膜淋巴管增生,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脑膜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receptor-1,LYVE-1)、大脑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量化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在脑实质的分布评估类淋巴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内磷酸化α-syn(phosphorylated α-syn,pα-syn)表达。结果 临床研究中,PD患者脑内基底节区[10(7,12)vs. 7(5,9),P<0.001]及半卵圆中心[2(1,3)vs. 1(0,2),P<0.001] EPVS数量均多于健康对照。动物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造模4个月后模型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区域面积减少[(8.36%±0.74%)vs.(11.12%±1.32%),P<0.01],类淋巴系统引流[(10.78%±0.02%)vs.(14.25%±0.01%),P<0.001]降低,清除功能降低[(8.02%±0.01%)vs.(5.46%±0.01%),P<0.001],伴随pα-syn的聚集及AQP4极性下降[(0.44±0.04)vs.(0.51±0.04),P<0.01];实验组小鼠脑膜LYVE-1阳性面积[(2.50%±0.54%)vs.(11.12%±1.32%),P<0.001]、类淋巴引流[(3.55%±0.01%)vs.(14.25%±0.01%),P<0.001]、清除功能[(15.31%±0.01%)vs.(5.46%±0.01%),P<0.001]进一步受损,AQP4极性明显降低[(0.28±0.02)vs.(0.51±0.04),P<0.001],皮层[(8.12%±0.38%) vs.(2.85%±0.43%),P<0.001]、纹状体[(7.84%±0.32%) vs.(3.62%±0.31%),P<0.001]及黑质[(8.71%±0.34%)vs.(2.38%±0.15%),P<0.001] α-syn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EPVS数目增多提示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这可能是脑膜淋巴管受损通过介导病理性α-syn沉积破坏AQP4极性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膜淋巴 类淋巴系统 血管周围间隙 水通道蛋白4 Α-突触核蛋白 机制
下载PDF
基于类淋巴系统机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路正钊 路欣 李峰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6,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类淋巴系统与AD中的异常蛋白清除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总体阐述了类淋巴系统的发现及其与AD的关系,重点对其对脑内β-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类淋巴系统与AD中的异常蛋白清除障碍密切相关。本文总体阐述了类淋巴系统的发现及其与AD的关系,重点对其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 protein,Aβ)、tau蛋白的清除功能及影响因素,以及基于类淋巴系统机制治疗AD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类淋巴系统 Β-淀粉样蛋白 水通道蛋白4 睡眠
下载PDF
基于MRI的类淋巴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亮 陈源锋 +3 位作者 贾岩龙 林佳特 丘金铭 吴仁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2期7-11,共5页
类淋巴系统是依赖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脊液(CSF)-脑组织液(ISF)对流及液体沿静脉旁间隙流出的液体运输系统。类淋巴系统在脑内代谢物质的清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对类淋巴系统的构成、功能调节以及... 类淋巴系统是依赖于星形胶质细胞终足上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脊液(CSF)-脑组织液(ISF)对流及液体沿静脉旁间隙流出的液体运输系统。类淋巴系统在脑内代谢物质的清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对类淋巴系统的构成、功能调节以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着重介绍核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类淋巴系统中的研究贡献,同时介绍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分子影像技术在这一领域发展中的潜力,旨在使读者了解MRI在类淋巴系统研究中的贡献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水通道蛋白4 MRI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 分子影像学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4低表达通过抑制类淋巴系统功能对AD模型小鼠脑组织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淼淼 田海燕 +3 位作者 刘晗 王义精 高莉娜 滕军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5-619,共5页
目的:探究水通道蛋白4(AQP4)低表达通过抑制类淋巴系统功能促进AD样模型中磷酸化Tau(pTau)蛋白形成和聚集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EB示踪C57小鼠和AQP4^(+/-)小鼠(各5只)的类淋巴系统引流清除功能。将C57小鼠和AQP4^(+/-)小鼠各25只分为C5... 目的:探究水通道蛋白4(AQP4)低表达通过抑制类淋巴系统功能促进AD样模型中磷酸化Tau(pTau)蛋白形成和聚集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EB示踪C57小鼠和AQP4^(+/-)小鼠(各5只)的类淋巴系统引流清除功能。将C57小鼠和AQP4^(+/-)小鼠各25只分为C57 PBS组和AQP4^(+/-)PBS组(大脑前额叶皮层注射2.5μL PBS),每组10只,C57 Tau组和AQP4^(+/-)Tau组(大脑前额叶皮层注射1 g/L的Tau蛋白纤维体2.5μL),每组15只。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4组小鼠大脑内pTau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57 Tau组和AQP4^(+/-)Tau组小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AQP4和pTau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57小鼠相比,AQP4^(+/-)小鼠EB残余荧光面积减少(P<0.001)。外源性Tau蛋白和敲除部分AQP4基因(AQP4^(+/-))均可增加C57小鼠大脑皮层和纹状体中pTau蛋白聚集;两因素具有协同作用(P<0.05)。AQP4^(+/-)Tau组小鼠大脑皮层中较多pTau蛋白聚集,周围伴有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AQP4蛋白表达减少;C57 Tau组小鼠大脑皮层可见有pTau蛋白的少量聚集,周围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少量增多。AQP4^(+/-)Tau组小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表达量高于C57 Tau组(P=0.002)。结论:AQP4低表达可能抑制类淋巴系统的清除功能,干扰pTau蛋白清除,促进pTau蛋白的形成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通道蛋白4 TAU蛋白 类淋巴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 星形胶质细胞
下载PDF
慢性睡眠障碍与脑胶质类淋巴系统功能异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思苗 邓赛月 +3 位作者 谢意 赖文雯 王伟 丁凤菲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2年第1期42-46,共5页
睡眠是必备的生理过程,具有神经系统内环境维稳、能量代谢平衡等重要作用。胶质类淋巴系统是近年来新发现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由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介导的脑脊液循环-交换体系,它被认为在脑内物质清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 睡眠是必备的生理过程,具有神经系统内环境维稳、能量代谢平衡等重要作用。胶质类淋巴系统是近年来新发现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由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介导的脑脊液循环-交换体系,它被认为在脑内物质清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胶质类淋巴系统在睡眠期呈高功能状态,急性睡眠剥夺即可导致代谢废物清除减缓。同时,多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常伴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且严重程度常与病程和预后密切相关,既往认为由神经元损伤或丢失导致,但具体机制不明,临床也尚缺少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近年来研究报道称,阿尔兹海默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胶质类淋巴功能受损明显,物质清除效率降低。关于慢性睡眠障碍-神经系统疾病-胶质类淋巴系统功能异常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目前存在激烈学术争论。本文回顾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报道,为进一步探究慢性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睡眠障碍 胶质类淋巴系统 物质清除 神经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大脑类淋巴系统在头痛中的潜在作用
17
作者 黄万斌 张雨 +1 位作者 宗佳滨 肖哲曼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33-938,共6页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废物清除路径,大脑类淋巴系统能够通过独特的血管周围间隙清除可溶性蛋白质和代谢废物。目前,已发现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紊乱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但其与头痛之间的联系尚未明确。在偏头痛先兆机制皮质扩散性抑... 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废物清除路径,大脑类淋巴系统能够通过独特的血管周围间隙清除可溶性蛋白质和代谢废物。目前,已发现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紊乱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但其与头痛之间的联系尚未明确。在偏头痛先兆机制皮质扩散性抑制以及继发性头痛的诱因(如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中,均发现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受损;同时头痛所伴随的睡眠障碍(如睡眠缺失以及睡眠周期紊乱)也可以损害大脑类淋巴系统的功能。以上提示了大脑类淋巴系统与头痛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了当前大脑类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偏头痛、卒中相关性头痛、脑外伤后头痛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头痛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类淋巴系统 偏头痛 卒中相关性头痛 脑外伤后头痛
下载PDF
类淋巴系统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董瑞 韩玉强 +1 位作者 江林昊 顾小萍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63-868,共6页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人格、社交及认知功能改变,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但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类淋巴系统是由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脊液转运系统,可清...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人格、社交及认知功能改变,以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但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类淋巴系统是由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脊液转运系统,可清除神经毒性物质,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类淋巴系统损伤机制可从大脑废物清除角度综合解释PND的诸多病理生理改变,有望成为干预PND发生发展的集束化靶点。本文对类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及类淋巴系统与PND相关诱发因素间的潜在联系进行综述,以期为PN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脑膜淋巴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水通道蛋白4 老年
下载PDF
大脑类淋巴系统与脑卒中研究进展
19
作者 古锦敏 肖佩仪 邢世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新近研究发现,大脑内存在着“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1],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协助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大分子物质、电解质以及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药物在脑内的分布与运输[2-5],还参与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症及创伤性脑损伤等神经系统... 新近研究发现,大脑内存在着“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1],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协助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大分子物质、电解质以及注射到脑脊液中的药物在脑内的分布与运输[2-5],还参与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症及创伤性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及脑功能的恢复[6-8]。既往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兴奋性谷氨酸、凋亡和自噬等参与脑卒中后脑组织损伤[9-14],而大脑类淋巴系统对脑卒中的病理进程的影响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亦无与此相关的系统性总结论述。本文旨在将大脑类淋巴系统对脑卒中的进展及预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就该系统在脑卒中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水通道蛋白4 脑卒中
下载PDF
DTI-ALPS在脑类淋巴系统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20
作者 牛训玲 王承炎 +4 位作者 刘华琼 李承龙 狄宁宁 姜兴岳 许昌 《磁共振成像》 CAS 2024年第5期192-197,共6页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中废物清除的途径,其功能受损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进行评估。目前,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GS)是大脑中废物清除的途径,其功能受损可以通过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进行评估。目前,DTI-ALP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疾病中的GS功能改变,它在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进展、认知障碍及预测预后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GS、DTI-ALPS方法与应用优势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程进展、预测影响预后因素以及临床治疗疗效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淋巴系统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磁共振成像 神经系统 认知障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