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乔江方 何佳雯 +8 位作者 侯传伟 张美微 杨铭波 韩琳琳 张盼盼 李川 牛军 郭涵潇 穆蔚林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2,共10页
以脱水速率不同的2个夏玉米品种迪卡517(DK 517,脱水速率较快)和郑单1002(ZD 1002,脱水速率较慢)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300 kg/hm^(2)(N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脱水速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 以脱水速率不同的2个夏玉米品种迪卡517(DK 517,脱水速率较快)和郑单1002(ZD 1002,脱水速率较慢)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 kg/hm^(2)(N0)、180 kg/hm^(2)(N1)、300 kg/hm^(2)(N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特性、脱水速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DK 517和ZD 1002籽粒干质量总体上均逐渐增加,行粒数和产量先增加后降低,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粗淀粉含量降低。N1处理总体上籽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最大灌浆速率最高,活跃灌浆期最长,行粒数最多,进而产量最高,分别为9694.60 kg/hm^(2)和11204.56 kg/hm^(2),且籽粒粗蛋白含量较高。不同施氮量处理对不同脱水类型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影响不同。授粉后15~24 d,不同处理夏玉米籽粒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授粉后58 d,DK 517籽粒含水量表现为N2>N1>N0,ZD 1002籽粒含水量表现为N1>N0>N2。授粉后49~58 d,N0处理籽粒脱水速率最高。与ZD 1002相比,DK 517籽粒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活跃灌浆期较短,籽粒含水量较低,灌浆前期籽粒脱水速率较低,中后期较高,行粒数、百粒质量和产量较低,籽粒粗脂肪含量较低,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较高。籽粒脱水速率与穗粗、秃尖长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和粗淀粉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施氮180 kg/hm^(2)可促进夏玉米籽粒灌浆,提高产量和籽粒粗蛋白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籽粒灌浆 籽粒品质 脱水速率 植株性状
下载PDF
水稻灌浆期高温下钾肥运筹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
2
作者 李友发 孙源泽 +2 位作者 董俊杰 富昊伟 张馨月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为了明确水稻灌浆期高温下钾肥运筹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环境温度和灌浆期高温20 d 2个温度处理。并在不同温度下设置3种钾肥运筹方式,K1(基肥∶促花肥为10∶0)、K2(基肥∶促花肥为7∶3)和K3(基肥∶促花肥为3∶7),测定各... 为了明确水稻灌浆期高温下钾肥运筹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环境温度和灌浆期高温20 d 2个温度处理。并在不同温度下设置3种钾肥运筹方式,K1(基肥∶促花肥为10∶0)、K2(基肥∶促花肥为7∶3)和K3(基肥∶促花肥为3∶7),测定各处理下籽粒的灌浆进程和垩白。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缩短籽粒活跃灌浆期,提前到达最大灌浆速率,提高花后15 d以内的灌浆速率,但花后15 d以后的灌浆速率迅速下降,降低花后20 d以后的灌浆速率,灌浆曲线起伏大,提高籽粒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在高温条件下,与K1相比,K2和K3均延长籽粒活跃灌浆期,推迟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降低花后20 d以内的灌浆速率,缓解灌浆期高温对水稻造成的高温逼熟效应,且到达灌浆高峰后,灌浆速率下降更加平缓,灌浆速率下降较慢,提高花后20 d以后籽粒的灌浆速率,降低籽粒垩白的发生,并且垩白米率和垩白度随着促花肥比例的提高而降低。灌浆期高温下,虽然K3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籽粒垩白的发生,但产量与K1无显著差异。因此,综合产量和品质,在水稻生产实践中,钾肥应按照基肥∶促花肥为7∶3比例施用,若灌浆期遭遇高温,可喷施磷酸二氢钾缓解高温胁迫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钾肥 高温 籽粒灌浆 垩白
下载PDF
氮素穗肥对杂交籼稻籽粒灌浆影响及其与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间关系
3
作者 吴子牛 何丽梅 +5 位作者 熊莹 陈凯瑞 杨志远 孙永健 吕旭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 【目的】为明确氮素穗肥对杂交稻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两个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锦优1319(高直链淀粉)和蓉优702(低直链淀粉),在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下(设0、60、90和120 kg/hm^(2)4个纯氮水平,分别用CK、N1、N2、N3表示)研究氮素穗肥水平对籽粒灌浆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穗肥处理下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差异显著,且不同类型品种表现各异,其中氮素穗肥的施用显著降低了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锦优1319的Gmax和Gmean随氮素穗肥水平的变化均表现为N2>CK>N1>N3,而蓉优702则表现为N3>N2>CK>N1;施用氮素穗肥显著增加了花后5~25 d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DPG)和淀粉分支酶(DBE)的活性,降低了花后5~15 d籽粒GBSS活性,降低了花后5~25 d籽粒淀粉合成酶(SSS)和SBE活性。【结论】高直链淀粉品种锦优1319籽粒灌浆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低于低直链淀粉品种蓉优702:其中锦优1319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量为90 kg/hm^(2),蓉优702为120 kg/hm^(2)。施用氮素穗肥显著降低了GBSS、SSS的活性,加之SBE活性下降,DBE活性提高,最终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本研究条件下,籽粒ADPG活性未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穗肥 籽粒灌浆 淀粉合成酶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的差异性研究
4
作者 李雪洁 张红祥 +6 位作者 姜雯 孙青 刘树堂 赵子铉 刘湘 张培雨 孙雪芳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8,共10页
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粒收质量差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该区域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对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品种筛选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粒收品... 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粒收质量差等问题突出,成为制约该区域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对不同夏玉米品种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黄淮海夏玉米籽粒机收品种筛选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粒收品种迪卡517(DK517)、京农科728(JNK728)和穗收品种郑单958(ZD958)为材料,分析其籽粒灌浆进程参数、脱水参数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期JNK728的百粒重均高于DK517、ZD958,生理成熟期的百粒重较其分别增加31.79%、 22.33%。与ZD958相比,DK517、JNK728籽粒灌浆起始势(R_(0))两年平均值分别增加89.71%、69.12%,灌浆活跃期(P)两年平均分别增加21.62%、21.83%;DK517的籽粒含水量始终低于JNK728、ZD958,生理成熟期的籽粒含水量比同时期JNK728、ZD958分别减少33.12%、25.69%;DK517籽粒总脱水速率、生理成熟后平均脱水速率两年平均分别比JNK728、ZD958高5.62%、7.15%和60.74%、47.4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理成熟后平均脱水速率与籽粒总脱水速率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2020年,DK517产量最高(10 275 kg/hm^(2)),比ZD958、JNK728分别显著增加14.17%、23.38%,2021年JNK728、DK517分别比ZD958显著增产22.53%、10.96%。两年平均产量表现为DK517> JNK728> ZD958。可见,粒收品种DK517和JNK728具有较长灌浆活跃期和较高灌浆起始势以及较高籽粒总脱水速率等特征,并且,DK517表现为生理成熟前、成熟后平均脱水速率均较高,而JNK728的快速脱水优势主要表现在生理成熟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灌浆 籽粒含水率 籽粒脱水 产量
下载PDF
盐胁迫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5
作者 韦还和 张翔 +8 位作者 朱旺 耿孝宇 马唯一 左博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许轲 戴其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4-746,共13页
以江苏沿海滩涂主栽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包括对照(CK,盐浓度0)、中盐(medium-salinity stress,MS,盐浓度0.15%)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ess,HS,盐浓度0.3%)对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 以江苏沿海滩涂主栽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包括对照(CK,盐浓度0)、中盐(medium-salinity stress,MS,盐浓度0.15%)和高盐(high-salinity stress,HS,盐浓度0.3%)对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中盐和高盐胁迫均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分别为26.3%和57.7%(两品种平均);盐胁迫处理下,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2)盐胁迫显著降低穗长、每穗强势粒和弱势粒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强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幅均低于弱势粒。(3)盐胁迫下,水稻植株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但收获指数明显增加。此外,抽穗后15 d和30 d盐胁迫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4)盐胁迫降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但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和有效灌浆天数有所增加;盐胁迫提高了强势粒和弱势粒有效灌浆天数,但平均灌浆速率显著下降,其中强势粒灌浆量的降幅低于弱势粒。(5)盐胁迫下,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颗粒型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显著下降,其中弱势粒的降幅高于强势粒。综上所述,盐胁迫下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天数有所增加,但籽粒灌浆速率及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显著下降,致使籽粒充实度、粒重和产量显著下降,其中盐胁迫对弱势粒抑制作用大于强势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水稻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相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5期34-36,共3页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缓解山东临清地区小麦种植生产中氮肥投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临清市开展田间试验,以当地最高施氮量300 kg/hm^(2)为基础依次递减,共设置5...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缓解山东临清地区小麦种植生产中氮肥投入量大、肥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山东临清市开展田间试验,以当地最高施氮量300 kg/hm^(2)为基础依次递减,共设置5个施氮处理,施氮量分别为0 kg/hm^(2)、210 kg/hm^(2)、240 kg/hm^(2)、270 kg/hm^(2)和300 kg/hm^(2),同时利用Logistic方程构建了不同施氮量下的小麦籽粒灌浆模型,并计算对应特征参数和测定产量。结果表明:基于Logistic方程的小麦开花后籽粒灌浆过程的模拟系数R2均在0.95以上,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不同施氮处理下小麦籽粒灌浆过程;小麦籽粒干物质累积量上限值(A)、相对增长率(K)、最大干物质累积速率(V_(max))以及达到最大干物质累积速率时所对应的天数(T_(max))、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均在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下有最大值。本研究可为山东临清地区小麦种植生产中氮肥的合理施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量施氮 籽粒灌浆特性 产量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生理和根系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付景 王亚 +6 位作者 杨文博 王越涛 李本银 王付华 王生轩 白涛 尹海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8-820,共13页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 干湿交替灌溉耦合施氮量对水稻根系生长和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但其对籽粒灌浆生理的影响,以及与根系生理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探讨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激素含量变化及其根系生理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全生育期不施氮肥(0N)、全生育期施氮肥90 kg hm^(-2)(90N)、全生育期施氮肥180 kg hm^(-2)(180N)、全生育期施氮肥270 kg hm^(-2)(270N)和全生育期施氮肥360 kg hm^(-2)(360N)。结果表明:灌溉方式与施氮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干湿交替灌溉增加了南粳9108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成酶、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枝酶的活性和玉米素+玉米素核苷、3-吲哚乙酸、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了花后根系氧化力和根系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含量,促进水稻生育前期茎鞘中储存的NSC向籽粒的运转,且与270N耦合后产量最高,为本试验最佳水氮耦合模式。表明通过适宜的水肥调控发挥水氮耦合效应,可以提高水稻根系生理性能和籽粒灌浆生理活性,实现水稻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籽粒灌浆生理 根系生理
下载PDF
施氮量对高粱籽粒灌浆及淀粉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媛 王劲松 +3 位作者 董二伟 刘秋霞 武爱莲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68-1978,共11页
本试验于2019-2020年以汾酒粱1号为材料,在0、75、150、225、300和450 kg N hm^(-2)6个施氮水平下,于花后每隔7 d采集不同穗位籽粒分析其灌浆特性及淀粉形成过程,探究不同氮素用量对高粱籽粒灌浆及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 本试验于2019-2020年以汾酒粱1号为材料,在0、75、150、225、300和450 kg N hm^(-2)6个施氮水平下,于花后每隔7 d采集不同穗位籽粒分析其灌浆特性及淀粉形成过程,探究不同氮素用量对高粱籽粒灌浆及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氮75 kg hm^(-2)显著提高了穗粒数和产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没有显著变化;氮素对优势粒(始花日开始2 d内开花的籽粒)和劣势粒(始花日开始5~6 d间开花的籽粒)的单粒重及单粒体积、灌浆特性和单粒淀粉累积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施氮条件下单粒重、单粒体积和灌浆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不施氮处理的单粒重和单粒体积仍高于各施氮处理,且缺氮显著延长了灌浆活跃期。籽粒淀粉累积速率与参与籽粒淀粉合成的关键酶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显著相关;过量施氮(450 kg N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SSS的活性最高,促进了灌浆前期籽粒淀粉累积;施氮75 kg hm^(-2)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SSS的活性和淀粉累积速率次之;虽然缺氮降低了灌浆前期籽粒中AGPase和SSS的活性,但在灌浆后期维持较高活性而延长了灌浆活跃期,因而后期具有较高的单粒淀粉累积速率,提升了单粒淀粉累积量和单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优势粒 劣势粒 籽粒灌浆 籽粒形态 淀粉积累 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9
作者 王贺正 张冬霞 +3 位作者 张静 马嵩科 柴雪茹 张俊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0-159,共10页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 探讨秸秆还田后不同施磷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科学施用磷肥助力旱地小麦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洛旱22’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还田处理,分别为秸秆不还田(S0)、秸秆全量还田(S1),副区为施磷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75 kg/hm~2(P1)、112.5 kg/hm~2(P2)、150 kg/hm~2(P3)、187.5 kg/hm~2(P4),分析了不同处理的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磷素吸收利用率及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干物质和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在秸秆还田下差异显著,而在不同施磷量下表现不显著。秸秆还田和增施磷量均能提高小麦各器官干物质和磷积累量、花后干物质和磷同化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除千粒重外,以上各指标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P3处理的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在S1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3.14%、9.81%和26.87%,在S0处理下分别比P0提高了20.82%、14.11%和26.48%。S1处理小麦产量、穗数在P3水平下较S0处理分别提高了3.78%、4.74%;两者互作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在S1P3处理达到最大,为6928.66 kg/hm~2。(2)通过logistic灌浆方程得,小麦籽粒最大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时间、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籽粒生长量、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以及快增期持续时间均是S1处理优于S0处理,且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秸秆还田与施磷均能提高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以及平均灌浆速率,延长籽粒灌浆期,其中S1P3处理更有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的优化,进而提高千粒重。(3)秸秆还田处理促进了磷的吸收利用,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及磷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分别提高了1.26 kg/kg、2.7 kg/kg及1.74%;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磷吸收利用效率下降;两者互作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配施150 kg/hm~2磷肥(S1P3)可在保证小麦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同时,实现磷素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磷量 籽粒灌浆特性 磷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不同时期化控对密植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彤 吕艳杰 +2 位作者 邵玺文 耿艳秋 王永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2-484,共13页
合理的冠层结构能够保障作物群体生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喷施化学调控物质是塑造作物冠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化控时期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分别在60,000株hm^(-2)(D_(1))和90,000株hm^(-2)(D_(2))2个种植密度下... 合理的冠层结构能够保障作物群体生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喷施化学调控物质是塑造作物冠层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化控时期的选择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分别在60,000株hm^(-2)(D_(1))和90,000株hm^(-2)(D_(2))2个种植密度下,设置3个化控处理(化控剂为乙烯利复配剂),T_(10)(十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T_(15)(十五叶期喷施450 L hm^(-2)化控试剂)、CK(喷施清水作对照),研究了在不同密度下的不同时期化控处理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了冠层结构改变对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_(1)密度下,化控处理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D_(2)密度下,T_(15)较CK两年平均增产7.3%,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2.6%和3.6%,T_(10)处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降低。T_(15)处理吐丝期上部叶夹角降低17.5%,十四至十七叶位的叶面积减小,使穗位层光能截获率增加11.5%,在乳熟期净光合速率(P_(n))仍能维持较高,完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提高51.3%,延缓了中下部叶片衰老,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中转移,延长了籽粒灌浆活跃期(P),使得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时天数(T_(max))缩短了0.8 d,灌浆速率最大时生长量(W_(max))和最大灌浆速率(G_(max))分别增加了7.3%和4.0%,平均灌浆速率(V_(max))提高了6.9%。与D_(1)相比,D_(2)条件下喷施化控剂更加显著改善玉米冠层结构,提高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产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在D_(2)密度下,上部叶片(十四至十七)的叶面积与冠层中部光能截获率、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负相关,同时产量与千粒重、穗粒数、净光合速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高密度下十五叶期喷施化控剂能够有效改善玉米群体上部冠层结构,使其叶面积和叶夹角减小,优化群体的光照条件,增强灌浆后期光合能力,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实现光资源利用和产量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控 冠层结构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稻田土壤铜含量对水稻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袁源远 刘瑛 +3 位作者 吴建富 颜晓 荣勤雷 卢志红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8-195,共8页
为探究稻田土壤铜含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9和2021年通过盆栽试验分析24.32(对照,CK)、100(Cu100)和200 mg·kg^(-1)(Cu200)稻田土壤铜含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并通过Richards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比较籽粒... 为探究稻田土壤铜含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9和2021年通过盆栽试验分析24.32(对照,CK)、100(Cu100)和200 mg·kg^(-1)(Cu200)稻田土壤铜含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并通过Richards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比较籽粒灌浆参数之间的差异,探讨铜含量对不同粒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和2021年Cu200处理水稻产量较CK分别减少31.18%和39.50%(P<0.05);而Cu100处理水稻产量较CK分别表现为减少12.94%(P<0.05)和增加10.07%(P>0.05)。土壤不同铜含量处理下水稻籽粒灌浆特性表明,与对照相比,Cu100处理强势粒延长了活跃灌浆期(D)和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ax),最终生长量A值提高,而弱势粒D值及Tmax明显缩短,A值明显降低;Cu200处理强、弱势粒D值及Tmax明显减小,A值显著降低。总体而言,各处理对弱势粒灌浆影响大于强势粒。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壤铜含量下水稻产量变化规律发现,与CK相比,Cu100处理水稻增产是由于强势粒粒重增加的同时有效穗数也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弱势粒灌浆不充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Cu200处理产量显著下降是由于强、弱势粒灌浆不充分共同作用,导致有效穗数及千粒重显著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合理利用铜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铜含量 强势粒 弱势粒 籽粒灌浆
下载PDF
深蓄储水灌溉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及生长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查晴 王芳 +4 位作者 陈滇豫 庞耀悦 孙骏 马宇欣 胡笑涛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8-214,共7页
深蓄储水灌溉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土壤水库作用,同时也可以将农田作为地下水回灌补给区,增加雨洪资源利用率。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雨养(CK)为对照,设置80 cm(D80)、120 cm(D120)、140 cm(D140)、160 cm(D160)和180 cm(D180)5个深蓄... 深蓄储水灌溉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土壤水库作用,同时也可以将农田作为地下水回灌补给区,增加雨洪资源利用率。以“小偃22”为供试品种、雨养(CK)为对照,设置80 cm(D80)、120 cm(D120)、140 cm(D140)、160 cm(D160)和180 cm(D180)5个深蓄储水深度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和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较CK分别增产8.9%(D80)、24.7%(D120)、31.0%(D140)、17.9%(D160)和9.9%(D180);深蓄储水灌溉提高了籽粒在干物质中的分配量和占比,其中D140处理籽粒分配比例较CK提高了2.46%;Logistic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深蓄储水深度冬小麦籽粒灌浆进程,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均大于0.99,深蓄储水处理较对照提高了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延长了1.65~3.32 d。深蓄储水灌溉有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本研究可为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农田地下水环境、实现作物高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蓄储水灌溉 籽粒灌浆 产量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2种基因型小麦间作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赵立尚 王香生 +6 位作者 高楠楠 韩鹏彬 李杰 任永哲 林同保 王志强 连延浩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25,共8页
为探明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的间作效应,采用大田试验,以普通小麦单作(W)和彩色小麦单作(H)为对照,设置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间作处理(W||H),探究了间作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作处理,间作处理彩... 为探明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的间作效应,采用大田试验,以普通小麦单作(W)和彩色小麦单作(H)为对照,设置普通小麦和彩色小麦间作处理(W||H),探究了间作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作处理,间作处理彩色小麦花后25 d旗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进而花后30~35 d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质量和单穗粒质量分别显著提高4.9%和15.2%;间作处理彩色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分别增加了1.90 d和1.06 d,普通小麦则分别降低了2.89 d和1.08 d。间作处理总穗数和产量分别较彩色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8.5%和15.1%,较普通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降低4.7%和21.5%,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0.9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籽粒理论最大粒质量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和0.920。综合分析认为,彩色小麦与普通小麦间作有助于改善其生育后期的光合及灌浆特性,具有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间作 光合特性 籽粒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高寒区施氮对燕麦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段嘉蕾 梁国玲 刘文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3,共11页
探究施氮量对燕麦(Avena sativa)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为高寒区燕麦种子生产和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寒区推广应用的燕麦品种青引2号(Avena sativa Qingyin No.2)和林纳(Avena sativa Lena)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水平:... 探究施氮量对燕麦(Avena sativa)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为高寒区燕麦种子生产和合理施氮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寒区推广应用的燕麦品种青引2号(Avena sativa Qingyin No.2)和林纳(Avena sativa Lena)为试验材料,设6个氮肥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hm2,采用单穗标记法观测燕麦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动态,并运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探究施氮水平对燕麦不同穗位籽粒干物质积累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燕麦品种同一穗位下,随施氮量增加,燕麦籽粒千粒重增大,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延长,最大灌浆速率增大,籽粒灌浆的3个阶段中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和生长比率增大。青引2号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20.55~28.43 g,最大灌浆速率在N0~N5处理之间提高51.5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10 d;林纳燕麦千粒重增长量为16.78~21.87 g,最大灌浆速率提高51.02%,最大值出现时间推迟20 d。同一施氮量下不同穗位之间籽粒千粒重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籽粒千粒重较下部高15.21%;灌浆前期上部籽粒灌浆速率高,后期中下部籽粒灌浆速率高。氮肥对青引2号燕麦上部籽粒灌浆速率影响最大,对林纳燕麦中部籽粒灌浆速率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施氮量 穗位 籽粒灌浆进程 灌浆速率
下载PDF
植物激素对水稻籽粒灌浆、粒质量与品质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洋 肖文惠 +3 位作者 蔡文璐 张伟杨 王志琴 徐云姬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14,23,共7页
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对水稻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介绍了水稻籽粒灌浆增重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籽粒中不同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的调... 植物激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节物质,对水稻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介绍了水稻籽粒灌浆增重特性及其与稻米品质的关系,重点综述了水稻籽粒中不同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及其对籽粒灌浆、粒质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方向,旨在为水稻优质高产的遗传改良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物激素 籽粒灌浆 粒质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控释氮素比例对夏玉米叶片衰老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16
作者 于浩东 初振宇 +3 位作者 汪顺源 郭艳青 任佰朝 张吉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511-3529,共19页
【目的】及时有效地供应氮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控氮比例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适宜控氮比例,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提供... 【目的】及时有效地供应氮素可以延缓叶片衰老,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控氮比例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究适合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产的适宜控氮比例,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9—2021年,选用中早熟品种登海518(DH518)和中晚熟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氮肥类型为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掺混、普通尿素。设置10%(T1)、20%(T2)、30%(T3)、40%(T4)和50%(T5)5个控氮比例处理,以普通尿素(CK)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对夏玉米衰老特性和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可以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其中,30%控氮比的控释肥效果最佳。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控氮比控释肥均可显著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片SPAD值,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改善籽粒灌浆特性。控氮比为30%的控释肥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积累量,延缓叶片衰老;显著提高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和灌浆活跃期(P)天数,提高成熟期籽粒脱水速率,改善籽粒灌浆特性;从而增加籽粒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Wmax、Gma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Wmax和Gmax与SOD、POD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籽粒脱水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与叶片SOD、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含水量与叶片SOD、CAT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片MD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施用控释肥可以通过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改善籽粒灌浆特性,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两品种叶片衰老特性、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等对于不同比例控释肥的响应基本一致,均为控氮比30%的控释肥效果最佳。【结论】控释氮肥可显著提高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延缓叶片衰老,改善籽粒灌浆特性,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其中,控释氮素30%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肥 控氮比 籽粒灌浆特性 衰老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姚维传 张从宇 王敏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以 6× 6双列杂交的F1~F3 及亲本为试材 ,对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性状的GCA (一般配合力 )和SCA (特殊配合力 )均方达显著水平 ,说明籽粒灌浆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 以 6× 6双列杂交的F1~F3 及亲本为试材 ,对籽粒灌浆持续期和籽粒灌浆速率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籽粒灌浆性状的GCA (一般配合力 )和SCA (特殊配合力 )均方达显著水平 ,说明籽粒灌浆性状的遗传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随世代推进 ,基因加性变异在总遗传变异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世代与GCA、SCA的互作极显著。F1与F2 、F3 的GCA、SCA相关不显著 ;F2 与F3 的GCA表现基本一致。在进行籽粒灌浆性状的家系育种时 ,应考察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灌浆持续期 籽粒灌浆速率 配合力 籽粒产量 杂交优势利用
下载PDF
不同生态区及播期对玉米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33
18
作者 李绍长 白萍 +2 位作者 吕新 刘淑云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75-778,共4页
以山东品种掖单 2 2和新疆品种Sc70 4分别在新疆石河子和山东泰安两个生态区 ,分三个时期播种 (2 0 0 0年 4月10日、5月 10日和 6月 10日 ) ,以研究生态区及播期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态区 ,分期播种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以山东品种掖单 2 2和新疆品种Sc70 4分别在新疆石河子和山东泰安两个生态区 ,分三个时期播种 (2 0 0 0年 4月10日、5月 10日和 6月 10日 ) ,以研究生态区及播期对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生态区 ,分期播种对籽粒灌浆的影响不同。在新疆石河子地区 ,随着播种期的推迟 ,玉米籽粒灌浆的进程变慢 ,持续时间延长 ,灌浆速率下降 ,粒重减轻。在山东泰安 ,播期对粒重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 播期 玉米 籽粒灌浆 影响因素 灌浆速率
下载PDF
粳稻根系与叶片早衰的关系及其对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66
19
作者 王彦荣 华泽田 +5 位作者 陈温福 代贵金 郝宪彬 王岩 张忠旭 隋国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92-898,共7页
以衰老程度不同的品种为试材 ,对根系和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根系与叶片衰老的关系、根系和叶片衰老对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抽穗后根系和叶片MDA含量持续上升 ,而SOD活性却先上升然后再持续下降 ,说明MDA含量上... 以衰老程度不同的品种为试材 ,对根系和叶片衰老的生理机制、根系与叶片衰老的关系、根系和叶片衰老对籽粒灌浆结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抽穗后根系和叶片MDA含量持续上升 ,而SOD活性却先上升然后再持续下降 ,说明MDA含量上升最初并不是由SOD活性下降引起的。 (2 )根系和叶片衰老受ZRs和ABA平衡关系的调控 ,ZRs含量的下降和ABA含量的上升加快衰老的进程。但在根系和叶片中调控衰老的平衡关系不同。 (3)根系和叶片衰老密切相关 ,从MDA含量的变化看 ,根系衰老早于叶片 ,根系衰老引发和加剧了叶片衰老。但根系生理代谢活性的下降并不一定早于叶片。 (4)根系和叶片衰老对籽粒灌浆结实具有明显影响 ,主要降低弱势粒灌浆 ,弱势粒灌浆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根系 叶片 早衰现象 籽粒灌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 被引量:105
20
作者 王晓慧 张磊 +6 位作者 刘双利 曹玉军 魏雯雯 刘春光 王永军 边少锋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3557-3565,共9页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 【目的】明确目前东北地区主推不同熟期春玉米品种粒重形成过程的籽粒灌浆特性,为玉米籽粒发育调控和熟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东北区40个不同熟期的高产春玉米品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采用60 000株/hm2大田种植。调查各品种出苗至成熟的生育天数,依据生育期对不同品种的熟期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熟期品种产量和百粒重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解析不同熟期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分析积累起始势、灌浆速率、灌浆时间等籽粒灌浆参数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结果】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标准,东北地区目前主推的玉米高产品种按生育期长短可分为中熟(I)、中晚熟(II)、晚熟(III)和超晚熟(IV)4类,其中晚熟品种最多(50%),生育期121—130 d,其次为超晚熟品种(25%),生育期131—140 d,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最少(均为12.5%),生育期分别为101—110 d和111—120 d。60 000株/hm2试验密度下,4个类型品种以晚熟品种产量最高,超晚熟品种次之,中熟品种产量最低;中熟品种产量比晚熟、超晚熟和中晚熟品种分别低45%、44%和35%。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中熟品种(P<0.05)。灌浆初期,中熟品种百粒重最低,超晚熟品种百粒重最高,灌浆30 d后,中晚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快,中熟品种百粒重增长速度最慢。4类熟期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均呈单峰曲线变化,中熟品种的灌浆峰值最高,超晚熟品种最低。各品种达到灌浆峰值后,超晚熟品种灌浆速率下降最慢,中熟品种下降最快。运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籽粒灌浆过程(R>0.99),将各熟期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中熟品种籽粒灌浆参数中积累起始势(R0)、最大灌浆速率(Rmax)、渐增期持续时间(T1)、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v2,v3)明显高于其他熟期类型品种,其灌浆活跃期(P)、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2,T3)及渐增期灌浆速率(v1)则明显低于其它熟期类型品种。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熟期品种产量与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t3)、渐增期灌浆速率、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极显著正相关;与积累起始势、最大灌浆速率、渐增期持续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中熟品种灌浆启动快,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短,中晚熟、晚熟和超晚熟品种灌浆启动慢,灌浆活跃期和有效灌浆时间长;在保证籽粒安全成熟前提下,延长灌浆活跃期、有效灌浆时间、快增期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提高渐增期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不同熟期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熟期 籽粒灌浆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